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伤寒论序(原文+译文)

《伤寒论》序【原文】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华突出。
就奇怪当今生活在社会上的那些读书人,竟然都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便对上治疗国君和父母的疾病,对下用来解救贫苦人的病灾和困苦,对自己用来保持身体长久健康,以保养自己的生命;只是争着去追求荣华权势,踮起脚跟仰望着权势豪门,急急忙忙只是致力于追求名利;重视那些次要的身外之物,轻视抛弃养生的根本之道。
使自己的外表华贵,而使自己的身体憔悴。
【原文】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译文】皮都不存在了,那么,毛将依附在哪里呢?突然遭受到外来致病因素的侵袭,被不平常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于是就降低身份,卑躬屈膝,恭敬地盼望女巫男祝的求神祷告,巫祝宣告办法穷尽,就只好归于天命,束手无策地等待死亡。
拿可以活到很长久的寿命和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无能的医生,任凭他摆布处置。
唉!他们的身体已经死亡,精神消失了,变成了鬼物,深深地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
痛心啊!整个世上的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伤寒论》白话文

《伤寒论》白话文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伤寒论原序+译文

伤寒论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成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吝其命。
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克不及爱人知人,退不克不及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更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广博,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译文:我每次读到《史记·扁鹊传》中秦越人到虢国去给虢太子诊病在齐国望齐侯之色的记载,没有一次不激动地赞叹他的才干突出。
白话版《伤寒论》

白话版《伤寒论》白话版《伤寒论》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者,自汗,发热,恶寒,引领项而鸣,身重不能转侧,重则谵语,眼中生斑,口燥咽干,不渴,下利清谷,或噎人,或干呕,或利不禁,或谵语不休,或欲得饮而反撑拒,或呕不止,或心下痞硬,或胁下痛
引阴,或不得卧,或卧则发梦,寐不安者,几至十日而愈。
伤寒论译文
伤寒症状包括自发性的汗液、发热和恶寒感觉,颈部和头部有鸣叫声,身体沉重不便侧卧。
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谵语,眼中会出现黑斑,口
干咽喉干渴,但不想喝水。
伴随腹泻,有可能呕吐。
疾病严重时,可
能有难受的感觉,尤其是想要喝水但是身体却拒绝,出现并发症时可
能会呕吐不止。
此病通常会出现心下部位的不适,肋骨下部会引起阴
囊疼痛,睡眠不安,甚至会出现梦魇。
若病情加重,病程可长达十天
左右,直至痊愈。
伤寒论29条原文译文

伤寒论29条原文译文《伤寒论》第二十九条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薇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予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全文翻译如下:太阳伤寒或中风病,脉象浮,自汗,小便次数多,心里发烦,稍微怕冷,脚部抽筋。
该病外感虚实夹杂,不是单一的太阳经伤风病。
医家却简单的仅据脉浮、自汗便断定为太阳伤风病,用桂枝汤攻其表,这是错误的治疗。
桂枝汤一服就会出现厥逆的现象,并伴有咽干、烦躁、呕吐气逆症状,这是中阳虚损,寒邪入里的表现,赶快作甘草干姜汤让病家服之,用这去恢复病家的中阳。
若果厥逆的症状消除,脚部出现温热感,再作芍药甘草汤让病家服之,病家脚部抽筋的现象就会消除。
此种复杂的内伤外感病,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有阴伤,所以外感也许会伤温邪,若胃气不和谵语的,稍微给服一点调胃承气汤;若医家用了麻黄汤给病人重重的发了汗,因内伤复杂,没有发出汗,又加用烧针企图强迫发汗,必大伤脏阳,则要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了。
此条我常给学员们讲本条属于病案性条文或者现代叫临床诊疗路径,此条条文对于初学者理解比较困难。
今天就这条条文发表一下笔者观点,本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误诊病案。
首先必须明确本病病机:内伤涉及三脏--心、肝、肾,既有阴伤又有阳伤;外伤六淫,既可能是风邪,也可能是寒邪,还可能是温邪,仰或是二者相合,三者相和,都有可能。
仲景实际是做了分类讨论。
其一。
若是伤了风寒二邪,由于内伤复杂,病情涉及太阳、少阴、厥阴三个经络层面,决不能按太阳经伤风证处理。
如果误服了桂枝汤,就会更伤真阴真阳,出现厥逆现象,同时伴有咽干、烦躁、呕吐、气逆症状;面对阴阳俱伤的局面,应先复阳,再行复阴;所以,先作甘草干姜汤,后作芍药甘草汤。
其二。
若果伤了温邪,又误服了桂枝汤,就会出现胃气不和谵语症状,鉴于内伤阴阳俱不足,所以稍微给服一点调胃承气汤,荡去胃腑及血分邪热即可。
《伤寒论》原文(译文).doc全文免费

