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册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实验一: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苗圃土、小型盆栽、光照强度计、棚架方法:1. 在小型盆栽中加入适量苗圃土。
2. 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放置小型盆栽,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使用光照强度计分别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
4. 每天固定时间浇水,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1. 高光照组植物生长较快,叶片较绿。
2. 中光照组植物生长适中,叶片呈浅绿色。
3. 低光照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绿色。
四、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适当的光照强度能够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3. 低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和观察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形态特征,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琼脂培养基、培养皿、微生物样品、显微镜方法:1. 使用洗净的培养皿倒入适量琼脂培养基。
2. 在培养皿表面均匀划几道划痕。
3. 采集微生物样品并在琼脂培养基上划线。
4.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
2. 一些微生物形成白色菌落,而另一些微生物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
2.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实验三:果实腐烂速度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果实的腐烂速度,了解果实腐烂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不同种类的水果、塑料袋、计时器方法:1. 准备各种水果,并进行标记。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还原糖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还原糖的概念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掌握还原糖检测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还原糖检测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含有游离醛基的二糖。
在碱性条件下,还原糖能够将斐林试剂中的Cu2+还原为Cu+,形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本实验采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判断样品中还原糖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苹果、梨、白萝卜等富含还原糖的植物组织。
2. 实验仪器:试管、酒精灯、烧杯、滴管、电子天平、50~65℃温水浴锅、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取适量苹果、梨、白萝卜等植物组织,切成小块,用组织捣碎机捣碎,过滤取滤液。
2. 配制斐林试剂: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现配现用。
3. 取样:取2mL待测组织滤液于试管中。
4. 添加斐林试剂:向试管中加入1mL斐林试剂。
5. 加热: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烧杯中,水浴加热约2min。
6. 观察颜色变化: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苹果组织滤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由浅蓝色变为砖红色沉淀。
(2)梨组织滤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由浅蓝色变为砖红色沉淀。
(3)白萝卜组织滤液: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由浅蓝色变为砖红色沉淀。
2.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苹果、梨、白萝卜等植物组织滤液在加入斐林试剂后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这些植物组织中富含还原糖。
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还原糖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加深了对还原糖在生物体内作用的理解。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还原糖的概念、性质和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掌握了还原糖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了使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
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 本实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
5.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操作要规范,避免交叉污染。
生物高中实验报告细胞(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通过观察细胞,可以了解其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显微镜;2. 细胞玻片;3. 物镜;4. 目镜;5. 照相机(可选);6. 洗涤液;7. 镜头擦拭纸。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显微镜:打开显微镜,调整光线,确保视野清晰。
2. 检查细胞玻片:观察细胞玻片,确认细胞是否完好,有无气泡等。
3. 观察细胞膜:将细胞玻片放在物镜下,调整焦距,观察细胞膜的结构和形态。
4. 观察细胞质:继续调整焦距,观察细胞质的流动情况和细胞器分布。
5. 观察细胞核:调整焦距,观察细胞核的大小、形状和核仁。
6. 拍照记录:使用照相机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7. 清洁显微镜:使用洗涤液和镜头擦拭纸清洁显微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细胞膜:细胞膜呈透明薄膜状,包裹着细胞质,具有选择性透过性。
2. 观察到细胞质:细胞质呈凝胶状,其中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3. 观察到细胞核: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内部含有染色体,核仁明显。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观察到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生物体的基本构成。
七、实验讨论1. 在观察细胞膜时,应注意调整焦距,以清晰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
2. 观察细胞器时,可适当调整显微镜的分辨率,以便更清晰地观察。
3.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避免对细胞造成损害。
4.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对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细胞类型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差异。
2. 探讨细胞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功能。
3. 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九、实验反思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 实验过程中,部分细胞结构观察不够清晰,可能与显微镜分辨率和实验操作有关。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所有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观察酵母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作用
引言: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在生物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
将观察酵母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作用,以了解温度对酵母生长和代谢活动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准备酵母、砂糖和温水。
2. 将酵母和砂糖混合在温水中,制成酵母发酵液。
3. 将酵母发酵液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如室温、冰箱和温水浴中。
4. 每隔一段时间观察酵母发酵液的气泡产生情况,并记录下来。
结果:
在室温下,酵母发酵液产生了大量气泡,表明酵母在室温下有较好的发酵作用。
而在冰箱中,酵母发酵液产生的气泡较少,发酵作用明显减弱。
在温水浴中,
酵母发酵液的气泡产生较多,但发酵速度比室温下稍慢。
讨论: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温度对酵母的发酵作用有着显著的影响。
在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能够更好地进行代谢活动,产生更多的气泡。
而在
较低或较高的温度下,酵母的发酵作用会受到抑制,导致气泡产生减少。
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酵母发酵作用的重要因素。
未来可以进一步研
究不同温度对酵母代谢活动的影响,以及寻找更适宜的温度条件来提高酵母的
发酵效率。
