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结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

合集下载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焦,从理论上推算,初级消费者所获得的总能量最多为 1.6x109 千焦。 (4)在一定限度内,该生态系统中的这四种生物以及其他生物的 数量和所占比例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 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自动调节 能力。
8、图7-13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 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 (2)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 分解者 在生命活动中通 过 呼吸作用 作用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 二氧化碳等 放 无机物 回大气中。 (3)图中A代表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通过 开发利用(燃烧),又将它们转变成 二氧化碳 释放到 大气中。对化石燃料过度的开发利用,是造成 温室 效应 的主要原因之一。 (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 气 体状态进行循环, 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碳循环始终与
7、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之间能量 传递的效率大约是 10-20% ,所以大多数食物链只有 3-4 个营养级。 因此,营养级越高, 越少, 越少, 生物数量 有机物含量 越少。 能量 8、分析与研讨:下图是农业人工生态系统模式图,分析研究生态 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何意义?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 帮助人们合理有效的调整生态系 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 的流向对人类 最有益 的部分 的。实现对能量的 多级 利用, 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3、下图表示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请分 析回答:
(1)图中表示的生理过程在实质上一致的有 ① ③ ④ . 水 (2)⑤表示的物质是 。B、C是生态系统中 消费者 的 。该生态系统中构成的食物链 是 A B C ,能够使光能流入该生态系统的生物 是图中的 。 A
4、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大气中的CO2库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相关计算 • 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
单位为103kJ/(m2·a)],据图分析: (3)生产者→植食性动物、 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的 能量传递效率分别是多少?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生产者→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 植食性动物固定的能量中来自生产者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100%=(16-2)/110× 100%≈12.7%;
生态系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位
采取措施
森林
优质木材
适量砍伐
草原
肉、奶、优质皮革
适度放牧
农田
农作物
清除杂草、除虫
湖泊
鱼类
适度放养、适时捕捞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2021年湖南六校高三联考)如图甲表示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部 分情况,图乙表示兔的能量来源与去向。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B)
A.图甲中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能量②/能量①)×100%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碳循环
非生物环境 ( CO2 )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
生物群落 (有机物)
非生物 环 境 (CO2)
呼光


吸合

生 物 的 分
作作
用用
捕食
生产者(有机物)食物链(网)




消费者(有机物)



分解者
煤、石油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物质循环的概念
单向流动
①只能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②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无法再被利用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在自然界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命存在与延续的重要规律。

物质循环使得地球上的各种元素在不同的生物和环境系统中不断转化和循环利用,而能量流动则驱动着各类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运动。

本文将探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物质循环的意义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元素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不断转化和循环利用的过程。

这些元素包括水、碳、氮、磷等。

物质循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例如,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满足生物的生存需求;碳循环则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全球气候和气候变化。

因此,物质循环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环境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能量流动是指能量从一个生物到另一个生物或从非生物环境向生物转移的过程。

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生物得以进行生长、繁殖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代谢过程。

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

同时,能量的流动也驱动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构建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密切相互关联。

物质循环需要能量的参与才能进行。

例如,水循环中的蒸发、降水和地下水流动都需要太阳能的输入。

而能量的流动也依赖于物质的存在和循环。

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相互捕食和被捕食,能量得以在生物体之间传递和流动。

同时,能量的流动也伴随着物质的循环,如有机体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氮化合物进入大气和土壤中,参与到碳和氮的循环中。

总结起来,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物质循环使得地球上的元素得以循环利用,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而能量流动驱动着生物的生命活动,维持了生命的存在与延续。

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系着地球上广泛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只有我们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两个规律,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能流分析的名词解释

能流分析的名词解释

能流分析的名词解释能流分析,也称为能源流分析或物质流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和评估能源和物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动和转换过程的方法。

它通过追踪和量化能源和物质的来源、转化和去向,揭示了能源和物质在人类活动中的消耗和排放,并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了决策依据。

能流分析的基础是物质和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和物质在系统中的总输入等于总输出。

通过对能源和物质的流动进行追踪,能流分析能够识别和量化能源和物质的浪费、损失以及环境影响,从而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依据。

