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钱钟书的陆游诗歌研究述略

钱钟书的陆游诗歌研究述略文学本位研究的范例与启示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㊁‘宋诗选注“㊁‘管锥编“中,对陆游都有很多精到的评价和论述①㊂认真综合分析这些评价论述,会使我们对陆游诗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对钱钟书先生的诗学思想和评价标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会使我们学到认知和评价诗歌的方法,学到怎样做文学的 文学性 研究㊂下面就作一个尝试㊂钱先生首先从成就与地位上论述陆游,指出陆游是诗歌创作的 大家 ,是与杨万里一起如同 江河 一样 万古 ②流芳的诗人,这是不容置疑的㊂因此清人杭世骏所云 子无轻放翁,诗文至此,亦足名家 ,是比侮辱还要更甚的 谬恭 ㊂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当时就已经确立,而且得到了元明清至今近千年的考验与接受,这一点没有必要详细论述,所以钱先生在叙述中一带而过,但他批评杭世骏的寥寥数语,却使人们对陆游的成就和地位更加确信无疑㊂钱先生对陆游的生前身后名的变化,与杨万里做了一个对比:陆和杨在当时诗坛上的地位大体相当,他们与尤袤㊁范成大都在 南宋时所推重的 中兴四大诗人 ③之列,当时都有不少追随者㊂而在四大诗人中,杨万里的诗名甚至超过陆游,所谓 九州四海一诚斋 (王迈‘臞轩集“卷①②③‘谈艺录“‘宋诗选注“二书论述较集中详细,‘管锥编“较少较分散㊂本篇以前两种为主㊂原句: 放翁诚斋,江河万古㊂ 用杜甫‘论诗六绝句“中语: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㊂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㊂十六‘山中读诚斋诗“)㊂‘谈艺录“列举了当时推崇杨万里的人及诗句,如张镃㊁周必大㊁王迈㊁项安世等㊂①王迈对杨万里 倾倒之至,意中直不数放翁 ,项安世 亦推诚斋空扫前人㊁独霸当时 ㊂陆游也自谦云: 我不如诚斋,此论天下同㊂ ②但是他们在后世的声名待遇却十分不同: 宋代以后,杨万里的读者不但远少于陆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来也数目不如㊂ 放翁万首,传诵人间,而诚斋诸集孤行天壤数百年,几乎索解人不得㊂ ③陆游在后世的声名远远超过杨万里㊂这个对比无疑突出了陆游诗歌的长久魅力以及陆游的成就与影响㊂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自然有各方面的原因㊂作家的生前身后名不同,是文学史上一个常见的现象,这涉及诗歌接受学的问题㊂钱先生对诗人接受史更为关注,而对接受环境心理等问题显然没有过多的兴趣㊂钱先生对陆游和杨万里的诗歌成就及特点所作的比较论述,已经成为经典,经常被人引用㊂与杨万里那种 拓境宇㊁启山林 具有开拓性㊁创新性相比较,陆游只是能够 铺锦增华 ㊁ 与古为新 的集大成式诗人㊂如果以开拓性㊁创新性作为评价作家成就的最高标准,那么陆游不及杨万里㊂ 在当时,杨万里却是诗歌转变的主要枢纽,创辟了一种新鲜泼辣的写法,衬得陆和范的风格都保守或者稳健㊂因此严羽‘沧浪诗话“的 诗体 节里只举出 杨诚斋体 ,没说起 陆放翁体 或 范石湖体 ㊂ ④陆游没有创造出 陆放翁体 ,主要是他对前人的继承大于他个人的创新,他的诗歌不像杨万里那样个性突出,因此他在南宋并非扭转诗歌 转变的枢纽 ㊂从诗歌发展史上考察,他的贡献没有杨万里那样大,南宋中后期的诗歌,尤其是江湖诗派的诗歌,主要沿着杨万里开创的方向向通俗化㊁白话化发展㊂如果没有明清诗歌的再次雅化,诗歌的白话进程肯定会提早完成,杨万里的影响也肯定比陆游更大⑤,但实际上传统诗歌的审美标准很难一时扭转,陆游的创新性虽不如杨万里,但他也不像杨万里那样远离491|陆游研究①②③④⑤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 122㊁446 447页㊂陆游:‘剑南诗稿“,‘陆放翁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762页㊂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㊂同上㊂事实上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及其后,胡适㊁周作人等人直接将杨万里作为白话诗的源头㊂甚至背离传统,因此陆游比杨万里更受传统㊁更受后人的接受,这是陆游在明清影响大于杨万里的重要原因㊂陆游的最大特点是能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㊂陆游善于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他对前代的大小家数㊁本朝大小诗人的诗歌,都曾仔细阅读,悉心揣摩,然后或点铁成金,或推陈出新,取得比前人时贤略胜一筹的效果㊂钱先生在‘谈艺录“中列举了许多陆游在前人诗句上创新的诗句,尤其对 放翁颇钩摘皮陆诗中新异语 ㊁ 放翁沾丐本朝名作 做了详细的论证㊂‘宋诗选注“在注释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名句时,更突出了陆游这一特色: 这种景象前人也描摹过,例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㊂ 柳宗元‘袁家渴记“: 舟行若穷,忽又无际㊂ 卢纶‘送吉中孚归楚州“: 暗入无路山,心知有花处㊂耿‘仙山行“: 花落寻无径,鸡鸣知有村㊂周‘清波杂志“卷中载强彦文诗: 远山初见疑无路,取经徐行渐有村㊂ 