实验五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合集下载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比色池透明壁处于光路方向比色池中液体不能全满10ml磺基水杨酸用ph455的水稀至50ml调ph值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3.测定碘酸铜溶度积。
基本原理
Cu(IO3) == 2Cu2+ + 2 IO3平衡时离子浓度乘积为一个常数: Kspo = [Cu2+] [IO3-]2 测定溶液的吸光度只与有色的配离子浓度 成正比。由吸光度—铜离子含量工作曲线确定 出[Cu2+],即可求出溶度积常数Ksp、标准曲线已由实验室准备好。 过滤碘酸铜饱和溶液时不能引入水:

过滤用干燥的大张滤纸、干燥的漏斗 接收滤液用干燥的烧杯

● ●
取滤液的 10 mL 移液管:公用 分光光度计使用: 比色池透明壁处于光路方向 比色池中液体不能全满

调pH值: pH=4.5~5 用精密pH试纸 ● 先以NaOH溶液调至微变色,再边试pH边调 ● 试pH时尽量少用溶液 ● 溶液总量不能超过50 mL 空白液(参比液):磺基水杨酸溶液 ● 10 mL 磺基水杨酸 ● 调pH=4.5~5 ● 用pH=4.5~5 的水稀至 50 mL 使用相同或相近透过率的比色池。

溶度平衡实验报告

溶度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溶度平衡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测定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sp)。

3. 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4. 了解难溶电解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

二、实验原理溶度平衡是指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和沉淀两个过程同时进行,且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对于难溶电解质AB,其溶度平衡方程为:AB(s) ⇌ A+(aq) + B-(aq)溶度积常数(Ksp)表示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达到平衡时,各离子浓度的乘积。

其表达式为:Ksp = [A+][B-]在本实验中,我们以氯化铅(PbCl2)为例,测定其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试剂:氯化铅(PbCl2)固体、硝酸钾(KNO3)、碘化钾(KI)、硝酸(HNO3)、氢氧化钠(NaOH)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PbCl2饱和溶液:称取一定量的PbCl2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备用。

2. 配制KI溶液:称取一定量的KI固体,溶解于少量水中,转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备用。

3. 配制Pb2+标准溶液:准确移取一定体积的PbCl2饱和溶液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HNO3酸化,再加入适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在525nm波长下的吸光度。

4. 标准曲线绘制:配制一系列已知浓度的Pb2+标准溶液,按照步骤3进行测定,绘制标准曲线。

5. 实验组测定:按照步骤3进行实验,测定实验组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Pb2+浓度。

6. 计算Ksp:根据实验组溶液的Pb2+浓度和KI溶液的浓度,代入Ksp表达式计算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曲线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²大于0.99。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并探究影响溶度积常数的因素。

实验原理,氯化铅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可表示为PbCl2(s) ⇌ Pb2+(aq) + 2Cl-(aq),其溶度积常数Ksp可表示为Ksp=[Pb2+][Cl-]2。

根据溶度积常数的定义,当达到溶解平衡时,Ksp为恒定值。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取一定量的氯化铅固体,准备一定体积的去离子水。

2. 实验操作,将氯化铅固体加入一定体积的去离子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3. 实验测定,测定溶液中Pb2+和Cl-的浓度,计算Ksp值。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定结果,计算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定,得到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为3.2×10^-5。

根据Ksp的定义,Ksp值越大,溶解度越大,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高。

因此,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铅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

影响溶度积常数的因素:1. 温度,根据Le Chatelier原理,温度升高会使溶解度增大,Ksp值增大。

2. 离子共存,若有其他离子与氯化铅离子形成沉淀或络合物,则会影响Ksp值的测定。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测定,得到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为3.2×10^-5,实验结果较为准确。

在实验过程中,温度和离子共存等因素对Ksp值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探究了溶度积常数的测定方法和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氯化铅固体的溶解度和浓度的准确测定,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应注意温度的控制和其他离子的影响,以准确测定溶度积常数Ksp。

