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制度与实践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制度与实践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制度与实践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制度与实践

公司盈余是衡量一个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表现。盈余信息在经济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财政部和证监会同时分别通过企业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规则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加以管制。财政部着重于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证监会侧重于公司信息的规范披露。

1999年证监会首次在损益项目的披露中引入“非经常性损益”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的净利润。此举标志着证监会尝试对盈余信息重新分类,在企业会计准则之外另外采用一个新的指标对上市公司行为加以约束。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际工作中,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引入,至少起到了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倾向,鼓励上市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主营业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上,促使上市公司的运作更加规范;二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经营业绩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它是证券监管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从首次公开发行、增发新股以及撤销特别处理的有关规定中可见一斑。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利益团体的日益成熟、理性,各方逐渐认识到一点:对于反映公司目前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增长水平而言,收益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相同。特别是我国自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报告突出了资产负债表观和全面收益观的理念,导致收益项目更加复杂。对盈利组成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如根据盈利中的资金基础不同,可将公司的盈

利分为现金和应计两个部分;而按照盈利的持久性差异,可划分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前一种划分己受到学术界充分关注,涌现出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而后一种角度并未引起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盈余的功能性解构,、选择非经常性损益信息为切入点,考察非经常性损益在盈余中的理论地位和作用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列报规范的国际

与国内视野;研究非经常性损益列报框架中的规则制定、执行、鉴证监督与惩戒四个环节的组织管理过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并阐释应对问题的思路。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阐释了收益报告中本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的争论,进而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及其各自需求与供给内容,在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相互影响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彼此的利益博弈

推进了非经常性损益制度的变迁过程。从流程环节的角度勾画出以规则制定环节、执行环节、鉴证监督环节与惩戒环节构成的非经常性损益列报系统框架。

2.梳理了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有关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规定,并追踪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政策十年间的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在早期基本反映了修正的损益满计观(本期营业观在其中也得到了部分的体现)。这种制度安排同当时企业面临相对稳定的经营环境是相符合的,收益来源传统,特例的情况较少。但进入到新世纪之后,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化和集团化,非传统收益来源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伴随衍生金融工具使用的增加,企业投资机会和投资手段也变多了。

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都不约而同选择了更加谨慎的处理方式,减少企业在判断正常损益和非常损益的余地。而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规范的数次修订是由证监会强制推行的,在渐进式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非经常性损益的外延经历了从宽

泛界定到明确界定,从举例到列举的过程。这样可减少上市公司在披露非经常性损益时主观判断的多样性和随意性,从而增强了上市公司之间非经常性损益的可比性。但是,另一方面,证监会多次修订非经常性损益规范,也反映出证监会发现其目标没有完全实现或存在偏差。

研究结论提示监管当局,市场参与主体不会简单机械地执行政策或遵守法律,而是要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动机出发采取相应对策。这是监管当局在制定监管政策和选择具体监管手段时必须加以考虑的因素。3.使用2004-2008年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数据,考察了该项指标在现实中的执行情况。针对非经常性损益总额和行业分布的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2006-2008年三年当中抽取449家公司,手工收集非经常性损益明细项目数据,完成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结构分析。

非经常性损益总额的研究数据表明,非经常性损益占净利润的比例在近几年都呈现整体比例提高的趋势,有必要对这类项目予以关注。从上市公司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正负分布情况来看,报告非经常性利得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地高于报告非经常性损失的公司数,表现出我国上市公司偏好于报告利好消息,一定程度

也折射出证监会界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谨慎,即利得比损失更易被界定为非经常性项目。非经常性损益贡献率较大的上市公司比例不断增长,表明仍有部分公

司寄望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提高盈利水平,其实际持续性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而虚盈实亏的公司比例自2004年以来的上升趋势也说明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现象尚未获得有效抑制。

针对明细项目结构的分析,从频率和金额两方面来看,债务重组、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政府补助和其他营业外收支是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主’要项目。对监管机构来说,应加强对这些重大项目的监管。对上市公司来说,应结合债务重组、投资、政府补助相关准则中的披露要求,把这些重大项目作为关键的内容进行充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除了关注年报附注中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还应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各个构成项目在年报中的单独披露,综合予以分析。

而在行业分析中,可选消费业、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业是非经常性损益的三个高发行业。市场监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在监管和审计这三个行业的公司时应当加大工作力度,特别应当增加审计程序。随着监管部门将非经常性损益逐步纳入监管指标考虑,具体披露规范也不断调整,但这些措施都并不能完全消除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方法说明了三种开始显现的新问题:分类平滑、故意隐瞒和含糊披露。