还有前面选的王安石‘江上“(指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㊂不过要到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 题无剩义 ㊂ 这正是钱先生说的 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 ㊂ 与古为新 在陆游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具体㊂面对前人丰厚的文学遗产,如何继承㊁超越是宋代诗人一直努力探讨的问题,陆游的答案不同于欧阳修㊁梅尧臣㊁王安石㊁苏轼㊁江西诗派,也不同于杨万里,他能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尽管这一步没有杨万里那样巨大,但是在诗歌史上已经难能可贵㊂钱先生指出陆游诗歌在题材㊁内容或主题上主要有两大方面: 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滋味,熨帖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㊂ 陆游近万首诗歌,其题材不限于这两方面,但这两方面题材在‘剑南诗稿“中的确表现得最为突出㊂钱先生显然不太欣赏陆游第一个方面的诗歌,其主要原因是 放翁爱国诗中功名之念,胜于君国之思,铺张排场,危事而易言之㊂舍临殁二十八字(指‘示儿“),无多佳什,求如文集‘书贾充传后“一篇之平实者少矣 ㊂陆游 爱国诗 中表现出过多的对个人建功立业的向往,以至于591钱钟书的陆游诗歌研究述略 |。
陆游词之缺失及原因探析(一)

陆游词之缺失及原因探析(一)【内容提要】检视陆游词会发现诸种缺失:与苏轼词比欠气象,与辛弃疾词比欠气韵,与秦观词比欠情韵。
我们遗憾地说:陆游没能成为一流词家。
归结其原因,不仅关涉作者自身,亦应关涉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质。
从词之为词的本体论角度看,陆游对词之为词特质不甚明了,对词的认识时有矛盾。
其词之创作亦始于交际之功用,导致词之特质之一,即私人化写作这一效应未发挥出来。
再从作家生命情感体验的独特性方面来看,其疏放之性情又较“词心”有一段距离。
【关键词】气象/气韵/情韵/交际之功用/疏放在数量颇少的陆游词研究成果中,对陆游词有极力推举者,但回答不出为什么陆游词在词史中的影响远较其诗歌在诗史中的影响要弱得多。
也有小心的否定者,点到了陆游词之缺失,如邓乔彬则明确指出“陆游上不能如苏之‘以诗为词’,下不能如辛之‘以文为词’,‘蹭蹬乃去作诗人’的陆游毕竟只是以余力为词,‘以其所长格力施于所短’。
终未能使自己成为词坛大家;”①但除“以余力为词”这一点外,尚有继续探讨之必要。
因为诸如其不重视词体和不全身心投入的词人,在词史中不乏其例,但都不影响他们成为一流词人。
前者如欧阳修、晏殊,后者如苏轼。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一个伟大的诗人在词的创作上现出尴尬?这应该不仅关涉到作者自身原因,更应该关涉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特质。
本文试图通过陆游词与苏轼、辛弃疾、秦观词的感性比较中,透显陆游词的诸多缺失,再从词之为词的本体论角度探究形成其缺失的深层原因。
一、与苏词比欠气象,与辛词比欠气韵,与淮海词比欠情韵评价陆游词时,或者认为他是苏辛之间的过渡人物;或者认为“游欲驿骑东坡、淮海之间”1](卷一九八《放翁词提要》,P1817),总之离不开他与苏、辛、秦三家的关系。
那么与这三家相比,是什么限制了陆游词的创作?我们试作探究。
大体上其豪壮词涉及与苏、辛的关系;流丽绵密词涉及与淮海的关系。
首先看其豪壮词:豪壮词在陆游词中算来并不很多。
陆游的研究报告小学

陆游的研究报告小学陆游作为我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对其人其作的研究前人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关于陆游的研究经久不衰。
以往学界多注重对陆游所创作的爱国诗、记梦诗、田园诗、闲适诗等的研究,较少涉及亲情诗的研究。
在现存的《剑南诗稿校注》9344首诗歌中,陆游写有大量的亲情诗,这是指以反映诗人与其家庭成员之间日常生活、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的诗作。
主要包括陆游对其先辈人格品行的追忆与传承,对自身婚姻生活状况的书写,对其儿孙的教导关爱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感,并且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且相互影响。
陆游所抒写的数量丰富、感情真挚的亲情诗丰富了陆游作为诗人的气质和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真实个体独特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本文以陆游的亲情诗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亲情诗的类型、亲情诗创作的成因探析、亲情诗的意蕴内涵、艺术特色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本文以亲情诗为基准,将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陆游所作亲情诗进行了分类。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陆氏家风和其祖辈的遗德;第二部分介绍陆游的婚姻生活;第三部分是陆游对其儿孙后代的期盼和教导,陆游写给儿孙的诗歌,是其家庭亲情诗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主要探讨其亲情诗创作的成因。