这对于酵母在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引言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生物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以及数据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个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话题,通过调查和研究来了解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和比较在不同栖息地中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并探讨这些差异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通过收集野外样本和分析数据,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设置样本点,并调查每个样本点内的物种多样性。
首先,我们在森林、草原和河流等不同栖息地中设置了多个样本点。
然后,我们使用标准抽样方法进行物种采样。
在每个样本点,我们随机选择一个区域,并使用放置在地面上的格网或采样网进行生物物种采样。
通过网格或网,我们可以捕捉和采集到各种不同的生物,包括昆虫、鸟类、爬行动物等。
在每个样本点内,我们记录了采集到的生物数量和物种多样性。
我们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等指标来衡量物种多样性水平。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生物密度和生物群落组成等指标来研究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实验结果根据我们的采样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果:1. 不同栖息地之间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我们发现森林栖息地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草原和河流等其他栖息地。
这可能是因为森林提供了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资源,吸引了更多的物种生存和繁殖。
2.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高物种多样性的区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形成了更为稳定和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3. 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我们提出了保护和重建生物多样性的建议。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森林、湿地和其他自然栖息地来维持生物多样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动法规和政策来阻止非法的物种捕捞和狩猎,以保护濒危物种。
生物分实验报告册

实验名称: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学校生物实验室实验人员:张三、李四、王五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 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等结构,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显微结构,可以加深对细胞结构及其功能的理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口腔上皮细胞、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液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酒精灯、镊子、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制作洋葱鳞片叶细胞玻片:取洋葱鳞片叶,用镊子撕取一小块,放在载玻片上,滴加染色液,盖上盖玻片。
2.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玻片:用消毒牙签刮取口腔上皮细胞,滴加染色液,盖上盖玻片。
3. 显微镜观察:将洋葱鳞片叶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玻片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4. 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结构:-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层,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 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内侧,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组成,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糖体等。
- 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央,由核膜、核孔、核仁和核质组成,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2. 动物细胞结构:- 细胞膜:位于细胞最外层,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内侧,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组成,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糖体等。
- 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央,由核膜、核孔、核仁和核质组成,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比较了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
高中生物酸碱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酸碱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了解pH试纸的使用方法。
3. 学习通过pH试纸测定不同溶液的酸碱度。
4. 分析不同溶液酸碱度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酸碱度(pH值)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其范围在0-14之间。
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
pH试纸是一种含有酸碱指示剂的试纸,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度。
三、实验器材1. pH试纸2. 烧杯3. 移液管4. 洗耳球5. 蒸馏水6. 盐酸(1mol/L)7. 氢氧化钠(1mol/L)8. 酚酞指示剂9. 滴定管10. 滴定管夹11. 铁架台12. 记号笔四、实验步骤1. 准备pH试纸:将pH试纸放在干燥的表面上,用镊子取出,避免用手直接触摸。
2. 配制溶液: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50ml蒸馏水。
3. 测定蒸馏水的pH值:用移液管吸取少量蒸馏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记录pH值。
4. 测定盐酸溶液的pH值:用移液管吸取少量盐酸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记录pH值。
5.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用移液管吸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颜色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记录pH值。
6. 滴定实验:向装有酚酞指示剂的锥形瓶中加入少量盐酸溶液,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变为粉红色,记录滴定前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7. 计算盐酸溶液的浓度:根据滴定前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利用化学计量学原理,计算盐酸溶液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蒸馏水的pH值为7,说明蒸馏水为中性。
2. 盐酸溶液的pH值为1,说明盐酸为强酸。
3. 氢氧化钠溶液的pH值为13,说明氢氧化钠为强碱。
4. 滴定实验结果显示,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溶液颜色变为粉红色,说明反应达到终点。
5. 根据滴定实验结果,计算盐酸溶液的浓度为0.1mol/L。
六、实验结论1. 酸碱度是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pH值在0-14之间。
高中学生生物实验报告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些标本的观察,让同学们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界的分类和特征,并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通过对昆虫、植物、动物等标本的观察,了解生物的体形、生理、生态方面的知识,并加深对生物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同时,通过实验中的观察和操作,提高实验技能和对实验过程的把握能力。
实验设备和试剂•显微镜•刀具•草图纸、笔•溶液:理化盐水、表面张力试剂、甲醇、十字花科植物叶片液实验过程第一步:观察昆虫标本1.取出昆虫标本观察其体形、颜色和器官的分布情况。
2.用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的部分结构,如观察昆虫的嘴部、触角、眼睛等器官的结构特征,并用笔和草图纸记录下来。
第二步:观察植物标本1.取出植物标本观察其根、茎和叶的结构,包括细胞结构、组织结构和器官结构。
2.用十字花科植物叶片液滴到玻璃片上,并用显微镜观察叶子表皮、气孔和叶片薄壁细胞结构。
第三步:观察动物标本1.取出动物标本观察其体形和颜色,观察其内部骨架和肌肉的分布情况。
2.用理化盐水作用于昆虫标本上,观察原生质体、细胞核的颗粒运动及大小,并记录下来。
第四步:表面张力的实验1.在玻璃杯中注入一些水,滴入几滴表面张力试剂。
2.在表面张力试剂上方插入一根细玻璃管,在细玻璃管上面放置一些小塑料片。
3.观察小塑料片受到的力的影响,并记录下来。
结果在本实验中,同学们通过观察昆虫、植物、动物标本以及表面张力实验,加深了对生物分类、特征和生命活动的认识。
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的美妙和神奇。
