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化起源与发展道路略论

合集下载

英国文化底蕴

英国文化底蕴

英国文化底蕴英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富饶的底蕴,既受到自身的传统影响,也受到其他文化的交融。

这使得英国文化独特而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英国的历史、文学、音乐和艺术等方面展开论述,探索英国文化底蕴。

一、历史遗产:古老而悠久英国历史丰富多彩,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建筑。

著名的巨石阵位于索尔兹伯里平原,这个庞大的神秘石头集合体引发了无数的猜测和传说。

伦敦塔桥和威斯敏斯特宫也是英国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见证了英国的历史进程。

无论是中世纪城堡还是罗马古迹,英国的历史遗产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可以深入了解英国文化的演变过程。

二、文学传统:经典之国英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作品。

莎士比亚的剧作是英国文学的瑰宝,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讽刺,对戏剧和文学的影响深远。

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以及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作品都是经典之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广为世界读者所喜爱。

英国文学传统也孕育了许多文学奖项,如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进一步彰显了英国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音乐文化:多样而充实英国音乐传统丰富多样,既包括古典音乐也涵盖了摇滚、流行以及电子音乐等各种音乐流派。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及莫扎特的音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作品,而英国乐队披头士乐队和皇后乐队等则成为了流行音乐的代表。

英国还拥有世界闻名的音乐节,如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和皇家爱乐音乐节,吸引着数以万计的音乐爱好者。

四、艺术绘画:创新与传承英国艺术绘画以其独特的创新精神和传统绘画风格而闻名。

从名画家特纳的风景画到印象派画家康斯塔布尔的作品,英国艺术探索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题材。

伦敦国家美术馆和泰特现代艺术馆等重要艺术机构承载着丰富的艺术藏品,让人们领略到英国艺术的深度。

总之,英国文化底蕴丰富而多元,涵盖了历史、文学、音乐和艺术等方方面面。

通过深入了解英国的历史遗产、文学作品、音乐流派和艺术绘画,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英国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在世界舞台上还是在人们的心中,英国文化都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着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和探索。

关于英国历史的论文分享

关于英国历史的论文分享

关于英国历史的论文分享论文摘要:19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兴起的科技教育运动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打破了古典教育的垄断局面,奠定了现代科学在英国教育中的地位,促成了英国教育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

l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得益于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科技教育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政府采取了适当的干预策略,在运动开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了科技教育与古典教育的关系,注重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和实验研究。

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科技教育运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9世纪中后期,在面临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的背景下,英国社会掀起了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科技教育运动。

这场涉及高等、中等和成人教育等领域的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国教育的古典传统,使科学技术正式步人了英国教育舞台的中心,教育也由此实现了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的转移,进而成为英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助推剂”。

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如何兴起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总结,有助于拓展学界对19世纪中后期英国教育变革的认识,并对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

一、科技教育被置于关乎国运兴衰的战略地位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科技教育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国际间竞争日益加剧、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兴起的。

17世纪至18世纪,作为第一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英国凭借政治体制的优势,借助部分领先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利用丰富的煤、铁等自然资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霸主。

然而,正当英国人在大英帝国的美梦中沉醉之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英国原有的优势迅疾消失殆尽。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渐处下风的形势使英国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科技领域的不足。

英国科技教育的倡导者普莱费尔指出:技术领域“是我们英国人的弱项。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英国文学源远流长,其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西方文学,还影响了全球文化。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本文将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六个方面探讨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承。

中世纪中世纪是英国文学的起源阶段,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教会文学和韵文。

教会文学主要是宗教和神学方面的文学作品,如《贵格教派传经书》和《拉斐尔》等。

韵文主要是史诗、抒情诗和豪壮诗,如《贝奥武夫》和《查尔斯大帝》等。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英国文学的高峰期,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有目共睹。

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密尔顿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成为全球文学的巨匠。

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哈姆雷特》、《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启蒙时代启蒙时代的文学反映了个人自由、人类进步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格列佛游记》被认为是启蒙时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它直接和悲观地讽刺了英国社会。

而塞缪尔·理查森的小说《帕慕拉》则是启蒙时代文学的一个里程碑,它提出了个人意志和情感的自由和独立。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风格,它强调感性和想象力,充满了狂热和情感。

