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本质

合集下载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二讲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道德的特殊本质)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 2 )道德规范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
己开辟道路。

(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的深层本质)

( 1 )道德需要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 关系,调节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 格,形成人类特有的实践精神。
天赋论与神启论不同,它不是诉诸外在源自、 神秘的力量,而是求诸人的主观心灵能力。

孟子说,人具有先天的道德良知、 良能,有所谓“四端”,即恻隐、 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 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 良意志。

情感欲望论认为,道德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 要的产物,它起源于人的情感和欲望。
“天道”与“宗教情感”
人们可以不信宗教,但不信宗教不一定 就没有宗教情感。
中国人宗教观念的实用主义





中国人对宗教的庸俗态度、宗教偶像不止一个、 宗教仪式的世俗化 道家修炼是为了长生不老;禅宗的修行是为了 “涅磐成佛” 中国人的“信仰”分为三个领域: 第一,宗教界的自我修行。 第二,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寄托。 第三,底层民众的消灾免难。
情。 ——(法)爱尔维修

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 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续和复杂化。

在达尔文看来,社会本能 俄国克鲁泡特金认为,越 是导致人类道德产生的最 是高等动物越能把个人利 重要的原因。它表现为以 益和集团利益“一视同 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 仁”。人类的伦理情感和 情心,并以各种方式彼此 善恶观念来源于动物的合 协作,相互服务。 群感和母兽爱护幼兽的自

从道德的劳动起源认识道德本质

从道德的劳动起源认识道德本质

从道德的劳动起源认识道德本质作者:李梦来源:《理论观察》2019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认为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道德是主体在劳动关系中创造的文化形态,实现了主体对道德的需要,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重要历史前提和基础。

道德本质是道德主体的良心自律和社会的导向作用所形成的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方式和实现人类人格完善的实践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

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之间存在密切互释性,两者互为前提,一方面,厘清道德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追溯道德的起源;另一方面,探究道德起源即道德形成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道德本质。

关键词:道德主体;道德起源;道德本质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8 — 0030 — 0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互揖别而组成人类社会以后,在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发生并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人类所有的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是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即劳动。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1〕P373由此可以理解,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即劳动是最伟大的、最有价值的活动,劳动不但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

因此可以说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和基础。

一、生产劳动实践是形成道德本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也实现了主体对道德的需求。

正是因为有了人类社会劳动出现,从而产生了人类社会的道德。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

