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
十九世纪英美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文学之光ENXUNZHIGUANGW6 Mar. 2016 MAGAZINE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一时期,英美文学的发展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多种不同的文学流派相继产生,如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流派。
此时,人性意识,尤其是女性意识开始繁荣,女性小说大量问世,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女性主义形象,本文就十九世纪英美小说中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研究有所帮助。
十九世纪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这在极大程度上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女性小说大量问世,女性主义意识开始繁荣,广大女性开始追求自身的独立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女性主义意识开始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但是,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意识还属于早期女性主义意识,并没有达到女性主义意识的完善与成熟。
此时,女性主义意识的主要的观点就是对平等权利的追求,男女之间应该公平参与社会竞争,女性开始活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
关于女性主义意识,比较典型的文学小说主要有《简爱》、《名利场》、《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苔丝》、《红字》等等,这些都是及其优秀的女性主义小说,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等对女性主义意识进行了完美的阐述。
笔者结合女性主义意识的基本内涵以及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说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对女性主义意识谈了几点看法。
一、女性主义意识的基本内涵关于女性主义意识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女性主义意识是女性对于她们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对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所应体现出的价值的一种体会与感悟。
在男性同胞掌握至高权力的社会,女性主义意识表现为广大女性同胞拒绝男性对于女性的传统的观念,并质疑男性同胞的地位以及其所拥有的权力。
女性意识还表现为对女性自身的生活状态的关注,对女性的心理状况的关注以及对女性生命感悟的细微的描述。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简·爱》和《呼啸山庄》是两部英国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女性文学的代表作。
这两部小说都涉及到了女性意识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19世纪英国女性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浅析,探讨其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女性形象有着明显的对比。
《简·爱》的女主角简·爱是一个自立自强、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她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不愿妥协和牺牲自己的原则。
《呼啸山庄》的女主角凯瑟琳则是一个复杂而深沉的女性形象,她在感情与理性之间挣扎,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两位女主角的不同选择反映了19世纪英国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状态。
从婚姻观念上看,《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在《简·爱》中,简·爱拒绝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她不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不愿放弃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与之相反,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却选择了牺牲自己的幸福,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
她将自己的幸福置于家庭、社会的利益之上,成为了一个牺牲者。
可以看出,简·爱对婚姻持有的是一种自由、平等的态度,而凯瑟琳则受制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从职业观念上看,《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所不同。
简·爱在小说中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女性,她不依赖于男性,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取了生活费用,成为了一个充满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
而凯瑟琳则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女性形象,她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成为了一个家庭的妻子和母亲,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可以看出,简·爱对于职业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凯瑟琳则受制于家庭和社会的观念,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摘要】《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在19世纪英国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这两部小说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但是她们对婚姻观念和自我意识的认识却有所不同。
与此女性在追求自立和自由方面也有各自的表现。
性别角色和性别歧视是影响女性意识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和知识的获取对女性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意识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女性角色的态度,并从中得到对女性意识的启示与反思。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写照,也是对当时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揭示。
【关键词】女性意识、《简·爱》、《呼啸山庄》、社会地位、权力、婚姻观念、自我意识、自立、追求自由、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教育、知识、对比、态度、启示、反思1. 引言1.1 介绍《简·爱》和《呼啸山庄》《简·爱》和《呼啸山庄》是文学史上非常著名的两部小说,分别由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姐妹创作。
这两部小说中都描绘了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处境和意识形态,反映了当时女性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简·爱》讲述了主人公简·爱从小孤苦无依到逐渐奋斗获得自由和尊严的故事。
简·爱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和坚强意志的女性,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她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尊严,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幸福。
而《呼啸山庄》则更加阴郁和充满暴力,描绘了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复杂而不幸的爱情故事。
凯瑟琳虽然表面柔弱,但内心却充满了叛逆和渴望自由的意识。
在男权社会中,她的命运受到严重限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通过介绍这两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简·爱》和《呼啸山庄》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展现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意识的深刻思考。
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安洁;张飞龙;王宝琴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18(002)026
【摘要】19世纪的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凸显并表现为逐步发展推进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奥斯丁、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和艾略特表达的女性意识不尽相同,表现为从觉醒、叛逆至抗争的演变历程.
