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任务书
外部空间设计(环境设计参考资料)

建筑学扫盲读物之三(外部空间设计)第一章:外部空间的基本概念: 1 外部空间的形成:作为建筑空间,空间的形成既与视觉有关,也与嗅觉,听觉,触觉有关.同时也与风雨曰照等有关。
一般来说,建筑空间是由地板,墙壁,天花板三种要素所限定的。
建筑的外部空间是从在自然中限定自然开始的。
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
因此外部空间是向心的积极的空间,自然是无限延伸的消极空间。
建筑家所设想的外部空间是建筑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即把整个建筑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
在外部空间中,由于没有了空间限定三要素中的天花板要素,地面与墙壁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设计决定要素,所以应进行仔细地推敲!如材料,高差,材质,D/H,视线,照明,光照等等。
例子:锡耶纳的坎波广场。
(意大利的广场不单单是一块空地,它是生活的方式,是对生活的观点。
它就是市民们的起居室,会客厅。
它们的广场不种一棵树,地面施以美丽图案的铺装,室内外的看不到有一点的区别,而且窗子很小的厚厚的墙壁明显地划分了内外空间,空间没有丝毫地通透性。
这就形成了“逆空间”,内外空间的颠倒。
)把整个用地作为一个建筑来考虑设计时,可以说这才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2 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与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建筑空间大抵可以分为从周围边框向内收敛的空间和以中央为核心向外扩散的空间。
所谓空间的积极性,就意味着空间满足人的意图。
或者说有计划性。
所谓计划,就是首先确定外围边框并向内侧去整顿秩序的观点。
所谓空间的消极性,是指空间是自然发生的,是无计划性的。
因此前者是收敛的,后者是扩散的。
(N空间,P空间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PN空间。
)第二章: 外部空间的要素: 1.尺度: 人的眼睛以大约60度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熟视时为1度的圆锥。
人看前方时,如果以2:1比例既以40度仰角,要看到建筑全体,那么D(与建筑物的距离)/H(高度)=2,仰角约27度;如果要从单幢建筑进而为看一群建筑的时候,一般认为D/H=3,仰角约18度。
新安学院校园北区学生宿舍、食堂、风雨操场建筑设计说明

新安学院校园北区学生宿舍、食堂、多功能体育馆建筑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 新安学院规划及单体设计任务书。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及深圳市政府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设计规范。
1.3 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颁发的“广东新安职业技术学院”用地红线图。
2 工程概况2.1 地理位置拟建的新安学院新校园项目位于南山区沙河东路以东,北环大道以北,龙珠四路以西、广深高速公路以南区域,本项目地块中有一东西向市政道路将本地块分隔成南北两区,同时地块中部还有南北走向的高压走廊。
项目场地呈不规则多边形,用地局部地势有一定的高差变化。
2.2 设计规模新安学院校园项目按在校生3000人规模规划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北区规划为配套服务区及体育活动区,总建筑面积为3.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宿舍楼、食堂及教工宿舍、多功能体育馆、运动场、游泳池及其他体育设施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等用房。
整体风格统一、美观、大方,体现现代高等学府的严谨、务实、新颖的现代建筑风格。
3设计宗旨3.1 注重建筑整体布局,使校园内部空间一体化,合理利用现有地形,创造良好群体公共建筑广场空间关系,体现综合性教育学院建筑特色。
3.2 注重绿化环境设计,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及绿化资源。
3.3 注重单体设计,使其完善细腻,功能合理,造型上体现教育建筑自我特色,体现人文建筑的特性。
3.4 立面造型简洁,大方得体,颜色搭配协调,经济实用,体现教育建筑的严谨、务实、大方美观的特色。
4单体设计构思4.1 学生宿舍楼学生宿舍楼采用单边走廊布局形式,采光良好,宿舍单元内部功能布局合理,平面紧凑经济,并在交通体系位置设置学生活动平台,注重学生的活动及人流集散空间的设置,底层设置架空层,局部设置学生活动室,多方面考虑学生活动及运动的空间,为其提供半室外的全天候活动空间。
4.2 食堂及教工宿舍综合楼食堂综合楼功能组织上分区明确,就餐人流与厨房服务人流完全分开,不产生交叉干扰,教工宿舍出入位于建筑西侧。
