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目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历年电子设计大赛电源类题目汇总

1994题目一简易数控直流电源一、设计任务设计出有一定输出电压范围和功能的数控电源。
其原理示意图如下:二、设计要求1.全然要求〔1〕输出电压:范围0~+9.9V,步进0.1V,纹波不大于10mV;〔2〕输出电流:500mA;〔3〕输出电压值由数码管显示;〔4〕由“+〞、“-〞两键分不操纵输出电压步进增减;〔5〕为实现上述几部件工作,自制一稳压直流电源,输出±15V,+5V。
2.发扬局部〔1〕输出电压可预置在0~9.9V之间的任意一个值;〔2〕用自动扫描代替人工按键,实现输出电压变化〔步进0.1V不变〕;〔3〕扩展输出电压种类〔比方三角波等〕。
三、评分意见1997A题直流稳定电源一、任务设计并制作交流变换为直流的稳定电源。
二、要求1.全然要求〔1〕稳压电源在输进电压220V、50Hz、电压变化范围+15%~-20%条件下:a.输出电压可调范围为+9V~+12Vb.最大输出电流为c.电压调整率≤0.2%〔输进电压220V变化范围+15%~-20%下,空载到满载〕d.负载调整率≤1%〔最低输进电压下,满载〕e.纹波电压〔峰-峰值〕≤5mV〔最低输进电压下,满载〕f.效率≥40%〔输出电压9V、输进电压220V下,满载〕g.具有过流及短路保卫功能〔2〕稳流电源在输进电压固定为+12V的条件下:a.输出电流:4~20mA可调b.负载调整率≤1%〔输进电压+12V、负载电阻由200Ω~300Ω变化时,输出电流为20mA时的相对变化率〕〔3〕DC-DC变换器在输进电压为+9V~+12V条件下:a.输出电压为+100V,输出电流为10mAb.电压调整率≤1%〔输进电压变化范围+9V~+12V〕c.负载调整率≤1%〔输进电压+12V下,空载到满载〕d.纹波电压〔峰-峰值〕≤100mV〔输进电压+9V下,满载〕2.发扬局部〔1〕扩充功能a.排除短路故障后,自动恢复为正常状态b.过热保卫c.防止开、关机时产生的“过冲〞〔2〕提高稳压电源的技术指标a.提高电压调整率和负载调整率b.扩大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和提高最大输出电流值〔3〕改善DC-DC变换器a.提高效率〔在100V、100mA下〕b.提高输出电压〔4〕用数字显示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三、评分意见2005数控直流电流源〔F题〕一、任务设计并制作数控直流电流源。
光伏并网发电装置的设计与仿真

回路 、 控 电 路 、 主 电源 主 电 路 和 反 馈 回路 五 个 主 要 部
率 跟踪 和相 位 跟踪 功能 , 以及过 流 、 压故 障保 护和 欠
自动 恢 复 功 能 。
图 1 系 统 框 图
1 主 控 电 路 及 仿 真
主 控 电路 如 图 2所 示 , 为 3 部 分 。 a 分 是 分 个 部
第3 2卷
增 刊
电 气 电 子 教 学 学 报
21 5
光 伏 并 网发 电装 置 的 设 计 与 仿 真
江睿 谦 蔡 容 龄 李 , , 艳。
( . 军雷达 学 院电路 与 系统 , 北 武 汉 4 0 1 ;. 军雷达 学 院英语教 研 室 , 北 武汉 4 0 1 ; 1空 湖 3 0 92 空 湖 3 0 9
JI ANG iq a ,CAI Ro g ln 2,ZH AI Ch n -he ,LI Ya Ru - i n n -i g a g s ng n。,YE ng Fe
(.Ai o c Ra a a e 1 r re d r F Acd my ( RA) Wu a 30 9 hn 2 AF , h n 40 1 ,C ia;.De a t n fE g i AF p rmet n l h, RA, h n 40 1 ,C ia o s Wu a 3 0 9 hn
基于TMS320F28027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由式() 2可得 , 当 马时, / 奶 o 此 时 取 最大值 。 , 由于模拟光伏 电池的内阻以及负载电阻变化 , P MP T需要 及 时 准 确地 采 样 当 前 电压 Ud 与 前 一 时刻 的 采 样 电压 值 比较 , ,
方案一 : 由脉 宽 调 制 集 成 电路 来 产 生 占空 比可 变 的 P WM 22 同频 、 . 同相的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 脉宽调制波形 . 芯片有 S 3 2 A、 L 9 。但其产生的 此类 G 5 5 T 4 4等 采用 T 30282 MS 2 F 4 0 7事 件 管 理 器 中 的捕 获 功 能 测 量 并 S WM 波频率很难实现实时调节 , P 整体 电路控制不是十分灵 网信 号 的频 率和 并网信 号与输 出信号 的相位 差 ,从而调节 活, 导致 整 个 并 网 模 拟 装 置 很 难 达 到 题 目指 标 要 求 。 S W M 的 周 期 , 而 实现 同频 同相 。 P 进
