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
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
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
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
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
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
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同,导致了人们对于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亦不一样。
中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而中西方文化偏向于集体主义,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和谐。
2.人际关系与权力结构:中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上也有差异,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独立与自由,追求平等的权利;而中西方文化更注重人际关系的繁衍与互助,注重权力结构的稳定与层级。
3.时间观念:中西方文化的时间观念亦存在差异,西方文化较为注重现在,强调效率与精确性;而中西方文化则注重传统与历史,强调长远、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沟通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沟通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语言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注重逻辑和语义的准确性,而中式则侧重寓意和情感的表达。
2.交往方式:西方文化注重直接和开放的交往方式,喜欢直言不讳、直接表达;而中西方文化注重间接和含蓄的交往方式,喜欢借助隐喻、暗示等方式表达。
3.个人空间: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空间与隐私,对他人的触碰和侵犯较为敏感;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包容,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三、日常生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礼仪规范、家庭观念等方面:1.饮食习惯:中西方文化在饮食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偏向于多样化饮食,较为开放;而中西方文化则较为注重中餐,讲究色香味形具有医学养生的作用。
2.礼仪规范:中西方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也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自我表达,较为随意;而中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礼貌、尊重以及细节的呈现。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美文化的差异对比1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
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
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
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
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
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
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
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
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浅谈中西情感文化目标的关注点不同

浅谈中西情感文化目标的关注点不同——西方:情感与自我,中国:情感与社会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理性与个人主义,以个人为社会的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宗教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西方人的一生都是在为自己过去的过错而做出努力去改变向上帝赎罪,上帝这个无形的神的存在,促使了西方人倾向于对自己负责,通过自己努力向上帝赎罪,并产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
后来,又产生了一种被称为社会原子观念的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奉承个人本为自我为中心。
西方文化的情感是带着浓烈的个人意识,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
西方人强调突出自我,体现在其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他们的姓名,与中国人不同,他们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姓氏放在后面,能够看出来他们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自己的姓氏,而是强调自己的名字,自己与众不同之处,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直呼对方的姓名,亲人间的关系也没有与中国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人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父母让自己的小孩干活会给予他们一定的报酬,让他们培养独立成人的能力,子女成年后必须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个人有个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对方的生活,这也与中国人“父母在,不远行”的理念迥然不同。
这种思想早源于希腊文化,希腊文化对人的力量极为崇拜,到了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又进一步发展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在西方价值观念中,他们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
他们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认为人是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集体,个人高于社会集体。
甚少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过问他人的事,甚至将主动帮助别人活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情,证明自己无能。
所以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公司里的员工下班后一般不会打电话给对方,因为下班时间被视为雇员的私人时间,除非是万分紧要的事情,大家互相之间都不会打电话,由此可见,西方人的生活中个人占了主导的地位。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异是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等。
1、思维方式: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
2、价值取向: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
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
中国人注重群体、社会、和谐。
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
3、伦理道德: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西方人崇尚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成就而自豪,从不掩Word文档 1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和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西方文化鼓励个人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西方人的家庭观念比较淡漠。
中国人注重谦虚谨慎,不偏不倚。
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维护现状,保持和谐。
扩展资料:差异互补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
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欲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许多社会基本条件有待酝酿成熟,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使东西方文化互补和融合便是重要一条。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是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文化基础。
文化格格不入的国家之间很难实现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就是这个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问题处理方式的总和。
那么,这些处理方式之中,一以贯之的东西就是该民族的共同心理。
共同心理一方面是共同的要求、理想,即价值观念;一方面是共同的认识、观念,主要表现为共同的思维方式。