大学生建筑设计作品集设计三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

大学生建筑设计作品集设计三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设计三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指导任务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骤。
2.3.4.5.6.通过设计,理解与掌握具有综合功能要求的休闲、娱乐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步通过设计,理解综合解决人、建筑、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通过设计,培养解决建筑功能、技术、建筑艺术等相互关系和组织空间的能力。
通过设计,初步理解室外环境的设计原则和建立室外环境设计观念。
通过设计,基本掌握科学的设计方法和职业建筑师设计工作的操作技能。
通过设计,了解和自觉运用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和条例。
二.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一)设计任务书1. 设计任务:我国某高校,为满足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需要,提供大学生自我实践和社会参与的机会,并为校学生会及其主要文化社团提供相应的活动场所,拟建一座大学生活动中心。
用地位于某高校校园内,建筑红线内用地面积3000m2,详见附图(地形图)。
2. 设计要求(1)要求平面功能合理,空间构成流畅、自然。
室内外空间组织协调。
(2)结合基地环境,处理好校园环境与建筑的关系,做好相应的室内、外环境设计。
(3)考虑所在地区气候特征,保证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创造较好的室外使用空间。
(4)考虑所处大学校园的环境特征,立面有特色、造型新颖,体现高校建筑的文化特点,反应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
(5)建筑层数以三层以内为宜。
要求做到技术上合理,可行性强。
3. 技术指标(1)总建筑面积约2000 ㎡(正负10%),绿地面积不小于30%。
(2)面积分配(以下指标均为使用面积)A.学生活动用房:总面积560~580 ㎡多功能厅250 ㎡小型集会兼报告厅展览用房60~80 ㎡可结合门厅、休息厅开敞式布置交谊用房250 ㎡包括舞厅、茶座、管理用房及小卖部等B. 学生辅导用房:总面积440 ㎡综合排练厅120 ㎡各类专业教室320 ㎡其中:美术教室80 ㎡书法教室80 ㎡语言教室80 ㎡微型计算机教室80 ㎡C. 专业工作用房:总面积280~300 ㎡美术书法工作室60 ㎡音乐、舞蹈工作室80 ㎡摄影工作室60~80 ㎡含暗室青少年生活指挥部20 ㎡学生会期刊编辑部60 ㎡可分为2~3间D. 公共服务用房:总面积280~300 ㎡值班管理室20~30 ㎡结合门厅布置开水间10~15 ㎡茶室(休闲吧)60~80 ㎡小卖部(小型书店、器材店)30~40 ㎡门厅、休息厅、厕所、库房等,面积设计者自定,要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和相应的设计规范E.学生会办公用房:总面积180~200 ㎡各部办公室20*4=80 ㎡小型会议室30~40 ㎡校广播站60 ㎡含播音、录音、编辑、机房等注意:以上面积未含交通面积,设计者可根据使用要求自定。
(完整版)年图书馆设计任务书

图书馆建筑设计一、课程教学要求:1、初步掌握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图书馆建筑的基本理论知识.2、处理好复杂功能建筑室内与室外空间及造型之间的关系.3、训练和培养学生建筑构思和空间组合的能力。
4、初步理解室内环境的设计原则和建立室内环境设计观念。
5、初步理解室外环境构成要素与建筑的关系。
6、进一步掌握具有处理建筑功能、技术、建筑艺术等相互关系和组织空间的能力.7、运用工具草图、模型或电脑效果图等表达设计成果.8、基本要求·平面功能合理·空间构成流畅、自然·立面注意特色、造型别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二、设计任务书本图书馆位于某大学校区内,总建筑面积约为7400㎡,总藏书量为55万册,总建筑投资1800万元,选址于科技馆北面,新教科大楼东侧,总用地面积约7120㎡,基地详见附图.各种用房使用面积分配表三、图纸内容及要求:1、总平面图[1:500](表示出地段周围环境与建筑物关系;主次出入口处理),可与[1:200]底层平面结合.2、平面图[1:200-300]要求表示出各房间门、窗位置、大小;室内固定设备;厅、廊、阳台、楼梯等设置情况;室内外高差、铺面及绿化。
3、立面2个[1:200—300]要求表示入口立面或沿街立面,画出树、人等立面配景.4、剖面1——2个[1:200—300]用封闭线表示,需标明层高及标高。
5、透视图:外观和室内透视至少各一个,外观透视图大小不可小于40*40CM,室内透视图可适当缩小.6、设计说明和面积指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化率)7、图纸规格统一为A1号图纸8、全套图纸表现方法不限。
