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析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和计算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和计算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和计算
2.生产者:植物被称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
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释放出氧气。

植物的有机物经过不同的通道进入食
物网中。

3.消费者: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动物,它们通过摄食植物或其他动
物来摄取有机物,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

4.分解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它们分解死亡的生物
体或有机物残渣,释放出能量和营养物质,使其能够再次进入生物体循环。

5.营养循环:消费者和分解者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其中一
部分通过呼吸作为热量散失掉,另一部分作为新的有机物储存在生物体中。

这样,能量会在生态系统内不断循环。

生态效率是指生物体将摄取的能量转化为有用的化学能的比例。

生态
效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产量效率和趋同效率。

1.产量效率是指生物体将净生产量转化为新的生物体质量的比例。


量效率可以通过测量新生物体质量和摄入能量的变化来计算。

2.趋同效率是指生物体将摄入能量转化为新生物体质量的比例。

趋同
效率可以通过测量摄入能量和消耗能量的差异来计算。

通过测量物种的生物量和生态效率,可以计算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通常使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能量流动来表示。

总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和转化的过程。

通过
光能捕获和食物链,能量从植物到消费者,最终转化为热量和新生物体质
量。

通过测量生物体的生物量和生态效率,可以计算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情分析方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情分析方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情分析方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学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物质与能量在生物界中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为了进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情分析,可以按照以下方案进行。

1. 确定研究范围: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比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例如分析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向,揭示能量流动的关键环节等。

2. 收集数据:对选择的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个组成部分的能量数据。

可以统计各个物种的数量和生物量,并测量它们的能量含量。

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测降水量、温度等环境因素,收集与能量流动相关的环境数据。

3. 构建能量流动模型: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建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模型可以采用食物链、食物网或能量流图等形式,将各个物种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表示出来。

模型要考虑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死亡和分解等因素。

4. 分析能量流动特点:通过对能量流动模型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和流向,以及不同级别的物种在能量转化中的作用。

可以计算各个级别物种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探讨能量流动途径的稳定性。

5. 探究关键环节:根据能量流动模型的分析结果,找出能量流动中的关键环节。

可以通过计算能量(或营养)流动的比率来评估各个环节的重要性,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路径和关键生物群落。

6. 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基于对能量流动的分析,可以针对生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比如,可以提出增加能量流动效率的方法,如增加能量传递路径、优化物种组成等。

通过以上学情分析方案的实施,可以全面了解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科学决策依据,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保护。

继续分析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提供更多关于能量转换、物种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对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更详细的阐述。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不仅是物种多样性的集合体,也是一个复杂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系统。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机制。

本文将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详细阐述。

一、能量流动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能量的流动源自太阳。

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生物体吸收,并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和转化。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径主要有两个方向: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的能量流动主要体现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转化。

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同时释放氧气。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通过呼吸作用将化学能释放出来以维持生命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从太阳到植物再到其他生物体之间进行传递和转化。

水平方向的能量流动主要体现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

食物链是由一个物种吃掉另一个物种,再被更大的物种吃掉,形成一个线性的能量流动路径。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组合而成,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能量流动网络。

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同时也会有能量损失。

一般而言,能量会从高级消费者逐渐减少到底层的生产者。

二、物质循环生物体所需的物质主要来自于环境中的无机物和有机物。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主要有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大气圈、地表和地下的循环过程。

太阳能使得地表水蒸发,形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圈,随后下降形成降水,并回到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土壤和地下水层。

水的循环不仅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生存,也促进了养分的运输和循环。

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大气圈、陆地和海洋之间的转移过程。

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形成有机物,当植物被动物吃掉时,有机物中的碳就被传递到了动物体内。

当植物和动物死亡分解时,碳释放到大气中或者沉积到土壤中。

同时,碳还可以通过火山喷发和燃烧释放到大气中。

碳循环对于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而又神奇的生态系统。

从广袤无垠的森林到波澜壮阔的海洋,从干旱的沙漠到湿润的湿地,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形式和运行规律。

而在这些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它就像是生命的引擎,驱动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呢?简单来说,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

这意味着能量一旦进入一个生态系统,就会沿着特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且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和转化,最终散失到环境中去。

让我们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能量流动的过程。

阳光是这个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这些有机物就是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当草食动物吃草时,它们就获得了植物中储存的能量。

而肉食动物又以草食动物为食,从而获得能量。

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但是每传递一次,只有大约 10% 20% 的能量能够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其余的大部分能量都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了。

为什么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呢?这主要是因为在能量传递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能量的损失。

首先,每一个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时,如呼吸、运动、生长、繁殖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其次,生物在摄取食物时,并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其中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会以粪便等形式排出体外。

此外,在生态系统中,还有很多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最终也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能量流动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量和传递效率决定了能够支持多少生物生存。

