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三个女性形象的对比
试论西方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艺术形象演变

试论西方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艺术形象演变【摘要】本文通过对西方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艺术形象的演变进行探讨,分析了19世纪、20世纪和当代三个时期的C位女性形象。
在19世纪,C位女性形象多为贵族阶层的女性,代表着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20世纪的C位女性形象则呈现出更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识和价值观的改变。
而当代的C位女性形象则更加注重女性的个性化和独立性,呈现出更多的多元文化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这些演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认知和价值观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女性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样化和包容性的C位女性形象出现,为艺术作品注入更多活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C位女性、西方艺术作品、演变、19世纪、20世纪、当代、形象、女性形象、艺术、作品、演化、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总结评析、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西方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这一艺术形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位女性指的是作品中被赋予最高地位和关注度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作品的主要受众和焦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观念的演变,C位女性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理解和探讨西方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形象的演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西方艺术史和文化,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对女性形象和地位的认知和态度。
19世纪是西方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形象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柔弱、婉约和受人保护的角色。
许多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受男性艺术家的想象和审美标准所塑造的,展现出一种“男性凝视”的特征。
这种对女性的审美化和异化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和角色的认知。
随着20世纪的到来,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艺术作品中,C位女性形象也开始呈现出更多元化和多样性。
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婚姻、家庭和美貌的象征,而开始展现出更多的独立、自信和力量。
浅析19—20世纪初英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浅析19—20世纪初英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作者:祁晗来源:《卷宗》2016年第08期摘要:以《乱世佳人》、《简爱》、《理智与情感》三部作品为例,简要分析了这三部作品中经典的女性角色。
并运用类比归纳的方法,将这些人物性格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分类和整合。
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女性身上独特的品质,以及19-20世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关键字:女性;传统;坚韧;自我意识自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的女权运动开始产生并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带着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登上了世界文学史的舞台。
斯嘉丽、梅兰妮、简爱、艾莉诺、玛丽安的出现,让男性读者们更好地认识了女性独特的品质,也让一直被压抑着的广大女性读者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她们不再是柔弱无力,屈服于命运的传统角色,而是用她们的包容,善良,勤劳,坚韧和执着打动了万千读者,成为无数女性心中的榜样。