9、每张图要有图名(或主题)、姓名、班级、指导教师。
四、进度安排:五、参考数据1.《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快速建筑设计数据集》(上、中、下)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4.《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5.《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38—87)6.《公共建筑设计系列-图书馆建筑》(江西科技技术出版社)7.《世界建筑》、《建筑学报》等有关期刊:8。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

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一、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多数学校周边环境逐渐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给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为了改善校园周边环境,保障师生健康成长,制定一套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1.改善校园周边环境,提高环境质量;2.创造安全、卫生、绿色的生活环境;3.促进师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果。
三、具体方案1.加强垃圾分类与回收垃圾分类与回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应设置垃圾分类回收容器,并进行定期收集和处理。
同时,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建立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2.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对周边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绿色带和绿化墙等绿色屏障,阻挡空气污染物的侵入。
3.加强噪声治理噪声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学校应加强对周边道路的交通噪声治理,采取降噪措施,如设置隔音墙和减速带,以减少交通噪声的传播。
同时,加强对校园内的噪声管理,禁止师生在教室和寝室内高音量播放音乐,保持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4.加强绿化建设绿化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应加大校园绿化建设力度,尽量种植乔木和灌木等大面积的绿化植物,增加校园的氧气含量和负氧离子浓度,净化空气,改善气候。
同时,建立完善的绿化管理机制,保障植物的健康生长。
5.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环境宣传教育是提高师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应开展校园环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行动力。
可以通过讲座、展览、征文比赛等形式,向师生普及环境知识,激发环保意识。
四、预期效果1.校园周边环境明显改善,绿化覆盖率提高,空气质量得到改善;2.垃圾分类与回收工作顺利进行,垃圾减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交通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学校内外安静适宜;4.师生的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5.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身心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学生宿舍楼设计

学生宿舍楼设计1.设计任务书1.1学生宿舍楼方案设计任务书1.题目某高校学生宿舍楼设计2.目的要求通过对《房屋建筑学》一书的学习和本次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一般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原理,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掌握绘图技巧。
3. 设计条件及要求1)设计条件:(1)本设计为某技校学生宿舍楼,位于城市某技校校内,具体地点自定。
(2)规模:建筑面积为3000m2左右,容纳500人左右。
(3)房间为6~8人间,开间、进深尺寸,走廊轴线尺寸由设计人自行考虑。
可以考虑设置阳台。
(4)每层应设公用的盥洗室、厕所。
(5)层数:4~5层。
层高:3.6~3.9m。