文章 编 号 : 10 —9 3( 0 0 0 —9 .2 0 73 7 2 1 ) 80 30
有很高的输入阻抗 , 对驱动 电路要求很低, 且具有很 宽的安 并
全 球 范 围 内 的 能源 危 机 也 日益 突 出 。在 一 些 生 物 能 源 开 发 殆 全 工 作 区 而 不 会产 生 热 点 。 具有 很 高 的开 关 速 度 ,在 开关 电 尽 的 同时 ,一 些 新 型 能 源 正 在 受 到 重 视 。其 中逐 步 展 开 对 太 源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所 以可 以比较 容易的完成对输 出正弦 阳 能 的 开 发 ,一 些 光 伏 并 网发 电系 统 已经 产 生 。但 是 对 该 系 波 失 真 度 的 要 求 。
方 案 二 : T S 2 F 82 由 M 30 2 0 7产 生 S wM 波 。其 内部 具 有 P TME O的计 数 器 记 录 并 网信 号 的周 期 , I RI 计 数 I R T ME 的 P M 波 产 生 的 功 能 ,可 以通 过 改 变 其 占空 比来 产 生 S WM 器 记 录 误 差 信 号 的脉 冲 宽 度 。 由于 T ME 0 设 置 低 频 时 钟 W P I R 波 , 用 电 压 型 全 桥 逆 变 电路 , 制 全 桥逆 变 电 路 的两 对 开 关 3 7 8 z 测 量 的 并 网信 号 频 率 为 3 7 8 相位 差 为 3 7 8 采 控 26H , 26 , 26 。 管 交 替 导 通 信 号精 确 , 电路 简 单 , 制 灵 活 。通 过 反馈 来 改 23 提 高效 率 的 方 法 控 . 变 输 出 S W M 波 的 占空 比 , 电 路保 持稳 定 。 并且 能够 很 好 P 使 ( ) 择 合 适 的 开关 频 率 1选 的完 成 频 率 调 节 和 相 位 跟 踪 等 功 能 。 开关 损 耗 是 影 响 逆 变 器 效 率 的 主 要 因 素 之 一 。 其 开 关 损 综上 分析 选 用 方案 二 。 耗 随着 开 关 频 率 的增 加 而 增 加 。 所 以选 择 合 适 的 开 关 频 率 是 1 C A 电路 设 计和 开 关 器件 的 选择 . D -C 2 提 高 系 统 效 率 的重 要 环 节 。但 考 虑 到 题 目对 失 真 度 的 要 求 , 方案一 :采用绝缘 门极双极晶体管 I B G T。I B 是 由 开关频率也不能过低 。 G T 结合实际 电路 的多次测试, 选用 25 Hz .K MOS E F T和 双 极 型 晶体 管 复 合而 成 的 一种 器件 , 输入 极 为 作 为 开关 频 率 。 其 MOS E ,输 出 极 为 P P晶 体 管 , 融和 了这 两种 器件 的优 FT N 它 () 2 选择合适的场效应管作为开关 元件
小功率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华科大)

小功率光伏发电并网系统一、任务设计并制作如图1所示的光伏发电并网系统。
图中,采用交流调压器和单相不控整流电路来模拟光伏电池组件;并网逆变器的输出经交流调压器、变压器并入电网。
图1 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框图二、要求1.基本要求(1)正常运行时并网电压U O允许的波动范围:30V~36V(U IN=55V);(2)最大输出电流有效值I Omax:2A;(3)并网功率因数PF≥0.9(U IN=55V,U O=33V,I O=2A);(4)并网电流THD≤10%(U IN=55V,U O=33V,I O=2A);(5)逆变器的效率η≥70%(U IN=55V,U O=33V,I O=2A);(6)具有过流保护功能,动作电流I O(th)=2.5A;2.发挥部分(1)逆变器正常运行时的输入直流电压U IN的可调范围:50V~70V,此时逆变器并网端的参数为U O=30~36V,I O=2A;(2)进一步提高并网功率因数,使PF≥0.98;(3)进一步减小并网电流THD,使THD≤5%;(4)进一步提高效率,使η≥85%;(5)其他。
三、说明(1)本题要求参赛者制作图1所示的整流滤波和并网逆变器两部分。
系统可在交流输入端通过交流调压器来调整U IN的大小,以此模拟光伏电池的输出直流电压波动;在并网端通过交流调压器来调整并网电压U o的幅值大小,以此模拟电网电压的幅值波动。