【总页数】2页(57,59)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女性意识
【作者】安洁;张飞龙;王宝琴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河北科技大学党政办,河北石家庄 05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
【相关文献】
1.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分析 [J], 侯敬舒
2.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历程 [J], 屈妮妮
3.试析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 张丽娜
4.从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笔下体会女性意识 [J], 甄艳华; 夏丽莹
5.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J], 毛辉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贝内特家族五位女儿的婚恋故事,展示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本文旨在探讨《傲慢与偏见》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不仅通过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的成长和婚姻选择,反映了当时英国女性所面临的生存状况和社会期望,同时也借助伊丽莎白这一形象,表达了她对女性独立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通过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婚恋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分析,本文将进一步揭示《傲慢与偏见》所蕴含的女性意识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角色,尤其是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汀笔下女性意识觉醒与独立的典范。
在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的生活、婚姻和命运往往被社会和家庭所决定。
然而,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却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这无疑是对当时社会观念的一种挑战。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首先体现在她对婚姻的看法上。
她拒绝接受那种仅仅基于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考虑的婚姻,而是坚持寻找真正的爱情和尊重。
她坚决反对母亲和姐姐们那种“嫁个有钱人就好”的想法,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
这种对婚姻的看法,不仅体现了她的独立意识,也显示了她对女性地位和价值的深刻认识。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对社会的态度上。
她敢于挑战社会的偏见和傲慢,不畏强权,坚持自我。
例如,当达西先生初次出现时,他傲慢的态度让所有人都对他产生了偏见。
然而,伊丽莎白却不受他人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察和判断。
她最终发现达西先生并非外界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个有着高尚品质和深厚感情的人。
这种对社会偏见的挑战和对自我认知的坚持,无疑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勇气。
伊丽莎白的独立意识还体现在她的职业选择上。
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的地位小说中的反映

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的地位小说中的反映19世纪英国是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面临着种种不平等对待和限制。
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通常可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在19世纪英国的小说中,女性地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从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到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些作品通过描写女性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来批判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待遇,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争取平等权益的重要性。
首先,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女性被视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她们的主要责任是负责照顾家庭和养育孩子。
她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往往被束缚在家庭里面,没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发展个人能力。
在小说《理智与情感》中,简·奥斯丁生动地描绘了女性在家庭观念的束缚下所面临的困境。
而通过反抗和追求自由,她们获得了一些尊重和地位的提升。
其次,19世纪英国社会对女性的法律地位也具有明显的不平等。
婚姻制度成为了约束女性的一种工具,女性的财产权利被严重剥夺。
在女性婚后,她们往往失去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的控制,这使她们在离婚或丧偶后处于极其被动的境地。
在狄更斯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婚姻不幸的女性因为法律的束缚而受尽折磨。
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角色多次遭受家暴和不公正待遇,但她们却往往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然而,尽管当时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女性在19世纪英国小说中展示了坚毅的品质和勇敢的追求。
