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方法-厦门大学
化学发光材料的新发现和应用

化学发光材料的新发现和应用发光材料是一种特殊材料,可以通过刺激能量来发出光,以实现信号传输、照明和显示等功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光材料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且不断涌现新的发现和应用。
其中,化学发光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灵活的应用方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化学发光材料的新发现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化学发光材料的新发现1、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OEL)是指一类基于有机分子设计制备的新型发光材料,能够将电能转换成光能,从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
OEL具有发射寿命长、发光亮度高、颜色可调、材料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 OLED屏幕、灯具、照明等领域。
目前,OEL材料的研发已进入高阶的发展期,加速了机构发光器件等新型光电器件的发展。
2、光敏材料光敏材料指的是一类可受到外部光源刺激而发生光致反应的物质,常用于光敏感器、激光器、电子束成像等应用中。
随着近年来功能材料的不断涌现,光敏材料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其中,铜溶合物、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等具有极高潜力,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3、金属有机框架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类由金属离子与有机分子通过配位键连接而成的高度有序的多孔材料。
其具有巨大的表面积、高度结构可控性、多功能性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发光材料。
通过对其结构的深入研究和改进,已经发现了它在气体吸附、分离、纯化、化学催化和生物传感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潜力。
二、化学发光材料的应用1、荧光染料的应用荧光染料具有发光亮度高、寿命长、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环境分析等领域。
例如,利用荧光染料对污染物进行检测、对环境进行监测等,可以实现对环境质量的高效评估和控制。
2、化学传感器的应用化学传感器是一种利用化学发光反应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将被检测的化学成分转化为输出电信号的装置。
玻碳电极上Ru_bpy_3_2_的吸附及其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pdf

* E-mail: xichen@ Received May 21, 2005; revised August 5, 2005; accepted October 20, 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375033)和福建省科技项目(2005I-030)资助项目.
的氧化峰电流降低. 在相同浸泡时间(30 min)条件下, 当玻碳浸于不同浓度的 Ru(bpy)32+ 溶液中, 其吸附量有 所差别. 通过循环伏安曲线的面积 Q 与电压扫描速度 v-1/2 的直线关系和截距(图 5), 可以获得电极上吸附的 Ru(bpy)32+ 化合物的量. 如果不存在电极的吸附, 这些 直线都具有相同的截距并且经过空白电量校正后, 都应 该 通 过 原 点 [11]. 从 图 中 可 以 看 出 , 随 着 体 系 中 Ru(bpy)32+ 浓度的增加, Ru(bpy)32+ 在玻碳上的吸附量 增大.
0.1 mol•L-1 磷酸盐缓冲溶液(pH=8.0, 9.0), 2.5 mmol•L-1 的 Ru(bpy)3Cl2, 100 mmol•L-1 的草酸, 使用时 用缓冲溶液稀释.
1.2 仪器
实验使用 CHI 800 电化学分析仪(上海辰华仪器公 司)的三电极系统控制电解电压, 电解池本体由两块厚 度分别为 1.0 和 1.5 cm 的高压聚乙烯塑料组成, 其间用 一片中间开有与玻碳电极直径相等的圆洞、厚度为 50 µm 的特氟隆薄膜隔开, 使电解池内体积为 1.5 µL (如图 2 所示). 三电极系统的工作电极为玻碳圆盘(22.1 mm2), 流动相入口的不锈钢细管做为辅助电极, Ag/AgCl(饱和 KCl 溶液)为参比电极. ECL 实验中所有的电压都是相对 于 Ag/AgCl(饱和 KCl 溶液). 在 ECL 过程中电极表面性 能直接影响测定的灵敏度. 在实验前先用金相砂纸打 磨, 再用 0.3 和 0.05 µm 的 Al2O3 依次进行电极抛光处理,
基于多种信号放大策略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基于多种信号放大策略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王海军;袁若【摘要】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技术,结合了ECL分析技术的高灵敏度和高可控性与生物识别的高特异性,能显著提高生物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临床检验学等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提高检测灵敏度一直都是ECL生物传感领域共同的追求目标.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引入具有优良性质的纳米材料、酶、DNA 等生物放大技术,或研究寻找新型的、具有高发光效率的且生物兼容性好的ECL试剂,并改善发光试剂与共反应试剂的存在与作用方式等来提高ECL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ECL生物传感器构建中常用的信号放大策略.【期刊名称】《化学传感器》【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信号放大策略【作者】王海军;袁若【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由于其较低的背景信号,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良好的可控性,电致化学发光(ECL)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食品分析、环境监测等领域,并在逐步实现商业化[1-2]。
它主要是将ECL试剂置于检测底液、固载于电极表面或直接作为信号标记,通过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形成复合物之后ECL信号的变化来实现目标生物分子的定量分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灵敏度及稳定性。