(2)本题中逆变器效率 =P O/ P IN,其中P O=U O*I O*PF,P IN=U IN I IN;控制电路可采用辅助电源单独提供。
(3)系统在最大输出功率下应能连续安全工作足够长的时间(测试期间,不能出现过热等故障)。
(4)制作时应考虑方便测试,合理设置测试点(参考图1)。
(5)设计报告正文中应包括系统总体框图、核心电路原理图、主要流程图、主要的测试结果。
完整的电路原理图、重要的源程序和完整的测试结果用附件给出。
四、评分标准五、背景介绍在化石能源日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光伏发电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热点,而其中光伏并网发电作为光伏发电的发展趋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的设计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的设计作者:侯洪波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1期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中,需要设计一个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经过紧张的三天四夜的奋力拼搏,与小组其他成员的通力协作、团结互助,终于完成了实验项目。
通过测试,系统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关键词:光伏;发电;DC-AC;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由DC-DC、DC-AC转换电路、滤波电路、工频隔离变压器、控制电路组成。
DC-AC转换电路用单片机C8051F410来控制,DC-DC变换环节调整光伏阵列的工作点使其跟踪最大功率点;DC-AC逆变环节主要使输出电流与电网电压同相位,同时获得单位功率因数。
该光伏装置具有功率跟踪(MPPT)、频率跟踪、输入欠压保护和输出过流保护的功能。
一、方案设计与论证控制器模块采用新华龙公司的C8051F410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的方案。
该单片机I/O资源丰富、速度快,并可模拟各种总线。
芯片内置JTAG电路,可在线仿真调试,大大简化了系统开发调试的复杂度,而且功耗低,性价比高。
此光伏系统采用扰动观测法,其原理是先在上一时刻控制电压给定值U(k-1)的基础上进行扰动,将(U(k-1)+dU)作为此时刻输出电压给定值,再检测输出电流值I(k),计算当前的输出功率P(k)后,将此时的功率同上一时刻的功率值P(k-1)相比,若功率增加,则表示扰动方向正确,可朝同一方向继续扰动。
若功率值减小,则说明扰动方向错误,需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扰动。
采用扰动观测法的优点是:控制思路简单,实现较为方便;可实现最大功率点的动态跟踪,提高系统的利用效率。
二、系统硬件设计1.系统的总体设计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的框图如图1。
太阳能电池板输出的额定电压为60V的直流电通过DC-AC变换器变为交流电,经滤波器和工频变压器输出,同时工频变压器上有检测电路,用于电压的变化,检测电路的信号送给由单片机为主体的控制电路用来控制DC-AC变换器的工作状态,达到系统稳定。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的设计

高 新 技 术
光伏并 网发电模拟装置 的设 计
陈 占林 刘 忆
( 州 交通 大学 电子信 息与 工程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7 ) 兰 甘 30 0
2 CAC逆 变 方 案 .D - 2
正弦脉宽调制( w ̄t变器 , s P 0 即每半个周 期内有 多个脉 宽组成 ,并且脉冲宽度符合正 弦 波脉 冲宽度调 制规律 变化 , 出为正 弦波 , 则输 其 拓扑结构 主要有半桥式 和全桥式 。光伏发 电系 统并 网运行 时, 为避免对公共 电网的电力污染 , 也要求 逆变电源输 出正弦波电流 , 故该 系统 中 选择全桥式正弦脉宽调制逆变器 。 3 . 系统总体框图 光 伏并 网逆变器总体框图如 图 1 所示。
f
一
图 本 系统采用 的是一种两级式 的结构 ,前级 D — C变换 器作 为 MPT控 制器 实现最 大功 CD P 率跟踪功能 , 后级为全桥逆变 电路 , 产生与 电网 电压 同频 同相 的电流 ,使整个装 置的并网功率 因数为 1二者通过直流母线 D l k 。 Ci 相连 , n 控制 上相互独立 。在全桥逆变器『与 电网间加人工 2 ] 频变压器隔离 ,这样整个系统就不会向 电网输
