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英国文学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概说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概说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无论是重大的历史事件还是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会在文学作品中或真实或夸张的找到他们的影子。
也正因为时代不同,人们的主流认识不同,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和采用的文学样式也存在差异。
在英国近代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是不可不提的。
现实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观念,时刻关注着现实,而作家用手中的笔也就成为了唤醒社会民众良知的工具,之所以说他伟大,是因为其有着区别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特殊之处,其主要特点有:首先,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其次,它那广阔的审美可能性,同时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重视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
而其中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如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描写了贫困的农家女苔丝一生的悲惨遭遇。
这些都代表着那个时期历史文明的发展方向。
每种文化产生并到最终形成总要有一个过程,19世纪30年代英国之所以产生现实主义,及现实主义形成以上的风格特点与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首先,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选举制度的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
使资产阶级在真正意义上参与了组织政权,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特定的环境导致的社会心理因素是促使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必要环节之一。
市场经济的发展,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在物质财富面前丧失精神的、心理的以及人格的自由;在热衷于创造物质财富并依赖于物质财富的生存环境中,人对人的压迫与剥削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恶化。
现实告诉人们,启蒙主义者所宣示的“价值”,和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理想”并未实现,人们须要以一种新的冷静的眼光重新看待现实和思考自己的命运,并寻求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的方法。
19世纪英国的文学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19世纪英国的文学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9世纪英国文学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9世纪英国文学,是一个承载了丰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时期,其中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更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型的时期,19世纪英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反映在了文学创作上。
尤其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其在产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更是使得其文学创作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前半叶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工业革命的推进,为英国带来了以规模生产和大量生产为基础的新时代,这一时期不仅代表了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巨变。
而在这一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文学也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
二、文学的变革与18世纪强调感性和自由的启蒙运动时期不同,19世纪英国文学更加注重现实与理性。
由此产生了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思潮,表现了对社会现实和世俗生活的关注。
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文学大师是狄更斯、莎士比亚、格里斯沃尔德、托马斯·哈代、艾略特等人。
1. 狄更斯狄更斯的小说创作,主要描写了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情况,并批评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罪恶。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但又不失对社会现实的抨击。
比如《雾都孤儿》、《霍乱时期的爱情》张扬了现实主义的思潮,揭露了社会的种种弊病,而作品《大卫·科波菲尔》则是直面个人的成长过程,吐露着对人性的关注和信仰。
2. 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璀璨历史的代表人物,在19世纪依旧保持着重要地位。
早期作品如《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刻画了豪侠、叛逆、苦恼等人物形象,体现了个人情感和精神境界。
而后期作品如《暴风雨》、《麦克白》、《雷欧尼达斯》等,则更多地揭示了人性本质的复杂和矛盾。
这些描写与再现,使得莎士比亚的文学功底在19世纪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3. 托马斯·哈代托马斯·哈代又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文学才子,他的小说大多关注人物的内在情感和精神状态。
19世纪文学作品

19世纪文学作品19世纪是欧美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19世纪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一、文学流派的兴起19世纪是文学流派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英国,浪漫主义兴起,反对18世纪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追求自由、激情和个性化,代表作品有拜伦的长诗《唐璜》、雪莱的诗集《西风颂》和《普罗米修斯解放》等;而德国浪漫主义更是发展出了众多的艺术流派,如诗人联盟学派、雾月学派等,代表作品有诗人联盟学派的《挪威的森林》和雾月学派的《七个古怪的故事》等。
另外,法国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文学流派也在19世纪相继兴起。