(6)层高:3.2~3.6m。
(7)耐火等级:Ⅱ级;屋面防水等级:Ⅲ级。
(8)结构类型:砌体或框架。
(9)结构抗震按7度设防设计。
2)设计要求:(1)结合《房屋建筑学》所学内容进行宿舍楼设计;(2)平面功能合理,并应充分考虑房间的日照、通风、采光、节能灯问题;(3)交通平面功能合理,连接功能关系畅通;(4)立面设计应符合建筑的功能,体现建筑的特征,并具有地域性、时代性。
4.图纸内容及进深要求在A2图纸上用仪器绘制图样,应完成下列内容:1)底层平面图比例1:100要求:应注明房间名称(禁用编号表示),表示固定设备;应表现局部室外环境;画剖切符号,注明北针。
2)标准层平面图比例1:100要求:应注明各房间的名称(禁用编号表示),表示固定设备。
3)立面图比例:1:100要求:不少于两个,至少一个应看到主入口,绘图要求区分粗细线来表达建筑里面各部分的关系。
4)剖面图比例:1:100要求:一个,应选在具有代表性之处剖切,并需剖到楼梯;应注明室内外地面、各层楼面及檐口标高;标注两道外部尺寸(即层高及建筑总高度)。
5)总平面图比例1:500或1:1000要求:画出准确的层顶平面并注明层数,注明各建筑出入口的性质和位置;正确表现建筑环境与道路的交接关系;注明北针。
营口理工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模板】

**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一、新校区总体规划概况(一)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突出**学院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战略中的主导地位,面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作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面向区域企业,搭建科研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与服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打造区域文化传播中心,建成现代化、网络化、生态化、人性化的精品校园。
(二)建设内容根据**学院对生源预测和建设规划,以及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标准,规划总用地面积10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6万平方米,按照建筑功能划分,设置教育教学区、行政办公区、体育运动区、实验区、科技艺术区、学生生活区、后勤服务区、教工生活区,基本达到各项办学条件指标要求。
(三)现有模式及发展要求在一期工程建设投入使用后,做为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预计每年计划招生普通类学生2800人,考虑部分专业实行联合办学,最终在校生达到12000人。
(四)课程设置及发展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培育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等产业需要的专门人才,到2020年,**学院的学科建设形成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理学和文学为辅的学科门类体系,本科专业设置47个,涵盖5个学科门类、23个专业类,突出建设机械、材料、自动化、电气、化工与制药、物流管理与工程6个专业类,重点建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0个专业,将设置10个院系、1个部、47个专业、320个班级,在校生规模达12000人(47个专业×70人/专业×4年×95%入学率=12502人)。
(五)师资队伍情况及发展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的通知》的标准,适度考虑预留发展,充分做好人才市场的储备,合理确定教师队伍的培养发展规划,按照生师比16:1的比例确定专任教师666人,教职工333人,即教职工总数达1000人。
美好校园环境策划书

美好校园环境策划书一、项目背景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是学生的“第二故乡”,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我校校园环境存在一些问题,如建筑老化、设施陈旧、垃圾乱堆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项美好校园环境策划是我们必须采取的措施。
二、项目目标1.改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美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环境整治的意识。
三、项目内容1.改善建筑与设施:对校园建筑的老化和设施的陈旧现象进行改善和更新。