分析山阴陆氏家族对陆游的影响和塑造;谨遵父母之命的婚姻生活,平淡却是慰藉;尤其是众多以儿孙为对象的诗歌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
第三章主要论述陆游亲情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这些亲情诗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和教育观念的表达。
其中还涉及到对江浙一带风俗的展示,退居山阴后他用心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节日习俗,还参与到与儿孙的游戏中,享受天伦之乐。
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闲适自乐的形象。
第四章分析亲情诗的艺术特征。
陆游在选用典故的时候就非常注意,比如忧国忧民的杜甫、忠心耿耿的诸葛亮都让他心生敬畏。
他自然希望儿孙能以此为榜样,树立远大抱负。
同时陆游非常注重对环境的渲染烘托,与儿孙深夜读书、寄情山水都堪称人生快事。
最后是语言的运用,因为家庭亲情诗是反映其真实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所以大都语言质朴却饱含哲理。
陆游的诗歌视角与艺术风格分析

陆游的诗歌视角与艺术风格分析I. 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北宋末年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其诗歌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赞美和学习。
本文将对陆游的诗歌视角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以探索他独特的创作思路和艺术表现手法。
II. 诗歌视角1.自然观察:陆游致力于观察自然之美,并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万物。
他常以四季变化、山水景色等为题材,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细腻感知力。
2.社会时代:陆游关注社会动态与民生百态,通过诗歌表达对当时政治、战争、社会现象的看法。
他借助个体感受抒发对时代变迁的反思,呈现出鲜明的历史视角。
III. 艺术风格1.婉约清新:陆游的诗歌充满婉约之情,写景描写优美流畅,用字简洁凝练。
他独特地运用修辞手法,展示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忧国忧民:陆游的诗中常融入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时事的观察与思考,他以激烈动人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3.针砭时弊:陆游有着锐利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他通过挖掘社会问题并用诗歌进行讽刺抨击,揭示了尖锐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
IV. 影响和评价1.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的诗歌观点独特、艺术风格优雅,在后来文学发展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为后代文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被赞誉为杰出文化名流:陆游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名流。
他在婉约风格和忧国忧民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使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V. 结论陆游的诗歌视角和艺术风格可谓丰富多样,既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又关注社会时代的变迁。
他婉约清新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忧虑的情感均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对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将继续为后代读者所赞美和研究。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意境研究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意境研究一、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同归,号放翁,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诗歌创作以自然写景、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事的批评为主要特点,并且在表达中常常突出了理性和悲观情绪。
本文将对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与意境进行研究。
二、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1. 自然写景陆游喜欢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进行描写,他深入观察自然界,将山水之美表现得深入细腻。