这一切,可以总称为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是一个包括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的综合体。
中西民族文化的基本差异是文化模式的差异:中华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西文化各有优长,长短互见,对比简述如下。
一、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全球仅存的、相互完全独立的两种文明。
二、两种自然环境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是海岸地理环境孕育的产地理环境是开放的。
中国古老文明起源——黄帝、尧舜、夏商周的地理环境,为黄河、长江灌溉的平原流域,幅员辽阔、腹地纵深。
地理环境是半封闭性的。
三、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中西民族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这些不同的因素又分别构成了两种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基础。
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地域有限而多山的地理条件,使古希腊的农业难以满足不断繁衍的人口的生存需求,人们不得不转向大海和山林,发展渔业贸易、畜牧业,特别是向海外的迁移和殖民征服。
华夏农耕文明:中国远古传说、神话里的大人物,没有古希腊宙斯式的神力,也少有勇士的化身,而是始作八卦、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的伏羲氏,教民农作、“尝百草”发明中药的神农氏,教民养蚕的嫘祖,治水的大禹等。
足见在华夏先民的心目中,农业乃是国计民生的命脉。
四、城邦民主和集权法治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希腊历史的关键是城邦。
城邦是一种规模有限、独立自主,并得到公民高度忠诚的共同体。
这个政治体制是希腊半岛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商业文明决定的,然而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希腊半岛,成为古代罗马共和国与近代欧洲民主制度的楷模。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性善与性恶中国人相信人本性善,西方人相信人本性恶。
中国人是农业文明,土地固定、人员固定,是熟人社会。
在熟人社会中,熟人的约束,使得村民更多展示了人本性善的方面,性恶被抑制了。
而西方人是海洋游牧文明,游走不定,是生人社会。
在生人社会中,缺少熟人,人与人之间时刻保持着警惕,使得西方人更相信人本性恶。
善分为真善与伪善,恶分为真恶与伪恶。
真恶不可怕,惹不起可以躲,要是实在是十恶不赦,会有法律惩罚。
但是伪善就不一样了,因为它无法分辨,无法制裁。
二、人治与法治中国人是人治国家,西方人推崇法治。
中国的人治思想来自性善,正是因为相信人本性善,所以才会相信有永远不犯错误、即便犯了错误,也会自我纠正的大贤。
所以说性善和人治是中国立国的根本,是一对不可拆分的“双胞胎”。
所以中国人是人治国家。
西方人相信性恶。
崇尚理性的西方人认为,人是神与兽的结合体,及时是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性和私人感情,这种兽性和私人感情一旦获得没有限制的权利的辅佐,就会无限制的膨胀。
所以西方人推崇法治。
三、集体与个体中国文化看重整体,西方文化尊重个体。
一方面,中国是农业文明社会,通常是以家庭生产和消费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在大工业机械生产之前,由于农业生产非常繁重,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以得依靠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人是靠天吃饭的,一年四季必须得是风调雨顺,中国人得依靠大自然,这就是天人合一。
所以中国人看重整体,人与人之间的整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
西方的文化区别于中国,导致了西方人看重个人。
商业的根本是“利己”。
个人的利益、个性的维护成为商业运营的保证。
海外冒险也需要合作,但是因为贸易是流动的,那么合作也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
为了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能够做到的,就是在遵守契约的前提下,每个人的个体权益得到最大的限度的保障。
所以西方人尊重个体。
总的来说是地理位置倒置了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与文化。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及原因论文优秀以下是四篇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每篇都是1200字以上。
这些论文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并探讨了这些差异的原因。
论文一: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的分析首先,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
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道德观念、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例如,在家庭观念上,中西方的家庭结构和关系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父母和孩子,而在西方,家庭的核心是夫妻。
这种差异在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次,中西方在交际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直接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更加注重集体和谦虚等价值观念,在交际方式上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尊重。
这种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
第三,中西方在食物和饮食习惯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饮食的营养和药膳养生等方面,倾向于吃低脂肪、低糖分和低盐分的食物。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快餐和高热量食物,在食物味道和多样性上更加注重个人口味和选择。
这种差异在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中都有深远的原因。
最后,中西方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很大,宗教信仰是其文化基础之一、相反,中国文化是多教派共存的,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同的传统和习俗。
这种差异在宗教文化和社会秩序中都有着深刻的原因。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念、交际方式、食物和饮食习惯等方面,也是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导致的。
这些差异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提供了一种比较和对照的方式,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论文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1.价值观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价值观念上。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西方文化则更加重视个人主义和个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㈠ 10本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书籍
[1]韩冷.京派叙事文学的伦理内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
[2][美]张英进.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8.
[3]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从克罗齐到朱光潜的比较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10.
[4]冯宪光.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10.
[5]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6]刘方.中国禅宗美学的思想发生与历史演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潘朝伟,陆扬.《圣经》的文化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査常平.人文学得文化逻辑形上艺术宗教美学之比较[M].成都:巴蜀书社,
2007.
[9]沈致隆,齐东海. 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郁龙余.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㈡ 10篇文化美学与文化批评的推荐文章
[1]朱珠.关于中国语境中的文艺美学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01).
[2]吴功正.中国文艺美学和文化精神[J].江淮论坛,1990,(01).
[3]张宏宇.谈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美学思维之音响结构体现[J].艺术教育,
2011,(01).
[4]冯进.大乐与天地同和[D].中山大学,2004.
[5]邹贤尧,李勇强.戏曲电影式微的接受美学分析[J].当代电影,2011,(01).
[6]陈芳萍. 浅析中国古代美学与西方古代美学思想差异[J]. 鸡西大学学报,
2011,(01).
