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精)

合集下载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在光电显示技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该类材料在众多领域中均有广泛应用,包括高效发光二极管、显示器背光等。

对于其物理性能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其发光机制,也为优化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重点研究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其光学性质、电子结构、能级结构以及载流子传输特性等。

二、光学性质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光学性质主要包括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等。

这些性质直接关系到材料的发光效率、色彩纯度和稳定性。

研究表明,该类材料具有较宽的吸收光谱和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使得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

此外,通过调节配合物的金属离子和配体的种类及比例,可以有效地调控其发射光谱,实现所需颜色的发射。

三、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有机金属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是决定其电致发光性能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该类材料的能级结构具有较好的匹配性,有利于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

此外,其电子结构中的电子跃迁过程对光的吸收和发射起着决定性作用。

通过对该类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发光机制,为优化其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四、载流子传输特性载流子传输特性是评价电致发光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较好的载流子传输性能,这得益于其分子内的共轭结构和良好的分子排列。

研究表明,该类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较高,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

此外,通过优化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制备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载流子传输性能。

五、结论通过对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该类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包括较宽的吸收光谱、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可调控的发射光谱,使得其在电致发光器件中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和色彩纯度。

2. 电子结构和能级结构的良好匹配性有利于载流子的注入和传输,为提高器件性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范文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范文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金属配合物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致发光器件方面。

含喹啉配体的金属配合物因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和良好的光电性能,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研究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特性。

二、文献综述含喹啉配体的金属配合物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在电致发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前人研究表明,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在电致发光器件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关于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尚不充分。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新的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探究其电致发光性能。

三、实验部分1. 配合物的合成本实验采用喹啉类化合物作为配体,与铝和镓(Ⅲ)盐进行配位反应,合成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喹啉类配体和铝、镓(Ⅲ)盐;(2)将配体与金属盐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适当的溶剂;(3)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金属配合物;(4)对得到的金属配合物进行提纯和表征。

2. 电致发光性能测试将合成的金属配合物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中,测试其电致发光性能。

具体包括器件的制备、电性能测试和光性能测试等。

四、结果与讨论1. 配合物的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合成的金属配合物进行表征,确定其组成和结构。

2. 电致发光性能分析将合成的金属配合物应用于电致发光器件中,测试其发光效率、色坐标、寿命等电致发光性能。

结果表明,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电致发光性能,发光效率高、色纯度好、寿命长。

3. 结构与性能关系分析通过分析配合物的结构与电致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喹啉配体的电子结构和配位方式对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配体设计和配位方式有助于提高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

五、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并对其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新型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新型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新型环金属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的研究一、选题背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彩色显示器、平板电视、灯具、生物分析等领域。

其中,磷光材料是最为常见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但其发光效率相对较低,且发光色纯度不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研究新型发光材料是当前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环金属铱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备受关注。

环金属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可以实现高效的电致发光和纯净的发光色彩。

因此,研究新型的环金属铱配合物有望解决目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合成一系列环金属铱配合物,并研究其电致发光性能。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合成环金属铱配合物:本研究将设计并合成一系列不同结构的环金属铱配合物,以探索其对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

合成方法包括有机合成、无水溶剂法、气相扩散法等。

2. 表征合成的环金属铱配合物:本研究将使用各种手段对合成的环金属铱配合物进行表征,包括核磁共振、质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等。

3. 研究合成的环金属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本研究将研究不同结构的环金属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包括发光亮度、发光效率、发光颜色等。

研究方法包括电致发光测试、荧光光谱分析等。

三、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如下:1. 成功合成一系列不同结构的环金属铱配合物;2. 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表征,并确定其化学结构;3. 研究不同结构的环金属铱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

预计某些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发光亮度、效率和纯度。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研究一种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为开发高效、纯净的发光材料提供新思路。

同时,可探索环金属铱配合物合成与电致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制备高效的电致发光材料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明专利]

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金属配合物、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曹建华,温世文,邵哲,隋岩,纪秦思,董梁
申请号:CN201811574239.4
申请日:20181221
公开号:CN109593106A
公开日:
2019040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新型的金属配合物、和包含该金属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本发明的金属配合物的分子式为M(L)(L)(L);本发明提出的含有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器件发光为深红色,发光效率高,同时材料的热稳定性好,而且材料易制备、易提纯,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材料的理想选择。

申请人:北京诚志永华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同方大厦六层601-1室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范文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范文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代的科技和生活中,配合物材料因为其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显得至关重要。

特别地,具有特殊功能的有色、光导、电致发光等性能的金属配合物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方向。

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以其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多样的光学特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讨论此类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特性的研究进展。

二、配合物的合成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喹啉配体和铝或镓(Ⅲ)元素合成了一系列的金属配合物。