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方法,他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细腻之处。
示例:"舞鸿影稳金波逐,辞花遥落白云间。
樱颊露凝春睡浅,古木寒衣雨初还。
" (《春夜洛城闻笛》)2. 抒发个人情感陆游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丰富而深入的个人情感,通常包含对人生、爱情、友谊和家国等方面的思考和抒发。
他能够通过精妙的词句表达出内心的矛盾、忧愁和希望。
示例:"白首行春不计年华,风花雪月皆倚斜。
平生道义千般弃,片痕不洗纵然赊。
" (《题乐天三首》)3. 对时事批评陆游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批评是他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他经历了宋室南渡和金朝统治,对于弱国沦陷和贪官污吏等现象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以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呼吁。
示例:"胸肺留全宋帝都,江山自具解先愁。
聚仇非尽廖张手,东蜀堤青乞雨浮。
" (《即事·上杭有感》)三、陆游诗歌意境研究陆游通过运用独特的写作方式和语言技巧,创造了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他能够通过凝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词句,唤起读者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共鸣。
1. 冥想与虚幻陆游常常以冥想和虚幻的手法来描述自然景物和人事物。
他运用借景抒发情感的方式,使得读者在诗歌中产生强烈而美丽的联想,进入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
示例:"推窗微露白云满,山色江声一碧天。
含情欲向天涯去,故郭巴连渡细烟。
" (《登楼望远》)2. 忧愁与无奈陆游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忧愁和无奈之情。
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1.【问题】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及风格
【答案】陆游诗歌的主要内容及风格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陆游诗歌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几乎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主要有1)爱国主题的诗歌,自抒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
2)对日常生活情景的吟咏3)爱情诗,表达对前妻唐婉的怀念。
陆游诗的艺术成就:1)沉郁顿挫,雄奇奔放。
陆游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
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倾泻在诗中,常借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
丰富多彩的纪梦诗,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
然而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无法摆脱的重负,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沉郁悲凉的一面。
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
2)清新婉丽。
悲愤的情绪出之以清丽流转的字句,情致深婉,颇有唐人绝句意境回归的迹象。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宋代诗人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与时事评论
一、引言
介绍宋代诗人陆游的背景和地位,概述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的重要性。
二、陆游的诗歌写作特点
1.唯美抒情:陆游以婉约诗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善于描绘自然景观和个人
情愫。
2.自我反省:他擅长通过诗歌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展现内心世界。
3.独特思想:陆游对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以及国家命运有独到见解,通过诗
歌来表达和批判。
4.韵律变化:他探索了各种韵律形式,并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三、陆游的时事评论
1.官场风云:陆游在他的诗中经常批评官员贪污腐败,呼吁廉洁政治。
2.边塞战乱:他关注边界冲突和战乱带来的人民苦难,怀忧国家存亡。
3.社会不公:陆游对农民困境、被压迫阶层的命运表示担忧,并呼吁社会改
革。