a)对学生公寓进行翻新和装修,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b)更新教学楼和教室的设施,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c)修建更多的休闲设施,如图书馆、健身房等,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2.环境整治和美化: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治和美化,使其更加整洁和美好。
a)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b)增加校园垃圾桶的数量和布局,方便学生丢弃垃圾;c)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如清理校园周边的垃圾、植树造林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推行环保教育:通过开展各类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
a)组织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重要性和各类环保知识;b)开展环保主题班会,让学生讨论和分享环保经验和想法;c)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实地参与环保行动。
四、项目计划1.制定项目计划书:明确项目目标、内容和时间节点,安排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
2.调查与分析:通过调查学生对校园环境的意见和需求,分析当前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整治和美化校园环境:对校园建筑和设施进行改善和更新,开展环境整治和美化活动。
4.开展环保教育:组织各类环保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
5.监督和评估:监督项目实施的进展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对项目进行调整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I课内作业一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5.5周/ 44学时)
教学组成员:杜晓辉、秦会彬
■教学目标
在进一步认知空间、理解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运用空间要素建构空间的基础上,将空间构筑物与特定环境结合,理解空间与特定外部环境的关系,根据环境的影响来调整空间的构成和布局方式。
对特定场地进行分析,理解和掌握场地空间环境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空间构筑物与外部空间环境的融合。
■教学内容
1. 空间的建构——构筑物
2. 环境的认知——场地
3. 空间与环境——构筑物与场地的融合
■教学过程
阶段一、基本空间的生成、观察和描述
■工作任务
对上学期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这一过程包括观察思考身边的建筑空间,动手尝试空间的各种形态塑造,掌握空间限定与空间组合的方法,了解形式美的原则,根据本次设计体量要求,进行基本空间构筑。
■工作方法
制作场地构筑物模型,其外观轮廓基本符合本次设计的体量要求。
具体要求如下:
1)构筑物建构在场地内。
2)构筑物高度控制在4.8m以下。
3)构筑物可覆盖部分的面积不能超过160m2。
■成果要求
制作的空间模型尽可能强化空间建构的要素(盒子、板片、杆件)的空间特征,明晰空间要素的构件关系,并保证模型具有结构合理性。
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空间概念模型采用清晰的构件构成关系加以组织。
2)每位同学至少完成两个基本空间建构模型,进行观察和比较,比例为1:100。
3)基本空间建构模型应妥善保留。
阶段二、材料、色彩、光影与结构的感知
■工作任务
研究前阶段的基本空间模式模型,在空间模型推敲中从以下角度去尝试:
1)材料:运用不同模型材料来构建空间模型,观察和思考不同的模型材料在材料纹理、材料色彩上的区别,以及这些区别对空间产生的影响。
2)色彩:了解不同色彩对空间围合、环境气氛、使用效率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3)光影:比较不同立面开窗洞的形式所形成的光影效果,了解光影对营造空间气氛、烘托空间的作用,体验光线带来的空间变化。
4)结构:观察在模型中,哪些构件是结构所必须的,哪些是可以去除的,因此所带来的结果对空间有何种影响。
通过手指按压来体验力的传递,观察结构是否稳定,对不牢固的地方进行加固。
体会用不同构件所形成的结构在空间围合特征以及在形式上的差异,分析该模式的结构问题和潜力,同时注意:对结构模型的调整仍应保证阶段一空间模式的延续,最终完善空间概念模型。
■成果要求
依据对材料、色彩、光影与结构的感知来调整和完善基本空间概念模型。
阶段三、场地调研与分析
■工作任务
对场地进行踏勘和分析,并通过不同场地的比较和分析了解构成场地的基本要素,以及周边环境与场地的制约关系。
重点考虑空间构筑物与场地之间的关系。
■工作方法
踏勘基地,运用初步的环境认知方法,对其空间环境从小到大作一系列认知分析。