4.结合上市公司执行环节的数据分析所发现的问题,论文从规则制定、鉴证监督和惩戒三个环节进行了讨论。

就规则制定而言,我国非经常性损益列报规则面临制定机构分歧、规则导向制定模式被动和制定程序公开性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规范的制定质量和执行效果。为了改善上述问题,相应地可考虑加强证监会与财政部充分沟通,并由财政部统一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披露方式,保证会计法规制定与披露监管的有序化。至于制定模式的选择,目前不宜给企业太多的选择权,应适当缩小会计判断的空间。但同时把握时机完成规则导向与原则导向的融合。

非经常性损益的制定程序,则需进一步扩大制定者的代表性,公示制定全过

程的讨论文件和决议。鉴证监督环节考察独立审计与媒体监督的作用,在证监会的规范下,财经媒体逐渐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及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提醒投资者

理性分析。注册会计师也开始在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中反映被审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尤其是当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负的情形下。但目前对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审核力度是不足的,一方面审计责任不够明确,另一方面审核报

告的格式和措辞不统一。

这些都不利于非经常性损益审核质量的提高,使用者难以准确理解其含义。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由财政部出面增加审计人员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审计责任,在审计准则中增加专门的非经常性损益审计规范,统一审核过程的具体程序

和报告专业术语。监管惩戒的情况则关注非经常性损益列报违规行为所面临的惩罚。通过统计1999-2009年10年间监管机构查处的直接与非经常性损益内容相关的列报违规事件,论文发现此类违规行为被查处的概率低,即便被查处惩罚也

不严厉,违规成本低。

改善的思路可考虑健全与完善民事赔偿法律制度,建立集团诉讼机制,有效

运用惩戒机制,提高违规成本,保护投资者利益。论文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列报的研究有望达到以下方面的创新:1.首次从流程和功能的角度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进行了全面考察,构建了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列报的系统过程,对各项管理环

节进行了详细分析。2.对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动因的传统解释进行了拓展。一方面,我国企业由于在上市、增发等融资环节的制度规定都同盈余指标挂钩,

企业具有提升盈余指标的内在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一次性、偶发性,公司较易操控其确认和计量环节,这又为企业提供了方便操纵的机会;再加之企业管理者寻找的侥幸辩解藉口。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使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直接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常用

手段。3.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组成结构和行业分布特征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为监管和评估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提供了实际证据和重要说明。

非经常性损益举例

本帖最后由muerasmus于2011-6-18 13:00 编辑 A.上市公司接受非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捐赠200万元生产设备;【是,非控股股东进营业外收入】 B.参股25%的联营公司,本期实现净利润400万元,上市公司按持股比例记入投资收益;【不是】 C.为合营公司公司提供委贷,收取资金占用利息200万元;【是,非经,非金融企业资金占用费】 D.2008年底上市公司1000万元的债务人,发生了大水灾,上市公司计提全额减值准备;【是,非经,因不可抗力计提的】 E.发生水灾的债务人,因接受地方财政补贴,财务状况好转,上市公司在2009年冲回900万元减值准备;【是,非经,单项计提减值的冲回】 F.参股50%的共同控制公司,投资成本小于其公允价值100万元;【是,非经】 G.可供出售资产当期处置损益300万元;【是,非经】 H.持有至到期投资当期的投资收益100万元;【不是,经常性,列举项无持到至到期】I.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万元,【是,非经】 J.当期发生债务重组损失500万元;【是,非经】 K.因上市公司生产燃料乙醇,每季度按销售量收取每吨800元补贴,2009年共收到1000万元;【不是,属于经常性,固定】 L.四川某上市公司遭受地震,对房屋及建筑物、生产设备计提减值准备400万元;【是,非经,不可抗力】 M.某上市公司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当年取得的600万元的房租收入【不是,属于经常性,租金属于经常性】 N.企业发生重组,职工安置及整合费用600万元;【是,非经】 O.同一控制下企业的两家企业6月1日转让M公司的控股权,在合并报表中,M公司自1月1日至5月30日实现的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中,收购公司享有的金额600万元;【是,非经】 P.对外担保,产生损失200万元;【是,非经】 Q.因出售产品质量问题,发生诉讼,产生损失50万元;【是,非经,诉讼赔偿进入营业外收入】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一) 引言 传统的历史学家已表现出对使人类行为得以发生的制度的兴趣,他们的许多著作中包括了对人们与这些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检验。另一方面,经济史学家(尤其是“新”派史学家)则将他们的努力集中于用经济上的理性行为来解释过去的事件,制度被视为既定的,那些更为传统的史学家的“考古”癖有时会受到蔑视。或许是由于他们对长期变迁的关注,传统的史学家已承认,制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模式有关(一种对它们来讲是很显然的相互关系,不过经济学家只是逐步领略到的)。许多史学著作往往热衷于对政治、军事和社会制度的演进与发展的研究,正如这些复杂的制度已随历史而演进的一样,已形成的这些复杂的经济制度为这一高度技术化的社会得以生存和实现的框架提供了一部分内容,尽管历史片断往往从一些理论形式中吸取教训,但遗憾的是,用于帮助理解制度变迁现象的理论却很少。在缺乏这些理论的情况下,历史学家只能局限于记叙、归类与描述,而愿意承认这一局限的历史学家却很少。 如果史学家对经济发展进程的解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具有洞见力,其责任在很大程度上也应归于由经济学家所提供的因果结构的蓝图。最优秀的历史学著作常常不是根植于明确的前题所得出的充分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鲜明的直觉知识。这一直觉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某些方面超越数学,并不在于历史学家盲目地拒绝拜倒在科学的祭坛下,而