一、能流分析的基本概念能流分析关注的是能源和物质在系统内外的流动和转化。

在能流分析中,能量和物质是以“输入”和“输出”的形式进行考虑的。

输入是指系统从外界获取的能量和物质,输出是指系统向外界释放的能量和物质。

通过对输入和输出进行量化和追踪,能流分析可以获得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转化情况,同时也能够了解系统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能流分析通常包括能源流和物质流两个方面。

能源流分析主要研究能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动和转换过程,包括化石燃料、电力、热能等能源形式的使用和转化。

物质流分析则关注物质的流动和转换,包括原材料、产品、废弃物等物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循环利用和排放。

二、能流分析的应用领域1. 能源政策制定:能流分析可以为能源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评估各种能源形式的消耗量、转化效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在制定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能流分析可以揭示能源和物质的浪费和损失情况,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分析能源和物质的去向,可以评估和改进生产和消费的环境影响,减少排放和废弃物的数量。

3. 产业和企业评估:能流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评估能源和物质的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的能流分析,还可以识别和改进复杂供应链中的环境风险和瓶颈。

4.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能流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决策支持,评估城市能源和物质的需求、供应和效率,促进可持续城市和绿色建筑的发展。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在生物、地球、化学等各个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物质流动指的是物质在空间中的传递和转移,而能量流动则是能量在物质之间的传递和转化。

它们的特点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

从宏观角度来看,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在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在不同的系统之间传递和转化,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物质能量循环系统。

例如,地球上的水循环就是一种物质流动的过程,水从地表蒸发形成水蒸气,然后升高到大气层中,最后冷凝成云和降水,再回到地表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

而能量流动则是太阳能持续不断地向地球输送能量的过程,太阳能被地球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光能和化学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然后被生物、地球和大气等系统利用和转化。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具有方向性的特点。

物质流动通常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方向进行,这是因为高浓度区域的物质会向低浓度区域进行扩散,以达到平衡状态。

例如,氧气在呼吸过程中会从外部环境进入人体,而二氧化碳则会从人体内部排出。

能量流动通常是从高能量到低能量的方向进行,能量会沿着能量梯度进行传递和转化。

例如,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被转化为热能和光能,而热能则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还具有速率和效率的特点。

物质流动的速率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浓度差异和传递介质等因素。

例如,水的蒸发速率取决于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

能量流动的速率取决于能量的形式、传递介质和能量转化过程等因素。

例如,电能在电线中的传输速率取决于电流的大小和电阻的大小。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效率则是指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中的损失程度。

在实际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往往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这取决于系统的热力学性质和物质结构的复杂性。

因此,提高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的效率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具有普遍性、连续性、方向性、速率和效率的特点。

材料科学基础 第十四章烧结

材料科学基础  第十四章烧结

清洁的Si3N4粉末γSV为1.8J/m2,但它极易在空 气中被氧污染而使γSV降低,同时由于共价键材料原 子之间强烈的方向性而使γGB增高。固体表面一般不 等于表面张力,但当界面上原子排列是无序的,或 在高温下烧结时,这两者仍可当作数值相同来对待 。
2、压力差:颗粒弯曲的表面上存在压力差。 粉末体紧密堆积后,颗粒间仍有很多细小气孔 通过,在这些弯曲的表面上由于张力的作用而造成 的压力差为: △P=2γ/r 式中:γ为粉末体表面张力;r为粉末球型半径。
(2)温度继续升高,传质过程开始进行,颗粒间 接触状态由点接触逐渐扩大为面接触,接触面积 增加,固-气表面积相应减少。 (3)随着温度不断升高,传质过程继续进行,颗 粒界面不断发育长大,气孔相应地缩小和变形 ,而形成孤立的闭气孔。同时,颗粒界面开始移 动,粒子长大,气孔迁移到颗粒界面上消失,致 密度提高。 根据上面讨论,烧结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烧结初期、中期和后期。
第二节 烧结过程及机理
烧结过程
烧结推动力
烧结机理
一、烧结过程
首先从烧结体的宏观性质随温度的变化上 来认识烧结过程。
(一)烧结温度对烧结体性质的影响 图1是新鲜的电解铜粉(用氢还原的),经高 压成型后,在氢气气氛中于不同温度下烧结2 小时然后测其宏观性质:密度、比电导、抗拉 强度,并对温度作图,以考察温度对烧结进程 的影响。
比电导(Ω-1· cm-3)
密度(g/cm2)
温度(°C)
图1 烧结温度对烧结体性质的影响 l一比电导 2一拉力 3一密度
结果与讨论: 随烧结温度的升高,比电导和抗拉强度增加。 曲线表明,在颗粒空隙被填充之前(即气孔率 显著下降以前),颗粒接触处就已产生某种键 合,使得电子可以沿着键合的地方传递,故比 电导和抗拉强度增大。 温度继续升高,物质开始向空隙传递,密度 增大。当密度达到理论密度的90~95%后,其 增加速度显著减小,且常规条件下很难达到完 全致密。说明坯体中的空隙(气孔)完全排除是 很难的。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d


