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

中医、整体观与天人一体整体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社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要求人们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
整体观念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
人体是若干脏腑、形体、官窍组成的,而各个脏腑、形体和官窍各有不同的结构和机能,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肢解的、彼此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
因此,各个脏腑形体官窍,实际上是人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保个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实际上是整体机能的一部分。
(1)生理上的整体性: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五脏一体现;二是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现。
五腑一体现:人体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形体(筋、脉、肉、皮、骨)、官窍(目、舌、口、鼻、耳、前阴、后阴)等构成。
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结构上彼此衔接、沟通。
它们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
中医治疗理念

中医治疗理念中医治疗理念是中医药学体系的核心思想和指导原则,它包含了中医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治疗理念的几个重要方面:1. 整体观念: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调整整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通等来治疗疾病。
中医强调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
2.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因病机和体质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师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诊、脉诊等,辨别病情的不同特点,然后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 中医四诊: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史和进行脉搏诊断,中医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制定治疗方案。
4. 平衡调节:中医注重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状态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中医治疗强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食疗等手段调节阴阳平衡,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5. 强调预防: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保护。
中医认为,及早发现疾病的早期征兆,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调理,有助于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加重。
6. 强调个体差异:中医注重个体差异的考虑。
每个人的体质、环境和病理状态都有所不同,因此中医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7. 综合治疗:中医治疗强调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汤剂、膏方等。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疗效。
8. 强调自然疗法:中医强调自然疗法的应用,包括草药、食疗、气功等。
中草药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具有特定药性的中草药来调理身体。
食疗是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和药物作用来调养身体。
气功包括气功运动和呼吸法,通过调整气息和能量流动来调整身体的平衡。
9.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里整体观的认识

中医里整体观的认识
中医整体观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之间互相关联、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中医整体观注重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理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中医整体观认为疾病是整体失衡的结果,治疗应该从整体上入手,调整人体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中医师应该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状况,包括体质、脏腑、气血、津液、精神、情志等因素,并注重调整饮食、作息、情绪等生活方式,以使人体恢复平衡、达到健康的状态。
中医整体观的研究和应用,对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整体观的认识,中医师可以更好地把握病情,更加精准地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中医服务。
- 1 -。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

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中医学中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而实现的,具体表现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和皮、肉、脉、筋、骨等形体组织,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后二阴等官窍组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而且脏腑组织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约调节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2)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病理上的整体观,主要表现在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方面。
如脏腑功能失常可以通过经络而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亦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脏腑。
同时,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也可以通过经络而相互影响,发生疾病的传变。
(3)在诊断上司外揣内,以表知里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其主要理论根据是“有诸内,必形诸于外”,故“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这就决定了中医学可以通过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异常表现,由表及里推断和了解内脏之病变,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做治疗的根据。