在于事实上他能够利用的理论常常说明能力很差,是与事实完全不相干的,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表明了一些逻辑错误。直到“更好的’理论被创造出来以前,没有人会责备他仅仅依赖于过去对他十分有用的直觉知识。 不过,这些理论是不可能从一些象牙塔似的理论家的前额中生长成熟的,能够预言未来和解释过去的理论更有可能从那些关注于逻辑的理论家与解释过去的历史学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点滴与片断中形成。在对解释经济演进过程的理论的探索中,学者们必须不断地从理论到事实,再回到理论。 本书是对美国经济史的理性历程的“逐日”记叙,这一历程计划要描述已产生的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发展进程,该描述又是第一次(非常粗略地)试图为建立一个专门的、相关的和逻辑的关于这些制度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理论框架提供基础。本书是对美国历史中发生的制度变迁原因的研究,它尤其关注经济组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只不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这一理论在有些观点上是很薄弱的,而且有时的解释是惊人的简单。不过,本书确实代表了向着一个有用的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第一步,它确实对美国的经济经验提供了一些新的解释。 既然本书是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而作。它在写作历史时可能偏离了模型和理论的作用,尽管这样做在技术上是不准确的。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将交替使用“模型”与“理论”两词,它们将既指一系列假定相关

浅析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危害

[证券市场] 浅析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危害 罗 燕 [摘 要]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主要论述什么是非经常性损益, 及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危害。 [关键词]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06)11-0092-03 在上市公司中非经常性损益对历年上市公司的账面利润的影响是相当普遍的,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年末每股收益的贡献度超过10%的上市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状态,2002年为36%,2003年为 44.65%,2004年为43.28%,其中有183家上市公司的净 利润的50%来源于非经常性损益,甚至个别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对每股收益的贡献率超过10倍。以ST 运盛为例,公司2005年净利润为880万元,非经常性损益为 4579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一下变为亏损3879万元。 尽管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对利润进行操纵,但近几年来非经常性损益已经成为我国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工具之一。 一、非经常性损益 在中外的会计信息披露规定中,对非经常性损益有不同的界定。在国外,与非经常性损益相对的概念是非常项目(extraordinary items )。 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3年的第30号意见书(AP B Opinion 30)中将非常项目定义为:非正常的和非经常的事项和交易。非正常(unusual )是指考虑到企业经营所处的环境,具有高度的反常性,并且与企业正常和典型的活动明显的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非经常(in fre 2 quent )是指考虑到企业所处的环境,在可预见的未来不能 合理地预计其发生。在界定一个项目是否属于非常项目时,非正常和非经常发生这两项条件缺一不可。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 B )于1992年颁布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FRS3对非常项目做了严格的定义:性质高度异常(a high degree of abnormality )的事项和交易,该项目因企业日常业务活动以外的交易或事项产生,并预期不会再发生(not expected to recur )。 I ASC 于1993年发布的第8号国际会计准则(I AS8), 规定非常项目是指企业正常活动之外的事项或交易所产生的盈利或损失,因此不期望会经常或定期发生的。 具体到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 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包括14项:(1)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2)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 (3)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4)计入当期损益的对非金融 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5)短期投资损益,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获得的短期投资损益除外。(6)委托投资损益。(7)扣除公司日常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后的其他各项营业外收入、支出。(8)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9)以前年度已经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的转回。(10)债务重组损益。(11)资产置换损益。 (12)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发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 的损益。(13)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14)中国证监会认定的符合定义规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具有与生产经营无关、金额大、易于操纵的特点,且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而备受上市公司管理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情况来看,非经常性损益已经成为某些上市公司制造利润的重要“法宝”。 二、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危害 会计数字具有经济后果(economic consequences )。所谓经济后果,按泽夫(Z eff ,1978)的理解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他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正如美国前证交会主席阿瑟?利维特所述:“从抽象的角度看,数字仅仅是数字而已。但对财务数字的信赖是生存和利益”。上市公司利润操纵极具危害性,它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会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不利于其自 — 29— 2006年第11期 总第149期黑龙江对外经贸 H LJ F 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 rade N o.11,2006 Serial N o.149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制度与实践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制度与实践 公司盈余是衡量一个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表现。盈余信息在经济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财政部和证监会同时分别通过企业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规则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加以管制。财政部着重于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证监会侧重于公司信息的规范披露。 1999年证监会首次在损益项目的披露中引入“非经常性损益”概念,要求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后的净利润。此举标志着证监会尝试对盈余信息重新分类,在企业会计准则之外另外采用一个新的指标对上市公司行为加以约束。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际工作中,非经常性损益概念的引入,至少起到了以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抑制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倾向,鼓励上市公司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主营业务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上,促使上市公司的运作更加规范;二是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经营业绩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它是证券监管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从首次公开发行、增发新股以及撤销特别处理的有关规定中可见一斑。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相关利益团体的日益成熟、理性,各方逐渐认识到一点:对于反映公司目前经济成果和未来经济增长水平而言,收益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性并不相同。特别是我国自从2007年开始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财务报告突出了资产负债表观和全面收益观的理念,导致收益项目更加复杂。对盈利组成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如根据盈利中的资金基础不同,可将公司的盈 利分为现金和应计两个部分;而按照盈利的持久性差异,可划分为经常性损益和非经常性损益。前一种划分己受到学术界充分关注,涌现出许多宝贵的研究成果。 而后一种角度并未引起广泛且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盈余的功能性解构,、选择非经常性损益信息为切入点,考察非经常性损益在盈余中的理论地位和作用以及非经常性损益列报规范的国际 与国内视野;研究非经常性损益列报框架中的规则制定、执行、鉴证监督与惩戒四个环节的组织管理过程,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并阐释应对问题的思路。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阐释了收益报告中本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的争论,进而分析了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及其各自需求与供给内容,在非经常性损益信息的需求与供给相互影响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彼此的利益博弈

