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篇原文、译文及感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并按时去练习和实践,不也是非常高兴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去怨恨别人,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感悟: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三件事情,一是学习,二是交友,三是自处。这三件事处理好了,人生就会快乐。

先说学习。孔子最看重学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反复强调。学习可以带给你终身的持续不断地快乐。孔子所说的“学”,主要指道德修养、立身处世方面的学问。学习了之后,一定要不断地练习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才能让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习惯,才能让学到的道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再说交友。人生之成功常常得益于几个或一群好友,人生之快乐也常常来自一两个知己或一群好友。要多向先辈,向有成就的人去请教,去学习。

再说处世。当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欣赏自己的时候,不能怨天尤人,要多找找自己的原因,并且努力坚持下去。自己是否幸福,取决于自己,不在外人如何评价,更不能奢求于外。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感悟:父母疼爱子女是物种延绵的生物本能,而孝顺父母需要提倡和教育。孝悌是“为仁”的基础,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

孝悌之于社会和人生的双重意义,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最终合二为一。当更多的人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必然会形成良风美俗。反过来,在这样的社会里,将会有更多的人获得幸福和圆满人生。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在言辞上过分花巧、谦卑,在脸色上、表情上过分和悦,讨好,就很少真仁爱之心。“

感悟: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在他们花言巧语、和颜悦色的背后,往往掩盖着内心的另有所图,那么这样的人就不是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应该真诚坦荡,言行一致,要在言行上服从真善的准则,不去刻意追求外在的装饰。同时,我们应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看清社会上的各色人群,更加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最终走向成功。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学业是不是用心复习、实践了呢?”

感悟: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地加以改正,在反思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

曾子每天都要多次地反省自己,并提出了反省的三个方面,即“忠”“信”“传”。“忠”主要表现是敬业,尽责,“信”主要表现是诚实、守信,“传”主要表现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感悟:德育优先原则,做人应当先修德,再学知识。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德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6.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对待自己的妻子能把贤德看得比美色更重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

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感悟:“行”比“学”更重要,德行远比学识重要。只要能在实践中做到“德”“孝”“忠”“信”等,就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那个人没有学过多少知识,依然能够受到人们的尊敬。

7.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感悟:儒家非常重视丧祭之礼,他们把祭祀之礼看作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认为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是不可能为国尽忠的。所以忠是孝的延伸和外化。

8.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感悟:通过子禽与子贡的问答,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为人处世的光辉人格。

因为孔子具备“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品格,才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孔子的这一境界,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当你的人品道德得到广泛认可的时候,就能得到上层人士的高度认可。

9.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译文:孔子说:“做儿子的,父亲在世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没有背离父亲的处世之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感悟:为人子者应言行合一,保证孝行的前后一致。父母去世,没人管教的时候,一个人的言行完全出于自主,其言其行如果如父母在世一般,此人必定是个孝子。倘若发现父母给自己制订的行为准则出现了错误,也不要急着提出来,应当慢慢地改,不能一下子就掀翻父母的理论。虽然改了“父之道”,但只要心里对父母的意志保有足够的尊敬,也不算是不孝。

10.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约言要符合道义,这种约言才可实践和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亲近可靠的人,这种做法才值得推崇。”

感悟:”信”要以义为基础,方能做到践行可复;“恭”要以礼为标准,方能远离耻辱,也就是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不符合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