但是,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 上的区别: 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 时是逐级递减 而且运动是单向 逐级递减, 单向的 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 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 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 带有全球性的, 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 物质可以反复出现 反复利用, 反复出现, 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 不会消失。 ,不会消失。
9.图22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图中 、B、C、D分别 图 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 图中A、 、 、 分别 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亦意图, 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 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 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 答: (l)图中 是指 )图中B是指 ,D是指 是指 。 的形式进行循环;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以 ) 的形式进行循环; 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碳元素通过[ 碳元素通过[②] 作用由生物体进入无机环境。 (3)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特点是 )伴随着物质循环, 。
分析与讨论: 分析与讨论:
结合51页资料讨论: 结合 页资料讨论:生物圈中的碳 页资料讨论 是怎样循环的? 是怎样循环的?能否用流程图的形式绘 出其主要过程? 出其主要过程?
大气中的CO2 大气中的和排出物
泥炭、 泥炭、煤、石油
大气中的CO2 大气中的
微 生 物 的 呼 吸 作 用 呼 吸 作 用 摄食 烧 呼 吸 作 用 光 合 作 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2、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3、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4、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异同点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异同点
和谐地生态环境是生物界的基石,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实现和谐生态环境的必备条件。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实现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

物质循环可以保证环境的稳定,物质循环实现物质的有序转换和再利用,以减少环境的污染。

而能量流动是实现物质循环的重要条件,能量可以促进物质的移动,使物质循环实现可能。

其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功能上也有所不同。

物质循环是构成环境中物质在空间上的运动,使不断出现新的物质;而能量循环是改变状态,使能量不断地被释放和重新结合,形成新的能量状态。

最后,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也有所不同。

物质循环受物质性质、物理环境及物种生态需求等因素制约;而能量流动受能量质量及其物理状态形式的限制。

综上所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实现和谐生态环境的必备条件,但其在功能、特征和实现方式上也有一定的不同。

因此,对这两个过程都要了解得比较清楚,以确保实现和谐生态环境。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有着自己的基本规律。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一方向性: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呈现单向流动的趋势。

太阳是地球上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并向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传递。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从生产者向消费者逐级传递,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能量逐级转化: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逐级转化。

能量从植物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草食动物,再传递给肉食动物,形成食物链的级联结构。

每个级别的生物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同时将部分能量通过代谢消耗。

能量损失:能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损失。

每个级别的生物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如呼吸、运动和生长。

因此,能量在食物链中逐级减少,形成能量金字塔的结构。

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循环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呈现循环的趋势。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都会在生物和非生物之间不断循环和转化。

例如,水循环中的水分从地表蒸发成为水蒸气,形成云和降水,再流回地表水体。

碳、氮、磷等元素也在生物体内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和转化。

生物参与:生物是物质循环的重要参与者。

生物通过摄取、代谢和排泄等生命活动,参与了物质循环的各个过程。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最终在死亡或被消费后释放出来,进入分解和再循环的过程。

平衡与失衡: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趋向于达到动态平衡。

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使得生态系统内的物质组成相对稳定。

然而,人类活动的干扰可能导致物质循环的失衡,例如过度使用化肥导致氮和磷的过量输入,或者森林砍伐导致碳循环中的失衡。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过程,遵循一定的规律。