如舌体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与五脏相通,人体内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以及疾病的轻重顺逆,都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舌,所以察舌可以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
(4)在治疗上从整体出发,辩证论治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疗要从整体出发,注意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及脏腑的平衡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变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变在脏腑间相互传变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从而通过整体的治疗效应,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其它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中医基础课件-整体观念》

结论和总结
中医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基础,体现中医优 秀的思维方式和治疗理念。
发挥优势
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个性化诊疗和个性化处理, 发挥中医本身的优势,延续其历史性和现代性。
诊断和治疗观
中医:诊断和治疗是系统 而个体化的。 西医:诊断 和治疗是以病征和病因为 基础的。
医学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个 体化。 西医:强调科学实 证和规范化治疗。
中医的整体观念体系
五行学说
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指万物相互影响的规律 性,以五行生克相生、固本培 元的方式进行调整。
经络学说
也是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 部分之一,认为经络是人体生 理功能调节的通道。
气功
中国传统的保健方法之一,旨 在通过特殊的呼吸、动作和心 理调整使机体得到调节和修复。
整体观念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
1
辨证论治
根据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因素,
中药配伍
2
进行个体化诊疗。
中医将不同的中药组合,形成复方,
利用其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
提高药效。
3
康复治疗
综合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采取针灸、 推拿、按摩、拔罐等方法,进行康复。
如何培养和发展整体观念
1 学习人体基础知识
理解人体结构和生理功 能,有助于提高整体观 念的把握。
2 进行心理咨询
采用心理咨询等方式, 探索心理健康的基本问 题。
3 锻炼身体
锻炼身体、保持健康, 对于加深整体观念的认 识有很大帮助。
中医基础课件——整体观 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深刻而独特的思想观念,是中医建立自己的基本理论和实践 体系的根本观念。
整体观念的定义和背景
整体观辨证论治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融合推动整体观辨证论
治研究的深入发展。
研究方向:深入挖掘整体观辨 证论治的内涵与外延完善理论 体系。
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 际学术交流共同推动中医药事
业的发展。
整体观辨证论治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体观辨证论治是中 医药的核心思想之一 其在国际上逐渐得到 认可和应用。
辨证论治的意义: 提高临床治疗效 果促进患者康复 推动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
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
收集病情资料了解患者情况 分析病因病机确定证候类型 制定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实施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关 系
整体观对辨证论治的影响
整体观强调全面考虑病情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为辨证论治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持。
单击添加标题
整体观强调个体差异认为不 同个体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 特点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体现了整体观的差异性和
个体性。
单击添加标题
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辨证论治在治疗过 程中注重调理全身以达到治 疗局部病变的目的体现了整
体观的有机性和系统性。
整体观辨证论治的实践 意义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整体观辨证论治 有助于提高临床 医生的诊疗水平 使医生能够全面 了解患者的病情 从而制定更加精 准的治疗方案。
整体观辨证论治 注重个体化治疗 有助于提高临床 疗效改善患者的 生活质量。
整体观辨证论治 有助于提高临床 医生对疾病的认 知水平推动医学 的进步。
整体观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需综合考虑其相互影响有助于 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中医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中医的健康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人是相互关联的,人总是受到天地的影响。
就像水中的鱼一样,水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肯定会影响鱼。
同样,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人。
因此,中医健康强调天人一体化,健康方法随气候变化,寒冷温暖,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阴阳平衡健康观: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身体会生病,因为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
只要试图减少太多的一方,增加太少的一方,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就会自然消失在无形中。
因此,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中医健康注重身心两个方面,不仅注重有形身体的锻炼和维护,而且更注重精神的培养和恢复,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必不可少。
(四)预防为主的健康观: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预防能够使人们更好地保持健康,避免疾病的发生。
中医注重调理身体,通过调节饮食、运动、起居等各个方面,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五)形神合一的健康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相互关联的,身体的好坏也会影响精神的状态。