威廉·华兹华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珍·奥斯汀等文学巨匠的作品都倾向于浪漫主义。

华兹华斯的《银岛》、海明威的《绿山墙的安妮》和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强调解构和反叛,主题比较复杂,叙事和形式多样。

文学巨匠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它的叙事手法和结构都颠覆了以往的文学观念。

而弗吉尼亚·吴尔芙的《达洛维夫人》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通过自由间接的方式描写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新的一个阶段,它强调多元和反传统,叙事和结构更为多样化和混乱。

英国文学史发展历程

英国文学史发展历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

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 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

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英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大英博物馆
邦德街
3 国家彩票 英国的国家彩票发行本身是英国一项特殊的文化产业, 英国彩票业由政府宏观调控,通过发行国家彩票,每年 都能筹集到推动英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巨额经费,许多国 家级重大文化项目依赖彩票发行的筹措资金得到实现。
4 城市文化 英国还非常重视城市文化的发展。早在2000年,英国政 府就发布了“创造机会”的报告,要求各个地方政府务 必在2002年制定本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2000年新任大 伦敦市市长提出“伦敦计划”,重点实施伦敦作为“文 化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增强伦敦世界文化名城的国 际吸引力。“伦敦计划”的文化政策辐射了艺术、旅游、 体育运动、历史古迹、博物馆、画廊、图书馆、广播电 视、电影等行业和领域,不仅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也由此发展了伦敦的经济,吸引了外汇。
英国的文化产业概念在外延上要大于创意产 业,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 视和广播、软件、游戏软件、广告、建筑、 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手工艺品、 时装在内的13种行业。英国政府部门及英国 一些重要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研究机构和商 业机构,对文化与创意产业都非常重视,从 各个方面推动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创意产业中,隐藏着文化产业最核心部分 的奥秘,文化创意的产业化全面影响当代文 化商品的供求关系及产品价格。
伦敦大本钟
威斯敏斯特宫
威 斯 敏 斯 特 教 堂
白金汉宫
伦 敦 塔 桥
特 拉 法 加 广 场
爱 丁 堡 城 堡
王子街
王子街公园
曼彻斯特~ 曼彻斯特~英国老牌工业城市
• 1文化之都:建设、持续发展文化基础 设施,保护文化投入者的利益。 • 2文化与学习:确立文化在学习、提高 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 • 3文化大同:鼓励市民参与文化活动。 • 4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经济。 • 5文化营销:协调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以 提升文化形象。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

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

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

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

《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

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

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

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

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

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世界史中的英国发展史 作文论文

世界史中的英国发展史 作文论文

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英国是通过其优越的地缘位置、制度领域的创新所导致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根据机会所制定的合理政策而崛起为一个世界性大国的。

虽然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英国的崛起对当今寻求崛起的国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英国崛起历史小论文,欢迎阅读。

英国从一个在I5世纪并不为欧陆国家所重视的岛国逐步发展成为在19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问里其统治范围覆盖了非洲南部广大地区、南亚、东南亚、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皮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庞大帝国。

这个帝国控制的区域范围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近40倍,人口达到了3亿多。

英国从一个位于北人两洋上的岛国崛起为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是通过与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的。

英国是在相继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之后才真正荣登世界霸主的宝座的。

地理大发现对国际政治所造成的一个重要后果是使欧洲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人西洋西北沿岸诸国,这些国家包括了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欧陆大国法国,波罗的海沿岸的荷兰与隔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的英国,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斯堪的那维亚国家。

英国通过第一、二轮勃兴崛起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并最终攫取了海洋霸权﹐通过第三轮勃兴英国的霸主国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增强。

(一)第一轮勃兴(1588——1674年)这里把英国第一轮勃兴的起始时间界定为1588年是从英西海战以西班牙失败而告终这一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这一角度来分析的.英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伴随着地理大发现而开始的国际性的海外贸易和拓殖决定了英国的崛起是一种海洋战略的崛起,而这不可避免的会与处于海上霸权地位的西班牙殖民帝国产生矛盾。

1588年,两班牙国王腓力﹒世派遗了一支由130多艘舰船组成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其结果是英国凭借着巧妙的战术和先进的技术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

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刘朴兵从初接触茶到今天,英国人在饮茶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4个世纪。