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钢铁企业物质流和能量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和优化方法 。
结合先进的能源管理和环保技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和管理制度,实现 钢铁企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为其他工业领域提供可借鉴 的经验和启示。
THANKS FOR WATCHING
案例二
总结词
某钢铁企业应用能源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实现了能源 的有效利用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详细描述
该钢铁企业针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能源,采 用了先进的能源回收技术。通过余热回收、余压发电 等技术,将废弃的能源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能源,并重 新用于生产过程。这不仅减少了能源的浪费,还降低 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该企业还采用了能源管理 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和管理能源的利用和回收,提高 了能源利用效率。
新的物质实体加入到生产过程中。
钢铁企业的物质流具有系统性。各个生产环节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系
统。
钢铁企业物质流分类
根据物质流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可以将 其分为直接物质流和辅助物质流。
直接物质流是指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半 成品等,如铁矿石、煤炭、焦炭、钢坯等。
辅助物质流是指为生产提供辅助作用的材料和能 源等,如水、电、燃气、氧气等。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 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2023-11-09
目录
• 钢铁企业物质流概述 • 钢铁企业能量流概述 •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相互关系 •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的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CHAPTER 01
钢铁企业物质流概述
钢铁企业物质流定义
钢铁企业的物质流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采购、 运输、储存,到生产加工、产品制成,直至产品运输、销售 过程中,一系列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12-12 联系人:胡长庆(063009)河北唐山河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 .50334020)烧结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胡长庆1 张玉柱1 张春霞2(1.河北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 2.钢铁研究总院冶金过程工程与环境工程技术中心) 摘 要 采用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方法,提出了铁矿粉烧结过程物质流分析的核心问题,对铁素流、碳素流和硫素流的物理化学状态变化、耗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烧结工序铁素流变化主要是矿物形态、结构和冶金性能等的转化;固体燃料是碳素流输入的主要形式,而CO 2则是碳素流输出的主要形式;烧结过程具有脱硫功能,是气化脱硫过程,烟气中SO 2排放是硫素流输出的主要形式,应注意,烧结工序是钢铁制造流程主要的SO 2排放源。

关键词 烧结 物质与能量流分析 节能 SO 2排放 烧结是我国铁矿粉造块的主导生产工艺,是整个钢铁生产流程中重要的一环。

烧结工序的物料处理量在钢铁联合企业中处于第二位,仅次于高炉炼铁,而能源消耗也仅次于炼铁及轧钢而居第三位,是现代钢铁制造流程中物质流、能量流流通量最大的工序之一。

研究烧结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将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并进一步促进钢铁工业实现生态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1.1 物质流分析方法物质流分析(M aterial Flow Analysis )是在给定的时空系统内对物质流动与储存规律进行评价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工业生态学、环境管理与保护、资源管理和废弃物管理,还是生命周期评价、生态平衡、环境影响等研究的基础[1]。

物质流分析是以物质守恒定律为基础,通过对特定系统内的投入与产出进行平衡分析,来描述和模拟系统内物质流动状态和过程,揭示系统行为,从而全面了解物质来源、路径、中间储存和最终散失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设计和控制人类社会中的物质。

它有助于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物质循环,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保证可持续发展[1-3]。

1.2 烧结过程物质流分析的核心问题烧结过程是碳素以焦粉、煤粉等固体燃料形式与铁矿粉等混合,经煤气(由碳素转化而来,是碳素流的变形)点火后,经烧结转化为具有一定粒度和良好冶金性能的烧结矿,并排放出CO 、CO 2等气体的生产过程。

烧结工序具有如下功能:(1)细散颗粒铁矿粉的加工处理器:烧结生产将各种粉状含铁原料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和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的作用下,通过生成一定数量的液相将矿粉颗粒粘结成多孔块状的烧结矿,同时去除结晶水、二氧化碳和硫等有害杂质;此外,烧结原料中还加入了熔剂,将高炉冶炼必须添加的熔剂及其在高炉内进行的反应移到烧结过程中进行,从而承担部分冶炼任务。

(2)高炉冶炼强化的基础:生产具有高品位、高强度、优良冶金性能、合理碱度的烧结矿,是现代高炉强化冶炼,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基础。

目前大型高炉多使用碱度在2.0左右的高碱度烧结矿,配加部分球团矿和生矿,使入炉矿品位达到60%左右,3000m 3以上高炉利用系数可达到2.2t /(m 3·d )以上,入炉焦比降低到300kg /t 左右。