一
6一
中国新技术新产 品
一
参 考 文献
Ⅲ 赵争鸣 刘建政 孙晓瑛.太阳能光伏发电及 1 其应 用f . : M1 北京 科学 出版社, 0 5年 7月 20 闳 周 志敏 周 纪 海 纪 爱 华 .逆 变 电源 实 用技 术 『 . : MI 北京 中国电力 出版社, 0 5年 1 20 1月 『 3 ]邢岩 肖曦 王莉娜. 电子技术基础l . 电力 M1 北
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优秀作品选集(1)

开关电源电路设计中的主要损耗包括:场效应管的导通电阻损耗和开关损耗;滤波 电路中电感和电容的损耗。综合考虑成本和性能,本电路选用了 IRF540,其导通电阻 仅为 77 毫欧,输入结电容为 1700pF。在带载额定电流 1A 时,全桥的静态功耗 Pon = 4* I 2 × Ron = 0.308W 。由于滤波电感和电容工作在高频下,起储能释能作用, 因此电感要尽量减小内阻,并保留 1mm 磁隙防止饱和,电容则要选取等效串联电阻 ESR 较小的高频低阻类型,以减小在电容上产生的功率损耗。本作品中所用的电感线圈为多 股漆包线并绕以减小高频下导线集肤效应带来的损耗,并使用铁氧体材料的磁芯以减小 其4.磁滤滞波损参数耗。设电计容:则选用聚丙烯电容,它具有较好的高频特性、稳定性和较小的损耗。
R1k5Ω
24kΩ
DIODE_VIRTUAL
R1k3Ω
NOT
1V4V
图 1 自振荡 D 类放大器电路仿真原理图
图 2 自振荡 D 类放大器电路仿真波形
VIII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全国一等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崔益军 康传华 张京雷 摘 要 该设计装置模拟光伏并网发电,主要由主电路、控制电路、采样调理电路、驱动保护 电路、辅助电源以及显示电路等六部分组成。逆变器控制采用混合脉宽调制(HPWM)方式, 很好地降低了开关损耗。系统的数字处理模块采用了具有高处理速度、低功耗的芯片 TMS320F2812。采用 PI 控制策略进行逆变系统的控制,参数设置简单,易整定。系统能够实 现最大功率点的跟踪,具有欠压保护、过流保护以及相位跟踪等功能,并在过流、欠压故障 排除后能自动恢复正常状态。DC-AC 变换效率高达 88%,失真度只有 3%。 一1.、逆方变器案主论电证路拓扑结构的选择 半桥电路(图 1)结构简单,但直流电压利用率低,桥臂输出波形谐波含量大,需要高 的开关频率和大的滤波器,且只适用于中小容量的场合。 全桥电路结构(图 2)相对复杂,但控制灵活,且输出电压是半桥电路的两倍。开关管 所承受的电压、电流应力均相对较低,且控制方式灵活。此外全桥逆变电路由于桥臂输出电 压存在零电压的续流状态,可实现倍频,在较低的开关频率下,可以获得更好的谐波控制。 故本设计中采用全桥逆变器的拓扑结构。
基于MSP430F169的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L — 过 流f限 1
放大.G I ==O
图 6 过 流 保 护 电路 图
设计时 ,使 用两个 上述 的 自振 荡
逆变器构 成平衡桥式 D AC变换 器 , A—
以L 9 M3 3做 逆 变 的 比较 器 ,配 合 自 带 死 区 的 I 2 0 4浮 栅 驱 动 器 驱 动 R 19
平 门限时 ,再次打 开 场效 应管 。这样
可 以保证 过流 时迅速 关断 输 出 ,关 闭
L … 彻 ∽m 一 … ∞
I 咒
I
厂q sgn 6 App¨ T s ue = t ca I on
基于MS 4 0 1 9 P 3 F 的光伏并网 6 发 电模拟装置
M P43o 1 9. s F 6 bas ed Phot ol c Grd ov t i Gener i n ai ato An o algue Devc ie
理论 分析 及参数设 锁 相 环 C 44 D 0 6可 以 实 现 输 入 信 号 的 倍 频 和 同 步 ,输 入 频 率 4 H - 5 z 经 2 6倍 频 后 为 5 z 5H , 5 1. k z 1 .8 H 1 2 H  ̄ 40 k z信号 ,送给 单片机 5 作为 系统 同步 的时钟 .单 片机用 D DS
机作为 主控芯片 。它 是 T 公 司出产的 l
一
世界电子元器件 2 4 01 ge ccnc n 2. ce .or
仅 丌 腥 用 D s n&Ap l ain ei g pi t s c o
+v 5
’、 s,
电路 与程 序 设 计
DC— AC电路