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几个问题

为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4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问答》),对有关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本文拟以《问答》为基础,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判断标准、内容以及信息披露等相关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一、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根据《问答》的规定,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联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在理解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非经常性损益即国际会计准则中所提到的利得和损失。公司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收益,则会导致公司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要低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从而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小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如果发生非经常性损失,则会导致公司经常性活动产生的净利润要高于利润表中所反映的当期净利润,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盈利指标就会高于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二)非经常性损益主要发生于与公司生产经营无直接联系的相关领域。比如,公司出售分部或子公司所取得的投资收益在很多公司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但是,非经常性损益也有可能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比如在关联交易中,大股东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购买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或者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上市公司供应原材料,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由于按照非公允的价格进行关联交易所获取的利润并不是公司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可以获取的利润,因而也应该算做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因此,在确定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时,切记非经常性损益与非经营性损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公司完整的经济活动应该包括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三部分,除了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外,还应该包括企业基于各种战略考虑所进行的对外长期投资活动等资本经营活动,也应该包括公司利用暂时闲置的资金自行进行的短期投资活动和相关的筹资行为。因此,我们不能根据损益是否来源于商品生产经营活动作为判断该收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的唯一标准。(三)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除了应该考虑该项损益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联系外,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该项损益的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的大小。 1.判断某项损益的性质,应主要分析产生该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否为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需,是否为公司发生的特殊业务。从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看,特殊性的事项或业务具有高度的反常性,而且与企业正常典型的活动明显地不相关或仅仅偶然相关。如果产生某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公司持续经营不可或缺的,则该项损益就不能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来处理。比如,公司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每隔几年要对设备进行一次大修理,因而不是公司的特殊业务,所发生的大修理费用就是公司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所必须发生的费用,由此而产生的损益也就应该是公司的经常性损益;又比如,上市公司由于向关联企业借用资金而支付的资金占用费如果明显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则此项资金借入业务就不是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需的业务,而是一项特殊的业务,因此多支付的资金占用费就应该是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empirenews.page--] 2.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时,还应该考虑损益金额的大小。根据会计中的重要性原则,对于一些金额较小的非经常性损益即使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也不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分析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明显可归于非经常性项目、但金额较小的损益,为了简化起见,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处理。但是,如果这些损益对公司的主要财务指标将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时,仍然将其视为经常性损益就不恰当了。