因此,中医健康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调节,通过调节情绪、心态等方面,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六)治未病的健康观:中医强调治未病,认为疾病在发生之前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中医注重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通过调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方式,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七)综合调理的健康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器官、组织、经络等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中医健康注重综合调理,通过调节饮食、运动、起居等多个方面,达到全面维护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的健康观是一种全面的、整体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阴阳平衡以及身心的整体健康。
中医入门十二讲第二讲——整体观点

中医入门十二讲第二讲——整体观点
第二讲
整体观点
中医理论体系特点包括整体观点、辩证观点、恒动观点、平衡治则等。
其中,整体观点是中医学的灵魂。
所谓整体观点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其一是强调人体的整体性,认为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各部器官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因此,中医在诊断治病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疾病的局部症状,而是更注重全身及脏腑功能的盛衰,如清代医家程杏轩在《医述》中所谓:“肾主骨,齿落则肾衰矣;肝主筋,外肾不兴则肝衰矣;脾主内,舌不知味则脾衰矣;心主脉,甲色不荣则心衰矣;肺主皮毛,皱纹多且深则肺衰矣。
”
“天人相应”是中医整体观点的另一个重要表现,认为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外界环境的变化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水土、不同的生活习惯,可以产生不同的疾病。
例如一年中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不同季节的寒热温凉均会不同程度影响人体的健康及疾病的预后。
故明代张浩在《仁术便览》中谓:“常服之药,不可失于四时之辅,如春望大寒之后,加半夏、柴胡、人参各二两;望夏谷雨之后,加石膏、黄芩、知母各二两;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术、茯苓各二两;望秋大暑之后,加厚朴、藿香各二两,桂枝一两;望冬霜降之后,加附子、官桂各一两,当归二两。
”根据季节变化而辅以相应的药物,是天人相应理论在中医治疗学中的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理论体系是在整体观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果要进一步明白这个道理,那就必须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它是中医理论的渊源,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实践。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3程 雅 君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这样认识中医整体观:(1)人体各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2)人受环境影响。
(见刘燕池、郭霞珍主编,第6-9页;刘虹、张宗明、林辉主编,第42-46页)现在编撰的中医教材把整体观归纳为这两点,且作为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之一,而称中医为整体性医学。
笔者认为,这种对中医整体观的认识是很不全面、也不深刻的,因为如果这样理解中医整体观,则其“与西医相比较,并非独有,也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张举正、蔡北源);而且,不仅会造成上述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会丢掉中医整体观的灵魂,直接导致中医面临存亡危机。
因此,深入剖析中医整体观是研究中医特色与优势的需要,也是研究中医哲学之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中医整体观主要包括时间整体观、空间整体观和时空整体观三重内涵。
一、时间整体观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观”以五运六气为核心内容,用阴阳五行等推演模式将年、月、日、时与道、运、气等相结合,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各种时间概念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哲学对“天”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对“天时”的重视。
《黄帝内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素问・天元纪大论》)可见,“四时阴阳”、“五运阴阳”是《黄帝内经》“天地之道”的重要内涵,故云“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素问・六微旨大论》),而将顺应四时五运称为“谨奉天道”(《素问・天元纪大论》)。
事实上,《黄帝内经》几乎处处体现了“以时为道”的基本思想,如认为“因时之序”才能“生气通天”(《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四气调神”即顺应四时之序而调摄是养生之要务。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于脏腑,《黄帝内经》强调“脏气法时”之论(《素问・脏气法时论》);对于发病,《黄帝内经》有“反此三时,形乃困薄”之说(《素问・生气通天论》);对于治法,《黄帝内经》要求“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素问・脏气法时论》)。
在中医的其他经典中,也有同样的论述。
如《伤寒论》中认为三阳三阴即“六经”的时序、传变以及辨证施治等,都与时间不可分割;《金匮要略》的总论中,则用“先后病”作篇名,且设立四时加减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李东垣《脾胃论》专门论述人之脏腑和天之四时五运的关系:“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循环无端,惟脾无正,形于四季・95・3本文为第4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8年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医哲学史”(编号09BZX03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之末,各旺一十八日,以生四脏。
四季者,辰戌丑未是也,人身形以应九野。
左足主立春,丑位是也;左手主立夏,辰位是也;右手主立秋,未位是也;右足主立冬,戌位是也”(《脾胃论・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等等。
类似的例子,在中医经典中几乎俯拾皆是,充分体现了中医哲学重“时”、“以时为道”之重要思想。
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认为“天时”是“天道”中极重要甚至首重的组成部分。
中医哲学对“天时”的重视,与中国哲学是相通的,或者说来源于中国哲学。
《周易》对“时”的重视,比比皆是:“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传》),“应乎天而时行”(《周易・大有・彖传》),“随时之义大矣哉”(《周易・随・彖传》),“变通莫大乎四时”(《周易・系辞传上》),等等。
故《易纬》中说:“阴阳律历皆祖于《易》”(《易纬・通卦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周易注卷十・明卦适变通爻》)。