这些配合物的合成过程主要遵循了配位化学的基本原理,通过适当的配体和金属离子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反应。

首先,我们选择了喹啉作为配体,因为它具有稳定的结构,并且能够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其次,我们选择了铝和镓(Ⅲ)作为中心金属离子,这是因为铝和镓在化合物中的三价状态通常能够与配体形成六配位的稳定结构。

在合成过程中,我们控制了反应温度、pH值和反应时间等条件,以确保合成出具有预期结构的配合物。

三、电致发光特性研究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手段对合成的配合物的电致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

主要包括对样品的结构、光物理性质、电学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首先,我们通过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和配位模式。

然后,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手段对样品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等数据。

接着,我们通过电流-电压测试和电致发光测试等手段对样品的电学性质和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四、结果与讨论通过上述的实验研究,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成功合成了含喹啉配体的铝和镓(Ⅲ)金属配合物,并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和配位模式。

2. 通过对样品的光物理性质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配合物具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和荧光发射能力。

3. 通过对样品的电学性质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和电致发光性能。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范文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范文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在显示技术、照明技术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类材料具有优异的电致发光性能,其物理性能的研究对于提升其应用性能和拓展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包括其光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结构性能等方面。

二、光学性能研究1. 发光效率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其发光效率受到分子结构、能级匹配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通过优化分子结构,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

此外,材料的发光颜色也可以通过调整分子结构进行调控。

2. 色彩纯度色彩纯度是衡量电致发光材料性能的重要指标。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色彩纯度,其颜色稳定性好,不易受环境影响。

这主要归因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和能级匹配的优化。

三、电学性能研究1. 电导率电导率是衡量材料导电性能的重要参数。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导率,这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电致发光效率。

此外,材料的电导率还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2. 载流子传输性能载流子传输性能是影响电致发光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具有优异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其空穴和电子的传输速度较快,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和色彩纯度。

四、结构性能研究1. 分子结构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分子结构对其物理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通过调整分子结构,可以优化材料的能级匹配、提高发光效率、调控发光颜色等。

因此,分子结构设计是提高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性能的关键。

2. 结晶性能结晶性能是影响材料物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其晶体结构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和发光效率。

此外,通过调控结晶过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材料的物理性能。

五、结论本文对有机金属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其光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结构性能等方面。

几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及应用研究

几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及应用研究

几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及应用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领域之一,其电化学发光性能在很多新材料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过渡金属配合物作为特定的金属结构,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可以通过电化学发光来达到非常不错的发光效果,这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生物领域中用于生物标记,电子材料中用于制备发光器件。

因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性能的研究与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科学家研究了不同种类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特性,包括了Ruthenium(Ru)、Iridium(Ir)和Osmium(Os)三种金属的配合物。

其中,Ruthenium 具有优越的光发射强度,在发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Iridium应用于电动车闸灯和照明信号发光器件,具有良好的低电压导通特性和发光效率。

Osmium 被广泛应用于显示器、照明装置及可见光传感器。

另外,研究发现,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的稳定性和电动势极限受到pH值的影响,因此,在调控电化学发光参数时,要考虑pH值等一系列参数。

科学家发现,Ruthenium和Osmium配合物在高pH值(>9)及低电平时会有更好的发光性能,而像Iridium这类金属配合物会在低pH值(<5)及低电平时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由于不同金属配合物发光的相互作用,测量电化学发光耦合参数的建模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进行分析时要根据不同的配置进行实验验证,以期获得较好的性能结果。

总之,经过多年研究,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特性日益引起重视,其电学性能和发光效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水平,在很多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未来,会有更多的研究继续推进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化学发光研究,让它以更加精准的特性更好地服务于不同的领域。