如果能量输入不足或者能量传递效率过低,那么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就会减少,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案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维持生命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

在这个流动与循环中,光合作用是一个主要的能量来源。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对能量流动的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光合作用海洋是地球上占据了70%的面积,不同的生物体系在这里生存、繁衍、捕食、被捕食,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光合作用被称为海洋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生态过程,它为各种生命提供了生存的基础。

在光合作用中,海洋生物可以通过吸收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从而产生能量。

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物种,有着不同的生存要求和生命活动方式。

从生态角度来看,海洋生态系统中包括了许多生物居住的环境及供养的食物,这些区分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也决定了它的能量流动。

例如,浅海海洋生态系统中通常存在浮游植物、底栖生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四种生物。

其中,浮游植物及细菌在生态系统中作为初级生产者,在光照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来源。

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则是海洋食物链中的二级消费者,而以这些动物为食的掠食性生物则是三级或以上的消费者。

有些因素能够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因素:1. 捕食行为:捕食行为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

当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增加,会导致它们的食物减少,引发上下层食物链物种的数量变化。

2. 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可能会导致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数量的变化。

当水温上升时,优势物种数量通常会下降,少数物种种群可能会增加。

3. 光照变化:光照的强度和时间也可能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产生影响。

大型浮游植物可能会受到太阳能辐射的限制,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

4. 溶解性无机物质:溶解性无机物质如氮、磷酸盐通常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

当这些无机物质过量供应,会导致浮游植物生长过度,并且损害海洋生态系统。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范文精选

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范文精选

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云房子》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阅读课文。

它用清新、活泼、生动的文字描写了一场雨过后,天空中云的各种形态。

本文浅显易懂,没有什么太难的地方,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云的不同形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

“以读导学”是本校结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身心特点而提出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切入口。

学生年龄越低,越是依赖语词以外的信息来理解语义。

有表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就是以词句为核心,附上许多非语言信息,以便学生能借助这些非语言信息,正确地把握和理解语文内容。

“以读导学”顾名思义“读”就是不同形式地朗读;“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和感悟文章的含义,其二是让学生能学会朗读的技能、技巧,掌握阅读方法。

“以读导学”即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逐步达到“听懂、读通、能说、会写”的要求。

紧扣“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获得领悟、体验成功”的教学思想,我对《云房子》一课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一、课时安排:本课分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并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细读课文,理解内容,通过不同层面的朗读,感悟课文。

二、学习目标:1、理解词语:如“玩耍”、“水汪汪”,在朗读中感悟这些词语的意思。

2、读好课文: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体会小鸟的心情,抓住重点词语读好,再读好句子,由此让学生感悟读的方法,并通过练习提高。

3、说话训练:模仿重点段,用句式“有的……有的……也有的”说话,达到知识的迁移。

4、积累背诵:在熟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达到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1、读中理解体会为了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认识,领悟文章和词语的深刻含义,在“以读导学”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如对“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一句中“水汪汪”一词的理解,并不需要学生用语言来描述它的含义,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朗读让他感悟到“水汪汪”就是指雨过天晴之后,蓝天的明镜、清纯、碧空万里,感悟之后用朗读表达出来。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总结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总结:1.能量流动的起点、途径和散失:起点:生产者;途径:食物链网;散失: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总初级生产量=流入第营养级的总能量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人工输入有机物中的能量3.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非最高营养级:①自身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被下营养级同化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转变成该营养级的生物量,不一定都有,最终会被利用※②+③+④=净同化生产量用于该营养级生长繁殖;最高营养级:①自身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②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③未被利用4.图示法理解末利用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和去路图:流入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1定量不定时能量的最终去路: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这一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传递,最终都以热能形式从生物群落中散失,生产者源源不断地固定太阳能,才能保证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正常进行;2定量定时:自身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末利用即末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末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未被利用的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5.同化量与呼吸量与摄入量的关系: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净同化量用于生长繁殖+呼吸量※初级消费者的粪便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该营养级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生产者的能量,最终会被分解者分解;※用于生长繁殖的能量在同化量中的比值,恒温动物要小于变温动物6.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1能量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这个数值在10%-20%之间浙科版认为是10%,因为当某一营养级的生物同化能量后,有大部分被细胞呼吸所消耗,热能不能再利用,另外,总有一部分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传递效率的特点:仅指某一营养级从上一个营养级所含能量中获得的能量比例;是通过食物链完成,两种生物之间只是捕食关系,只发生在两营养级之间;2能量利用率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能量的利用率就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能量的利用率就越高;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如田间除杂草,使光能更多的被作物固定;桑基鱼塘中,桑叶由原来的脱落后被分解变为现在作为鱼食等等,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能量的浪费,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3两者的关系从研究的对象上分析,能量的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能量的利用率是以"最高营养级或人"为研究对象;另外,利用率可以是不通过食物链的能量“传递”; 例如,将人畜都不能食用的农作物废弃部分通过发酵产生沼气为人利用; 人们利用风能发电、水能发电等; 这些热能、电能最终都为人类利用成为了人类体能的补充部分;※7.能量流动的计算规律:“正推”和“逆推”规律1规律2 在能量分配比例已知时的能量计算 规律3 在能量分配比例未知时计算某一生物获得的最多或最少的能量①求“最多”则按“最高”值20%流动 ②求“最少”则按“最低”值10%流动 ①求“最多”则按“最高”值10%流动②求“最少”则按“最低”值20%流动未知较高营养级 已知 较低营养级8.研究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具体措施:农田的除草灭虫---调整能流的方向尽量缩短食物链;充分利用生产者和分解者,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9. 能量流动的几种模型图:二:物质循环1. 物质循环易错点生产者 最少消耗 最多消耗 选最短食物链选最大传递效率20% 选最长食物链选最小传递效率10% 消费者获得最多消费者获得最少2.海洋圈水圈对大气圈的调节作用:海洋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二氧化碳在水圈与大气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进行交换水圈的碳酸氢根离子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利用3.碳循环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影响碳循环的环境因素即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因素;碳循环的季节变化二.生态系统的稳态及调节1.生态系统的发展反向趋势:物种多样性,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2.对稳态的理解: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顶级群落,它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3.稳态的原因:自我调节能力但是有一定限度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有关系,物种越多,形成的食物链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4.稳态的调节:反馈调节其中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也是生态系统调节的主要方式。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与其相互作用的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动态系统。