茶从最初的一种神奇而又充满东方魅力的仙草,逐渐成为英国贵族推崇的奢侈饮料,最后进入寻常英国人的生活,成为英国普通百姓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英国仍是世界上的茶叶消费大国,茶叶消费量约占各种饮料总消费量的一半。

据统计,英国人每天大约喝掉1亿3500万杯茶。

80%的英国人每天饮茶,上至皇室成员,下至平民百姓,一日喝四次茶,是司空见惯之事。

如此爱茶的英国却不产茶叶,所消费的茶叶全部来自异国他乡 中国、印度、肯尼亚等国。

英国人借用一种舶来品,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英国红茶文化,开创了优雅自在的欧洲下午茶生活方式,成为许多国家白领阶层追捧的对象。

英国茶文化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宏观角度对英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却相对不足。

本文考察了英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茶文化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17世纪英国的茶文化(一)茶叶的早期输入早在1615年,英国文献中就有了关于茶的记载,目前学术界对于茶叶究竟何时传入英国尚无明确定论,一般认为在17世纪中叶、或在17世纪的某一年茶叶已经出现在英国了!(1)(P1-7)。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英国人消费的茶叶都来源于中国,最早是从荷兰商人那里转运来的。

1637年,以威廉∀科腾为首的一批英国商人,组成科腾商团!来到广州虎门,企图打开中英直接贸易的大门。

据#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记载,科腾商团没有卖出一件英国货,只是抛出了8万枚西班牙银元采购了一批中国货物。

有学者认为,此次科腾商团来华,从广州运出茶叶112磅,这是中英茶叶贸易的正式开始(2)。

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这批茶叶曾运回至英国本土。

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福建厦门设立代办处,专门收购福建武夷茶,运至爪哇的万丹(位于今印度尼西亚)销售。

1664年,该公司又在澳门设立办事处,董事会用4英镑5先令购名茶2磅2盎司献给英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文化发展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先河,以其强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影响了大多数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作为现代文明的开拓者和先驱者,其辉煌的发展历史值得深思。

英国学者戴维·钱尼认为,文化就是某一群体“理解和表现他们生活的世界”的一种模式。

①我国学者钱乘旦、陈晓律在《英国—在传统和变革之间》一书中指出,英国文化是在历史的斗争与冲突中形成的,并且最终趋向融合实现平衡。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英国文化体现为新的社会背景下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严格意义上而言,英国文化研究没有准确的开始日期,通常情况下认为,《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读书识字的用途》、《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四部鸿篇巨著的相继问世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开端。

它脱胎于早期文化观念与批评,既是对保守文化的反拨,更是对细读式分析方法的继承。

威廉斯以其开山之作《文化与社会》掀起了对利维斯思想的批判与传承的序幕。

在《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这两本巨著中,威廉斯实现了利维斯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根据利维斯思想中所包含的整体文化观念及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威廉斯批判了古典保守文化精英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激进社会批判,威廉斯驳斥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左派知识分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模式。

综上而言,威廉斯丰富了文化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奠定了早期英国文化观的坚实基础。

霍加特在其著作《读书识字的用途》一书中利用文学分析方法,描绘了城市工人阶级的文化变迁过程。

通过对战后大众文化的实践批判,霍加特认为旧有阶级文化正遭受侵蚀,工人阶级文化正处于匮乏的危险境地。

但是工人阶级在大众文化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身道德标准的提升,自主选择大众文化的文化产品形式,并形成具有阶级特
色的流行文化。

文化研究的缔结者汤普森在其代表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中着重强调了工人阶级之意识与文化对理解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汤普森认为工人阶级虽然属于底层群体,但是其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经验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并且工人阶级群体有其独特的阶级意识。

汤普森通过重构18世纪末的激进主义文化传统、聚焦工人阶级的文化体验、分析工人阶级自我意识成长这三个方面详细地研究了工人阶级文化的形成,从而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文化研究的深入形成了促进作用。

英国文化之第三条道路选择。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认为,后传统秩序的出现是产生全球化的根本动因所在。

后传统秩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秩序的固有模式,颠覆了现代制度及其社会制度。

同时在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全人类必须应对共同利益问题。

在这样的理论推动下,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

吉登斯认为“生活政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是一种由反思而调动起来的秩序,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政治”②。

