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碘酸铜溶度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导数,它可以用来描述碘酸铜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离子交换法、重金属沉淀法等方法来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
本文将介绍一种比较简单、可行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当碘酸铜在水中溶解时,会部分离解为Cu2+和IO3-离子。
根据溶度积公式,我们可以得到:Ksp=[Cu2+][IO3-]其中,Ksp为碘酸铜的溶度积,[Cu2+]是Cu2+的浓度,[IO3-]是IO3-的浓度。
由于Cu2+和IO3-是无法直接测量的,因此我们采用化学计量法来测定它们的浓度。
实验步骤:1. 用天平称取1.25g的碘酸铜,加入到500mL容量瓶中。
2. 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摇匀溶解。
3. 用稀硝酸(HN03)调节pH值,使其保持在5.5左右。
4. 用去离子水稀释,将总体积调至500mL,摇匀。
5. 取2mL溶液加入到15mL离子交换树脂中。
6. 去掉收集的废液,洗涤树脂,再加入2mL去离子水,用吸头吸去水分。
7. 加入5mL稀硫酸(HS04-)溶液,将离子树脂中的Cu2+和IO3-离子全部交换出来。
8. 将收集的稀硫酸溶液加入到一个50mL的锥形瓶中。
9. 加入20mL氯化铵铵缓冲液和10mL硫酸(HS04-)溶液,用进口漏斗加入去离子水至50mL。
10. 用三氯化铁标准溶液滴定,直至反应产生暗褐色(表明反应达到极点),记录滴定消耗的体积V。
11. 重复上述步骤,重复3次,计算平均值。
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根据滴定的消耗体积V来求出溶度积Ksp值。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Cu2++3Fe3+=Cu(F)3+3Fe2+根据反应式可知,每1mol Cu2+需要3mol Fe3+来滴定。
因此,Cu2+的摩尔浓度为:其中,VFe3+为滴定所需的Fe3+溶液体积,VCu2+为取样体积,MF3+为Fe3+的摩尔浓度。
同理,IO3-的摩尔浓度可由反应:2IO3-+12Fe2++10H+=I2+12Fe3++5H2O计算得到:最后,可以套用溶度积的公式,计算出Ksp的值:Ksp=[Cu2+][IO3-]=(VFe3+[Fe3+]×3VFe3+×VCu2+×MFe3+×1000)×(VFe2+[Fe2+]×12VF e2+×VIO3-×2MI03-×1000)通过上述实验,可以测定得到碘酸铜的溶度积,并分析其浓度大小。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

碘酸铜溶度积常数《探索碘酸铜溶度积常数》嗨,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特别有趣的碘酸铜溶度积常数。
我呀,最开始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感觉像是听到了一个来自神秘化学世界的魔法咒语。
溶度积常数到底是个啥呢?我就跑去问我们的化学老师。
老师笑着说:“想象一下,碘酸铜就像住在一个小房子里的小居民,这个小房子就是溶液。
溶度积常数就像是这个小房子能容纳碘酸铜的一个规则数字。
”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这也太神奇了吧!我有个好朋友叫小明,他也对这个特别好奇。
我们俩就一起开始研究碘酸铜溶度积常数。
我们首先要知道碘酸铜的化学式是Cu(IO₃)₂。
这就像是碘酸铜这个小居民的身份证一样,是它在化学世界里独一无二的标识。
我们在实验室里看到碘酸铜是一种淡蓝色的固体。
它就静静地待在那个小瓶子里,好像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它的秘密呢。
要想知道溶度积常数,就得先让碘酸铜在溶液里“活动”起来。
我们小心翼翼地把碘酸铜放到水里,就像把一个小宝贝放进一个大泳池里一样。
碘酸铜开始慢慢溶解,一部分碘酸铜分子就变成了铜离子(Cu²⁺)和碘酸根离子(IO₃⁻)。
这个时候,溶度积常数就开始发挥它的魔力了。
溶度积常数(Ksp)等于铜离子浓度的一次方乘以碘酸根离子浓度的二次方。
这就好比是一个特殊的计分规则,用来衡量碘酸铜在溶液里的溶解情况。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在玩游戏呢?如果把碘酸铜的溶解当成一场游戏,那么溶度积常数就是游戏的胜利规则。
要是溶液里的铜离子和碘酸根离子的浓度乘积正好等于溶度积常数,那就像是达到了游戏的胜利条件。
我跟小明说:“你说这碘酸铜是不是也知道这个规则,所以才按照这个规则来溶解呢?”小明哈哈笑着说:“你可真逗,碘酸铜又没有思想,这是化学规律呀。
”可是我还是觉得很神奇。
我们又做了好多实验,想要看看不同条件下碘酸铜的溶度积常数会不会变化。
我们改变了温度,就像给碘酸铜这个小居民换了不同的居住环境一样。
结果发现,温度升高的时候,碘酸铜好像变得更活跃了,溶解得更多了,溶度积常数也跟着变化了。
碘酸铜溶度积

碘酸铜溶度积碘酸铜溶度积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铜碘酸盐在水中达到平衡时,铜离子和碘离子的乘积浓度所得到的积,其化学式为Cu(IO3)2。
在实际应用中,碘酸铜溶度积常常被用来计算溶液中铜离子或碘离子的浓度。
一、碘酸铜溶度积的计算方法1. 确定反应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原理,我们可以写出以下反应方程式:Cu(IO3)2(固体)↔ Cu2+(水溶液)+ 2IO3-(水溶液)该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动态平衡。