4.对外交往:他关注国际关系,对外族入侵、政治游戏等问题进行评论。
四、陆游的影响与评价
1.文学成就:陆游的诗歌创作在文坛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南宋第一才子"。
2.思想影响:他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代文人探索个体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
3.社会意义:陆游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影响了当时社会风气,
并提醒后人警惕。
五、结论
总结陆游作为宋代诗人的特点和时事评论,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诗歌写作展示了婉约抒情和思想反省的风格,同时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现象
及政治问题。
陆游以独特的视角见证了那个动荡时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
遗产。
陆游咏梅诗词研究

陆游咏梅诗词研究陆游,南宋著名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却饱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他的咏梅之作。
本文将就陆游的咏梅诗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一、陆游咏梅诗词的背景南宋时期,政治环境十分复杂,陆游的咏梅诗词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他通过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于时局的忧虑。
例如,在他的《卜算子·咏梅》中,他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里,梅花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和理想的载体。
二、陆游咏梅诗词的艺术特点1、语言简练自然陆游的咏梅诗词语言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意蕴深厚。
例如,在《墨梅》中,他写道:“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语言平实,却将梅花的神韵和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2、比喻巧妙贴切在陆游的咏梅诗词中,他常常采用比喻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美丽和高洁。
例如,在《卜算子·咏梅》中,他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来比喻自己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
3、情感真挚深沉陆游的咏梅诗词中,情感真挚深沉,将梅花的高洁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
例如,在他的《钗头凤·世情薄》中,他以梅花来象征自己的爱情和人格,表现出对于世俗的不屑和对于真爱的执着追求。
三、陆游咏梅诗词的影响陆游的咏梅诗词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他的咏梅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洁品格和对于时局的忧虑,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和理想的载体。
例如,在的诗词中,便可以看出受到陆游咏梅诗词的影响。
总之,陆游的咏梅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瑰宝,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通过对于陆游咏梅诗词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特色,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陆游是一位杰出的宋代诗人,他的诗词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诗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高利华提要:陆游诗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本文就陆游诗歌研究中几个敏感的问题,即陆诗自评与他评、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以及陆游诗歌的再评价等问题,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作了充分论证。
关键词: 陆游 诗歌 影响 研究作者高利华,女,1964年生,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绍兴 312000)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最丰的作家之一,一生留下9300余首诗和140多首词。