”〔2〕P177劳动是“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进而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3〕P131通过探究马克思的劳动伦理思想,可以发现劳动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劳动主体需要为前提,劳动者依靠自身能力和生产资料对客观世界进行创造式的改造和生产,生产出满足自身需求的有形或无形的产品,其实质是劳动主体、劳动客体、劳动环境之间得的转换。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李春秋版)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李春秋版)
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
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 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4)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
(特殊本质)
相对于政治、 法律等其他社 会意识形态来 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说。
的最基本特征,也是人类精神能够进入实践的
主要依据。
道德它高扬善的、正当的、应该的,鞭策恶的、不正当的、不
应该的,不断推动人类的发展。道德作为精神不同于科学、艺术、
宗教等其他精神,在于它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
正确的行为方式,指引人们该怎么做为内容,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是以善恶的方式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是道德更深层
道德与法律相互联系 和相互区别
二 道 德 与 法 律
• 两者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包 容。 • 两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依 托。
三 道 德 与 文 艺
1、文化对道德的影响作用
2、道德对文化的支撑作用
四 道 德 与 宗 教
1、道德与宗教相互联系 2、道德与宗教相互区别
的性质。
(二)、道德本质是什么?
道德的本质就是指道德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 性质。要回答道德的本质是什么?即道德的根本性 质是什么。那么我们将通过选择一些参照物来解决
这个问题。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 2、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体系(特殊本质)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道德的一般本质) 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和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 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 道德的一般本质就是指道德与社会存在的区别。 现象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
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的学法、懂
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
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 善;
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 观要求。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 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 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 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 利益。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 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 自己的能动作用。 追求理想人格需要‚明智‛。
明辨是非
好的品德需要明智好学来扶助。
知人、自知
方法与境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 中庸 》
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 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 了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 部分,则表现出了消极、保守、落后的一 面。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思 潮。一种是文化复兴主义思潮,另一种是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 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 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功能
❖ 例如说中国孟子旳四心说:恻隐之心,人皆 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 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非有外铄我 也,我固有之也。而且孟子还举“孺子将入 井”和“舜在深山”旳例子来论证。
❖ 又例如康德旳纯粹理性也是以为人先天就天 赋有道德。善良意志,绝对命令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3、动物本能及进化论
三、马克思主义旳道德起源观
❖ (一) 、道德与人类活动
❖ 马克思主义以为道德不是历来就有旳,也不会 永远存在下去,是历史旳产物,是在一定旳历 史阶段产生旳。
❖ 我们懂得,道德是人对道旳得,(同学们想象 我们在讲到旳概念时那瞪旳大大旳眼睛),道 德是人旳道德,是人旳本质属性,没有人无所 谓道德不道德。要回到道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 旳,首先要回答人是在什么时候产生旳。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5、社会契约论 ❖以为道德起源于人们之间旳契约。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详细旳简介了
这种观点。
二、六种道德起源观:
❖6、社会实践论
❖以为道德起源时人们旳社会实践,是 为了调整生产和其他社会关系而产生 出来旳规范。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 学旳观点,下面我们还将详细讲解, 这里就先说说它旳基本意思。
我们能否提出理由阐明人为何要有道德呢? 假如竭力根据经验和理性来考察人性,我们就 会发觉,一切人都有许多共同旳需要、欲望、 目旳和目旳,例如:友谊、爱、幸福、自由、 和平、发明性、安定等 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必须确立和遵守旳道 德原则,应能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使他们免予 恐惊、不必紧张自己会被杀死、被残害、被盗 窃、被欺骗、被严厉管制或监禁。
❖人旳生存与发展需要是道德发生旳 诱因
❖首先,人类生存旳需要是道德发生 旳直接原因。
❖为了调整人们旳利益需要,最初便 形成了某些最简朴旳行为规范和准 则,以缓解利益旳冲突和矛盾。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道德
本质 功能 作用
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由经 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 质 2.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 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 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4.社会经济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除了以上主要功能外,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 向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 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
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 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影响 经济基础,影响社会生产力,对社会意识有重大 的影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社会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相 联系。有道德反映的经济基础,代表阶级利益所 决定。只有反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 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 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阻碍。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 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 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 间关系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 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主要形式。 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 心的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 用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道 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而是 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 共同发挥调节作用。
小结:道德的功能和作用彰显了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力量 是广泛的,深远的,他深刻的影响人们的意志,行为,和 品格,也深刻的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道德的力量随时 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 量。
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 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它是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文档资料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文档资料
16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 的不同作用下产生的;
➢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 的根源,可以避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 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终只能从经 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 根本原因之所在。
17
▪ 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 首先,劳动实践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 ▪ 其次,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是通过
33
▪ 另外,道德工具论强调道德在历史发展中的工 具地位,使道德从至上的权威走向现实生活,是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34
▪ 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强调道德的手段和工具性, 也容易造成对道德作用所含有的社会历史内 容的否认,也否认了道德具有规范性这一重要 特征。
▪ 道德工具论更多地是对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注 解,导致道德对历史的让步实际就是对个人利 己欲望的让步,必然使道德成为个人的工具,实 质上又否认了道德内容的丰富性和作用,容易 导致个人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 主义。
性质。
26
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差异,对道德本质的认 识也就存在许多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
从不同观点中汲取合理成分,可以为道德本质问 题的研究与深化提供借鉴。
27
一、伦理思想史的探讨
▪ 道德本体论与道德工具论之争 ▪ 道德本体论就是在道德的本质的问题上,确立
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至上性和超越性,将人视为 道德的载体和工具。
▪ 就是说,道德的约束性只有从属的性质, 道德作为人肯定、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 形式才是道德的本质方面。
41
▪ 首先,从道德发生的历史来看,道德产生于人们 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 秩序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 其次,有各种欲望、 需要的个人是社会历史舞 台上的真正主人,是社会进步的真实目的。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学习内容]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学习内容]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 ➢ 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道德根源
于经济关系,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讲的。 ➢ 一是说决定道德产生的要素都是在经济关系的不同作用下产
生的; ➢ 二是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是道德的根源,可以避
免对经济决定道德产生简单的、机械的理解。道德的产生最 终只能从经济关系中找到根源,经济关系是道德产生的根本 原因之所在。
第三章 道德的起源、本质及功能
▪ 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 人类没有道德就活不下去吗?
网上流传的小实验:道德的起源
▪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 一个自动装置
▪ 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 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 了
4、人性论(情感欲望说)
▪ 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 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 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 韩非子:中国性恶论的代表 ▪ 伊壁鸠鲁: “要把情感作为判断一切善的准则”, 幸福
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 ▪ 亚当·斯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种
▪ 1.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 (1)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 (2)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也是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 (3)社会意识是道德起源的第三个历史前提。 ▪ 道德就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
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
▪ 2.原始道德的发生
▪ 原始先民的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 ▪ “猿人”(约300万至200万年前) :主要依赖于自己的合群
就是动物合群性道德情感的表露。 ▪ 同种之间互相扶持的事实(狼群、大象、企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德的本质 论道德的本质