其中,能量的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过程。

能量的流动以及相关的模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并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

能量最初来自太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和转化为化学能。

这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

植物通过自身的代谢过程将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生物质,同时释放出部分能量作为热能。

其他生物(如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将其生物质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和物质。

这一过程构成了食物链的基本模型,能量从一级消费者(植物)转移到二级、三级消费者(其他生物)。

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

在食物链中,一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仅仅是二级消费者能量的一部分,而二级消费者又仅仅将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化为自身的生物质,释放其余的能量。

这个过程将会导致能量的逐级损失,能量的流动呈现金字塔状分布。

能量流动的模型不仅包括食物链的垂直方向,还可以考虑水平方向上的能量转移。

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复杂的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能量可以通过多种路径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

这样的复杂交错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即使某个环节受到一定破坏,能量依然可以通过其他路径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除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还存在能量的非生物转移过程。

这些过程包括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生物体的代谢过程中的能量转换、以及能量的释放等等。

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建模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模型分析并不仅仅限于量化能量的转移和损失。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还与物质循环密切相关。

例如,有机物的降解和分解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和转移过程。

因此,能量的流动还需要与物质的循环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⒈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请阅读并讨论 : 太阳光能
2.起点: 生产者 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⒈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 3. 流经生态系统总能量: 2.能量流动的起点和渠道是什么? 能的总量(约占1%)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生产者 ——太阳光能
4.来源:
4.各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又是什么? 5. 各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有哪些? 5.去路: 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请以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为例说明.
被分解者所利用
消费者 ——前一营养级
呼吸作用消耗
定量不定时分析
呼吸作用散失 某一营养级 同化能量 流入下一营养级 分解者分解
定量定时分析
呼吸作用散失 某一营养级 流入下一营养级 同化能量 分解者分解 未被利用
指在一定时间内未被 呼吸消耗、未被分解 者所利用、未被下一 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 量。 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 被分解者所利用。
注意
1.只有满足Q输入≧Q储存+Q散失,生态系统才可能保持 稳定。Q输入 〈Q储存+Q散失,生态系统将会崩溃。 2.人工养殖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总量+ 人工投放有机物(饵料)中能量
例2.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000kJ,则该 生态系统的第四营养级生物最多能获得的能量是( ) A. 24kJ B. 192kJ C.96kJ D. 960kJ
【解析】据题意,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 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000kJ, 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 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因而第四营养级所获 得能量的最大值为: 24000×20%×20%×20%=192kJ。 答案:B。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遗体
残骸
分 解 者
来源: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呼吸作用
去路: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初级消费者摄入
分 解 者
一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能 量 在 第 二 营 养 级 中 的 变 化
粪便
初级消费者 摄入
分 解 者 利 用 呼 吸 作 用 散失
初级消费者 同化
例3.在一条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中,若第五营养级 的生物体重增加1 kg,理论上至少要消耗第一营养级 的生物量为( ) A. 25 kg B. 125 kg C. 625 kg D. 3125 kg 【解析】据题意,要计算消耗的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量, 应按照能量传递的最大效率20%计算。设需消耗第 一营养级的生物量为X kg,则X=1÷(20%)4=625 kg。 答案:C。
植物 草食 鱼类 因此共需海洋植物为 4×1/2÷20%+4×1/4 =160kg。答案:B 杂食性 海洋鱼
小型肉 食鱼类
÷20% ÷20% +4×1/4 ÷20% ÷20% ÷20%
5、已知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C生物同化的 总能量为a,其中A生物直接供给C生物的比例为x, 则按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A生物的总能量 (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第一、单向流动: 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 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 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第二、逐级递减, 传递效率为10%~20%. 逐级递减的原因:自身呼吸消耗、被分解 者分解、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规律】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41.10×105 15.91×105 0.88×105 871.27×105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是( A ) A 、a ; B 、 b; C 、 c; D 、d 。
根据下图所表示的食物网, 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行计算: 猫头鹰
牧草