(3)含铁废弃物再资源化处理器:烧结生产16烧结球团Sintering and Pelletizing第32卷 第1期2007年2月可回收利用高炉粉尘、转炉粉尘、钢渣、氧化铁皮等厂内固体废弃物,还可以利用化工工业硫酸渣等含铁废弃物。

因此烧结生产具有再资源化功能,可使含铁物料形成有效循环,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

(4)矿物—燃料中硫分的脱除器:烧结过程中,来自于铁矿粉和燃料的硫,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下,发生分解、氧化和/或燃烧反应,最终大部分以气态SO2的形式被脱除,从而减轻炼铁、炼钢的硫负荷,改善冶炼的技术经济指标。

烧结生产的脱硫率可达到85%左右[4]。

从钢铁制造流程的物质流考察,烧结主要体现为铁素流在碳素流的作用下的加工、处理过程。

由于是“火法预处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大量余热,因此,研究烧结过程的物质流,其目的在于以较少的能量消耗生产具有优良冶金性能的烧结矿。

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铁素流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矿物形态改变,以及实现相应能量流耗散最小化和余热回收。

1.3 烧结过程物质流分析的研究对象烧结过程中铁素流是被加工的主体,是粉状含铁物料粘结成多孔块状烧结矿的过程。

碳素流是能量流的主要形式,根据铁素流加工的工艺要求,提供必要的、适当的温度、气氛等条件。

碳素流的转换、耗散关系到能源的转换、利用效率,又关系到温室气体排放。

由于烧结工序是钢铁制造流程SO2排放的重要源头,烧结过程中硫素流影响钢厂的环境负荷。

因此,烧结过程物质流、能量流分析主要涉及铁素流、碳素流和硫素流分析。

2 烧结过程的物质流分析2.1 烧结过程的铁素流分析(1)烧结过程铁素流物理化学变化在烧结过程中,铁氧化物在燃料燃烧所产生的高温和所造成的气氛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还原及再氧化反应,并与其它物料发生固相反应、生成液相及结晶过程。

这些反应的进行将影响烧结矿的矿物组成,从而影响烧结矿的质量。

根据烧结过程的温度水平和气相组成,在烧结预热带和燃烧带,可发生Fe2O3的还原反应;而Fe3O4的还原可在靠近燃料颗粒附近发生。

正常配碳条件下,使用Fe2O3烧结时,Fe2O3先被还原,而后受氧化作用甚至可以回到赤铁矿水平;而使用Fe3O4烧结时,磁铁矿的氧化先在预热带开始进行,然后在不含燃料的燃烧带进行,最后在烧结矿的冷却带进行。

烧结过程中,混合料中的Fe3O4或Fe2O3还原产生的Fe3O4可与SiO2组成铁橄榄石;而Fe2O3可与CaO形成铁酸钙。

(2)烧结过程铁素流分析烧结过程的铁素流从原料的准备开始,需经过混匀、配料、制粒、烧结和烧结矿的破碎、冷却、筛分等成品矿处理过程,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铁素流的耗散发生在原料准备、抽风烧结以及成品矿处理、输送等过程中,主要为粉尘耗散。

其基本分析见图2。

2.2 烧结过程的碳素流、能量流分析(1)烧结过程碳素流的物理化学变化烧结中,碳粒呈分散状分布在料层中,燃烧过程遵循非均相燃烧规律。

可能发生的反应如下: C+O2=CO2+33411kJ/kg C(1) ΔG=-395350-0.54T 2C+O2=2CO+9797kJ/kgC(2) ΔG=-228800-171.54T CO2+C=2CO-13816kJ/kgC(3) ΔG=166550-171T 2CO+O2=2CO2+23616kJ/kgC(4) ΔG=-166550+171T在实际烧结过程中易发生反应(1),在高温区有利于反应(2)进行。

由于燃烧带窄,废气经过预热干燥带温度很快下降,所以反应(2)受到限制。

反应(3)的逆反应在烧结过程中能进行,但其反应是受限制的。

反应(4)在烧结过程的低温区易于进行。

所以烧结废气中以CO2为主,只有少量CO。

172007年第1期胡长庆等 烧结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图1 烧结工艺流程示意图 (2)烧结过程的碳素流烧结混合料中的碳燃烧后最终将转变为CO2、CO,因固体燃料在烧结混合料中的分布状况、烧结工艺等因素的影响,会使部分燃烧不完全,形成烧结粉尘以及存留在烧结矿和返矿中的残碳。