1 女性之美的继承和发扬>中的梅兰妮虽不构成故事发展的主线,但却与主人公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梅兰妮用她的温柔善良,善解人意赢得了身边所有人的尊重。
并且在全书接近末尾处,用她对斯嘉丽傻乎乎地信任,让斯嘉丽无法对她再起任何嫉妒之心。
斯嘉丽与梅兰妮在战争中流离的时候,从没有过多地考虑过斯嘉丽对于她的”坏心眼”,而只是一心一意地依赖于斯嘉丽,把她当作自己生活中唯一的依靠。
当别人都在谈论斯嘉丽与自己丈夫的韵事时,梅兰妮却选择相信斯嘉丽的清白,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愚蠢啊!然而这种看似愚蠢的单纯却拥有无比的力量,中国古语云:水能克刚,梅兰妮的单纯和善良让她的生活免于嫉妒和仇恨的折磨,也最终为她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简爱的敏感细腻是她性格中十分重要的一部份。
当她与罗切斯特先生共处在一个空间时,罗切斯特先生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使得简爱的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笔下,这种悸动,这份心动不在被认为是女性的不德,而被视作一种美好。
女性用她们独立的人格去体验整个恋爱过程的美好,她们的敏感和细腻也让爱情更加甜蜜多彩。
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转变

谈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转变发布时间:2021-04-12T10:43:04.710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下作者:董小蕊[导读] 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一批震古烁今的作家塑造了无数崇高、优美的俄罗斯女性形象,构成了俄罗斯文学的女性形象画廊。
从第一位完美女性形象达吉亚娜恪守没有爱情的婚姻,到完全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叶琳娜勇敢地表达爱情,再到上流社会的背叛者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牺牲生命去追求爱情,表明俄罗斯女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完成了十九世纪俄罗斯女性在爱情悲剧中的华丽转身。
董小蕊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摘要】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一批震古烁今的作家塑造了无数崇高、优美的俄罗斯女性形象,构成了俄罗斯文学的女性形象画廊。
从第一位完美女性形象达吉亚娜恪守没有爱情的婚姻,到完全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叶琳娜勇敢地表达爱情,再到上流社会的背叛者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牺牲生命去追求爱情,表明俄罗斯女性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完成了十九世纪俄罗斯女性在爱情悲剧中的华丽转身。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女性形象;时代意义;转变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1)4-108-01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有很多瑰丽的作品,更有很多熠熠闪光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份、地位和经历不同,却都丰满生动、个性十足,从十九世纪早期普希金《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第一位完美女性形象达吉亚娜,到十九世纪中期屠格涅夫《前夜》中完全独立的新女性形象叶琳娜,再到十九世纪晚期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上流社会的背叛者女性形象安娜;她们从自我意识的被压抑到自我意识的真正觉醒,完成了十九世纪俄罗斯女性在爱情悲剧中的华丽转身。
一、达吉亚娜,是普希金笔下一个理想的俄国青年女性形象她生长于幽静偏僻的村落,心灵受到了静寂、神秘而辽阔的大自然的熏染;从奶妈那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了来自西欧的先进文化思想,萌生了朦胧的追求新生活的愿望,这使她与上流社会那些虚伪、放荡却又故作高雅之态的女人形成了强烈反差。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

19世纪英美女性作家的比较分析——以《飘》和《简·爱》为例《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简·爱从令人讨厌的学校毕业,在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切斯特先生的女儿,在此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意外得知罗切斯特先生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疯了,并且正关在庄园里,于是简爱离开庄园,并碰到自己的表哥表妹,正当简爱犹豫是否与表哥一起离开英国做传教士的妻子时,罗切斯特的庄园由于疯妻纵火毁于一旦,他本人也受伤致盲,心灵有所感应的简爱赶回庄园,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性格刚强、才华出众,她的灵魂塑造了简·爱,发出了女性独立自尊的呼声,百年以来感动了世界各地无数女性的心。