2. 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我们可以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K = [Cu2+] [IO3-]^2 / [Cu(IO3)2]其中K表示平衡常数,[Cu2+]表示铜离子的浓度,[IO3-]表示碘离子的浓度,[Cu(IO3)2]表示固体碘酸铜的浓度。
3. 计算溶度积根据定义可知:Ksp = [Cu2+] [IO3-]^2因此,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平衡常数表达式进一步简化为:Ksp = K × [Cu(IO3)2]其中Ksp表示碘酸铜的溶度积。
二、影响碘酸铜溶度积的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碘酸铜溶度积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会使溶解度增加,因此会增加溶度积。
2. pH值pH值也是影响碘酸铜溶度积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的pH值下,铜离子和碘离子的浓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溶度积。
3. 离子强度离子强度指溶液中离子浓度和电荷密度的综合体现。
当离子强度增大时,由于电荷间相互作用增强,会使得固体离解程度降低,从而导致溶解平衡移向固体相方向,减小溶解平衡常数和溶解度。
三、应用实例1. 计算Cu(IO3)2在25℃时的溶解性积(Ksp),已知Cu2+浓度为0.01mol/L,IO3-浓度为0.02mol/L。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可得:Ksp = [Cu2+] [IO3-]^2 = 0.01 × (0.02)^2 = 4 × 10^-6因此,在25℃时,Cu(IO3)2的溶解性积为4 × 10^-6。
电导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

电导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碘酸铜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电池、催化剂、化学分析等。
其溶度积是评价其溶解度的重要参数,因此开发一种准确、快速、简便的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电导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的测定方法,其原理是根据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来测定离子浓度。
本文采用电导法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测定方法,为碘酸铜的分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实验原理电导法测定溶解度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化学平衡关系,当一种离子化合物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其离子浓度达到平衡浓度,此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因此,测定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化合物的溶解度。
电导法测定溶解度积的步骤如下:1. 用称量法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化合物,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2. 将溶液倒入电导池中,测定其电导率。
3. 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使其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沉淀。
4. 重复步骤2和3,测定沉淀生成前后的电导率变化。
5. 根据电导率的变化计算出化合物的溶解度积。
实验步骤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碘酸铜,去离子水,电导池,电导仪。
实验步骤:1. 用称量法准确称取0.5g碘酸铜,加入50ml去离子水中,摇匀,制备出10mmol/L的溶液。
2. 将电导池清洗干净,将10mmol/L的碘酸铜溶液倒入电导池中,测定其电导率。
3. 向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0.1mol/L的Na2S溶液,使其与碘酸铜反应生成沉淀。
4. 重复步骤2和3,测定沉淀生成前后的电导率变化。
5. 根据电导率的变化计算出碘酸铜的溶解度积。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 电导率(μS/cm) | 沉淀生成后电导率(μS/cm) || ------------ | ------------- | ------------- || 实验1 | 1480 | 780 || 实验2 | 1470 | 750 || 实验3 | 1500 | 800 || 平均值 | 1483.33 | 776.67 | 根据电导率的变化,可以计算出碘酸铜的溶解度积为1.09×10^-8。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数据处理数据

碘酸铜溶度积的测定数据处理数据碘酸铜是一种含有铜的无机化合物,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
定其溶度积来确定其溶解度。
溶度积是指在给定温度下,一种化合物