在ECL生物传感器的构建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信号放大并提高检测灵敏度是其更好应用的关键性问题。
该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在ECL生物传感器构建中的几种主要的信号放大策略。
纳米材料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其应用价值显而易见。
广义而言,它所指的是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1~100 nm之间的或者由其作为基本结构单元而形成的材料。
而纳米材料所具有的性质与这些基本结构单元的特性紧密相关。
这种介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新物质表现出了许多特殊的性质,包括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及小尺寸效应等,随之呈现出良好的电、光、磁和化学催化性质,以及比表面积大、导电能力强与生物兼容性好等特性。
新型量子点构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

新型量子点构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能源等领域。
其中,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是一种基于量子点的新型传感器,能够对环境中的气体和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等优点。
接下来,本文将分步骤介绍新型量子点构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过程。
第一步:准备材料在制作新型量子点构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之前,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基础材料,如CdSe、ZnSe等半导体材料、硫化钠、硫代硫酸钠、氨基硫酸钠等化学药品、TAA(三氨基乙烷)、纳米金等材料。
第二步:合成量子点我们使用沉淀法、热分解法等方法,合成CdSe、ZnSe等半导体材料的量子点。
具体操作步骤是在溶液中加入Cd2+和Se2-,并通过溶液中加入控制剂,控制量子点的大小和分布,最后通过离心和洗涤等步骤,得到CdSe量子点。
第三步:修饰量子点为增强量子点在传感器中的应用效果,我们会使用反应性较强的化学药品对量子点进行修饰。
比如,可以通过硫化钠将CdSe量子点表面修饰成硫化物,并加入氨基硫酸钠等化学剂,使量子点表面变得更加亲水。
第四步:制作传感器将修饰后的量子点与TAA、纳米金等材料混合,制成传感器。
通过调节量子点和其他材料的比例,可以控制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第五步:检测将制作好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置于需要检测的环境中,传感器会根据被检测物质的化学特性,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传感器发出光信号。
通过检测光信号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被检测物质的含量和种类。
综上,新型量子点构建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作过程是十分复杂和精细的。
通过合理地控制每个环节的条件和流程,可以制作出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并用于环保、安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新型DNA电致化学发光探针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新型DNA电致化学发光探针及其在DNA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脱氧核糖核酸(DNA)被称为生命体内的遗传物质,研究发现人类的许多遗传疾病都与DNA分子中碱基序列的变异有关。
检测与疾病有关的变异对基因筛选、遗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DNA杂交分析技术是目前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是定性或定量检测特异DNA序列片段的有力工具。
目前,它已广泛应用在生命科学,尤其是医学的各个领域。
传统的DNA分子杂交采用的是放射性标记的检测方法,这种方法虽然灵敏度高,但存在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非同位素如酶、荧光素、生物素、地高辛标记的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分析法以及以电活性物质做标记的电化学方法相继问世,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同位素标记的缺陷,但由于存在灵敏度不够高或检测系统庞杂或仪器价格昂贵或标记物不稳定等缺陷,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方法。
因此寻求简单、灵敏、可靠、价廉的非放射性标记的DNA检测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是一种通过电极反应而产生化学发光的微量分析方法。
它将电化学技术与化学发光检测结合起来,弥补了电化学方法和化学发光方法的不足,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动力学范围宽、检测快速方便、仪器价格便宜等优点,近几年来在分析化学,尤其在生物分析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本论文通过研究了多种ECL活性物质的发光性能,并以这些物质为标记物制备了多种高灵敏度的DNA-ECL探针,结合DNA杂交技术和DNA固定化技术,将高灵敏度的ECL检测手段应用于生命物质DNA的序列识别及含量测定,为DNA传感器的研究和基因芯片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ECL分析方法的概念、原理和特点,重点介绍了各种ECL反应类型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系统总结了各种ECL传感器,展望了ECL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
粉末电致发光的新应用──一种光神经器件

粉末电致发光的新应用──一种光神经器件
陈振湘;帅建伟;纪安妮;林秀森;胡启富;孙书农
【期刊名称】《光电子技术》
【年(卷),期】1995(15)1
【摘要】近年来,人工神经网格与神经网络计算机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电致发光材料的各种特性的讨论,分析了固体化平板电致发光作为一种光神经器件的一些特点,指出了它在神经网络实现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总页数】4页(P68-71)
【关键词】光神经器件;电致发光;电致发光器件