实验的局限性:本实验中仅测定了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对于其他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完善实验结果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基础。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氯化铅在一定温度下的溶度积常数。

实验原理,氯化铅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反应为PbCl2↔Pb2+ + 2Cl-,根据化学平衡定律,有溶度积常数Ksp=[Pb2+][Cl-]^2。

实验仪器和试剂,氯化铅固体、去离子水、烧杯、玻璃棒、天平、电子天平、PH试纸、PH计。

实验步骤:
1. 称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铅固体,加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直至氯化铅完全溶解。

3. 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

4. 根据PH值计算出溶液中Pb2+和Cl-的浓度。

5. 根据浓度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值。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为x。

实验讨论:
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并提出改进实验的方法。

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Ksp为x,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存在一定偏差,需要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法。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对化学平衡反应和溶度积常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氯化铅溶液的接触和吸入。

2.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要干净整洁,避免杂质的干扰。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实验仪器和烧杯,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 加深对反应速率和活化能概念的理解。

3. 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

4. 练习温度、时间和体积的测量及恒温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水溶液中过二硫酸铵和碘化钾发生如下反应:4228424243(NH )S O +3KI (NH )SO +K SO +KI =或: 2--2--2843S O +3I 2SO +I = (1)其反应速率根据速率方程可表示为:82--2(S O )(I )m n kc c ν=⋅ (2)式中v 是在此条件下反应的瞬时速率,若2-28[S O ]、-[I ]是起始浓度,则v 表示起始速度,k 是速率常数,m 与n 之和是反应级数。

实验能测定的速率是在一段时间(△t )内反应的平均速率,如果在△c 时间内2-28[S O ]的改变为△2-28[S O ],则平均速率:2-28(S O )c tν-∆=∆ (3)近似地用平均速率代替起始速率:2-2--2828(S O )(S O )(I )m n c kc c t ν-∆==⋅∆ (4) 为了能够测出反应在△c 时间内2-28[S O ]的改变值,需要在混合(NH 4)2S 2O 8和KI 溶液的同时,注入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Na 2S 2O 3溶液和淀粉溶液,这样在反应(1)进行的同时还进行下面的反应:2--2--233462S O +I =S O +3I (5)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快,几乎瞬间完成,而反应(1)比反应(2)慢得多。

因此,由反应(1)生成的-3I 立即与2-23S O 反应,生成无色的2-46S O 和-I 。

所以在反应的开始阶段看不到碘与淀粉反应而显示的特有蓝色。

但是一当Na 2S 2O 3耗尽,反应(1)继续生成的I 3-就与淀粉反应呈现出特有的蓝色。

由于从反应开始到蓝色出现标志看2-23S O 全部耗尽,所以从反应开始到出现蓝色这段时间△t 里,2-23S O 浓度的改变△2-23[S O ]实际上就是Na 2S 2O 3的起始浓度。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了解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的原理和方法;2、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3、学习722型和722s 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4、了解可见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的依据;5、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6、加深对沉淀平衡和配位平衡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碘酸铜是难溶性强电解质。

一定温度下,在碘酸铜饱和溶液中,已溶解的Cu(IO 3)2电离出的Cu 2+和IO 3-与未溶解的固体Cu(IO 3)2 之间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Cu(IO 3)2(s)ƒCu 2+(aq)+2IO 3-(aq)在一定温度下,该饱和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活度,但由于难溶性强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离子强度也很小,可以用浓度代替活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22sp 3[Cu ][IO ]K +-=K sp 被称为溶度积常数,[Cu 2+]和[IO 3-]分别为沉淀—溶解平衡时Cu 2+ 和IO 3- 的浓度,单位都为mol·L -1。

K sp 是一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温度恒定时,K sp 的数值与Cu 2+ 和IO 3- 的浓度无关。