如果牧草固定了1000焦耳的能量, 则 1 焦耳能量, 最多 猫头鹰最少能获得______ 40 焦耳能量. 能获得______
特殊情况:

昆虫 树

昆虫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③生物量金字塔
浮游动物
浮游 植物
生物量金字塔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非循环利 用),提高能量利用率(非能量传递效率)。
如:生态农业
如用生活垃圾大量养殖蚯蚓后,喂养家禽;蛆蝇也可以 喂养家禽;谷壳、稻草等培养食用菌被人食用。这些被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转而为人类或其它生物利用,而非直 接散失掉了。
你是先吃鸡再吃玉米,还是先吃玉米,再吃鸡?
金字塔种类:
①能量金字塔

D
第四 营养级

(1)为什么食物链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 营养级
(2)为什么“一山不容二虎”?
第一营养级
高 低 营养级
能量
②数量金字塔
人们对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生物成员作了统计: 生产者(野草) 5 842 424株; 初级消费者(草原动物、昆虫) 708 624只;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吃昆虫的小鸟) 354 904 只; 三级消费者(肉食动物、吃小鸟的鹰) 3只。
一、能量流动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 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 散失的过程。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般以种群为单位, 以种群所处营养级为研究对象 , 以食物链(网)为渠道
个体 1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能 量 流 动 的 分 析
能量 输入
个体 2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 量
例4.由于“赤潮”的影响,一条4kg重的杂食性海洋鱼 死亡,假如该杂食性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 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 按能量流动效率20%计算,该杂食性鱼从出生到死亡, 共需海洋植物 ( ) A.120kg B.160kg C.60kg D.100kg 【解析】根据题干,可绘出食物网如下:
四、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不是改变)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如:草场放牧
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
过程
能量的源头:太阳能
本 节 知 识 体 系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 过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的总量 能 程 途径:食物链或食物网 量 单向流动: 沿食物链方向由低营养级 流 流向下一营养级 动 特 点 逐级递减: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温故而知新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什么?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量 食物链和食物网
请大家思考并讨论: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 只有15Kg玉米和一只母鸡可以食用,那么使自 己活的最长的办法是 : 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生 产的蛋,最后再吃鸡
遵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后, 一部分储存在生态系统(生物体有机物)中,而另一部 分被利用、散发至无机环境中,两者之和与流入生态系 统的能量相等。
2、流经某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否再回到这个生 态系统当中来?
不能,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从群落散失到无机环境, 散失的能量不能再作为能源合成有机物,即不能再回 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请分析讨论:
学以致用
用能量流动的原理, 解释谚语“一山不 容二虎”隐含的道理。
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和规律, 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老虎在生态 系统中几乎是最高营养级,通过食物链(网)流经 老虎的能量已减到很小的程度。因此,老虎的数 量将是很少的。故“一山不能容二虎”有一定的生 态学道理。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过程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次级消费者
呼吸作用
三级消费者
生产者 (植物)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初级消费者
分解者
呼吸作用
可见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每个营养级都有 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思考与讨论: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转化是否遵循能量 守恒定律?
个体 3

能量 输入
种群
储存在体内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一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生产者 (植物)
第一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能量在第一营养级中的变化

呼吸作用
能 量 流 动 的 过 程
生产者
(植物)
遗体
残骸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呼 吸 作 用
散失
次级消费者 摄入
能量流经其他营养级类似于第二营养级,最高 营养级没有被下一营养级摄入这一途径。
来源: 从上一营养级流入
呼吸作用
去路:
次级 消费者摄入
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 解 者
注意
摄入量=同化量(流入量)+粪便量 同化量=呼吸作用量+生长发育繁殖量 生长发育繁殖量=遗体残骸量+下一营养级摄入量 某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能量=该营养级遗体 残骸量+下一营养级粪便量 例如:第二营养级兔被分解者利用能量-----兔的遗体残骸量+第三营养级狐的粪便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