【作者】陈振湘;帅建伟;纪安妮;林秀森;胡启富;孙书农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物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73.3
【相关文献】
1.一种研究粉末电致发光(EL)器件频率特性的新方法 [J], 周连祥
2.一种新的照明显示器件——薄膜型电致发光软屏 [J], 陈志荣
3.一种新的多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 丁桂英;王立忠;韩强;常喜;黄涛;姜文龙
4.粉末型交流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应用 [J], 葛香玉;涂正康
5.一种新结构ZnS∶Tm^(3+)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J], 杨胜;何大伟;成正维;邓朝勇;关亚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胆固醇作为一种脂质物质,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但是高胆固醇水平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因此检测胆固醇水平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非常重要。
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实时监测等优点,在生物传感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能够增强电致化学发光信号,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
因此,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胆固醇生物传感器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 确定胆固醇传感器检测的最优化条件,包括涂覆反应层的最佳配比、最优电化学条件等;2. 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并优化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膜的组成、厚度和结构等;3. 构建电致化学发光胆固醇传感器,并测试其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4. 优化电致化学发光胆固醇传感器的性能,包括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应用于实际样品中。
研究方法:1. 采用电化学和光电化学技术,研究胆固醇的电致化学发光机制;2. 利用溶液法合成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表征;3. 利用生物体外模拟实验对传感器进行测试,优化传感器的构造和性能;4. 用实际样品进行测试验证,评估传感器在应用中的实用性。
三、预期研究结果与意义通过基于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电致化学发光胆固醇传感器,预期可以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 构建一种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胆固醇传感器,并优化其性能;2. 分析电致化学发光机制,为胆固醇传感器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3. 通过测试验证,证明该传感器在实际样品中的性能和实用性;4. 为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科学方法,拓展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四、主要参考文献1. Carbonell V., Vila L., Martínez M. Intensity calibration of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detectors for aqueous phase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determination ofthe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food samples. Analytica Chimica Acta, 715, 2012,98-105.2. Chun P. C., Sheng F. X., Chuan D. N., Ming K. D. Oriented immobilization of bovineserum albumin on gold by us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polyethylenimine and glutaraldehyde.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352, 2006, 94-99.3. Dan Du, Lili Zhang, Jinghua Yu.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Biosensor Based on ε-Polylysine and CeO2 Nanorods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Glucose. Analytical Chemistry,85(19), 2013, 9166-9172.4. K.R, Sushma., L.S,Jawali, S.N, Thirumaleshwar. Sensitive and reproducibledetermination of cholesterol and other analytes exploiting th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of its derivative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405,2013,3841-3851.5. Wang Y., Gao Y., Sun S.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based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biosensor for detectable and rapid amantadine determination. Electrochimica Acta, 56, 2011, 6638-6642.。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技术的研究

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新技术的研究【摘要】:克隆羊的成功和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在经历了上世纪的分子生物学时代、结构基因组时代之后,正式进入了功能基因组时代,即后基因组时代。