对于Cu (IO 3)2固体溶于纯水制得的Cu (IO 3)2饱和溶液,溶液中的[IO 3-] =2[Cu 2+],所以只要测出溶液中Cu 2+的浓度,便可计算出Cu(IO 3)2的溶度积常数K sp :2223sp 3[Cu ][IO ]4[Cu ]K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Cu 2+的浓度。

因为在实验条件下,Cu 2+浓度很小,几乎不吸收可见光,直接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灵敏度较低。

为了提高测定方法的灵敏度,本实验在Cu 2+溶液中,加入氨水,使Cu 2+变成深蓝色的[Cu(NH 3)4]2+配离子,增大Cu 2+对可见光的吸收。

实验时,使用工作曲线法:在测定样品前,先在与试样测定相同的条件下,测量一系列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作出吸光度-浓度曲线(工作曲线),确定吸光度和[Cu 2+]之间的定量关系,再测出饱和溶液的吸光度,最后根据工作曲线得到相应的[Cu 2+]。

无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无机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实验一粗盐的提纯1.过量的Ba2+如何除去?答:滴加Na2CO3溶液,将Ba2+转化为BaCO3沉淀。

2.粗盐提纯中为什么要加盐酸?答:除去过量的碳酸盐和氢氧化钠杂质确保制得的NaCl的纯度。

3.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要不要先把容量瓶干燥或者用原溶液润洗?答:①不需要,不干燥的容量瓶并不影响配制溶液的浓度(溶质不变)②不能用原溶液润洗,会改变配制溶液的浓度(溶质增加)4.滴定管和移液管为何要用所盛溶液润洗2~3次?锥形瓶是否也有必要用所盛溶液润洗?答:①通过润洗对其进行清洗,避免杂质(包括溶剂,会稀释溶液而造成误差)对溶液造成污染。

②若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会导致待测液增多,影响实验测定。

5.为什么要分两步过滤沉淀?答:因为Ksp【BaSO4】= 1.08×10-10 ,Ksp【BaCO3】= 8.1×10-9 ,Ksp【BaSO4】略小于Ksp【BaCO3】,如不先除去BaSO4沉淀,由于加入Na2CO3,使[CO32-]增大,则BaSO4沉淀转为BaCO3沉淀,使SO42-留在溶液中。

实验二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及气体常数的测定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答: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2.看实验原理3.实验中为什么要用过量的KIO3?如果Na2S2O3过量会怎样?答:(1)使用过量KIO3可以使Na2S2O3在反应过程中消耗完,反映的终点,就以生成的单质碘为标志。

(2)如果Na2S2O3过量,会造成反应过程无终点出现(单质碘会被过量的Na2S2O3消耗)。

4.结合下列反应:2NO2(g)N2O4(g)∆H=-58.04kJ/mol回答:(1)若压缩气体的体积,则NO2的量【减少】,N2O4的量【增加】, KP的值【不变】,平衡向【右】移动。

(2)若升高温度,P(NO2)【增大】,P(N2O4)【减小】,KP的值【减小】,平衡向【左】移动。

5.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果装置漏气会造成怎样的误差?答:(1)防止漏气,造成测量误差。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氯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掌握用离子交换法测定难溶电解质溶度积常数的方法。

3、学会使用离子交换柱和分光光度计等仪器。

二、实验原理氯化铅(PbCl₂)在水溶液中存在以下溶解平衡:PbCl₂(s) ⇌ Pb²⁺(aq) + 2Cl⁻(aq)其溶度积常数(Ksp)表达式为:Ksp = Pb²⁺Cl⁻²本实验采用离子交换法测定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将一定量的氯化铅溶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树脂上的氢离子(H⁺)与溶液中的铅离子(Pb²⁺)发生交换。

交换完成后,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流出液中的氢离子,从而计算出溶液中铅离子的浓度。

再根据氯离子浓度(由氯化铅的初始浓度和化学计量关系得出),即可计算出氯化铅的溶度积常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仪器离子交换柱分光光度计碱式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锥形瓶2、试剂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01000 mol/L 氯化铅溶液01000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四、实验步骤1、离子交换柱的准备将阳离子交换树脂用蒸馏水浸泡 24 小时,使其充分溶胀。