比如,某上市公司向关联企业收取的资金占用费收益按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计算高了50万元,扣除所得税的影响后仅占当期净利润的0.1%,如果公司按照当期净利润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刚好超过6%,但扣除该项收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则低于6%。在此情况下,如果不扣除多收的50万元,会使公司达到了发行新股的最低条件,扣除后该公司就失去了发行新股的资格。所以,应将多收的资金占用费作为非经常性损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近年来,上市公司披露的年报中非经常性损益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激增公司利润,并日益演变成上市公司粉饰报表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我国现有制度环境以及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现象有着迫切的需要以及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在很多方面也没有到位的落实。整体上,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发达,许多盈余管理完全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盈余管理方面,特别是非经常性损益方面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程度下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盈余管理的整体情况,探索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在我国的研究情况,将有利于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 本文对非经常损益盈余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根据上市公司的相关指标,具体分析非经常损益盈余管理的信息披露,进而发现非经常盈余管理研究的不足并指出其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为我国整个证券市场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内有一些学者对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过一定的研究。魏明海(2000)最早就非经常性损益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提出。蒋义宏、王丽琨等(2003)将亏损上市公司分为首亏组与扭亏组,分别作为研究样本,将其他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将同一会计年度研究样本与控制样本进行比较。薛新惠(2003)运用对比分析和统计检验等实证方法考察了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张嵘(2003)和周勤业、周长青等(2005)分别运用2002年和2003年的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资料对沪深两市公司财务业绩进行研究,揭示了上市公司存在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行为。吴溪(2006)发现在中国证券市场中特别处理ST公司的申请摘帽制度化之前,申请摘帽公司在申请摘帽的业绩中普遍确认了重大非经常性利得;当摘帽标准明确限制了非经常性利得的幅度后,申请摘帽公司在申请摘帽业绩中确认的非经常性利得显著降低,这进一步为盈余管理提供了证据。 国外资本市场相对于国内而言,在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研究上要成熟多了。1973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30号意见书中将非常项目定义为相对于经常项目而言的一些非正常或非经常的交易或事项。Barnea et a1.(1976)研究

关于每股收益对发行价的影响

关于每股收益对发行价的影响 IPO企业国内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发行价格主要采用市盈率定价法,即发行价格=每股收益*发行市盈率; 每股收益采用实际发行年度上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经审计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并摊薄后计算; 举例:近期创业板上市的长荣股份(300195),3.29上市;其发行前总股本为7,500万股,此次公开发行2,500万股,发行前经审计2010年每股收益为1.07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系营业外收支)后每股收益为1.00元,因此摊薄后的每股收益为0.75元{具体计算过程=(扣非每股收益1.00*发行前总股本7,50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0,000万股} 公司最后与券商确定的发行市盈率为53.33倍,因此发行价为:53.33*0.75=40元/股,累计募集资金总额10亿,扣除发行费用5,573万,实际到账资金9.44亿。 该公司简介:经营范围是印刷设备、包装设备、检测设备、精密模具的研制、生产、销售;公司产品应用于包装印刷领域,针对印刷后制品的装饰、模切和粘接成盒的应用。在细分行业中隶属印刷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印后加工设备制造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是目前印刷包装后加工的必备设备,应用极其广泛。公司三类产品(模切机、模烫机、糊盒机)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换版快捷以及操作方便等优势,在国内同类设备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公司生产的多功能、多机组模切烫金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5月发布的《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投资方向(2009-2011)》,公司“无轴数控平压平高速烫印机”、“多机组模烫机”、“卷筒纸多机组烫金机”均列入其中,属于国家鼓励的代表行业技术进步的产品。其中,公司研发的卷筒纸机组式烫金机采用卷筒纸送纸、卷筒纸收纸的走纸方式,三机组多工位作业,实现了卷筒纸经多色烫金后复卷,或烫金后联机模切清废并收集成品等。 如果一切顺利,估计我公司在2012年即能发行上市,则2011年的业绩尤为重要,今年业绩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公司在股票一级市场的定价,因此应及早规划、未雨绸缪;