她们在小说中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敢的行动来争取自己的权益,成为了一些英雄式的形象。
阿尔米娜·尚尔斯伯里在勃朗特的《阿尔米娜·尚尔斯伯里》中,以她对教育和女性独立的强烈信念,批判了当时对女性教育的限制。
简·爱在勃朗特的《简·爱》中通过追求自由和独立,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的肯定。
这些女性形象激励了当时的读者,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平等对待。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
《简·爱》和《呼啸山庄》是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两部代表作,这两部小说描绘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在这两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描绘,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存状况。
《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主人公简的身上。
简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女孩,但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意识。
她渴望得到教育和独立,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尊严。
在一个男权主义的社会中,她不愿意接受一味地被人支配和摆布的命运,而是选择了寻找自我的道路。
她勇敢地逃离了自己被压抑的生活,去追求自由和完整的自我。
当她遇到罗切斯特先生时,她首先被他深厚的灵魂所吸引,而非他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最后她也表达了自己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和对自己命运的掌控。
这些都体现了她深刻的自我意识和对自主权的追求。
相比之下,《呼啸山庄》中的女性意识则更加被动和受限。
作品中描绘了几位女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凯瑟琳和伊莎贝拉。
凯瑟琳是一个美丽、聪明而又叛逆的女孩,但她的生活被父亲和兄长的权威所限制,导致她不得不接受婚姻,以满足她所期望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她的婚姻生活也无法给予她所追求的自由和灵性的发展,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束。
伊莎贝拉则是一个相当无助的女性,在遇到希思克利夫和希斯克利夫两个男人后,她也无法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而是沉溺于自己的情感中。
尽管她曾经试图摆脱希斯克利夫对她的控制,但结果证明她仍被两个男人所绑架了。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一、本文概述《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不仅描绘了主人公简·爱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位独立、自尊、自强的女性的过程,而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分析简·爱这一形象如何展示了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对于平等与尊严的坚守,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的独特理解。
通过这一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而且能够从中汲取启示,为现代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提供借鉴。
二、《简爱》中的女性意识体现《简爱》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简·爱的成长与感情经历,深刻反映了女性意识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觉醒与抗争。
简·爱这一角色不仅是夏洛蒂·勃朗特自我意识的投射,更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象征。
简·爱坚守个人尊严和独立,这体现了女性对自我价值和独立性的追求。
在罗切斯特面前,她从不因自己的身份卑微而自卑,反而以其独特的智慧和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重。
她拒绝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坚持追求婚姻中的平等与尊重,这充分展现了女性对自我尊严的坚守和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简·爱对爱情的追求也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尽管圣约翰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但简·爱认为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爱情。
她坚信,真正的爱情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仅仅为了寻求物质上的保障或社会地位的提升。
这种对爱情的坚持和追求,彰显了女性对自我价值和情感需求的重视。
简·爱还通过教育和自我提升来实现自我价值。
她不断学习、成长,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不仅让她在职业上取得了成功,更让她在精神上获得了独立和自由。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也是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摘要 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女性小说领域发展迅速,涌现出了大批的女性作家和文学作品,其中简·奥斯丁、盖斯凯尔和乔治·艾略特等人最具代表性。
她们的作品刻画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