对于陆游的诗歌创作,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看,有几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一、关于陆游诗歌的自评与他评问题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放翁诗凡三变”,即少工藻绘,中务宏肆,晚造平淡。
从现存的诗稿看,除少工藻绘的特点不明显外,其他二点基本符合陆游创作的进境。
陆早年师从曾几、私淑吕本中学习江西诗法,现入蜀前诗仅存百余首,大都精粹隽拔,清新可读。
中期存诗2500余首,成就最显,是典型的放翁诗风的代表,也是诗稿中最精华有特色的部分,可代表陆游诗创作的高峰。
晚年退居山阴农村,创作最丰,存诗达6600多首,创作重心有所迁移,诗风归于平淡,显示出陆游诗的另一种风味。
对于自身的创作情况,陆游晚年有许多自评其诗总结性的言论,如“束发初学诗,妄意薄风雅。
中年困忧患,聊欲希屈贾。
宁知竟卤莽,所得才土苴……”(《入秋游山赋诗略无阙日戏作五言七首识之以野店山桥送马蹄为韵》其一)在一些与儿辈谈写作体会的诗中,诗人对早年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有时对中年的创作,也以为不够满意成熟,只有对晚年的诗颇为自爱,说“诗到无人爱处工”(《明日复理梦中意作》),而作品的实际情况并不尽然。
陆游存世的《剑南诗稿》共计六十五卷,分前后两次刊刻。
第一次严州任上刊刻的二十卷系他亲自校定。
后六十五卷是他儿子陆子虚在他去世后汇集刊印的。
《剑南诗稿》的前二十卷,收录的都是早、中年时期的诗作,诗人同时的周必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当初读到并普遍看好的就是严州所刻的前二十卷本诗稿,恰恰是这2500多首诗,使他获得了“小李白”①、“不蹑江西篱下迹,远追李杜与翱翔”②、“在今当推为第一流”③、“笔力回斡甚善,非他人所及”④的巨大声誉。
明清两代论者在极力推重陆游诗艺“模写事①②姜特立《梅山续稿》卷2《陆严州惠剑外集》。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4引周必大言。
情俱透脱”①、“不窘、不狭、不纤,独能出奇无穷”②、“真朴处多,雕锼处少”③的同时,评价的微词也不绝于耳。
常常出在“及观全集后,前意顿减”④上,或恨“蹊径太熟”⑤,以为放翁诗粗率不耐看。
沈德潜《说诗日卒语》分析造成此种口实的原因是“诗篇太多,不暇持择”,是为持平之论。
放翁创作周期长,“六十年间万首诗”(《小饮梅花下作》),作品繁富在宋代诗人中是仅有的。
但特别必须辨析的是,这种简单的重复,主要出在晚年近七千首诗的创作上。
陆游严州任上所刻的二十卷诗,自我把关很严,对63岁之前的作品已作了严格的汰选,留下的大都是精彩可读的篇章。
现存《诗稿》三分之二强的作品,均是诗人退居山阴农村二十年间的创作,里面虽不乏妙手偶得的佳章,如对爱国之志至死不渝的抒发、对农村风物的细腻生动描写、对前妻缠绵悱恻的爱恋,。
但无可否认后期诗存在着大量平庸、随意、轻率的作品,如怀旧一类诗境的重见复出,句式句法的熟烂,典故的滥用⑥等。
诗人要在满眼桑麻,缺少新变的生活中酝酿激情,发掘诗意固然不易,而选者要在数千首的日课诗中选出精粹的篇章,似乎更有从严删斫的必要。
宋代印刷业发达,作品在自然流传中淘汰的可能性已小,所以宋人自觉的删诗,不啻是一种明智之举,也是对自己作品声誉的爱惜。
陆游原有这方面的意识,退居后,也许是老年人的心态,对自己晚年的东西特别珍视,不忍割爱。
后数十卷在编定时“朱黄涂撺”,“亲加校定”⑦,再也没有当年大刀阔斧删汰的勇气,这求全之心,反而留为口实,也是诗人始料未及的。
因此,我们对陆游自评其诗的某些言辞有必要持审慎态度。
诗人十分钟爱自己的晚作,并不止一次地推举自赏,这只能看作是诗人晚年审美评价的主观感觉,不能成为后人评价其诗的客观依据。
陆游和陶渊明、杜甫的身前寂寞不同,他在生前就享有盛誉,时人以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视陆游为“中兴之冠”⑧,被推为南渡诗坛稳操牛耳者。
对陆游诗中的主流创作,即引人注目的爱国诗歌,这些在陆游生活的年代就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郑师尹在为《剑南诗稿》初版作序时就点到放翁诗“忠愤感激,忧思深远”的特点。
杨万里说陆游“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⑨,罗大经《鹤林玉露》云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即使在明朝中叶前后七子高呼“诗必盛唐”的氛围里,陆游还是被推为“广大教化主”λυ,受到士大夫文人重视。
这个视为“诗魂”的主体精神,在民族危难深重的关头,更多的人是从陆游诗歌中,汲取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然而,这一部分爱国抒情诗,在整部《剑南诗稿》近万首作品中的实际数量和所占的比重,实在不是特别多,远远不敌他的闲适诗,却能给人以“集中十九从军乐”λϖ的深刻印象。
这说明一种精神和与之相应的篇章,有时并不需要绝对的量化,关键在于感发的强度、真切的程度、持久的魅力。
正如纪昀所言“此种诗(指《书愤》)是陆游不可磨处,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
”λω这些爱国诗,不论在整部诗稿中的数量比例多少,将永远是陆游诗的脊梁。
古代论者在感动推举此种精神的同时,在选诗评论方面,却呈现出另一种光景。
由于这类诗常集中在知名度较高的几首名篇中,为人所共知,所以,一些选家在选辑陆游诗歌时,为体现选本的特色,避免复出,对这类诗歌反而言之甚少或者约略不言了。
陆游诗后代选本很多,不少选家在选辑时,往往“略其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惟取其流连光景”λξ的诗歌,包括深受陆游的精神感召的宋代诗人刘克庄,元代方回都喜欢摘章截句,激赏诸如“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之属,以至于有的读者以为陆游只是“苏州一老清客” λψ。