《创新理论与实践》复习试题(2015公需课试题库)

《创新理论与实践》复习试题 一、单选题 1、(A )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提供精神方面的动力,也为科技创新提供适应的环境和氛围。(单选) 6 A文化创新B科技创新C制度创新D理论创新 2、(B)是进行有效沟通、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单选) 73 A决断能力B沟通能力C组织协调能力D实践操作能力 3、从文化城乡差别划分,有(B)。(单选) 311 A海洋文化B城市文化C农耕文化D本土文化 4、文化产业核心层不包括(D )。(单选) 328 A新闻B出版C广播D网络 5、现代任何一项新创造或新发明,其中约()的内容均可通过各种途径从前人或他人已有的科学成果中获取。(D) 135 A64% B86% C80% D90% 6、我国政府组织变革过程中,人力部门不包括(C )。(单选) A人力资源部B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C民政部D监察部 7、(A )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发散思维。(单选) A吉尔福特B陶行知C庄子D荀子 8、(D)是受教育者学习活动的前提。(单选) A学校B老师C教室D教育 9、(C)是指不同创新主体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单选) 4 A自主创新B模仿创新C合作创新D学习创新 10、(C )是指与一般的传统的或惯常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单选) 97 A发散思维B收敛思维C逆向思维D联想思维 11、(B)是创造者处于良好创造状态的条件。(单选) 103 A兴趣B自信C动机D意志 12、京津冀都市圈的空间布局,将形成(D )为发展次轴的发展格局。(单选) 258 A北京B天津C北京—廊坊—天津滨海新区 D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北京—唐山—秦皇岛 13、(B)指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 (单选) 48 A马克思B哈比森D亚当·斯密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盲进行了新的定义,现代文盲的特点不包括(D)。(单选) 电脑查询 A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B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C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D不认识文字 15、(B)是现代政府的手段。(单选) 212 A民主B法治C责任D透明 16、(B)继承和发扬了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理论,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单选) 345 A孔子B陶行知C庄子D荀子 17、创新概念最早是(A )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单选) 1 A1912 B1918 C1920 D1926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一、理论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在研究中重新发现了制度因素的重要作用,他的新经济史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使其在经济学界声誉雀起,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并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的:描述一个体制中激励个人和团体的产权理论;界定实施产权的国家理论;影响人们对客观存在变化的不同反映的意识形态理论。诺思所讲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都是指这一意义上的制度。 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正式制约(例如法律)、非正式制约(例如习俗、宗教等)以及它们的实施,这三者共同界定了社会的尤其是经济的激励结构。所谓的制度变迁是指一种制度框架的创新和被打破。 制度变迁的原则是: 制度可以视为一种公共产品,它是由个人或组织生产出来的,这就是制度的供给。由于人们的有限理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给是有限的、稀缺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们会不断提出对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实现预期增加的收益。当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基本均衡时,制度是稳定的;当现存制度不能使人们的需求满足时,就会发生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之比对于促进或推迟制度变迁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情形下,行为主体才会去推动直至最终实现制度的变迁,反之亦反。推动制度变迁的力量主要有两种,即“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两者都是决策主体。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 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 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 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 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根据充当第一行动集团的经济主体的不同,可以把制度变迁分为“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和“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所谓“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指由个人或一群人,受新制度获利机会的引诱,自发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又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所谓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 作者:张银芳上传时间:2009-6-23 0:0 [摘要]:企业管理层为了给企业和个人谋取利益,有时会通过使用会计手段,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必然会被他们加以“开发利用”,本文试着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利润空间的变化,针对企业可操纵利润提出了若干合理化的防范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操纵利润防范 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吸纳了国际投资者所熟悉的会计原则,在许多方面实施了历史性的突破,在追求会计准则的科学、合理性和广泛适用性,适当调整了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内容,客观上也引起企业利润操作空间的此消彼长。当务之急是需要搞清楚“新准则”施行给操纵利润空间带来了多大影响,以及如何防范企业操纵利润。 一、新准则对企业操作利润的遏制 (一)发出存货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 新《存货》准则中,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不能再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使得企业的存货更能反映出资产的历史成本,便于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适当堵塞了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 建立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发生减值时计提准备,资产发生升值时转回准备)意在体现稳健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减值准备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段,一些企业依据自身的目的和利益需要,确认资产减值的发生和收回,调节企业利润。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资产减值》规定,自2007年起,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后不能转回。这样做,使资产减值的“调节器”功能由双向变为单向,调节功能大大降低,从而有效遏制企业利用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三)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新准则规定母公司对所有控制的子公司都需要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也应纳入合并范围。同时合并可以自愿交易,有双方认可的公允价值。新准则的这一规定正是从我国资产市场的现状出发,谨慎使用公允价值,防范企业操纵利润,新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做了不同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放弃使用公允价值,避免了企业操纵利润;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不仅消除了我国会计规范的死角,而且比国际会计准则相应规定更科学合理。 (四)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不再分类核算 在原会计准则下,将固定资产修理分为大修理和经常性修理两类。大修理费用采用预提或待摊的方法进行核算,使得企业利用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来调节利润具有较大的弹性。例如有些制造类的上市公司,把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预提、冲回和待摊挂帐,作为调节损益的方法,新准则规定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经常性修理支出不得进行预提或待摊,堵塞了企业利用大修理来调节利润的途径。 (五)对公允价值的适用进行了适当限制。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比较谨慎,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与公允价值相关的决策体系,严格按照新准则要求谨慎适度地适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些人认为公允价值的引入将大大增加企业操作利润的危险,会引发会计信息的混乱,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新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动用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只要正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