装柱:在离子交换柱中注入适量蒸馏水,然后将处理好的树脂缓慢倒入柱中,使树脂自然沉降,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用蒸馏水洗涤树脂柱,直至流出液的 pH 约为 7。

2、交换和洗涤用移液管准确量取 2500 mL 01000 mol/L 氯化铅溶液,注入离子交换柱中。

控制流速,使溶液缓慢通过树脂柱。

用蒸馏水洗涤树脂柱,直至流出液用硝酸银溶液检验无氯离子为止。

3、流出液的滴定收集流出液和洗涤液于 250 mL 锥形瓶中,加入 2 滴酚酞指示剂。

用 01000 mol/L 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粉红色,且 30 秒内不褪色,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V₁)。

4、空白实验用2500 mL 蒸馏水代替氯化铅溶液,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空白实验,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V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 碘化铅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度积常数的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碘化铅是难溶电解质,在其饱和溶液中,存在下列沉淀—溶解平衡
PbI2(s) === Pb2+(ag) + 2I-(ag)
PbI2的溶度积常数表达式为:
KspQ(PbI2)==[c(pb2+)/cQ]·[c(I-)/cQ]2
在一定温度下,如果测定出PbI2饱和溶液中的c(I-)和c(Pb2+),则可以求得
KspQ(PbI2)
若将已知浓度的Pb(NO3)2溶液和KI溶液按不同体积混合,生成的PbI2沉
淀与溶液达到平衡,通过测定溶液中的c(I-),再根据系统的初始组成及测定反应中
的Pb2+于I-的化学计量关系可以计算出溶液中的c(Pb2+)。由此可求得PbI2的溶
度积。
实验先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中c(I-)。尽管I-是无色的,但可在酸性条件下
用KNO3将I-氧化为I2(保持I2浓度在其饱和浓度以下)。I2在水溶液中呈橙黄色。
用分光光度计在525nm波长下,测定由各饱和溶液配制的I2溶液的吸光度A,然
后由标准吸收曲线查出c(I-),则可计算出饱和溶液中的c(I-)。

三.实验内容
1 2 3
V[pb(NO3)2]/mL 5.00 5.00 5.00
V(KI)/mL 3.00 4.00 5.00
V(H2O)/mL 2.00 1.00 0.00
V总/mL
10 10 10
稀释后溶液的吸光度
0.006 0.014 0.021
由标准曲线查得c(I-)/moL·L-1 4.5×10-4 1.08×10-3 1.55×10-3

平衡时c(I-)/mol·L-1 4.5×10-4 1.08×10-3 1.55×10-3
平衡时溶液中n(I-)moL 4.5×10-6 1.08×10-5 1.55×10-5-
初始n(I-)/moL 1.05×10-5 1.4×10-5 1.75×10-5
初始n(pb2+)/moL 7.5×10-5 7.5×10-5 7.5×10-5
测定中n(I-)/moL 6.0×10-6 3.2×10-6 2.0×10-6
测定中n(pb2+)/moL 3.0×10-6 1.6×10-6 1.0×10-6
平衡时溶液中n(pb2+)/moL 7.2×10-5 7.34×10-5 7.4×10-5
平衡时c(pb2+)/moL 7.2×10-3 7.34×10-3 7.4×10-3
Ksp(pbI2)
1.46×10-9 8.56×10-9 1.78×10-8
3.绘制 A-c(I-)标准曲线图
编号
1 2 3 4 5
C(I-)
5.8×10-4 8.8×10-4 1.16×10-4 1.45×10-4 1.75×10-4

A 0.008 0.011 0.016 0.020 0.022

四.思考题
1. 配制pbI2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充分摇荡。
答:为使pb(NO3)2和KI充分反应
2. 如果使用湿的小试管配制比色溶液,对实验结果将产生什么影响?

:溶液浓度会被稀释,使测得的溶液吸光度变小,从而影响计算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