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吗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吗
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本,中国计量大学是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
学校简介
学校现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7个,中国计量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重点学科
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管理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数学、机械工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篇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
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点研究基地规划

重点实验室建设及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重点实验室是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和平台。
它们的建设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关键。
重点实验室应该独立运作,与院系平行,并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
通过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各种科研资源,打破自我封闭,形成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优势,形成全国性和开放性的平台。
科研重点应该面向改革和实际,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建立全新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模式。
这样可以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为实践服务,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以重大项目为龙头的培养新人才和提高研究能力的途径。
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保证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规划是充分发挥高校实验室效益的重要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实验室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使实验室建设更加适应高校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对实验室建设进行重新审定与规划,并以此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室投资效益。
为了有助于各单位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开展重点实验室及研究基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积聚优秀人才、壮大科研实力、提升研究水平,把学校建成“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区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实验室建设规划必须服从学校和各单位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教学实验室建设必须以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要注重新建本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
科研实验室建设要优先考虑与学科学位点建设的密切关系、具有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具有符合国家和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长期科技发展目标的高级别科研项目并具有一定建设基础的实验室。
经过重点建设,每个重点研究基地都具有明显的科研优势和特色,整体科研水平在全国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并成为以下五个中心:一)成为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中心,通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形成结构合理、优势和特色突出的体系,产出重大科研成果,使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在国内外同学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下面是我整理的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及注意事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1年西安科技大学开学时间安排新生开学时间:非新生开学时间: 9月4日西安科技大学简介学校是应急管理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
2021年,学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A类,成为陕西省属高校中唯一的A类工程学科;2021年8月,学校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
2021年7月,学校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21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部)。
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
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现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6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模板】

应用气象学院
6
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7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控制学院
10
省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11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2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学院
14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与控制学院
15
局校共建实验室、研究
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大气物理学院
16
局校共建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
***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主要依托学院
1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气象学部
2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4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省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
经济管理学院
22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23
省级智库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福建医科大学省部级科研机构一览表

基础学院 基础学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附属一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附属一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协和医院 基础医学院
王玮 林旭 徐国兴 刘礼斌 石铮 王柠 陈燕凌 张榕 陈道中 陈晓春 郑祥雄 吴伯瑜 林建华 薛恩生 陈良龙 杨卫忠 林旭
1992 1993 1993 1994.04 1995 1995 1996.03 1996 1997 1998 1998 1998 2000 2000 2000 2000 2011.3.30 2012
药学院 基础医学院 口腔医院 附一医院 公卫学院 基础医学院 药学院
许建华 陈晓春 陈江
2006.4 2010.09 2010.09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厅级
林建华, 2014.11 张鲁榕 张文昌 郭政 林新华 2014.11 2015.4.29 2015.4.29 2013.11 2016.10
福建医科大学省部级科研机构一览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机 构 名 称 省部共建消化道恶性肿瘤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福建省血液病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天然药物药理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分子神经病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肿瘤个体化主动免疫治疗重点实验 室 福建省肿瘤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癌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转化研究重 点实验室 福建省环境因素与肿瘤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创新抗体药物技术重大研发平台 福建省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创新平台 福建省生物医药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老年眼病与视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 福建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 福建省消化系疾病研究室 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 福建省高血压研究所 所属单位 基础医学院 协和医院 药学院 协和医院 附一医院 基础医学院 负责人 林旭 陈元仲 许建华 陈晓春 批准时间 2010.6 2009.11 2013.3 2013.3 级别 部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省级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管理办法

医科大学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建设,规范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根据国家相关部委、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制定的管理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重点科研平台是指政府部门批准建设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政府部门批准建设的其他级别的科研平台参照本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条重点科研平台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形成学校科技优势和特色,成为代表学校学术、技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科技管理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学校鼓励校级科研平台申报建设各级重点科研平台。
第二章任务与目标第四条重点科研平台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学科前沿,围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获取原创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第五条重点科研平台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积极组织和争取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努力建设成为学校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员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章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六条重点科研平台实行学校、学院(医院、教辅机构等二级单位,以下简称二级单位)和平台负责人三级管理体制。
第七条依托学校建立的重点科研平台为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挂靠在二级单位运行、管理,建设单位为所在二级单位。
第八条学校作为重点科研平台依托单位,负责平台建设的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
学校科技、规划、财务、人事、资产、设备、研究生学院等职能部门明确各自在重点科研平台运行管理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科研平台协同管理机制,制定管理细则。
各单位具体职责和权限如下:(一)科技处作为重点科研平台的科研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指导重点科研平台按照主管部门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及规章实施运行和管理;组织实施新建重点科研平台培育建设工作;组织进行重点科研平台校内年度考核,协助重点科研平台参加主管部门验收和评估;会同财务处对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进行管理。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类科研平台(省部级)一览表

第2页
总 序
类型
序 号
平台名称
27
10 山东省应用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基地
28
省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 基地
1 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
29
1 政党研究基地
30
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 点研究基地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实应用研究中心
31
3 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研究中心
32 山东省重点新型 智库
33
4 山东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5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
挂靠依托学院
负责人
经济学院
胡金焱
法学院
周长军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韶兴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中华
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区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研 究 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 心
曾繁仁 胡金焱
孙强
批准部门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山东省委宣传部
第3页
政管学院
杨鲁慧
16
6 欧洲研究中心
政管学院
王学玉
2.山东省科研平台
18
1 山东省法学研究基地
法学院
周长军
19
2 山东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
管理学院
杨蕙馨
20
3 山东省东方文化研究基地
历史文化学院
代国玺
21
4 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历史文化学院
方辉
22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 究基地
23
5 山东省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变革研究基地 6 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
4
4 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教育部、国务院新闻办 5 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 1 山东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管理学院
22
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
公共管理学院
23
省级智库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
大气院、环科院
公管院
应用气象学院
6
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7
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
重点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8
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9
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
信息与控制学院
10
省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11
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2
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3
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海洋科学学院
14
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信息与控制学院
15
局校共建实验室、研究
中心
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大气物理学院
16
局校共建民用航空气象研究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主要依托学院
1
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
气象学部
2
国家重点实验Leabharlann 培育建设点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学院
3
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
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大气科学学院
4
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5
省级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17
局校共建毫米波气象雷达系统重点实验室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18
海洋动力遥感与声学实验室
海洋科学学院
19
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气象云平台及应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20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
基地
江苏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
经济管理学院
2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