制度创新理论与实践(仅适用于2015年公需课) 1、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2、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3、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颁布的时间是:( )。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0年 4、下列选项中,不能称为制度的是( )。 A 、家庭 B 、企业 C 、市场 D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的“方圆” 5、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1、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由正式制度来约束。 对错 2、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错 3、在没有政府的情况下,人们依靠武力或习俗规则声明对土地的权利。 对错 4、制度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对错 5、渐进式变迁就是诱致性变迁,突进式变迁就是强制性变迁。 对错 6、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改革留下了农户经营规模细小化的后遗症。 对错 7、所有制度都可以归入到社会习惯。 对错 8、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是制度变革创新的源泉。 对错 9、制度变革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现存制度所未能实现的潜在收益。 对错 10、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可以是突进方式,如农民起义。 对错 11、家庭承包经营改革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汪丁丁:制度创新的一般理论 一、引论及常用概念的定义 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罗纳德·高斯在受奖演说中强凋他及其他制度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在于研究了生产的制度结构。如果经济学可以定义为是研究“生产”“消费”与“交换”的一种“社会学科”,那么主流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对“交换”的研究,其核心部分是市场的研究及价格理论。主流经济学当然可以推广到制度方面的研究,家庭经济学的结果说明家庭制度如何影响消费结构,以贝克为首,在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建立了把社会学因素引入家庭行为的经济学描述的典范,从而可以描述消费结构如何随家庭结构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关于生产的制度结构的研究,是从对企业内部制度的研究开始的。例如高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实质》一文,以及此前Berle和Meansl933年的研究。其后约五十年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说明,与家庭的研究类似,当企业内部的制度发生变化时,其生产行为亦随之变化,导致例如供给结构的变化。 综此看来,主流经济学关于价格由需求与供给确定的原则被制度的研究推广到了关于供给与需求是如何受家庭与企业内部制度影响的原则。而所谓“新制度学派”的贡献在于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服从某种最大化行为的人关于家庭及企业内部制度的选择受着交易成本的结构的影响。高斯之所以把他的文章定名为“生产的制度结构”。我以为其理由在于,家庭制度的研究实质上是家庭生产制度的研究,故迄今为止关于经济制度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关于资源通过某种制度下的生产行为转换成更有价值的形态这一过程的研究。 基于以上的理解,经济制度的演化可以认为是人为减低生产的交易成本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可以认为是人为减低生产的直接成本所作的努力。那么一个自然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技术进步和制度演变都看成是一种“创新过程”。诺斯于1990年发表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果)一书,就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看法。 严格地说,这篇文章是对以上所说研究成果的一个回顾或加入了笔者个人理解的转述。成功的转述比不成功的创造更有价值。读者会同意,有时只是将不同作者的成果放在同一篇文章里就会产生“剩余价值”。 在以下的论述中,对常用名词作了较为正式的定义以避免混淆。这些定义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笔者个人的研究结果,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概念在其展开的过程中就表现为理论。对于名词的不断细致的定义过程就是概念的展开过程。 对于制度变迁的论述可由对社会的定义开始。任何“社会”的生产过程都涉及到“人与人”及“人与自然”这两种关系。此处“社会”一词指处于分工状态中的人群的结合。本文所使用的“制度”一词,指人与人之问关系的某种“契约形式”或“契约关系“。而“技术”在本文中指人与自然关系的某种状态。 任意两人之间的某种契约关系可用如下的方式描述: (1)规则,或正式的规则。这些规则可用如下的,但不无重叠的分类来描述: (1a)界定两人在分工中的“责任”的规则。用亚当·斯密著名的制针的例子来说明,就是