只有多角度和多方面去观察和研究生物,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自己,并更好地利用生命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实验感想在实验中,我们收获了很多的知识,也经历了很多的挑战和困难。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认真思考,不断探索,使我们的知识更加全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第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
为进一步学习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打下一定的基础。
实验原理
由于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
随机结合成合子。因此,杂合子杂交后发育成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本实验就是通过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来探讨杂种后代性状的分离比
材料用具 小塑料桶2个,2种色彩的小球各20个。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分别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 2.分别从两个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这表示让 雌配子与雄配子随机结合成合子。每次抓取后,记录 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 3.将抓取的小球放回原来的小桶,按上述方法重 复做50~100次(重复的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 4.统计小球组合分别为DD、Dd和dd的数量,并 将统计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5.计算小球组合DD、Dd和dd之间的数量比,以 及含有小球D 的组合与dd组合之间的数量比,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上。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 B C D
评价时间 中学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第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的阶段染色体的形态、
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
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
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材料用具 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把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放到显微镜的 上,用 夹好。 2、调好显微镜在 下观察,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3、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件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根据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绘制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左眼观察,右眼绘图)。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 B C D
评价时间 中学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第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了解自然界出现多倍体的原因
实验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 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
极,使细胞也不能 。结果,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材料用具 洋葱或大葱、蒜均为二倍体,卡诺氏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体积分数为_______的盐酸溶液,体积分数为______的酒精溶液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滤纸、纱布、烧杯、镊子、剪刀、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培养根尖: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让洋葱的 接触水面。(2)低温诱导:待洋葱长出 cm左右的不定根时,将整个装置放入冰箱的低温室(4℃)内,诱导培养36小时。(3)固定细胞形态:剪去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小时,以固定 ,然后用体积分数约95%的 冲洗2次。 (4)制作装片:取固定好的根尖,进行 、 、 _________和 4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与“ ”实验相同。 (5)观察装片:先用低倍镜寻找 形态较好的分裂相。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正常细胞的 倍。确认某个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化后、再用 观察。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 B C D 评价时间 中学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第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
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
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 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
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 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 B C D 评价时间 中学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第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进一步学会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
用探究的实验方法来研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实验原理 _______浓度的________可以使插条基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恢复分裂能力.生长素类似物具
有双重作用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用具 当地主要绿化树种或花卉(如:月季、杨、加拿大杨等)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或小组想要研究的其他植物的枝条。蒸馏水、天平、量筒、容量瓶、滴管、试剂瓶、烧杯、玻璃棒、矿泉水瓶。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2,4-D、IPA、IBA和生根粉等,可选其中的一种;所用药品包装说明上所列举的其他材料。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生长素类似物母液分别配成浓度为 的溶液,分别放入矿泉水瓶中,深约 。再取一矿泉水瓶,加入等量的清水,作为 ,及时贴上相应标签。 2.制作插条: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 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 面,下端要削成 面,这样在扦插后可 ;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 。 3.分组处理:将制作好的插条,分成 组(每组不少于3个枝条),分别将其基部浸泡在盛有清水和浓度为 溶液的矿泉水瓶中,处理几小时至一天。 4. 进行实验:设置 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加入等量的完全营养液,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分别培养经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及清水处理过的插条,注意保持温度为 。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 B C D 评价时间 中学高中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名称 高二( )班 授课教师
实验小组
小组序号 第______小组 组长姓名
成员名单 目的要求
初步学会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通过亲身调
查周边植物,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然,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操。 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计算每个样方内的平均个体数,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来估计种群整体。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形状的调查地段选择相应的取样方法。 材料用具 卷尺、尼龙绳、木楔、钢笔、记录本、植物分类图
实验步骤 具体操作 实验现象(结论) 1、 确定调查对象。 2、 选取样方(等距取样法或五点取样法)。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分,有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 3、 学生对照植物分类图鉴掌握调查对象的形态特征。计数(附种群调查记录表) 4 计算种群密度
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 A B C D 评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