在这个年代,生命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功能基因组学,其中包括了基因组研究和蛋白组研究等,而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最基本研究单位就是DNA和蛋白质。
基因序列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增长。
然而,怎样去研究如此众多基因在生命过程中所担负的功能就成了全世界生命科学工作者共同的课题。
为此,建立新型杂交和测序方法以对大量的遗传信息进行高效、快速的检测、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电致化学发光(ECL)是利用电化学反应产生化学发光的现象,是电化学和化学发光相结合的产物,兼具二者的优点,例如光学器件简单,背景干扰低,反应易精确控制,具有灵活性等。
因此,广泛应用于免疫测定、食品分析、水质分析和生物试剂的分析外,它也被成功做成检测器与HPLC,FIA及CE等技术联用。
在电致化学发光物中,Ru(bpy)32+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受激发性及超高的灵敏度受到广泛的关注。
最近固相电致化学发光系统被成功的开发出来,相比于之前的液相电致化学发光系统,固相电致化学发光系统不但能增强发光信号,极大的降低Ru(bpy)32+试剂消耗,简化实验设计,还能实现修饰层的循环再生利用。
本论文将纳米技术,电化学固定技术,阵列电极制作技术与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相结合,研制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新型电致化学发光阵列生物传感器和电致化学发光固相阵列传感器,成功的实现了对DNA,TPrA等目标物的测定。
为固相ECL阵列电极。
和ECLDNA芯片的制备提供了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
本论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系统的介绍了电致化学发光的原理和特点,介绍了ECL中五大发光体系及其在分析检测的应用。
针对现在应用范围最广的Ru(bpy)32+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外还分析了ECL生物传感器的种类,特点及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12期2011年12月化 学 进 展PROGRESS IN CHEMISTRYVol.23No.12 Dec.2011 收稿:2011年3月,收修改稿:2011年5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21175112)资助∗∗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xichen@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方法∗罗 峰1 林志杰2 陈 曦2∗∗(1.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福州350003;2.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厦门361005)摘 要 由于方法的使用范围广、光学系统简单和操作容易,电致化学发光(ECL )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随着对ECL 研究的深入,ECL 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层面已有很大的扩展,特别是近十年来,ECL 研究发展更为迅猛。
除ECL 理论研究外,为了适应分析检测的应用的需求,ECL 在新材料、新实验技术和方法方面出现了许多的研究报道。
本文综述最近几年来ECL 研究在新材料应用和新实验技术的开发方面的一些进展,包括纳微米材料和量子点材料在ECL 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固态ECL 和基于三原色(RGB )机理的可视化ECL 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些讨论。
最后,综述展望纳米和量子点材料修饰电极ECL 的研究和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 电致化学发光 新材料 新方法中图分类号:O66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1)12⁃2588⁃10Novel Materials and Approaches for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StudiesLuo Feng 1 Lin Zhijie 2 Chen Xi 2∗∗(1.Fuj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tric Science,Fuzhou 350003,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Abstract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ECL)approaches have been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due to theirversatility,simplified optical setup,and good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rol.With the extension of ECL study,ECL has been applied in a lot of fields,and got great development in recent ten years.Besides their theory studies,tomeet the ECL analytical applications,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n new materials and approaches for ECL study.In this review,we focus on the ECL applications of new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nd summary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ECL,including nano⁃micro and quantum dot materials for ECL studies.In addition,solid⁃state ECL and visible ECL approaches based on red⁃green⁃blue(RGB)tri⁃color 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Finally,the prospect of ECL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using nano or quantum