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
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
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
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小姐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
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
十九世纪三个女性形象的对比

包法利夫人1、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德拉马尔夫人。
德拉马尔,是福楼拜父亲医院里面跑出的一个学生,其后在瑞镇做医生,他的续弦夫人姓古杜瑞耶,嗜好小说,生活浮华,看不起丈夫。
先结识了一个情夫,情夫却去了美国,随后又结识了一个律师的练习生,而且暗地举债,供自己靡费。
结局债高如山,练习生和她断了关系,她不得不服毒自尽。
留下了一个小女儿,但是不久,德拉马尔也自杀了。
这是1848年的事情,见于当时鲁昂的报纸。
2、爱玛的身世和悲剧人生爱玛,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她生于农民家庭:天生丽质,生性纯洁;得到父亲的溺爱,在修道院接受上流社会的教育,沉迷于中世纪浪漫幻想的爱情故事中,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后来,却嫁给了一个平庸愚蠢、不思上进的丈夫;导致她走上了一条追求爱情、堕落的不归路,最后被抛弃,自杀。
爱玛,性格热情、想象丰富,在修道院中却受到压抑,便通过沉湎于对爱情虚无缥缈的幻想爆发出来。
宗教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使她中毒很深。
结婚后,爱玛在家庭中找不到幻想中的爱情,便急于到社会上寻找,误把上流社会的寻欢作乐当做爱情。
反抗意识。
作者认为,爱玛的堕落归于单调沉闷的外省生活和腐化淫靡的社会风俗。
资产阶级的不道德。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爱玛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弱者,她的悲剧和性格里的闪光点同时体现在她的反抗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
和麻木的世人比起来,她主动地觉悟到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完全始于个性的自觉。
只不过,爱玛的反抗意识只单单表现在感情世界里,超出感情以外,她便失掉了头绪。
爱玛的经历映射了资产阶级政权堕落的倾向。
爱玛的堕落是她精神破产的结果,她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现实却让她失望,便开始苦闷,终于抛弃了自己朦胧的理想,去追求堕落的生活。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了政权以后,便抛弃了自身提出过的目标,表现出精神堕落的倾向。
3、爱玛的形象,爱玛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受摧残妇女的一个代表。
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她由于借债,经济日益拮据,却让高利贷者发了一笔财;花光家产以后,眼看着身败名裂,她去找律师求援,律师却要趁火打劫。
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妇女形象

女金莲一样的裹足,到裙子的下摆以及由于
如果据此认为洋娃娃仅仅是个摆设很 勉强的,因为中国女人实在让人无法忍受,
裹脚所致的女人那慢条斯理的步态,这一切 不妥当的,因为作为母亲,她们对子女有绝 连最基本的妻子角色都没扮演好。“当你走
都显得那么自然和生活化。”[5]187
对的权威,要求子女从出生起就要顺从,直 进一个属于中下阶层的家庭,屋里的东西肮
□ 潘娜娜
中国妇女形象 “静立在桌旁,为他们斟 织布,与丈夫一起在田间地头劳作,裹足的 酒,为他们装点烟斗”, 也不例外,“在甘肃的三个地区,妇女们仍
发式具有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奇特的韵味”[3]124。
更重要的是要听从家人的话,尤其是婆婆, 然紧贴着膝盖在室内四处爬行。在山西和
一、作为洋娃娃的中国妇女形象
“从新娘踏进婆家的那一刻起,她就要受到 陕西,农妇们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但她们
一方面扩大家族影响,以与有权有势人家攀 的内政外交事务”“,母性控制在中国是一种 下面的积尘和头顶房梁上挂着蜘蛛网”“,在
亲,另一方面是培养坚定正直、受人爱戴的 非常突出和异常重要的实际权力”。这与当 中国,没有人会设法装饰,没有一点白色或
有学问的后代的需要。然而,在西方人看来, 时西方妇女的角色定位是不相符的,对于女 其他颜色,任何事物没有一点经过女人之手