这是一种倾向,选诗固然体现了选家的一种审美评价。
另一种倾向则是,一些论者因为有感于陆游盛名,于是陆游诗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λυ λϖ λω《瀛奎律髓》卷32忠愤类纪昀批语。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卷45《读陆放翁集》其一。
王世贞《艺苑卮言》。
杨万里《诚斋集》卷2《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之一。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8。
陆子 《剑南诗稿跋》。
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后六册的许多故实,均用参见法。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下评《瀛奎律髓》陆诗语。
贺赏《载酒园诗话》卷5《陆游》。
王士礻真《带经堂诗话》卷1《品藻》。
朱 选《剑南诗选》汪琬序。
袁宗道《白苏斋诗集》卷5《偶得放翁集快读数日志喜因效其语》。
求之过深。
在选辑评点陆游作品时,殊多留意于圭璧之瑕可供臧否之处,还特别胪列了陆游诗中重见复出和句法稠叠者,加以针砭,放大诗人贪多务得、出手率尔的疏误。
陆游晚年诗,瑕瑜互杂,不暇剪除荡涤,这是事实。
但正如唐诗之美,《全唐诗》未必首首精湛一样,我们看陆游,也应持辩正的眼光。
陆游诗的艺术成就,固不如贺裳所言“才具无多,意境不远,惟善写眼前景物而音节琅然可听”①,诗作繁富有所复出,不应成为否定陆游的理由,关键是陆游诗是经得起删选的,在诗稿中立意与诗艺双馨的作品,比比皆是。
其名篇与文学史上任何一位大家相比,均毫不逊色,正如四库馆臣所言:“安可以选者之误,并集矢于作者哉!”②。
二、关于陆游诗歌的艺术个性和艺术独创性问题 与古人指摘其出手率尔、句式重复不同,今人对陆游的评论主要集中在对陆游精神的高度肯定和对陆诗缺乏艺术独创性、不够含蓄深婉方面。
文学的问题,最终还应回到文学本体的探讨上来,这种批评眼光,应该说是文学批评的成熟和深化。
关于艺术个性,我认为必须结合作家的具体情况加以考察,不应有划一的标尺。
一个诗人独特个性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有其外在的诸多因素,也有其内在的性格基础。
特别是抒情诗人,个性的差异,是形成不同风格的一个最根本的要素。
以前我们分析探讨陆游的创作风格时,比较重视外在因素,比如说有据可循的诗学渊源、师承、境遇、交游等等,而对诗人个性气质上的差异往往比较忽略。
其实,创作风貌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诗人精神气质的个性差异造成的。
辛弃疾、陆游基本上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人,文学成就不相上下,而面目却大不一样。
范成大和陆游唱和最多,两人都有蜀中一段密切的交往,但诗风之异,也如同人面,这不能不说是个性在起作用。
陆游并不缺少艺术个性,恰恰相反,他那以独特的热烈而坦然为标志的艺术特色,正是他独特性格的体现。
与祖、父辈持重、恭厚的个性不同,陆游实属于多血质外向型情绪激烈的人,他性格中有许多“极端”的因素,如对酒能歌、爱花欲狂、性好奇险、我行我素、有较强的表现欲。
诸多方面都有似唐代的李白,但其用世之心的迫切与执着,又远甚于李白,受挫后的心,远比李白沉重。
陆有远瞩政治的能力,并以有史才武略自信自期,却不谙身边的仕途风云,缺少谋身的能力。
太多的文人诗人气质,使他能够在艺术创作领域内纵横驰骋,在梦境醉歌中大显身手,却在现实生活中捉襟见肘动辄得咎。
他的性格,不适合那个畸形局促的时代,朱熹说“恐只是不合作此好诗,罚令不得做好官也”③,言下之意也就是说陆游只是个出色诗人。
确实,陆游政治上的单纯和热情,是成就他诗歌浪漫情调必不可少的因素。
陆游与辛弃疾相比,在政治思想和恢复中原的意念方面,有着同样强烈和持久的信念。
陆游初不愿成为一个诗人,正如辛弃疾未料自己仅是一位词家一样,文学上的建树实非他们的本愿,都是事功落空后的产物,所以两人的作品中均激荡着一股壮志受挫后的悲愤之气。
也就是说,陆、辛的诗词内容,并不存在多大的“说什么”的差异,区别的关键是“怎样说”的问题,两人因个性的差异,手段自是不同。
辛是一个有谋略、有度量、有手段,在实践方面可以建立事功且有权变的英雄人物,他的武略文才可以从他壮岁深入金营、只身擒缚叛将张安国、组建飞虎军以及《美芹十论》论奏中可得到证实。
当壮志落空后,他便把平生的胆识与谋略手段全用于词的写作中去,这固然是一种艺术需要,同时也包含着作为北人在政治上的一份压抑,在词中往往用曲笔、典实、景物为抒情手段,幽折多变,盘旋激荡,不作直接叙写,潜气内转,写壮词而不乏曲折含蕴之美,故能独树一帜。
与辛弃疾相比,陆游只能算是一个热情而单纯的诗人,无论是处世,还是创作,都表现出这方面的习气。
易感、率直、透明、真挚,把一腔豪情、满腹心事全寄于诗歌之中,与辛弃疾有意摧刚敛藏不同,陆诗重在直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人格精神,所以这一份情感,不仅成了他创作中的“情意结”,也成了陆游最个性化的标志。
不加讳饰的性情流露以及沛然勃发的盛气,成了陆游艺术创作的特征。
性格与诗歌相互结合的创作,使陆游触处皆发,热情真挚而顿挫不足,这也是单纯浪漫个性使然。
陆游能在经历了两次北伐失败、屡遭谗毁摈斥,放废农村整整二十年以后,对朝廷北伐仍怀抱幻想,临殁时尚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的遗愿,这正是诗人赤子情怀的最好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