二、探究社会问题19世纪是欧美社会变革的时期,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阶层、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文学也开始探索和揭示这些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面,为改善社会现状发出呼声。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等问题;狄更斯的《双城记》则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和英国贫民窟的生活,探讨了革命、启蒙、正义等社会问题;而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则强调了自由、爱情、道德、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三、以人性为主题19世纪文学作品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以人性为主题,反映人类的情感、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
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关于爱情、家族、宿命等深刻揭示人性的小说;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记》则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个体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德国作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诗歌与哲学著作也极具人性关怀,批判现代文明的浅薄和虚假。
四、对文学价值的反思19世纪是文学审美和价值观念变革的时期,文学家们开始反思文学的价值,从而提出了对文学的新理解和新要求。
英国文学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强调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科学精神,他的著作《诗人与评论家》、《英国文学与欧洲文学》等均提出了这些观点。
十九世纪的英国

十九世纪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期,也称为维多利亚文学时代。
由于工业上的全盛,以及英国国力增强,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小说,尤其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也是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的繁荣时期。
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托马斯哈代,萧伯纳等。
19世纪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狄更斯查理斯•狄更斯(Charles **ens),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中共创作了十余部长篇小说,其中《老古玩店》、《董贝父子》、《艰难时世》、《双城记》等为我国读者所熟知。
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
《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和《远大前程》《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远大前程》(1861 )是狄更斯在艺术上很受称道的一部小说,充分表现出人物心理矛盾发展过程,结构严谨。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圣女贞德》(Saint Joan)19世纪末以“病态”为美,女人喜欢晕倒,以表现自己的多愁善感。
一位Lady走在路上,看到什么美丽的风景,或者什么帅哥,很容易就会尖叫“O , my god! I will faint~”,然后就佯装晕倒。
后来影响到了中国,所以中国人也以林黛玉的病态美为美。
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
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等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
她尝过贫穷的滋味,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困境。
她不择手段,凭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飞上高枝。
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
她懦弱温柔,驯顺地随命运播弄。
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富家女的运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情感的故事。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

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文学(19世纪)1、威廉、华兹华斯:桂冠诗人;《独自云游》《孤独的割麦女》《抒情歌谣集》最杰出的诗篇;《序曲》;2、柯勒律治:《古舟子咏》《忽必烈汗》《克里斯贝尔》3、骚赛:桂冠诗人;《Thalaba the destroyer》是骚赛最重要的长篇史诗之一;另一各是《格拉玛的诅咒》4、乔治、戈登、拜伦:《唐璜》5、雪莱:《阿多尼》,悼念济慈,英国史上最杰出的挽歌之一;《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致云雀》《诗辩》(A defence of poetry);6、约翰、济慈:《圣。
阿格尼斯节前夕》是使人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许多颂歌:《秋颂》《夜莺颂》《希腊古翁颂》7、阿尔弗雷德、丁尼生:《Break,break,break,》;《公主》;《悼念In memoriam》英国史上最优秀的挽歌之一;8、罗伯特、布朗宁:首创dramatic monologue;《环与树》英国19世纪最杰出的长诗之一;9、伊丽莎白、布朗宁:《孩子们的哭声》;10、托马斯、昆西:《一个抽鸦片人的独白》,对詹姆斯、乔伊斯和T.S 艾略特产生一定影响;11、沃尔特、司各特:历史小说之父;12、简、奥斯汀13、勃朗特三姐妹14、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19世界现实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同时是多产且学识渊博的作家;《亚当、比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米德尔马契》15、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夏洛蒂勃朗特传》16、查尔斯、狄更斯:乐观时期:《波兹特写》《匹克维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不乐观时期:《美国札记》《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后期:《荒凉山庄》《艰难时事》《双城记》《远大前程》17、萨克雷:《名利场》《亨利埃斯蒙德》《纽克母一家》18、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还乡》《喀斯特桥市长》《威塞克斯故事集》《列王》the dynasts:哈代思想艺术集大成之作19、约瑟夫、路德亚林、吉普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907年诺贝尔文学奖;20: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21:奥斯卡、王尔德。
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与哈代

1996年《无名的裘德》 1971年《无名的裘德》 BBC拍摄 1994年电视剧版《还乡》 1998年《守林人》
1987年《交易之后》(电视剧)