dot modified electrodes is presented.Key words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new materials;new approachesContents1 Introduction 2 New ECL materials 2.1 Metal complexes2.2 Nano⁃micro materials based on Ru complexes2.3 Quantum dot materials for ECL 3 New development of ECL techniques3.1 Solid⁃state ECL3.2 New approaches of ECL for bio⁃analysis 3.3 Visible ECL technique 4 Conclusions and outlook第12期罗 峰等 电致化学发光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方法·2589 ·1 引言电致化学发光(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是指发光物质在电极表面经由电化学和化学反应后,形成高能的激发态,再经弛豫而产生光的过程。
ECL 由电化学反应激发产生,无需外界激发光源,因此该方法具有低信号背景和高灵敏度的特点。
由于发光过程是由所施加的电压控制的,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控性。
另外,ECL 强度与共反应物浓度成正比,因此ECL 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检测中,并逐渐发展成为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近年来对其研究和应用也有一些综述报道[1—3],如Xu 等对ECL 的现象、发光机理和应用[1],特别是联吡啶钌类配合物的ECL 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2]。
ECL 的发光过程涉及到发光物质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以及中间产物的化学反应,根据发光过程电位控制的方法以及参与发光反应的物质种类,可以将ECL 方法分成两类:湮灭型ECL(annihilation ECL)(图1,途径a)和共反应物参与型ECL(coreactant ECL)(图1,途径b)。
对湮灭型图1 电致化学发光原理示意图Fig.1 Diagram of the ECL reaction mechanismECL,方法是在电极表面施加一交变电压脉冲,使在电极表面迅速形成发光物质的氧化态(自由基)和还原态(自由基)。
氧化态和还原态产物在发生湮灭反应后,形成发光物质的激发态,再经弛豫后发光。
而对共反应物参与型ECL 的电氧化过程中,ECL 试剂与共存物质同时氧化,共存物迅速被氧化为高能自由基中间态,ECL 试剂与该高能自由基发生反应,形成激发态,经弛豫而发光。
这种共反应物参与型的ECL 过程为“氧化⁃还原”型。
该种类型的共反应物最为典型的反应体系为三丙基胺(tripropylamine,TPA)⁃联吡啶钌的反应体系[3]。
Xu等还发现了具有很高检测灵敏度并对环境绿色友好的共反应物—二丁氨基醇[4]。
由于共反应物的存在可以极大增强ECL 的强度,并且产生的光强与共反应物的浓度相关,因而,该类型的ECL 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检测中。
2 新型ECL 材料2.1 金属配合物在所有ECL 化合物中,联吡啶钌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试剂之一。
它能够溶解于水相和有机相中,其ECL 效率是钌配合物中最高的。
由于联吡啶钌激发态寿命短,其激发态在被氧猝灭之前,就已经弛豫到基态,发光基本不受氧浓度的影响,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联吡啶钌也具有很强的ECL 信号。
但联吡啶钌类配合物的发射波长在600nm 左右的窄波段内,在ECL 的应用中,检测通量较低,很难实现多组分的同时检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ECL 分析方法的应用。
由于分析应用对ECL 试剂发光波段的新需求,人们在不断地合成新的ECL 试剂。
Mark M.Richter 在Allen J.Bard 主编的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一书中[5]曾指出,如果能够合成不同波段发光的ECL 试剂,就能够实现单一样品中多组分的同时检测,这成为人们寻找不同金属配合物的主要原因。
由于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s,OLEDs)可在电激发下发光,因此人们在研究过程中,选用了很多不同金属离子作为中心离子的发光材料进行ECL 研究。
如Al、Cr、Cu、Eu、Ir、Mo、Os、Pd、Pt、Re 和Ru 等[6]。
但是,在这些金属配合物中,大多数的ECL 都处于红光波段,仅有少数在绿光范围,如铝配合物[7,8]、铱配合物[9,10]。
2000年,Gross 等选用了三⁃(8⁃羟基喹啉)合铝作为ECL 的研究对象[7]。
他们发现,在乙腈/水(50/50,v /v)体系中,该试剂在510nm 左右发光。
但是与联吡啶钌相比其发光效率很低,仅为联吡啶钌的发光效率的万分之九。
另外由于三⁃(8⁃羟基喹啉)合铝在水中不能溶解,因而其应用价值很低。
但是三⁃(8⁃羟基喹啉)合铝在ECL 中的研究,为其在OLEDs 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3年,Muegge 等[8]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进。
为了提高铝配合物试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他们将配体羟基喹啉磺酸化,得到可溶于水的三⁃(8⁃羟基喹啉⁃5⁃磺酸)合铝盐,其ECL 波长为499nm,与其荧光发射波长相似。
虽然获得了水溶性的ECL 试剂,但是在相同条件下,该试剂在水溶液中的发光效率只有联吡啶钌的千分之二。
同样作为一个在OLEDs 中有较多应用的发光·2590 ·化 学 进 展第23卷试剂,铱配合物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调节配体组分或者改变配体,使化合物的发光范围从蓝色到红色波段[11—14]。
这个特点引起了人们研究铱配合物ECL 性能的兴趣。
Bruce 等[9]着重研究了Ir(ppy)33+(图2a)。
研究表明,该染料的ECL 最大发光波长为517nm,与其荧光发射波长相近。
以TPA 为共反应物,在乙腈溶液中,可以获得较高的发光效率,达到联吡啶钌的发光效率的三分之一,并且其氧化电位小于1.0V,远远小于联吡啶钌。
但是Ir(ppy)33+在水溶液中发光效率很低,不及联吡啶钌的千分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铱配合物的ECL 性能,Muegge 等[8]通过改变铱的配体,比较详细地研究了两种铱配合物的发光情况。
研究表明,F(Ir)pic(图2b)的发光波长为470nm,水相中的发光效率为联吡啶钌的千分之五;(btp)2Ir(acac)(图2c)发光波长为600nm,水相中的发光效率约为联吡啶钌的千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