档 案 揭 秘 Dang'anjiemi
中国妇女在西方的形象可追溯到马可· 受了教育,地位就会提高,社会就会大乱”。 役形象主要贬低的是下层劳动妇女。18 世
波罗时代,那时候,漂亮、奢华几乎成了中国
婚姻仪式也是西方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纪健康而有活力的劳动妇女在 19 世纪呈现
妇女的代名词— ——“这地方(福州)的女人美 在西方人看来,对于中国妇女来说,婚姻就 为丑态、病态、失态和变态的家庭苦役形象。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
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
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
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
《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
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
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
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
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
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概述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期望,并反映了女性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
本文将对几位代表性的19世纪英国女性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简·奥斯汀(Jane Austen)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描绘了许多普通而又独立思考的女性形象。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班内特便是一个典型代表,她聪明机智、坚持自我,展现出强大的社交能力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乔治·艾略特是另一个以刻画复杂而真实的女性人物而闻名于世的作家。
在她的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特》中,多洛雷斯·布鲁克是一个坚强、独立并且有着远见的女性形象,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受社会观念束缚。
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查尔斯·狄更斯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显著而影响深远的女性形象。
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厄仑是一个情感丰富、冲动又野心勃勃的角色。
她代表了许多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并展示了社会对女性自主权和爱情选择上的限制。
结论19世纪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无论是奥斯汀塑造的聪明活泼还是艾略特描绘的坚定果敢,都向人们展示了那个时代女性面对家庭、婚姻与社会压力时所呈现出来的复杂和多样化特质。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与探究,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19世纪的英国社会和女性地位的演变。
注:以上内容仅为参考,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1、包法利夫人的原型,德拉马尔夫人。
德拉马尔,是福楼拜父亲医院里面跑出的一个学生,其后在瑞镇做医生,他的续弦夫人姓古杜瑞耶,嗜好小说,生活浮华,看不起丈夫。
先结识了一个情夫,情夫却去了美国,随后又结识了一个律师的练习生,而且暗地举债,供自己靡费。
结局债高如山,练习生和她断了关系,她不得不服毒自尽。
留下了一个小女儿,但是不久,德拉马尔也自杀了。
这是1848年的事情,见于当时鲁昂的报纸。
2、爱玛的身世和悲剧人生爱玛,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她生于农民家庭:天生丽质,生性纯洁;得到父亲的溺爱,在修道院接受上流社会的教育,沉迷于中世纪浪漫幻想的爱情故事中,向往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后来,却嫁给了一个平庸愚蠢、不思上进的丈夫;导致她走上了一条追求爱情、堕落的不归路,最后被抛弃,自杀。
爱玛,性格热情、想象丰富,在修道院中却受到压抑,便通过沉湎于对爱情虚无缥缈的幻想爆发出来。
宗教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使她中毒很深。
结婚后,爱玛在家庭中找不到幻想中的爱情,便急于到社会上寻找,误把上流社会的寻欢作乐当做爱情。
反抗意识。
作者认为,爱玛的堕落归于单调沉闷的外省生活和腐化淫靡的社会风俗。