D A C— C逆 变 器 由振 荡 原 理 的 D 类功率 放大 器构 成 ,利用 负反 馈 的高 频 自激 ,产生 幅度 较弱 的高频 振荡 叠 加在 工频信 号上 ,经过 比较器 产 生高 频 S WM开关信号通过浮栅驱 动器驱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电子竞赛题目目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题目 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A题)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光伏并网发电模拟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用直流稳压电源US和电阻RS模拟光伏电池,US=60V,RS=30Ω~36Ω;uREF为模拟电网电压的正弦参考信号,其峰峰值为2V,频率fREF为45Hz~55Hz;T为工频隔离变压器,变比为n2:n1=2:1、n3:n1=1:10,将uF作为输出电流的反馈信号;负载电阻RL=30Ω~36Ω。
DC-ACUd
Idi
o1
uo
uREF
+-RL
uF
uo1
滤波器
控制电路
n1n2
n3
US
RS
+-
Tio
图1 并网发电模拟装置框图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具有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功能:RS和RL在给定范围内变化时,使dS12UU,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不大于1%。 (2)具有频率跟踪功能:当fREF在给定范围内变化时,使uF的频率fF=fREF,相对偏差绝对值不大于1%。
(3)当RS=RL=30Ω时,DC-AC变换器的效率≥60%。 (4)当RS=RL=30Ω时,输出电压uo的失真度THD≤5%。 (5)具有输入欠压保护功能,动作电压Ud(th)=(25±0.5)V。 (6)具有输出过流保护功能,动作电流Io(th)=(1.5±0.2)A。 2.发挥部分 (1)提高DC-AC变换器的效率,使≥80%(RS=RL=30Ω时)。 (2)降低输出电压失真度,使THD≤1%(RS=RL=30Ω时)。 (3)实现相位跟踪功能:当fREF在给定范围内变化以及加非阻性负载时,均能保证uF与uREF同相,相位偏差的绝对值≤5°。 (4)过流、欠压故障排除后,装置能自动恢复为正常状态。 (5)其他。 三、说明
1.本题中所有交流量除特别说明外均为有效值。 2.US采用实验室可调直流稳压电源,不需自制。 3.控制电路允许另加辅助电源,但应尽量减少路数和损耗。
4.DC-AC变换器效率odPP,其中oo1o1PUI,dddPUI。 5.基本要求(1)、(2)和发挥部分(3)要求从给定或条件发生变化到电路达到稳态的时间不大于1s。 6.装置应能连续安全工作足够长时间,测试期间不能出现过热等故障。 7.制作时应合理设置测试点(参考图1),以方便测试。 8.设计报告正文中应包括系统总体框图、核心电路原理图、主要流程图、主要的测试结果。完整的电路原理图、重要的源程序和完整的测试结果用附件给出。 四、评分标准 项 目 主要内容 满 分
设计 报告
方案论证 比较与选择 方案描述 4 理论分析与计算 MPPT的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 同频、同相的控制方法与参数计算 提高效率的方法 滤波参数计算 9
电路与程序设计
DC-AC主回路与器件选择
控制电路或控制程序 保护电路 9
测试方案与测试结果
测试方案及测试条件
测试结果及其完整性 测试结果分析 5
设计报告结构及规范性
摘要
设计报告正文的结构 图标的规范性 3
总分 30 基本要求 实际制作完成情况 50
发挥 部分
完成第(1)项 10 完成第(2)项 5 完成第(3)项 24 完成第(4)项 5 其他 6 总分 50
声音导引系统(B题)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声音导引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接收器 CW D 1 m 图1 系统示意图 xy 1 mS可移动声源
接收器 A接收器 B中点 O中点 O’
图中,AB与AC垂直,Ox是AB的中垂线,O'y是AC的中垂线,W是Ox和O'y的交点。 声音导引系统有一个可移动声源S,三个声音接收器A、B和C,声音接收器之间可以有线连接。声音接收器能利用可移动声源和接收器之间的不同距离,产生一个可移动声源离Ox线(或O'y线)的误差信号,并用无线方式将此误差信号传输至可移动声源,引导其运动。 可移动声源运动的起始点必须在Ox线右侧,位置可以任意指定。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制作可移动的声源。可移动声源产生的信号为周期性音频脉冲信号,如图2所示,声音信号频率不限,脉冲周期不限。