对此,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小说繁荣的背景,并从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高涨、退潮三个领域,梳理了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女性意识觉醒高涨与退潮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关于女性文学的定义,文学界对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总的来说,目前对女性文学的定义具有一致认可的是:女性文学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女性文学是指以女性为主角的文学及其作品,如理查逊的《帕梅拉》等。
而狭义上的女性文学主要是从女性视角出发来显现女性意识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主要是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的认知,如女性的独立、自尊自爱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和抗争等,并试图体现女性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视。
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迅速崛起,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的女性小说家。
如简·奥斯丁被誉为“散文化的莎士比亚”,乔治·艾略特被称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四大家”之一等。
后来,学术界把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时代称作“女性小说家的时代”。
对此,本文以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为研究视野,通过分析19世纪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梳理出这一时期女性意识的演变历程。
一小说繁荣的背景19世纪的英国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英国社会妇女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和改观。
文学领域的广大女性开始写出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学,开始了对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
1792年,作家沃斯通克拉夫特出版了一部名为《为女权辩护》的小说,在文中,她强调男女平等,呼吁社会要更多地关注女性,并给予女性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这种呼吁得到了众多女性的共鸣。
1854年和1855年,著名女小说家卡洛琳·诺顿夫人先后出版了《19世纪英国妇女法》和《一份给女王的信》,这两部小说具有共性,即抗议男性在家庭中比女性享有更多的特权和待遇。
这得到了一些文学妇女的声援。
1870年,英国通过了《已婚妇女财产法》,第一次从法律的层面允许妇女对其收入保留所有权。
至此,女性终于享有了与男性同样的权利。
在此过程中,广大女性逐渐觉醒,众多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开始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促成了19世纪女性小说的繁荣。
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的繁荣有其历史渊源。
18世纪初,一些受过教育的女性开始拿起笔,走向文学的道路。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拉利维埃·曼莉和伊莱沙·海伍德。
其中,曼莉的代表作是《里维拉历险记》,而海伍德的代表作品是《过度之爱》,这些作品盛极一时。
到了18世纪后期,女性创作蔚然成风。
不但有了《新淑女杂志》,而且出现了“女性文学”的文章。
主要女作家有范妮·伯尼、安·拉德克里夫夫人等。
其中,伯尼的《伊芙琳娜》和《卡米拉》在当时都受到读者的青睐。
这些小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塑造了不同遭遇的女性形象,但这些作品没有突显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而作为哥特小说杰出代表之一的女作家则首推安·拉德克里夫夫人的《尤多尔弗的秘密》,文中绚丽风景的描写对19世纪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18世纪的女作家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女性意识觉醒19世纪初的英国,性别歧视现象非常严重,女性被认为天性比男人低劣,这使得当时绝大多数妇女承认自己的依附地位,显得全无自觉意识。
尤其是《帕梅拉》中温顺、自我节制的女子成为众多女性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于是,在随后的女性小说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类似帕梅拉的女性形象和小说人物。
比如,范妮·伯尼小说中的伊芙琳娜、塞西莉娅等人物形象。
直到简·奥斯丁出现后,开始注重于分析女性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塑造了一群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表达出了独特的女性意识。
首先,明事理的平凡女子。
由于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使得女性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使得女性很容易养成依赖、任性和无知等特征,这使女性处于尴尬和无赖的境地。
对此,简·奥斯丁借《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的女性形象表达出她对女性“理性特征”的重视。
也正是由于伊丽莎白在理性和精神上表现出高度的自信和独立才赢得作者的喜爱。
在伊丽莎白身上寄托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人格和全新的女性观。
简·奥斯丁以个人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洞察力,认识到女性要想得到尊重和自由,就必须具备才能、独立和正确的判断意识。
其次,理性的家庭天使。
从家庭出生环境来看,简·奥斯丁出生于英国一个牧师家庭,这是一个非常“奋发、明智、愉快”的家庭。
尽管受当时的教育制度所限制,奥斯丁从未上过正规的学校,但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奥斯丁阅读了不少伯尼和拉德克里夫夫人的小说。