在水中达到平衡时离解产生离子浓度的积。
测定碘酸铜的溶度积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
首先,我们需要将一
定量的固体碘酸铜溶解在纯水中,然后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定溶液
中铜离子的浓度,进而计算出离解产生的离子浓度,最终得到碘酸铜
的溶度积。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首先,需要选择纯度高的碘酸铜作为实验样品,以确保样品
的纯度。
其次,需要控制好实验温度,以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此外,在测定铜离子浓度时,需要避免误差的产生,可以通过多次测定
和平均值处理数据来减小误差。
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我们需要结合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碘酸铜的溶度积,并通过
对比实验结果,评估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实
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从实验数据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总之,测定碘酸铜溶度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它不仅可以提
高我们的实验技能,更可以增强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处理数据时需仔细分析,从实验
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实验结果分享给其他人,以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 加深对反应速率和活化能概念的理解。
3. 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
4. 练习温度、时间和体积的测量及恒温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水溶液中过二硫酸铵和碘化钾发生如下反应:4228424243(NH )S O +3KI (NH )SO +K SO +KI =或: 2--2--2843S O +3I 2SO +I = (1)其反应速率根据速率方程可表示为:82--2(S O )(I )m n kc c ν=⋅ (2)式中v 是在此条件下反应的瞬时速率,若2-28[S O ]、-[I ]是起始浓度,则v 表示起始速度,k 是速率常数,m 与n 之和是反应级数。
实验能测定的速率是在一段时间(△t )内反应的平均速率,如果在△c 时间内2-28[S O ]的改变为△2-28[S O ],则平均速率:2-28(S O )c tν-∆=∆ (3)近似地用平均速率代替起始速率:2-2--2828(S O )(S O )(I )m n c kc c t ν-∆==⋅∆ (4) 为了能够测出反应在△c 时间内2-28[S O ]的改变值,需要在混合(NH 4)2S 2O 8和KI 溶液的同时,注入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Na 2S 2O 3溶液和淀粉溶液,这样在反应(1)进行的同时还进行下面的反应:2--2--233462S O +I =S O +3I (5)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快,几乎瞬间完成,而反应(1)比反应(2)慢得多。
因此,由反应(1)生成的-3I 立即与2-23S O 反应,生成无色的2-46S O 和-I 。
所以在反应的开始阶段看不到碘与淀粉反应而显示的特有蓝色。
但是一当Na 2S 2O 3耗尽,反应(1)继续生成的I 3-就与淀粉反应呈现出特有的蓝色。
由于从反应开始到蓝色出现标志看2-23S O 全部耗尽,所以从反应开始到出现蓝色这段时间△t 里,2-23S O 浓度的改变△2-23[S O ]实际上就是Na 2S 2O 3的起始浓度。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1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 加深对反应速率和活化能概念的理解。
3. 测定过二硫酸铵与碘化钾反应的反应速率,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率常数和反应的活化能。
4. 练习温度、时间和体积的测量及恒温操作。
二、实验原理在水溶液中过二硫酸铵和碘化钾发生如下反应:4228424243(NH )S O +3KI (NH )SO +K SO +KI =或: 2--2--2843S O +3I 2SO +I = (1)其反应速率根据速率方程可表示为:82--2(S O )(I )m n kc c ν=⋅ (2)式中v 是在此条件下反应的瞬时速率,若2-28[S O ]、-[I ]是起始浓度,则v 表示起始速度,k 是速率常数,m 与n 之和是反应级数。
实验能测定的速率是在一段时间(△t )内反应的平均速率,如果在△c 时间内2-28[S O ]的改变为△2-28[S O ],则平均速率:2-28(S O )c tν-∆=∆ (3)近似地用平均速率代替起始速率:2-2--2828(S O )(S O )(I )m n c kc c t ν-∆==⋅∆ (4) 为了能够测出反应在△c 时间内2-28[S O ]的改变值,需要在混合(NH 4)2S 2O 8和KI 溶液的同时,注入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Na 2S 2O 3溶液和淀粉溶液,这样在反应(1)进行的同时还进行下面的反应:2--2--233462S O +I =S O +3I (5)这个反应进行得非常快,几乎瞬间完成,而反应(1)比反应(2)慢得多。