[7]毕涛.论中国叙事诗之隐[J].合肥师范大学学报,2011,(01).
[8]曹晖.世界感、生命感与艺术意志——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视觉
形式美学理论研究[J].文艺争鸣,2011,(01).
[9] 李彧.宗教中的女神——基督教圣母与道教西王母的演变崇拜[J].美术大
观,2008,(06).
[10]王元鹏.谈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J].音乐生活,2010,(01).
㈢ 浅析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的差异
【摘要】:由于文化发展历史和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各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
异.中国文化侧重感性描述,强调作者主观意识的表达;西方文化侧重理性描摹,
侧重对客观事物本身的表现。中西方文化意识的差异,导致了各个文化表现形式
的内容和风格具有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感性,理性
在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下,中国和西方形成了各自独立完善而又差异显著的
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中国感性文化和西方感性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西方具体文学作品,便可看出:中国作品中作者自身主体意识在作品
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对作品的构建起主导作用;而西方作品相对更加尊重作品中
客体的自身特点与规律,作者主观引导相对较少。中国感性文化,强调写意,追
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作品更侧重事物的神,而形只是神的寄托;但西方
文化体系更加重视摹仿与再现,主张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呈现在艺术作
品中,形往往逼真至极,对外形的关注较多。
这种文化差异与其文化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而黄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资源足够,
直接导致了我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这种稳定的生活,养成了我国
一种顺应型、适应型的较为温顺的民族心理,即追求安宁稳定、天人合一、物我
合一的性格特征。这样的文化熏陶之下,我国的文化相对感性色彩较为丰富,形
成重教化、重感情的传统,在一切作品之上都承载了作者强烈鲜明的个人情感。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希腊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生存竞争激烈,随之发展起
来的古希腊的商业文化和作为其子体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工业文化更是一种相
对不安稳的生活模式。这种文化的基本属性是以个人或民族或整个西方为中心的
向外扩张,强调了个体或所在集体的核心地位,形成了物质与精神截然二分的世
界观和强调斗争的辩证法思想。不仅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上帝与人世,本体
与现象之间分庭抗礼,而且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自我与非我、感性与理性
之间也相互颉颃、不可调和。在这种主客体分离的文化背景下,西方最终形成了
强调对对象事物的理性探寻和辨识的理性文化,使得西方的文学作品否具有突出
的理性色彩和思辨色彩。
中国的感性文化和西方理性文化,对其文化体系下的各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
重大影响。这种差异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克服绘画作品空间的局限
性的处理方式为例:西方艺术家往往采用焦点透视的方法,利用观者视觉上的错
觉和幻觉;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表现空间的无限广延性。
西方这种焦点透视的方法几乎是严格依据服从物理视觉原理,推崇不以主观
的情绪使眼睛流盼不拘地看待对象,不“以大观小”。西方绘画就是依据透视和
解剖的写实法则,使严谨的单个形体通过准确的透视关系形成组合,构成空间纵
深感与局部真实完好结合的画面。贡布里希在评价文艺复兴早期大画家乔托的画
时指出:“由于找到了表现空间感的方法,这位艺术家改变了关于绘画的整个概
念,乔托不再使用那种图解式的画法,而能够创造出一种艺术的幻境,以致我们
在面对他的作品时,竟会觉得画中所绘的宗教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眼前一样。”
中国画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易经》所谓阴
阳二气化生万物,这生生不息的阴阳二气构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主题
“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中国画的透视法是散
点透视的方法,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看全方位的律动的大自然,意在构造一个最
为和谐、符合作者情意的画面。在中国的远景里看不见刻画显露的凹凸及光线阴
影,浓丽的色彩也隐没于在轻烟淡雾里。一切的景都为境服务,一切的境都隐含
在景中。中国的绘画不重写实,重写意;不重形似,重神似;不重以还原事物为
准则的“真”,而更重事物人格化的“善”和“美”;重感知,不重逻辑;重个
人体悟,不重严密的体系构造。起码最高境界是“意境”,而不是“摹仿”。
总体来说,西方的理性文化在对事物细节的描摹和表现上极为逼真细腻,能
够很好地还原事物场景的真实性,而中国的感性文化能在文学作品中完美艺术巧
妙地展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感受。这两种文化思维方式,都是其各自文化背景和
哲学思想的潜移默化下演绎发展的结果,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邓福星.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绘画的比较[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马彦.东西方绘画差异性的表现及原因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1-7(7).
[3]张鹏飞.论东西方绘画艺术文化理念的审美取向[J].重庆科技学报,2008(12).
[4]贡布希里.艺术的历程[M].党晟,康正果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5]安吉乡.中西方悲剧的文化审视[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