资产阶级的不道德。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爱玛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弱者,她的悲剧和性格里的闪光点同时体现在她的反抗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
和麻木的世人比起来,她主动地觉悟到要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这完全始于个性的自觉。
只不过,爱玛的反抗意识只单单表现在感情世界里,超出感情以外,她便失掉了头绪。
爱玛的经历映射了资产阶级政权堕落的倾向。
爱玛的堕落是她精神破产的结果,她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现实却让她失望,便开始苦闷,终于抛弃了自己朦胧的理想,去追求堕落的生活。
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了政权以后,便抛弃了自身提出过的目标,表现出精神堕落的倾向。
3、爱玛的形象,爱玛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受摧残妇女的一个代表。
爱玛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变成了别人的玩物,她由于借债,经济日益拮据,却让高利贷者发了一笔财;花光家产以后,眼看着身败名裂,她去找律师求援,律师却要趁火打劫。
爱玛的自杀是社会逼出来的。
小说结尾处,作者指出,像爱玛这样柔弱的女子被社会毁灭了,她死后反受世人谴责,但那些卑鄙无耻之徒——勒乐,罗道尔弗,郝麦等,却左右逢源,步步高升,位高誉满。
EG:“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个村庄中,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在那里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4、爱玛悲剧的原因个人原因:爱玛的悲剧离不开社会因素,但她自身的弱点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借查理之口感叹“错的是命”。
不赞成,这样的宿命观。
性格决定命运,因为爱玛性格中有过多的虚荣,虽然,每个女子多少都有一点虚荣,但是爱玛天生骄傲,“这有事变成主要的决然的动机。
”她恨自己的丈夫,恨他不争气,任何方面不给自己挣一点点面子,一丝一毫的希望都不给她,所以她转过身,向外寻找,经过种种的变迁,她一次次地堕落,剩下了那些肤浅的虚荣,她的自恃清高的心性,却沉沦到底,不见天日。
即使在最后,爱玛看似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尊严,选择了自杀,倒不如认为她是因为羞愧而不敢面对。
她到最后也不愿意原谅自己和查理的婚姻,把自己的毁灭和一切罪责统统推给自己的丈夫和失败的婚姻,这恰恰体现了爱玛绝对的自私。
她极端地追逐自己的欢愉,抛弃了母爱的本能和社会的义务。
爱玛性格中的弱点导致了她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除了去幻想虚幻的浪漫爱情以外,其他可以丰富自己,可以使自己内心强大的精神世界。
爱玛是“盲目”的,她看不到幸福的所在和生活的出路。
小说中有一个瞎子,他来往于永镇和鲁昂大道之间,爱玛临终前他再一次出现,瞎子象征着爱玛的“盲目”。
她看不清自己,也辨不清周围的人,她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何追求,追求的那个东西是否适合自己,她完全活在自己的想象里面,她想象自己是一位贵夫人,她没有看到这和她的身份不宜,和她生活的现实环境冲突;她逃出了真实的人格,走入传奇的世界,哪怕是绕小路、走弯路,她也要维系着自己虚伪的存在。
爱玛的盲目导致了她不计后果地追逐不切实际的爱情理想,歇斯底里的感情的幻灭必然换来本质的恶变,不知不觉中,她从情妇滑向了淫妇的道路。
她盲目地以为婚姻和奸淫截然不同,然而实际,却证明两者同样平板、乏味、现实。
她失望了,发现这种幸福的鄙俚,但是自己已丧失自拔的毅力。
她将失意推给自己的情人们,好像他们欺骗了她一样。
最后,她发现这些浮泛的爱情的激越比起实际的荒唐还要使他厌腻。
她的生活依然不快乐,她又把原因归于作孽的婚姻。
对于爱玛,死,是最后的解脱。
EG:“一切,甚至于她自己,她都不能忍受,他到愿意变成一只鸟,飞向天涯海角,远远地,在壁洁的空间,重新年轻起来。
”安娜·卡列尼娜1、安娜的爱情发生的背景:安娜对伏隆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正因为它对我有太多意义,远非你所能了解的。
”这不仅表现出安娜对于爱情的严肃认真,同时也是封建俄国社会中妇女处境在她心理上的某种折射。
对于生活在贵族社会中诚实真挚、光明磊落的安娜来说,爱上自己丈夫以外的一个男人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1861年的俄国,资本主义在发展中,但封建统治仍占优势。
腐朽的俄国贵族社会在神圣的婚姻外表下容忍男子“毫不扭捏地沉溺于一切情欲”,也容许妇女苟且偷情,却决不给妇女少许她应享有的自由、平等的社会权利。
在这里,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女人可以在虚伪中游泳,但对于一个生性诚实的已婚妇女来说,即使她由于正当理由爱上另一个男人,如果她希望公开自己的爱情,合理解决这个问题,获得幸福的生活,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摆在安娜面前的有两条路:或是向虚伪投降,与堕落的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或是蔑视一切阻挠,公开大胆地去爱,不惜为之作出任何牺牲。