这开阔了奥斯丁的视野,培养了她敏锐的洞察力。
她渴望写作,希望通过小说能把自己的心理表达出来,同时发表关于女性、家庭、社会的独特见解。
由于当时社会控诉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自由发展的控制,使得奥斯丁的写作是在为兄弟缝补衣服的间隙中偷偷完成的,体现出奥斯丁觉醒而坚强的女性意识。
奥斯丁先后创作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诺桑觉寺》、《劝导》等小说,这些作品都从女性的视角来批判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以及为争取男女平等的抗争。
对于在女性适合的舞台——家庭时,奥斯丁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叙事特点,刻画了一系列理性的家庭天使形象,她们思想睿智、具有出色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如《爱玛》中的女主人公爱玛等。
再次,理智与情感交融的爱情观。
奥斯丁小说所体现的爱情观带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她努力倡导一种理智和情感相平衡观念。
例如,《理智与情感》中的两位女主人,小说通过明显的对照描写,透露出女性在爱情中绝对不能感情用事。
可见,奥斯丁理性的爱情观间接地控诉了男权社会的不合理。
奥斯丁通过对伊丽莎白的刻画,表达了她对建立在物质上婚姻的认识和理解。
但她始终认为婚姻的基础只有建立在男女双方之间真挚的爱情之上,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可见,现实中没有达成心愿的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试图完成自己婚姻观。
因此,当自以为是的柯林斯按当时流行的婚姻交易来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感觉到自己仿佛是件商品,于是她便不得不断然拒绝。
奥斯丁正是通过这些性格鲜明的家庭天使,让女性认识到,只有自己自尊、自立、自爱时,才能得到社会和男性的尊重。
三女性意识高涨19世纪40年代末,勃朗特姐妹的《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相继出版,震惊了英国文坛。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加强,而在勃朗特三姐妹笔下的女性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三姐妹一样,勇敢面对来自社会、家庭的挑战,更加独立地追求自我。
首先,具有经济的独立意识。
勃朗特姐妹的独立意识主要表现在她们具有平民知识女性平实质朴的品质。
由于家境的贫寒,勃朗特姐妹认识到女性必须在经济和情感上得以独立。
因此,三姐妹在经历求学种种磨难之后,决定靠自己的天分来寻求出路,寻找生活的路子。
三姐妹开始了正式的写作生涯,并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相继出版了《教师》、《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等三部小说。
这样三姐妹体会到了自身的劳动价值和人身价值,体会到了作为女性的尊严。
在经济领域,三姐妹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新型的职业女性形象。
其中,第一类是家庭女教师,如简·爱和艾格尼斯·格雷;第二类是只身在外、任教于一些女子寄宿学校的女性,如《维莱特》中的露西·斯诺;而第三类职业女性是《女房客》中的海伦·亨廷顿。
亨廷顿靠出售自己的油画得以维持生活,捍卫了自己独立的人格。
这些形象的完美塑造,体现了作者倡导用经济独立来改变其女性生存价值和社会地位的自尊自强之路。
其次,具有强烈反抗意识的女性。
勃朗特姐妹从自己悲苦的人生际遇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习俗对个性自由的束缚,提出抗议。
反抗、奋斗、进取是勃朗特三姐妹一生的主旋律,反抗精神主要通过三姐妹作品中的众多女性形象体现出来。
其中,三姐妹小说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当属简·爱。
小说中充满抗争精神的简·爱不能容忍屈辱的情妇地位,毅然放弃光彩夺目的希望。
与简·爱相比,勃朗特的《女房客》里的海伦·亨廷顿更具反抗精神。
面对以阿瑟·亨廷顿为首的男权社会的压迫,海伦始终维持自己的尊严。
最后海伦为了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逃离了家庭,靠出售自己的画来维系生活。
这些充分体现出作者与男权社会挑战的抗争意识,这在当时整个英国引起了反响。
最后,平等的性爱意识。
由于长期受基督教影响,社会传统观念一致认为女人应从属于男人。
这种观念影响到当时作家创作时的主体意识。
简·爱和罗彻斯特的感情就体现出这种平等的性爱意识,他们之间的爱情就是建立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和精神上的交流。
在勃朗特姐妹笔下,平等的性爱意识表现在身处爱情漩涡中的女性敢于变被动为主动,体现出女性自信、自强、独立的一面。
四女性意识退潮到了19世纪晚期,为了稳定人们的焦虑感,维多利亚女王竭力鼓吹并率先起模范作用。
她沉浸在家庭的欢乐和家务的劳作之中,使得广大女性不得又回归家庭。
因此,到了19世纪末,女性小说由反抗精神逐渐发展为推崇宗教和道德精神。
而这种转变无疑造成了19世纪女性小说中有关女性意识的逐渐衰退。
首先,宗教式女人。
例如,被马克思高度评价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的盖斯凯尔夫人,其作品刻画的众多女性形象都显示出唯一神教的价值观。
盖斯凯尔夫人创作了多篇短篇小说,如《玛丽·巴顿》、《克兰福德镇》和《妻子和女儿》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的女性。
例如:代表工人阶级的女性,玛丽·巴顿、露丝;代表中产阶级知识的女性,玛格丽特·黑尔,等等。
这些人物是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的受害者。
然而,盖斯凯尔夫人为这些人物摆脱困境的途径则是让这些人物走向宗教式的女人,即保持沉默,最后回归家庭。
盖斯凯尔夫人着力刻画这些虔诚的宗教女人,其目的是用这些所谓的“女性价值”来博取同情,进而立足于社会,来得到男人的认可。
可见,盖斯凯尔夫人的女性意识比较缓慢,反映出她身为女性处于边缘地位的无奈。
其次,道德式女人。
与盖斯凯尔夫人不同,乔治·艾略特对宗教产生怀疑,她始终坚持费尔巴哈的人性宗教观,她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才是社会发展和道德完善的根本原则。
相比前期勃朗特姐妹激进鲜明的女性意识而言,乔治·艾略特与盖斯凯尔夫人这两位代表作家的女性意识出现了倒退。
她们强调女性在道德和责任上的义务,通常把女性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限制在家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