王弼对“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注曰:“阴阳者,言其气;柔刚者,言其形。
变化始于气象,而后成形。
万物资始乎天,成形乎地,故天曰阴阳,地曰柔刚也”。
(《周易注卷九・周易说卦第九》)王弼首先将“天之道”解释为“阴阳气象”,而后又进一步阐发其奥旨:“盖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有少阳,有老阳;有少阴,有老阴。
少阳之纯于春,为元;老阳之熙于夏,为亨;少阴之敛于秋,为利;老阴之凝于冬,为贞。
万物之为元也,资气而已”。
(《周易新讲义卷一・乾元亨利贞》)这就明确诠释了“阴阳气象”的真实内涵是春夏秋冬四时。
中医整体观的“时间整体”将各种不可见的时间概念普遍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有机”表现在时间上便是“有序”性。
《黄帝内经》云:“谨候其时,气可与期”(《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同上),说明了“岁”、“时”、“候”、“气”的不可分割性以及有序性。
这种时间整体观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而且为我们顺应时代,选择和把握时机,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
因此,“时间整体观”是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空间整体观中医整体观的“空间整体观”指的是人、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人境之间都是有机整体。
空间整体观在中医学上可以分为人一体观、人境一体观两大类(也有境一体观,如乡是一个整体,国是一个整体,世界是一个整体,但中医学考察的重点不在于此)。
人一体观包括身一体观(或称五脏一体观)、身心一体观、身心灵一体观(或称形神一体观)。
《黄帝内经》云:“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本藏》),即在形态结构上,中医学认为人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生命活动。
可见,就人之“形”而言,中医持“身一体观”。
由于以五脏为中心,又可称为五脏一体观。
身心一体观的“心”,特指“情志”,即“五志”(怒喜思悲恐)、“七情”(怒喜思悲忧恐惊)。
中医认为五志过极可直接导致五脏病变,即“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黄帝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即情志失常还可导致人体气机的紊乱。
“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口问》),・06・《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此认为情志首先损害的是“心”。
以上都是中医“身心一体观”的具体表现。
身心灵一体观的“灵”,在中医中包括于“神”的概念中,因此身心灵一体观又可称为形神一体观。
广义的“神”也包括“情志”,但这里主要论述与形相依相凭的“灵明神气”,因为这最能体现中医哲学的特点。
形神关系自先秦时起,就受到诸子百家的广泛重视。
如《管子・内业》篇云:“凡人之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庄子・知北游》云:“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万物以形相生”,等等。
《史记》中记述了黄老道家的形神观:“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医学结合临床实践的观察与总结,形成了医学认识的形神理论。
《黄帝内经》从医学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形神合一”的观点,云:“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又云:“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肯定了“神气舍心”才有人的生命,“形与神俱”才能长寿。
形神一体观又包括三个具体内容:“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说明形为神之舍;“无神则形不可活”、“神去离形谓之死”(《类经・针刺类》),说明神为形之主;“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则说明形神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境一体观中的境指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种。
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环境的优劣或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黄帝内经》云:“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素问・疏五过论》),此“贵脱势”,说的就是社会地位的变化。
明代的张介宾云:“以五方风气有殊,崇尚有异,圣人必因其所宜而为之治”。
(《类经・论治类》)明代的李中梓更有一段精辟论述:“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
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霍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利于攻邪”(《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强调了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不同,造成人身心机能上的众多差异,临床治疗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晋代医家葛洪云:“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
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
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
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
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抱朴子内篇・登涉第十七》),这种身国同构、身国合一观,可谓人与社会之整体观的典型体现。
中医学还十分重视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即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的生理现象也是有差异的。
如江南地区多湿热,西北地区多燥寒等,故南北之人的体质也有差异。
若易地而居,初期许多人都会感到不太适应,即所谓“水土不服”。
这个“水土不服”从中医哲学的角度而言,反映的就是空间整体观。
此外,《黄帝内经》云:“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唐代的孙思邈云:“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十一・居处法第三》);宋代的周守忠云:“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养生类纂・卷二》),等等,都充分说明了环境卫生对健康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空间整体观对中医学的重要意义。
三、时空整体观时空整体观是对时间的连续性与空间的广延性的科学概括与反映,即把物之存在与时间、空间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
・16・中医整体观的三重内涵表面看来,似乎中医西医都有“时空整体观”,只不过中医更重视时间、西医更重视空间而已。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西医几乎忽略了时间整体,如解剖学是西医学的重要基础,它是拿死人去做解剖,再拿“死人”比附“活人”,这里哪有时间概念?西医这套方法固然有其直观具体的一面,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去年的“我”就不同于今年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