1939年《碧树下》 1953年《秘洞》(据《西波利探险》改编) 1973年《两个野心的悲剧》(电视剧) 1985年《西波利探险》(电视剧)
哈代与电影概览 2000年《蛮荒情仇》(据《卡斯特桥市长》 改编) 1977年《卡斯特桥市长》 1998年《远离尘嚣》 1967年《远离尘嚣》 1998年《德伯家的苔丝》 1913年《德伯家的苔丝》 1924年《苔丝》无声版 1979年《苔丝》 1996年Prem Granth(据《苔丝》改编) 1944年Man Ki Jeet (据《苔丝》改编)
4、工作环境:1862年,哈代来到伦敦,进 入亚瑟·布鲁姆菲尔德的建筑事务所工作-伦敦生活使哈代更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同布 鲁姆菲尔德的友谊使哈代接触到了一个新的 艺术天地。 5、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生活深刻影响了 哈代思想和创作---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虚伪。 哈代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向农 村扩张的时期,人民在贫困中挣扎。哈代是 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有着浓郁的悲观主 义和宿命论观念。 1928年1月,哈代在他自己设计的寓所逝世, 享年88岁。
哈代故居
哈代的家乡
一、 生平和创作 托马斯·哈代(1840—1928) 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多塞特郡多切斯特 县博克汉普顿村一个石匠家庭 。
(一)生平: 1840年6月2日,哈代生于多塞特郡的 博克汉普屯;父亲是个继承祖业、手 艺精湛的石匠,母亲出身于自耕农家庭, 受过良好的教育。 1、生活环境: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 活,适合艺术家成长的土壤---田园色 彩、牧歌情调的美丽的村落:周围是 绿树成荫的林地和石楠丛生的荒原, 野马、小鹿、蛇和蜥蜴常常在附近出 没--远离现代工业世界、保持着古老 传统,恬静优美、古朴寂寥。
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__

摘要《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
作者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级斗争不断激化,爆发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宪章运动。
本文对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进行了探讨,作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简爱。
作品中简爱既无财产又无姿色,但她顽强、勇敢、真诚、热情,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捍卫个人的价值,维护自我尊严,可以说她是一个既自尊、自爱又自强、自立的时代新女性。
本文着重从简爱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环境,阐述了简爱如何在环境的影响下,如何由一个软弱的小女孩,变成一个敢于向命运挑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功女性。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在社会的不公面前,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从而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吹响了第一声号角。
体现了十九世纪西方妇女已经开始觉醒的女性意识。
作品所倡导的女性追求自主自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这种不向压力屈服,敢于向挫折挑战的精神在今天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
自尊自强自立的简爱应该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1社会背景《简爱》这部小说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女作家夏洛特勃朗蒂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十九世纪三十到四十年代之间,工人运动在北方工业地区蓬勃开展起来。
在蔓切斯特和它附近的工厂城市里发生了在革命口号下进行的、人数众多的集会和示威游行;当时的英国,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政府部门表面上采取了某些改革的措施,比如通过了女工实行十小时工作在劳渥德学校制的法案,但是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善,并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即使是经过了三次高潮的宪章运动,吸引了成百万的工人和劳动群众参加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也没有能提出男女平等问题,但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矛盾同时也激发了妇女摆脱男子的压迫和歧视的要求。
在当时的英国,女性是难以取得一席之地的。
尤其是不少处于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妇女,她们受过文化教育,但没有财产,在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能力,往往不得不因贫穷而遭受冷遇,落到寄人篱下、身无分文的境地。
十九世纪英语文学的特点

十九世纪英语文学的特点
一、文学品味渐趋现代化
十九世纪英语文学表现出一种文学品味渐趋现代化的态势。
到了这个时期,小说家们不仅把目光着眼于传统的社会和宗教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以关注社会上现存的实际以及社会改变引起的问题。
它们致力于探索问题,尝试采取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因此,新小说转向探讨现实而取代探讨传统的抽象的精神主题的尝试。
二、浪漫派的审美美学影响力加强
浪漫主义主张着重“存在”性与“情感”性,进一步发展了观察精神上的自由、追求个性化以及对艺术欣赏的幻想和旋律。
浪漫派最重要的主要思想包括自发性、探索其唯物的特点、返璞归真的美感,以及对抽象美的追求。
这正是受浪漫主义精神影响而流传开来的一种文学风格,这种风格又称为“浪漫主义文学”。
三、艺术整体层次感提高
在艺术上,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家们拓宽了语言精粹的范畴,改变了以往的模式,把艺术表现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模仿高手精雅地运用华丽的长句,从与被动中精心挑选;增强细微的意象表现,把诗歌整体层次提升到一种非凡的高度。
由此,十九世纪的文学家词句膨胀、张力更甚,营造出让人惊叹的杰出文学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llustration for Break, Break, Break
评析: “溅吧,溅吧,溅吧”寄托了丁尼生对亡友的哀思,因此“break”(破碎)一 词既表现海浪拍击岩石,浪花四溅,又暗示了诗人因挚友英年早逝而悲痛心碎 (heartbreak)的双关意义。丁尼生在诗中将生命和死亡的意象放在一起进 行描写,以造成鲜明的反差。然而对丁尼生来说,生和死不是截然相对的, 生孕育着死,死又是新生的开始,而大海就是一个融生命与死亡为一体的 生动象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溅吧,溅吧,溅吧”一诗不仅寄托了作者 对亡友的哀思,也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接受。 溅吧,溅吧,溅吧, 在你那寒冷的灰石头上,啊,海浪! 但愿我能用语言道出 心中涌现的思想。 壮丽的船舰向前航, 驶向山脚下停泊的地方, 但愿我能接触到那消逝的手 和沉默的语言!