第三条道路的核心思想就是打破一元论的“设计选择”,在左与右的两极间实现中立平衡。

通过突破在公平、效率、稳定、发展等问题上的局限性,引导制度设计走向超越左与右的独立模式。

第三条道路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英国遭受了左派与右派的双重攻击后的折中路线。

新左派中的社会良心论者认为,国家福利有义务帮助贫困者,社会福利存在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不可抗力的预防,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利益。

在理性与道德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福利发展过程中,这种共识化解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冲突,维持两者之间的相互平衡。

而新左派中的公民权理论认为,公民权是众生平等的社会身份的象征,但是这种权力导致经济不平等合法化。

国家福利存在的意义不是推动平等,而是改善不平等。

但是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新右派理论位居正统。

新右派认为,国家福利的推行是造成纳税人负担加重,阻碍消费自由的罪魁祸首。

国家
干预行为就是导致整个社会迈向奴役之路的重要原因。

新右派认为应该适时减少财政补贴,给予个人与社会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总体而言,新左派强调国家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而新右派更看重个人自由权利。

英国资本主义在经历这样两种极端的思想控制之后,第三条道路理论的出现,无疑赋予了资本主义新发展的重生意义。

第三条道路致力于在社会团结、公平、公正的基础价值观念基础上融入自由主义思想元素,使国家朝着更均衡的方向发展。

吉登斯认为,当今社会条件变幻莫测,国家存在的意义就是建立权力与风险共享的社会,这既是对今天新“和解”的理论诠释,更是对积极福利的最佳注脚。

但是,第三条道路并不是简单的路线折中或妥协。

它其实是在建立社会共识基础上的理性变革思想。

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后传统社会的伦理指的是承认人类生命的神圣性及幸福和自我实现的普遍权利,这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时刻:这些普遍价值有了真实的支点。

”③
当代英国文化之文化边界的模糊选择。

文化是否存在边界,什么才是区分不同文化差异的最佳标准,这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从差异角度分析文化间的区别发现,作为一个共同体差异的存在是由于某一成员不具备作为内部成员的共同属性,因此应被排除于共同体之外。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量外来移民的涌入,打乱了群体构成,同时直接导致英国文化面临外界的严峻挑战。

自1948年英国接收第一批外来移民以来,每年英国移民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大量移民涌入给英国各个领域的工作造成巨大压力。

这种情况更是体现在上世纪60年代下半叶的经济萧条时期。

与此同时,英国本国公民开始对外来移民者抱有一种敌对情绪,种族矛盾加剧。

对于这种紧张的种族关系,英国政府也竭尽所能加以控制,但收效甚微。

各种煽动种族矛盾的言论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并引发群众响应。

英国政府为缓和局势,先后颁布多部法律,致力于缓解种族矛盾与冲突,种族歧视与各种不公正待遇。

同时成立了专门强制调节种族冲突的执行机构——种族平等委员会,缓和种
族冲突现状。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种族冲突的局面,但是奠定了官方友好民族政策的基础。

多元文化模式逐步在英国蔓延,并进一步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之中。

在保障移民平等权利的同时,鼓励其独特文化遗产的保留,使其真正融入社会。

多元文化在倡导英国主流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从而导致了跨文化的产生。

跨文化就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环境里,出现了新的文化形态。

这样的文化形态丰富了原有文化,并不断改变旧有的文化环境,使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

英国文化研究之父霍尔认为,少数种族文化源于英国文化,并对英国文化有所贡献,但同时也冲击了传统英国二分法文化,颠覆了传统的英国观念。

移民文化元素的加入使得英国种族呈现混杂性,同时也超越了文化之间的边界,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界限呈现明显的模糊性。

总体而言,英国向来是一个稳重的民族,英国文化底蕴注重的就是实际与宽容的理论原则。

英国的文化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斗争的文明史,但是这种斗争绝不是一方压垮另一方的野蛮侵占史,而是文化本身的自我更新与提升。

通过不同文化理论的冲击与斗争,实现文化的融合与传承,这就是英国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

同时在面对左与右的双重夹击,在二者之间的平衡发展路线,是复杂时代背景条件下,睿智的英国人的理性选择。

当代“二重性”学说的诞生要求公众必须超越二元对立,实现二元融合。

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正是后现代社会秩序下的,英国文化发展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