t 图2 信号波形 (2)可移动声源发出声音后开始运动,到达Ox线并停止,这段运动时间为响应时间,测量响应时间,用下列公式计算出响应的平均速度,要求平均速度大于 5cm/s。
(3)可移动声源停止后的位置与Ox线之间的距离为定位误差,定位误差小于3cm。 (4)可移动声源在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超过Ox线左侧的距离小于5cm。 (5)可移动声源到达Ox线后,必须有明显的光和声指示。 (6)功耗低,性价比高。 2.发挥部分 (1)将可移动声源转向180度(可手动调整发声器件方向),能够重复基本要求。 (2)平均速度大于10cm/s。 (3)定位误差小于1cm。 (4)可移动声源在运动过程中任意时刻超过Ox线左侧距离小于2cm。 (5)在完成基本要求部分移动到Ox线上后,可移动声源在原地停止5s~10s,然后利用接收器A和C,使可移动声源运动到W点,到达W点以后,必须有明显的光和声指示并停止,此时声源距离W的直线距离小于1cm。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大于10cm/s。
(6)其他。 三、说明 1. 本题必须采用组委会提供的电机控制ASSP芯片(型号MMC-1)实现可移动声源的运动。 2. 在可移动声源两侧必须有明显的定位标志线,标志线宽度0.3cm且垂直
可移动声源的起始位置到Ox线的垂直距离 响应时间 平均速度=
可移动声源在Ox线上重新启动位置到移动停止点的直线距离 再次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于地面。 3. 误差信号传输采用的无线方式、频率不限。 4. 可移动声源的平台形式不限。 5. 可移动声源开始运行的方向应和Ox线保持垂直。 6. 不得依靠其他非声音导航方式。 7. 移动过程中不得人为对系统施加影响。 8. 接收器和声源之间不得使用有线连接。 四、评分标准
项目 主要内容 分数
设计报告 系统方案 整体方案比较 7 控制方案
设计与论证 设计、计算 12 误差信号产生 控制理论简单计算
电路设计 系统组成 3
各种电路图
测试结果 测试数据完整性 3 测试结果分析
设计报告 摘要 5 正文结构完整性 图表的规范性 总分 30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实际完成情况 50
发挥部分 完成第(1)项 5
完成第(2)项 10
完成第(3)项 10
完成第(4)项 10
完成第(5)项 10
完成第(6)项 5 总分 50 宽带直流放大器(C题) 【本科组】 一、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宽带直流放大器及所用的直流稳压电源。 二、要求
1.基本要求 (1)电压增益AV≥40dB,输入电压有效值Vi≤20mV。AV可在0~40dB范围内手动连续调节。 (2)最大输出电压正弦波有效值Vo≥2V,输出信号波形无明显失真。 (3)3dB通频带0~5MHz;在0~4MHz通频带内增益起伏≤1dB。 (4)放大器的输入电阻≥50,负载电阻(50±2)。 (5)设计并制作满足放大器要求所用的直流稳压电源。 2.发挥部分 (1)最大电压增益AV≥60dB,输入电压有效值Vi≤10 mV。 (2)在AV=60dB时,输出端噪声电压的峰-峰值VONPP≤0.3V。 (3)3dB通频带0~10MHz;在0~9MHz通频带内增益起伏≤1dB。 (4)最大输出电压正弦波有效值Vo≥10V,输出信号波形无明显失真。 (5)进一步降低输入电压提高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6)电压增益AV可预置并显示,预置范围为0~60dB,步距为5dB(也可以连续调节);放大器的带宽可预置并显示(至少5MHz、 10MHz 两点)。 (7)降低放大器的制作成本,提高电源效率。 (8)其他(例如改善放大器性能的其它措施等)。 三、说明
1.宽带直流放大器幅频特性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幅频特性示意图 2.负载电阻应预留测试用检测口和明显标志,如不符合(50±2)的电阻值要求,则酌情扣除最大输出电压有效值项的所得分数。
3.放大器要留有必要的测试点。建议的测试框图如图2所示,可采用信号发生器与示波器/交、直流电压表组合的静态法或扫频仪进行幅频特性测量。
图2 幅频特性测试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