“我不能再欺骗我自己,我是一个活人,我没有罪,上帝就这样造了我,我需要爱情和生活。
”个性解放的要求,人追求幸福的本能战胜了封建道德偏见的束缚。
安娜的大胆和勇敢不仅表现在她敢于爱伏隆斯基,而且在于敢公开自己的爱情,这就意味着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
她是她那个阶层中的姣姣者。
2、安娜的人生悲剧(爱情悲剧)安娜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以悲剧告终,她面对的敌人过于强大。
封建的俄国社会用法律压制一切异己的存在,还用强大的宗教势力禁锢着人们的心灵。
在这方面,安娜的爱情背负着太多的精神枷锁。
她出身贵族,没有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在她的追求和反抗中内心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尖锐的冲突,理想和爱情生活与已有的家庭关系,要求自由解放的独立精神与服从传统世俗的道德观念,是她灵魂深处经常斗争的两个方面。
在这样的矛盾中,她没有先进的思想做指导,相反,还深深的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
她感到“她永远也不会体验到爱情的自由,同时将永远是一个有罪的妻子。
她知道,将来也会是这样。
同时,这是如此的可怕,以致她不能预见,事情将怎样结束”。
安娜的反抗既大胆又懦怯,既有斗争精神又有可怜的屈从。
安娜成长的社会环境在其精神世界中早已经打上了腐朽的阶级烙印。
当她与伏隆斯基非法地但公开地结合后,她失去过去生活中的一切时,生活应该怎样开始?对于她这样的女性很自然地只剩下对爱情的唯一追求,甚至最后发展到靠爱情的保证活下去,甘愿只作受伏隆斯基爱抚的情妇。
总之,安娜是值得同情的,她在俄国反封建争取个性解放的浪潮中作了一次大胆的鱼跃,虽然仍然以失败告终。
得·瑞纳夫人1、德·瑞纳夫人的婚姻得·瑞纳先生,一个人外省贵族,痛恨拿破仑,十分吝啬,极端自私,丝毫不关心妻子和孩子。
他只是把于连当做雇来的仆人,花钱买来的洛尔曼马。
他告诉妻子:“所有在你家生活的人,只要他不是贵族,他接受了工钱的,都是你的奴仆。
”得·瑞纳夫人,三十岁的少妇,仪表纯朴,丰腴适度,端庄秀美,象少女一般娇艳。
她是一个外省贵族妇女,自幼在修道院长大,她对于那些反对耶稣会教士的人恨之入骨。
婚后,温和柔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被认为是模范妻子,实际上,她轻视粗逼的男人。
在麻木的婚姻里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注于威严的天主和孩子们身上。
2、于连和德·瑞纳夫人的爱情于连对得·瑞纳夫人的感情是经过一个变化的过程,第一次吻夫人的手想着要“减少夫人对他的轻蔑”;之后,平民意识作祟,拒绝夫人送给他的金路易;故事的最后,于连才发现自己最爱的是得·瑞纳夫人。
在德·瑞纳夫人方面,就是另一个样子。
于连闯入了她平静的生活,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感情。
于连在她眼前打开了一片新的世界,没有她身边那个社会的虚伪、欺诈、郁闷和卑劣。
在她眼中,于连就是纯洁、清白、智慧、慷慨和高尚的化身。
这个勇敢的女人,在婚外情被丈夫发现的时候,依然想办法欺瞒丈夫,安排于连逃跑。
德·瑞纳夫人对于连的困苦十分同情,她爱于连,不仅仅是因为同情,更是因为他的才能,在碌碌无为的贵族中,于连的才能更容易崭露头角。
小说中这样描写“他的天才真使他惊骇,她觉得一天一天地把他认识得更清楚了;这个青年神父,定是未来的伟人。
”当然,这只是德·瑞纳眼中的于连,恋爱中的女人都容易盲目,容易过度美化爱人。
这也是司汤达所主张的建立在“了解”上的爱情,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正是这个基础,于连死前想念和爱的都是德·瑞纳夫人。
3、德·瑞纳夫人的爱情悲剧德·瑞纳夫人毁于宗教。
受幼时修道院的经历,她自然地成为了一个基督教的忠诚信徒。
正是这所谓的忠诚导致了德·瑞纳夫人最后的毁灭。
在天主教教义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和人世间的罪恶是同义词。
因此,在和于连的相爱过程中,她一面感受到爱的幸福,一面又感到罪恶的残酷折磨。
她甚至看到可怕的场景:明天颈上要带着枷锁被押到维立叶尔广场,背上还背着牌子写着罪状,向过往行人宣布她的通奸。
小儿子生病的这一次危机也深刻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小儿子的生病,她认为是由于自己的“罪恶”引起天主的震怒,对她的惩罚,只有仇恨于连才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后来,随着儿子的痊愈,这次危机才结束。
但对于德·瑞纳夫人来说,这并不是结束,而是痛苦和矛盾的继续。
她有时候幸福而安宁,有时却突然惊喊:“啊!我的天主啊!我已经看见地狱了。
”在和于连彻底断绝关系之后,德·瑞纳夫人天真的以为皈依天主才能得救,她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听忏悔的神父,却被教父出卖。
她在于连的牢房里对他说:“宗教使我犯了一个怎样可怕的罪啊!虽然我已经把那封信当中最可怕的段落减轻了……”三位女性的相同之处1、三个女人在婚姻生活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她们有着美丽的外表、风韵、高贵,却嫁给了感情冷淡、木讷的丈夫,感情世界干涸,迫切追求自己的爱情。
2、当爱人出现以后,便奋不顾身,冒险偷情,追逐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