Thackeray (1811-1863)
主要作品:
1837年:《马夫精粹语录》(Yellowplush Papers) 1839年:《凯萨琳》(Catherine) 1840年:《水手日记》(Cox‘s Diary) 1840年:《悲惨华丽的故事》(A Shabby Genteel Story) 1840年:《巴黎小品集》(Paris Sketch Book) 1841年:《霍格蒂家的大钻石》(The Great Hoggarty Diamond) 1844年:《乱世儿女》,(Barry Lyndon) 1846年:《庸人之书》(The Book of Snobs) 《帕金斯夫人的舞会》(Mrs. Perkins‘s Ball) 1847年:《我的家园》(Our Town) 1848年:《名利场》(Vanity Fair) 《柏奇医生与他的年轻朋友》(Dr. Birch and His Young Friends) 1848-1850年:《班迪尼斯》(Pendennis) 1850年:《丽贝卡与罗薇娜》(Rebecca and Rowena) 《莱因河的齐克贝里家》 (The Kickleburys on the Rhine) 1852年:《亨利· 艾斯蒙》(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 《男人的妻子们》 (Men‘s Wives) 1853年-1855年:《纽康家》(The Newcomes) 1855年:《玫瑰与戒指》(The Rose and the Ring) 1857年-1859年:《维吉尼亚的人们》(The Virginians) 1862年:《菲利浦的冒险》(The Adventures of Philip) 1864年:《丹尼斯· 狄万》(Denis Duval)
◆《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 ◆《远大前程》(1861 )是狄更斯在艺 Oliver Twist
术上很受称道的一部小说,充分表现出人 物心理矛盾发展过程,结构严谨。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 斯·狄更斯的第八部长篇小说,被称为他 “心中最宠爱的孩子”,于1849至1850年 间,分20个部分逐月发表。 ◆《艰难时世》(1854 )是狄更斯直接 描写劳资矛盾的重要作品。从30 年代到 40 年代末,英 国的劳资矛盾上升 为社会主要矛盾。遍及英国的 “宪章运 动”,人民的苦难和要求触动了富有正 义感的狄更斯。 ◆《荒凉山庄》(Bleak House)或译为 《萧斋》,发表于1852年至1853年之间, 是狄更斯最长的作品之一,它以错综复杂 的情节揭露英国法律制度和司法机构的黑 暗。
维多利亚文学时代—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
背景
十九世纪的英国处于维多利亚时期,也称 为维多利亚文学时代。 由于工业上的全盛,以及英国国力增强, 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 这一时期文学主流是小说,尤其是批判现 实主义小说。也是整个欧洲现实主义的繁荣 时期。 代表作家有狄更斯,勃朗特三姐妹,托马 斯哈代,萧伯纳等。
◆1878年发表《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写游苔莎嫁给在巴黎当过 钻石店经理的青年姚伯,幻想丈夫能带她 离开荒原,后因种种误会和不幸夜间出走, 失足落水而亡,最后姚伯因得不到乡亲的 谅解和支持而事业难成,当了传教士。一 些评论家认为《还乡》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另一部重要作品是《卡斯特桥市长》 (The Mayor of Caster bridge) (1886),这是他唯一不以农村为背景 的小说,写失业的打草工亨查德酒醉后卖 掉了妻女,醒后悔恨,从此发愤,成了粮 商,当了市长,妻子携女归来,但不久与 合伙人吵翻,妻子去世,卖妻丑史被揭发, 事业失败,女儿被生父领走,他孑然死于 荒原草棚。
Wuthering Heights 《呼啸山庄》
《女房客》THE TENANT
OF WILDFELL HALL
丁尼生(1809-1892) Tennyson, Alfred Tennyson Baron
◆英国诗人,生于林肯郡萨默斯比,就学于剑桥
大学。1830年发表第一部诗集,但反映不佳, 1842年的修订本确立了他的声望。他的主要诗歌 成就是悼念友人哈勒姆(A.Hallam)的哀歌《悼念》 (In Memoriam,1850)。 ◆其131首的组诗《悼念》被视为英国文学史上最 优秀哀歌之一,因而获桂冠诗人称号。其他重要 诗作有《尤利西斯》、《伊诺克·阿登》和《过 沙洲》诗歌《悼念集》等。 ◆他被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与乔叟 相邻。
Alfred, Lord Tennyson
Break, Break, Break
Break, break, break, 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 And I would that my tongue could utter The thoughts that arise in me. O well for the fisherman's boy, That he shouts with his sister at play! O well for the sailor lad, That he sings in his boat on the bay! And the stately ships go on To their haven under the hill; But O for the touch of a vanished hand, And the sound of a voice that is still! Break, break, break, At the foot of thy crags, O Sea! But the tender grace of a day that is dead Will never come back to me.
