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题秋江独钓图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难点: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诵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目标:

1、学习模仿读写诗歌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育读古诗,并通过想象将诗意转化成图画。

教学过程:

(诵读与欣赏)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古诗。(注意“蓑、扁”的读音)

(2)指名朗读古诗,齐读古诗。

(3)让学生发现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四句诗用了九个“一”,这是体现诗题中“独”)

2、教学第二部分

(1)在背诵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一幅画?(引导学生将

诗意的形象具体化)

(2)介绍古诗中的题画诗,这类诗“诗中有画”。(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将原画在学生头脑中还原。)

(3)让学生自我感悟:读了《题秋江独钓图》,你能感受到诗中有画吗?

3、小结。

进学之道

一.导入:

1、简介《礼记》

《礼记》是中华传世名著经典,共四十九篇。《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其内容还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文艺、教育等诸多方面。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也是我们今天普遍采用的注解。

2、读选段(15分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注解:善,善于。逸,闲适。而,但是。从,跟……一样。庸,归功于。怨,埋怨。问,探讨,研究。坚,坚硬,结实。节目,枝杈。说,读tuō,通“脱”,

进学之道

方法:读——思——悟——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写诗人日暮逢雪投宿的经历。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正确朗读和背诵积累古诗文。

2.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3.理解作品表现的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场

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读好诗歌——做一个朗诵家

1.欣赏范读视频

2.设计朗读节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首五绝,可按如下节奏和重音试读: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自主训练,展示成果。

三、发现精彩——做一个欣赏家

【学生活动】寻千金一字,赏风雪人归

第一步:学生自主探索

过渡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你认为哪一句写得好或哪一个词语用的精彩?请你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说说见解。

学生自由举手发言,解读诗中一词、一句,彰显自己独特的悟性。

第二步:围绕预设题目再度加深理解。

预设题目:

1.苍山为什么会“远”?

2.“天寒白屋贫”中,一个短语“白屋贫”好在何处?

3.“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犬吠使意境有何改变?

4.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除“闻犬吠”外,旅人还听到什么声音?

解决方案:第1、2题可举手发言,3、4题可按小组讨论后再代表回答。

参考答案:

1.一个“远”字,点活画面、托出诗境。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和急于投宿的心情。

2.“白屋贫”,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反映了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和“日暮苍山”一起共同渲染冷色调和暗淡的情绪。

3.一声犬吠,使意境在这里发生了默默的转折。本来画面是冷色调、无声的,犬吠带来一点热闹,无声转为有声,这种热闹的气息打破了视觉的冷清。

4.实际听到的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应答声等。只有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足以勾勒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板书:苍山远白屋贫闻犬吠

四、思辨真情——做一个评论家

【学生活动一】品诗情,绘折线。

指导语: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作验证分析。然后绘制一幅作者情感变化的折线图。

背景链接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大历中,官至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诬奏,系姑苏狱,后贬南巴尉。终随州刺史。本诗可理解为表现被贬羁旅风雪途中的经历。

第一步:分组探讨,梳理离人情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形成统一看法。

第二步:代表陈情,各家争鸣归一。

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参考:首句“日暮”又逢雪隐含着作者茫然、焦灼的情绪,“天寒白屋贫”更给人以暗淡的情绪,“柴门闻犬吠”中一声狗叫为冷寂的黑夜带来了一点热闹。主人的归来带给作者更多的温暖与安慰。

第三步:绘制折线,图文并茂展才艺。

1.学生根据讨论归纳结果,绘制作者情感变化折线图,并标注相关诗句。

2.教师用实物投影器展出优秀作品,师生共同绘制折线图。(见下面效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