因此,由反应(1)生成的-3I 立即与2-23S O 反应,生成无色的2-46S O 和-I 。
所以在反应的开始阶段看不到碘与淀粉反应而显示的特有蓝色。
但是一当Na 2S 2O 3耗尽,反应(1)继续生成的I 3-就与淀粉反应呈现出特有的蓝色。
由于从反应开始到蓝色出现标志看2-23S O 全部耗尽,所以从反应开始到出现蓝色这段时间△t 里,2-23S O 浓度的改变△2-23[S O ]实际上就是Na 2S 2O 3的起始浓度。
铜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铜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一、方法提要试样经王水分解后,在4%的盐酸溶液中,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波长324.8nm处,以空气-乙炔火焰测定。
二、试剂配制1、铜标准溶液:同碘量法。
2、将1中标准溶液用4%盐稀释10倍配成含铜100ug/mL的标准溶液。
三、仪器与工作条件GGX-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辐射源:铜空心阴极灯波长:324.8nm狭缝:0.1nm灯电流:2.0mA燃烧器高度:6.0mm负高压:-360V空气流量:7.0升/分乙炔流量:1.25升/分四、分析步骤准确称取0.1-0.5克试样,置于150毫升烧杯中,用少许水注湿加入盐酸15毫升于电热板上加热溶解,待硫化氢气体逸出后,再加硝酸5毫升,继续加热分解并蒸发至近干,取下烧杯,稍冷。
加2毫升盐酸及少量水,温热使可溶性盐类溶解,取下冷却。
移入50毫升容量瓶中,用水稀至刻度,摇匀,待溶液澄清后,于原子吸收分江江度计,波长328.4nm处,测定吸光度。
工作曲线的绘制:取含铜100ug/mL的标准溶液0、50、100、150ug于50毫升容量瓶中,加2毫升盐酸,以水定容,以下同分析步骤进行。
以铜量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五、分析结果计算m1Cu(%)=---------×100m×106式中:m1—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的铜量,ug;m—试样量,g。
二、注意事项1、盐酸、硝酸、王水在10%以内,对测定无影响,硫酸、磷酸在2%以上使吸收降低。
2、大多数元素不影响铜的测定,铜、铅、锌、镉、镍、钴在同一溶液中共存时,彼此无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溶度积常数的测定
(一)碘酸铜溶度积常数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光光度法测量光密度的的基本原理,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学习工作曲线的绘制,学会用工作曲线法溶液浓度的方法;
3、巩固吸量管、容量瓶的使用操作。
【实验原理】
1、碘酸铜Cu(IO 3)2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即22sp 3[Cu ][IO ]K +-=⋅,碘酸铜溶液中满足
23[IO ]2[Cu ]-+=,代入上式23sp 4[Cu ]K +=。
当我们测定了饱和碘酸铜溶液中的2[Cu ]+值即可就去其溶
解平衡常数。
2、光线通过有色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另一部分透过溶液。
分光光度计通过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0lg lg
t I A T I =-=(T 是溶液的透光率,用0
t I
T I =表示,t I 为透过光的强度,0I 为入射光的强度),来测定溶液中有色溶质的浓度。
其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 ):有色溶液对光的吸收程度与溶液的浓度c 和光穿过液层厚度l 的乘积成正比
A cl ε=
其中ε——消光系数(或吸光系数)。
当比色皿大小一定时,确定的溶液其,l ε均确定,则A 只与浓度c 有关。
【实验步骤】
1、配制Cu(IO 3)2饱和溶液。
取少量Cu(IO 3)2沉淀放入150mL 锥形瓶中,加入60mL 去离子水,加热至70~80℃,充分搅拌。
冷却
至室温,静置数分钟,常压干过滤。
2、工作曲线的绘制。
①计算配制·L-1、·L-1、·L-1、·L-1 Cu2+溶液所需的标准CuSO4溶液的体积。
②用吸量管分别移取计算量的CuSO4溶液到4只50mL的容量中,各用移液管加入1mol·L-1的氨水溶液,
用去离子水定容,充分摇匀。
λ=的条件下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4只容量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的③用1cm比色皿在610nm
吸光度,在坐标纸上绘制A-Cu2+浓度图(工作曲线)。
3、Cu(IO3)2饱和溶液中Cu2+浓度的测定。
①用吸量管两次分别吸取(IO3)2饱和溶液和1mol·L-1的氨水溶液,注入两只干燥的50mL小烧杯中,混合
λ=的条件下用721型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其吸光度,在误差允许范围均匀后用1cm比色皿在610nm
内求其平均值即为Cu(IO3)2饱和溶液的吸光度A。
②在工作曲线上根据相应的吸光度求出Cu2+的浓度。
【数据记录与结果处理】
1、数据记录
227.378[Cu ]0.0045A +
=⋅-,代入数据得21
[Cu ]0.00363mol L +
-=⋅; 则2337
sp 4[Cu ]40.00363 1.9110K +-==⨯=⨯。
(如用坐标纸法,则21
[Cu ]0.00350mol L +
-=⋅,2337
sp 4[Cu ]40.00350 1.7110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