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管理工作的统称。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镇体系。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城市群: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城市设计: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开发区: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设立的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开发建设地区统称。

旧城改建:对城市旧区进行的调整城市结构、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改善和更新基础设施、保护城市历史风貌等的建设活动。

人口自然变动是指通过自然生理过程而导致的城市人口整体性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中位线、人口的性别构成、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及其变化的历史。

人口的迁移变动是人口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涉及到人口的地域分布、人口的年机械增长率等及其变化历史。

人口的社会变动是人口在社会构成上的变动。主要包括:人口的部门构成(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一种表达形式)、人口的劳动构成、人口的文化构成、人口的民族和宗教构成等及其变化的历史。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规模:指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性别构成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

家庭构成指家庭人口、性别、辈数的组合状况。

单身家庭:指个人独立门户者。

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妻及其未成年或未婚配的子女组成的家庭,是现代文明社会中最普遍的形式。

主干家庭(直系家庭):由直系血缘关系组成的两代或三代人组成的家庭。

联合家庭:除直系亲属外,还包括旁系,如由父辈同几对子代、甚至孙代配偶所组成的家庭。其他家庭:指前四类中不能包括的家庭形式。如残缺家庭。

劳动构成:指人口按上述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

职业构成:城市中从事各种劳动的从业人口在社会经济各部门中的分布比例。市辖区县总人口:指城市的市区、郊区和管辖县的总人口。

市辖区总人口:指市区人口和郊区人口,包括辖区中的乡村人口。由于一些城市郊区范围较大,乡村人口过多,不得用它代称这个城市的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指按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统计的人口,包括城区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如已超过70%的,可计入全部郊区人口为城市人口,如不足70%的,只计入郊区非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

城市总体规划统计的人口:国标规定(GBJ137—90),必须与用地计算范围相一致,人口数宜以非农业人口数为准。实际工作中,一般计入用地计算范围内的农业人口。

城市人口增长:在一定时期内由出生、死亡和迁入、迁出等因素的消长,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变动现象。

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机械增长: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的净差值。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平均增长率

流动人口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一般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

城市热岛:指由于城市的建筑密集,生产与生活活动放出大量的热,使得市区的气温高于郊区,形成一个岛状的热中心的现象。

风速:单位时间内风的行程,以米/秒,公里/小时计。表示风速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标叫平均风速。平均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值来表示的。

风力:指风的强度,通常用风级表示。如蒲福风力等级。

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共16个方位。

风向频率:某时段内某风向出现的次数除以该时段内各风向出现总次数,以百分比表示。[风向频率=(某一时期内观测、累计某一风向发生的次数/同一时期内观测、累计风向的总次数)×100%]

风向图(风玫瑰图):表明一地一定时间内风向、风速的一种气候统计图。

海陆风:滨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昼间由海面吹向陆地,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

山谷风:山区风向昼夜变化显著的风。昼间由山谷吹向山坡,夜间由山坡吹向山谷。

城市风,是由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

滑坡:浸湿的土体、岩体或碎屑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作整体的下滑现象。

崩塌:指陡峭斜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快速的下移运动。

冲沟一种较大的、有间歇性水流活动的条形凹地,是沟谷中的主要类型,宽度和深度可达数十米。

震源:地震发源地。均在地面以下,深度从几公里至700公里。震源越深,影响范围越大,破坏力越小。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级:表示地震强度的一种方法。划分震源放出能量的大小的等级(分9级)。

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强度的一种方法。表示受震地区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烈度的大小不仅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到震中的距离、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分12度)。

宏观区位:指某个城市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所处位置与地位,既受距海、河远近,地形条件等自然因素所决定,更受人类社会长期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结构等影响。宏观区位往往对区域城市间土地的级差地租和地价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中观区位:指城市内部不同地段土地的相对位置及其相互关系。城市土地由于原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人类对各区段土地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区段土地质量和地租水平明显不同。中观区位是影响城市土地等级和基准地价的主要因素。

微观区位:指某块具体使用的土地在城市中的具体位置及周边的条件。同样面积的地块,有的背街,有的临街,还有的处于道路拐角,往往位置相差数十米,甚至只差几米,地租和地价的差异就十分悬殊。这种小尺度范围内的地块位置条件是城市土地经济评价中确定各种地价修正系数和评估地块价格的基础。

支柱工业:一般地,我们把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对国家(或地区)工业产值增长贡献较大,产出或收入所占比重较高的产业称之为支柱产业。它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产出规模,同时又能在某一经济增长阶段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

物流:物流是物资的流通,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工业用地:城市中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堆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其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的建设用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