国诗人,剧作家。 ◆主要作品有《戏剧抒情诗》 (Dramatic Lyrics),《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诗剧《巴拉塞尔 士》(Paracelsus)。 ◆因为在著名动画《EVA》中的一句诗 “God in his heaven, All's right with the world.而被广大动漫迷所熟知。 ◆勃朗宁对英国诗歌的最大贡献,是发 展和完善了戏剧独白诗(Dramatic monologue)这样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 并且用它鲜明而生动地塑造了各种不同 类型的人物性格,深刻而复杂地展示了 人的内在心理。在著名的 my last Duchess 中,勃朗宁善于在诗中运用 “戏剧独白” Dramatic monologue
维多利亚女王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
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 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 《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 们共同的朋友》。 ◆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 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 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卑琐、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 示下层社会,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 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与此同时,他还以理想主义和浪漫主 义的豪情讴歌人性中的真、善、美,憧憬更合理的社会和更美好的人生。
啊,渔夫的儿子多么可爱, 他和他的姐姐喊着游玩! 啊,年轻的水手多么可羡, 他在海湾的船上歌唱!
溅吧,溅吧,溅吧, 在你的山岩的脚上,啊,海浪! 青春乐事俱已往, 不能再回我身旁。
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
My Last Duchess
◆1812年5月7日-1889年12月12日) 英
Thomas Hardy(1840-1928)
托马斯· 哈代(1840-1928),英国诗 人、小说家。他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 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 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 以其出色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 学。 成名作是他的第四部小说《远离尘嚣》 (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从此,他放弃建筑职业,致 力于小说创作。 1867-1868年完成第一部小说《穷人 与贵妇》(The Poor Man and the Lady), 但未能出版。 首次发表的小说是《计出无奈》 (Desperate Remedies)(1871)。 接着发表《绿林荫下》(Under the Greenwood Tree)(1872)、《一双湛蓝 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1873), 开始了以威塞克斯(Wessex)为背景的一 系列乡土小说的写作。
威廉· 梅克比斯· 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1811年7月18日-1863年12月24日)是一
位英国小说家,最著名的作品是《名利场》 与狄更斯齐名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 家。此外还有《班迪尼斯》等等 ◆小说《名利场》Vanity Fair是英国十九 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也是他生 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是英 国较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 事取材于很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