《伤寒论》原文(译文).doc全文免费PAGEPAGE 27《伤寒论》原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十六法,方十四首。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原文及译文《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经”。
它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记录了他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经验总结。
《伤寒论》共分为100篇,对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以下是《伤寒论》的一段原文及译文:原文:少阳病,始得之,反发热,时烦,心下痞硬,渴而不欲饮,时幽幽恶寒,时腹痛,时胁下痞,小便不利而大便自可。
发热者,数日不愈者恶寒者,必发于阳;烦则神去也,心下痞硬者,乃传而合也;腹痛者,寒气下也;胁下痞者,肝传之也;小便不利者,不温也;大便自利者,胃气也。
胁下者,寒也,且传也。
译文:少阳病,刚开始得病时,病人会出现反复发热的症状,时常觉得烦躁不安,胸口下面有一种痞硬的感觉,口渴但是不愿意多喝水,有时会感到幽幽的寒意,时而腹痛,时而胁部下面也会有痞硬感,小便不排畅而大便却自行畅通。
如果发热的症状持续数日不见好转,而且伴有恶寒的感觉,那么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阳气方面的问题上;烦躁的原因是因为人的神气开始离体;胸口下面的痞硬感,是病气穿传而形成的;腹痛是由于寒气下降引起的;胁部下面的痞硬感是肝气受影响所致;小便不排畅是因为体内寒气太重而引起的;而大便自行畅通是由于胃气正常。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张仲景对少阳病的病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他详细描述了患者的症状及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描述,他为后人提供了诊断少阳病的重要线索。
《伤寒论》的语言简洁,但又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古代医书的特点。
虽然其中涉及到很多古代医学术语,但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读和对上下文的理解,我们仍然可以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其中的医学知识。
《伤寒论》作为一部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医学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它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医学专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结起来,伤寒论是一部重要的医学经典,以其详尽的描述和准确的诊断方式闻名于世。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伤寒论》的原文及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提高临床医学的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白话文全译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病,指的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因有中风、伤寒、温病、湿病、热病等。
治疗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方药。
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日久不愈,或误治失治,或因虚致实,邪气内陷阳明,形成阳明病。
阳明病有胃家实和胃阴虚之别。
胃家实需攻下,胃阴虚需养阴益胃。
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太阳病不解,内传少阳,或少阳病邪热偏盛,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四、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是外感病的极期阶段,邪气亢盛,正气耗伤,易出现实证、热证。
治疗阳明病宜清泄阳明,荡涤肠胃。
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是外感病的中期阶段,邪气已去大半,正气亦显不足。
治疗少阳病宜和解表里,调理枢机。
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是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的疾病。
治疗太阴病宜温中健脾,化湿和胃。
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是心肾阳虚,虚寒内生的疾病。
治疗少阴病宜温补肾阳,散寒
通脉。
八、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是外感病的后期阶段,正气衰弱,阴阳失调。
治疗厥阴病宜调理阴阳,扶正驱邪。
九、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霍乱病是一种急性吐泻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剧烈吐泻,腹痛胀满,迅速脱水等。
治疗霍乱病宜理气和中,止呕止泻。
十、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在伤寒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或产生其他并发症的疾病。
治疗阴阳易差后劳复病宜益气养阴,调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