一种新型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

一种新型联吡啶钌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

间体 HO2 ·自 由 基 的 形 成 有 关 [ 6 ] 。与 之 相 反 , 在
( bpy) 2 Ru ( phenCl4 ) 2 + 体系中 ,其 ECL 强度并不随 pH升高而增大 ,而且当 pH 值超过 10时 ,其 ECL 强
度有下降的趋势 ,当用硼酸缓冲溶液取代磷酸缓冲
溶液时 ,也有同样的趋势 。从这些观察可知 ,在碱性
R
u
(
bp
y)
2 3
+
由于其较
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而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及广泛的应用
[
1~3
]
。尽管
Ru
(
bp y)
2 3
+ 有很
多优点 ,但人们也观察到它在碱性环境中有很强背景发光 [ 4, 5 ] ,不利于其应用 。关于其详细机理还没有
很好的解释 ,但很多人认为 [6 ]这与强碱溶液中高能中间体 HO2 ·自由基的形成有关 。近年来 ,人们为寻
摘 要 合成了一种多联吡啶钌配合物 ( bpy) 2 Ru ( phenCl4 ) ( PF6 ) 2 , bpy为 2, 2′2联吡啶 , phenCl4为 3, 4, 7, 82 四氯 21, 102邻菲罗啉 ,并用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核磁共振谱测试技术对结构进行了表征 。化合物在紫外和可 见光区均有吸收 ,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为 440 nm ,这是典型的金属到配体 (MLCT)的跃迁 ,其光致发光 性能也显示出 MLCT迁移特征 ,并且随溶剂不同 ,其最大发射波长从 630 nm变化至 649 nm。配合物的电致化 学发光性能受 pH值影响不大 ,与随 pH值增大电致化学发光强度增大的联吡啶钌不同 ,尤其在强碱条件下 , 其背景电致化学发光很小 。 关键词 联吡啶钌 ,电致化学发光 ,四氯邻菲罗啉 , pH影响 中图分类号 : O65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20518 (2009) 06207262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分析
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简写成ECL)的
机理及分析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一种检测方法,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EC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联吡啶钌及其衍生物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电致
化学发光物质。

然而这些昂贵试剂在分析应用中不断被消耗会导致分析成本变
高的问题,使它们的应用受到限制。

所以此类ECL试剂的固定化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例如联吡啶钌采用的固定化方法有:Langmuir–Blodgget、自组装、聚合、溶胶-凝胶法等等,但大多数钌配合物本身是水溶性的,固定化之后的灵敏度和检测限均不是特别理想。

由于金属铱配合物与联吡啶钌配合物具有相
似的基态、激发态氧化还原电位,且许多金属铱配合物本身具有水不溶性,因此,研究金属铱配合物的固定化及其应用意义比较大。

在这个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如下的工作:1.多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pq)2Ir(N-phMA)修饰电极的研制。

改进
了碳纳米管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方法,引入了聚乙烯醇(PVA)作为分散剂,采用滴涂法制备出多壁碳纳米管/聚乙烯醇/(pq)2Ir(N-phMA)修饰电极。

以三丙胺为共反应物,通过对碳纳米管的量、铱配合物的浓度、修饰剂的用量、扫描速率、酸度等条件的优化,使得修饰电极达到最佳的发光效率。

2.论文首次报道了NH4+作
为共反应物,在(pq)2Ir(N-phMA)电致化学发光中参与发光过程,并能够被灵敏的检测。

研究了NH4+作为共反应物参与反应的机理问题,用修饰电极检测了一系
列的氨基酸和其它的共反应物,并概括总结了芳香胺,脂肪族胺和无机铵的发光
规律。

肉类在腐败过程中产生氨气,并且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释放的氨气也越多。

本课题对样品产生的气体进行了采集,对气体样品中的氨气进行测定,从而
对肉类的新鲜程度进行判断。

3.合成了一种多联吡啶钌配合物
(bpy)2Ru(phenCl4)(PF6)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
行了表征。

此化合物在紫外和可见光区都有吸收,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是440nm,这是典型的金属到配体(MLCT)的跃迁,其光致发光性能也显示出MLCT迁
移特征,并且随溶剂不同,其最大发射波长从630nm变化到649nm。

值得注意的是,此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能受酸度影响不大,尤其在强碱条件下,其背景电致化学发光很小。

这与联吡啶钌有很大不同,其电致化学发光强度随酸度增大而显著增大,不适合在碱性条件下使用。

同主题文章
[1].
顾文芳,李建军,程介克. 电致化学发光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J]. 地质地球化学. 1995.(03)
[2].
陈国南. 电致化学发光的最新进展' [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S1)
[3].
陈国南,林振宇. 生物活性物质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 [J]. 世界科技
研究与发展. 2004.(04)
[4].
林金明,安镜如. 电致化学发光仪器的进展' [J]. 分析仪器.
1991.(03)
[5].
徐晓敏. 齐墩果酸电致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 [J]. 化工时刊. 2005.(02)
[6].
庄惠生,王琼娥,张帆. 异硫氰酸异鲁米诺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及其机理' [J]. 分析化学. 1997.(03)
[7].
王建,池毓务,陈曦,陈国南. 一种流动注射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建立' [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S1)
[8].
丁国华,荆淑萍,许兆武,徐仲玉,田禾,高佳,马东阁. 橙红色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J]. 应用化学. 2005.(05)
[9].
王伦. TBABr、TBAI水溶液体系的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 [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S1)
[10].
游新奎. 液相色谱的交流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研制' [J]. 色谱. 1995.(03)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分析化学; 电致化学发光; 固定化; 铱配合物; MWNTs; 氨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江南大学;分析化学;宋启军;袁荷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