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 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 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3. 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第三种方法,即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首次由 McVay(2006)提出,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上市公司通过分类转移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将某些经常性的费用转移至线下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而将某些非经常性收入或利得转移至线上项目或经常性项目列示(McVay,2006)。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承担较低的成本:既没有会在未来期间转回的应计项目,也不存在如同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 2008-01-20 为准确考核上市公司、拟发行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的盈利能力,我会在多项信息披露规范中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概念。由于这些规范未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出清晰的界定,公司对此理解不一,具体执行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这导致公司对所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可能不准确,相互间也缺乏可比性。 相关规定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等。 问题 何为非经常性损益它包括哪些项目 解答 公司在界定非经常性损益时,应遵循如下规定: 一、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二、非经常性损益应包括以下项目: (一)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导致的损益; (二)处理下属部门、被投资单位股权损益; (三)资产置换损益; (四)政策有效期短于3年,越权审批或无正式批准文件的税收返还、减免以及其他政府补贴; (五)比较财务报表中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期间净利润的追溯调整数; (六)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

公司在编报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或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时,应将上述项目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 三、非经常性损益还可能包括以下项目: (一)流动资产盘盈、盘亏损益; (二)支付或收取的资金占用费; (三)委托投资损益; (四)各项营业外收入、支出。 公司在编报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或申请发行新股的材料时,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分析上述项目的实质,准确界定非经常性损益。公司若将上述项目不归类为非经常性损益,应充分说明其原因及涉及金额。 四、公司在计量上述非经常性损益时,应扣除所得税影响数。 五、公司应在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以及申请发行新股材料中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予以充分披露。 六、公司招股说明书、定期报告、 [1] [2]

智慧树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最先提出创新理论的著名经济学家是( ) 选项: A:皮得 B:歌德 C:爱默生 D:熊彼特 答案: 【熊彼特】 2、单选题: 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本质区别在于( ) 选项: A:是否依存于新发明的出现 B:是否依存于物质资本的寿命长短 C:是否依存于灵感的来源 D:是否依存于政策制定者的抉择 答案: 【是否依存于物质资本的寿命长短】 3、单选题: 创新与创业的依托和基石是( ) 选项:

A:经验 B:理论 C:灵感 D:资本 答案: 【理论】 4、单选题: 我国当前的原始创新能力的主体为( ) 选项: A:政府 B:个人 C:研究院所与高校 D:企业 答案: 【研究院所与高校】 5、单选题: 实现地区技术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模式为( ) 选项: A:模仿创新模式 B:系统创新模式 C:集成创新模式 D:原始创新模式 答案: 【模仿创新模式】

6、单选题: 哪一类不属于按照创业时间划分的创业模式( ) 选项: A:大学后创业 B:法人股份制创业 C:休学创业 D:兼职创业 答案: 【法人股份制创业】 7、单选题: 管理能力的核心部分为( ) 选项: A:领导能力 B:把握机会的能力 C:决策能力 D:学习能力 答案: 【决策能力】 8、单选题: 创业成功的重要标识为( ) 选项: A:学习能力 B:把握机会的能力 C:领导能力

D:决策能力 答案: 【领导能力】 9、单选题: “创业及其相关内容是可以被教的”,这句话暗示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为( ) 选项: A:人脉的建立 B:资本 C:合理的知识结构 D:政策的支撑 答案: 【合理的知识结构】 10、单选题: 哪种创业模式平台是由政府、学生、企业三者共同参与的优质创业平台( ) 选项: A:“创意课程+多渠发展”模式 B:“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 C:系统创新模式 D:“模拟企划+资金注入”模式 答案: 【“技术导向+园区孵化”模式】 第二章单元测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