观察该基地所处位置和主要出入口,将基地中主要控制线标示出来,这些控制线可能是基地边界、道路边界、空间轴线等,也可能成为建筑入口、周边地标的对位线。
每个基地都有其自身特点,需要结合基地条件,思考自己设计的“校园构筑物”如何通过空间的设置来与场地结合。
具体要求如下:
1)初步分析和解读基地图纸。
2)现场调研,结合观察、访谈、测绘、照片、速写等手段,从空间区位、功能流线、构成形态等多个方面对多选场地进行分析和记录。
要求有不同角度的记录,并与基地平面图相结合进行分析。
3)比较现有两个基地的基本要素,选择其一确定为设计基地,进行分析。
■成果要求
根据基地选择的不同,分组制作基地模型。
进行基地调研成果汇总。
具体要求如下:
1)分组制作模型,比例要求1:100,要求能够体现基地的基本特征,周边建筑物对基地的围合程度,重要的环境要素应表达清楚。
(任务书给出的总平面图的范围。
)每位指导老师组应有两个不同的基地模型。
2)每位同学对其所选的基地进行分析,绘制分析图,包括周边建筑物的分析、基地周边环境分析、外部交通分析、基地内部交通分析、基地控制线分析、空间轴线的对位关系分析、功能需求等。
3)用钢笔徒手的形式,以图示语言对各场地要素进行分析表达,并附文字说明。
总结场地的构成要素、人体尺度及人的行为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4)将基地分析部分图纸(比例不限)、照片等内容汇集在一张A3图纸上,表现形式不限,作为基地调研的成果。
阶段四、场地设计与空间演化
■工作任务
根据基地分析得出的限定条件,调整“构筑物”与基地环境的关系并定位。
■工作方法
校园构筑物与基地结合,结合朝向、周边道路、基地出入口等因素调整其位置,观察调整过程所带来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对这些不同布局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的基本空间模型进一步细化,尽可能控制空间的构成要求(杆件、板片、体块)为一种,进行空间演化。
2)功能的添加,根据基地分析部分对周边环境、人流线以及人群聚集密度的分析,考虑在空间模型向构筑物演化的过程中,添加适当的功能,如展示、休憩、聚集等。
分析这些功能对空间产生的影响和制约,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功能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和空间特点。
3)制作同比例(1:100)的构筑物空间模型,并将它置于基地模型中,进行多方位的尝试和比较,最终定位。
4)结合构筑物的空间定位进行场地要素布置,台阶的基本尺度为150mm高,300mm宽。
5)场地与基地的结合,要充分考虑到场地与基地的衔接关系,如原有道路的边界、如口的衔接、绿化布置的连续等,应能体现出场地与环境的呼应。
■成果要求
在基本完成空间的演化和场地空间的布置后,绘制A2图幅的阶段成果并提交。
具体要求如下:
1)总平面图1:200
2)分析图,包括场地内部交通分析、场地与环境的联系分析、场地内景等
3)构筑物空间布置完成的模型照片,多个角度。
4)将图纸(比例不限)、模型照片等内容汇集在一张A2图纸上,作为一草的提交成果。
阶段五、照片蒙太奇
■工作任务
通过照片蒙太奇的研究来推敲设计。
■工作方法
在选定角度拍摄基地,打印成A4图幅,再以相同的角度来拍模型,将模型照片剪贴到场地照片中,再加入人物,表达尺度及场地的氛围。
观察拍摄室内的空间,光线的控制非常重要。
可以在模型中加入人体模型表达空间的尺度,或在后面的图面拼贴中加入人物照片。
照片打印出来后可以加入窗外的景色以及人物活动等。
这些拼贴练习的完成过程也是对设计的推敲和反馈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需重点控制的要素包括:
1)模型照片和环境照片的透视角度吻合,这就要求选取相似的视高和视距。
2)模型照片和环境照片的光线吻合,直射光、反射光的角度和明暗程度有所呼应。
3)尺度和氛围:加入人、树木等配景时需思考尺度概念,形成正确的尺度感。
人的活动和环境的氛围可以对建筑的表现起到很好地烘托作用。
■成果要求
A4拼贴图两幅,整体和局部各一幅。
阶段六、成果表达
设计成果包括每组基地环境模型一个,比例为1:100(作为拍摄模型照片的背景);校园构筑物机场的设计整体模型一个,比例为1:100(提交);设计图纸1张,图幅为1号图纸594mmX841mm,要求墨线制图,图面表达统一墙体厚度为20cm。
图纸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总平面图1:200(包含基地环境)
2)平面图1个,1:100(包含场地设计)
3)立面图4个,1:100(包含立面配景)
4)剖面图2个,1:100,为两个不同剖切方向。
5)轴测表现图1个,比例自定。
6)照片蒙太奇不少于4张。
7)图名为: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字体自选。
8)设计说明
9)设计分析图若干,比例自定
10)各部分图名及必要的图片说明。
交图时间
3月31日上午8:00-8:30
图纸规格、内容不符合要求一律不收,修改后按迟交处理。
评分参考
校园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课程安排
课外作业训练要求:
外部空间环境手绘练习
2-5周,每周2张,共计8张,第6周交。
A4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