影响固体燃料消耗的主要因素为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铁矿粉的种类、铁矿粉的烧结性能等,熔剂用量及其种类,固体燃料的粒度等;还包括混合料的温度、水分及粒度组成、燃料添加方式、烧结料层厚度等工艺参数;另外还有烧结机大小、烧结机漏风率等设备因素等。

烧结过程中,由于料层的“自动蓄热”作用,随烧结过程的进行,烧结料层下部热量逐渐增加,而且料层越厚越显著。

充分利用料层的“自动蓄热”作用,提高料层厚度,并根据烧结料层温度随时间、高度的分布关系,采用双层或多层配碳烧结是减少碳素消耗的重要途径。

(3)点火煤气消耗钢铁联合企业中,烧结生产广泛使用焦炉煤气、高炉煤气作点火燃料。

点火温度在1050~1200℃之间,点火时间一般为1~1.5min。

目前,点火热耗先进水平在25~30MJ/t,最好18烧结球团第32卷 第1期的只有13MJ /t。

图2 烧结过程铁素流示意图[5] (4)烧结过程能量流分析烧结过程的能量收入主要是点火煤气、固体燃料、返矿及粉尘中残碳等燃烧的化学热,还包括各种物料的显热和化学反应热等;能量支出主要是烧结矿和烧结废气带走的物理热,化学不完全燃烧与残碳损失的化学热,蒸发、分解耗热;以及散热损失等[5]。

其能量流分析示意图如图3所示。

(5)余热利用当烧结进行到最后,烟气温度明显上升,机尾风箱排出的废气温度可达300~400℃,含氧量可达18%~20%,这部分废气所含显热占总热耗的20%左右。

从烧结机尾部卸出的烧结矿温度平均为500~800℃,其显热占总热耗的35%~45%,热烧结矿在冷却过程中其显热变为冷却废气显热。

烧结热平衡计算表明,热烧结矿的显热和废气带走的显热约占总支出的60%。

因此,冷却机废气和机尾风箱废气是烧结余热回收的重点。

目前,对烧结机烟气和冷却机废气的余热大多采用余热锅炉来回收,每吨烧结矿余热回收低压蒸汽可达70kg 左右。

图3 烧结能量流分析示意图2.3 烧结过程铁素流、碳素流的相互作用烧结过程中铁素流、碳素流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方面铁素流是在碳素流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和气氛条件下被加工的,其间发生铁氧化物的还原、氧化和固相反应、液相生成,体现为不同燃料配比(固体燃料192007年第1期胡长庆等 烧结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分析消耗)以及粒度、添加方式等对烧结过程铁素流物质状态、物质性质转变的影响,左右着烧结矿的矿物组成的改变及相应的烧结矿质量和成品率变化;另一方面,烧结原料中铁素流的不同物质性质以及烧结返矿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碳素流的耗散,表现为含铁原料的不同配比对应的适宜配碳量变化。

烧结过程中铁素流-碳素流相互间的作用、影响主要反映在返矿的数量和质量上。

一方面,烧结返矿时的耗热量比用矿石时小得多,而且混合料的透气性有所增加,料层中的热传导也有所改善,还增加了烧结矿的氧化度,减少了生成一氧化碳的能量损失,在一定范围内,烧结矿返矿的增加可以降低燃料消耗,提高烧结矿的产率和强度;另一方面,由于返矿作为循环物料在烧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热能,而这部分热能为无效热能,从而使烧结热能消耗增加,产量降低。

据测算,烧结1t 返矿大致需要25kg 标准煤[5]。

2.4 烧结过程硫素流分析烧结生产中硫主要来源于点火煤气、含铁原料和固体燃料。

在烧结过程中,硫化物在不同温度下发生分解和氧化反应,沿料层高度进行再分布。

燃烧带或预热带气化的硫,呈S 、SO 2和SO 3的形态逐渐进入预热带和过湿带,最终大多以SO 2或进一步氧化成SO 3排出,其转化率可达85%左右[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