黄云明 原载《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伦理学学者做了各种努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伦理学的发展仍跟不上社会道德变化的速度,伦理学不能够给社会道德建设提供足够的指导,社会现实要求伦理学必须在一系列关键的理论问题上取得突破,道德的本质问题正是这些重要问题中的一个。 一 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是伦理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学者们的观点众说纷纭,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种观点被人们称之为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另外一种观点则被称之为主体论伦理学,其它的关于道德本质的观点其本上是围绕这两种观点展开的。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这两种观点在理论和现实方面的得与失。 (一)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认识 “文革”结束后,我国许多哲学工作者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具体到伦理学方面,这导致了伦理学研究中有了过多的哲学影响,以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具体的伦理学研究,在道德本质问题上有所体现。社会本质论伦理学一开始就认为道德的本质是被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在数年的讨论中,社会本质论论者也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缺陷,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丰富,认为道德本质的揭示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道德有一般本质,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道德还有它的特殊本质,即道德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的性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道德具有三个基本点,其一,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它与政治规范、法律规范这些国家或政治团体制定的制度化的规范不同;其二,道德规范不使用强制性手段来贯彻,主要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其三,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规范,道德必须内化为良心才能够真正发挥社会作用。道德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其二,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其三,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善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自从建国后就在我国伦理学界占据主流,“文革”以后,也是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结束了“文革”十年中把伦理学作为资产阶级学科的历史,同时在反思“文革”失误,拨乱反正,强化道德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强调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突出了道德的政治性,把道德追求和政治热情在实践中结合在一起,这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社会本质论伦理学突出了道德的规范性,强化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和约束作用,这致使一些超高水平的道德规范也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得以贯彻,这对于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渡过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困难岁月都有积极影响。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伦理学是应该肯定的,经过丰富以后的观点,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阐发了道德的本质属性,但是作为对道德本质的全面的准确的表述尚有不尽人意之处。其一,它没有揭示出道德主体内在的价值特殊性和精神理想的特殊性,同时也没有很好地阐明道德的特殊本质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使人感到道德的本质不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二,它也对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建设的超阶段性负有一定责任。 (二)主体论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认识 主体论伦理学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年青的伦理学学者针对社会本质论伦理学提出的关于道德本质的新见解。主体论伦理学主张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具体来说,其一,从道德的历史发展来看,是人的需要孕育了道德,并且推动道德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道德起源于主体的需要,而不是社会经济关系或客观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二,道德是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人对世界的把握是人对世界的各种本质、力量和特征的实在的占有,是人的本质的丰富和发展。道德不是规范的总和,道德体现着人的追求。道德对于人不仅仅是约束,更重要的是激励。道德不是社会对付个人的工具,而是在个人和社会之间造成一种适当的关系,它使社会求得和谐和进步,保证个人获得肯定和发展自己的条件;其三,人的道德的主体性相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是道德的接受者,但人会把接受过程变为主动探索认识自己、社会、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有关系的过程,人不是消极地被道德规范左右,而是主动地选择道德规范,理解和内化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人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体现者。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但也要勇敢地突破陈腐的传统和规范,为新道德的确定开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导人的精神建设。 主体论伦理学从“人与道德”的真实关系入手,寻找道德的主体性,而不是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入手确立道德的客观的社会基础,这是主体论伦理学和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在道德本质问题上的根本区别。主体论伦理学给伦理学研究开拓了一片新天地,它启示伦理学学者去创造更有利于个人实现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元的价值选择的可能性,为人的丰富和发展给予了更多的论证,从本质上使人们认识到道德不仅是社会现象而且也是个人现象,道德不仅约束人更丰富发展人。从实践方面说主体论伦理学确认道德是人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特殊形式,就确立了个人对自我需要、自我欲望满足的道德合理性,肯定人的自我需要的道德合理性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主体论伦理学的产生有其理论的必然性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伦理学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主体论伦理学也有其片面性。道德是个人现象也是社会现象,道德是主体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人类调节行为和关系的特殊方式,它的运作场所、对象和功能、形成的条件都是社会性的。主体论伦理学强调道德源自于人的需要,但人对道德的需要主要是人对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的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道德确实愈来愈肯定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但就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道德确实更多地表现为对个人的约束和限制,甚至于发展到扼杀个人的程度。在道德中,约束人往往表现为现实,而肯定人则只表现为应该,一种理想状态。社会是人存在的唯一方式,为了维护社会这种存在的方式个人不得不约束自己。主体论伦理学对道德应有的社会性、规范性、约束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不说是它理论上的重大失误。另外主体论伦理学把道德对世界的把握理解为人对世界的本质、力量、特征的完全占有,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对经济繁荣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对自然掠夺式经营造成了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以及人对物质生活欲望的过度膨胀。最后,主体论伦理学在社会实践的具体运用中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在道德生活中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强调道德对自我的肯定,则会降低道德对个人的约束作用,确实有滑向利己主义的危险,对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 社会本质论伦理学和主体论伦理学不论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有利弊,结合两种观点,相互取长补短可以使我们对道德的本质有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一)实践是分析道德本质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问题的出发点,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正是因为他们不能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实践是分析道德本质唯一正确的出发点。 实践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客观活动,所谓把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控制世界最终实现人自身。马克思说过人把握世界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方式: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他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把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把握的。”[2]所谓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把握就是道德的把握。人通过科学、艺术、道德和宗教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世界、实现自身。科学把握世界是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面中运动,给人类带来真理,人们利用真理改造世界、控制世界,使人成为世界的主人。道德以评价命令的方式把握世界,在善恶的对立中运动,一方面通过评价的方式为人们确立应当寻求的善的理想,为人性的丰富发展肯定多元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命令判定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使人们趋善避恶,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艺术把握世界是对世界的形象认识和改造,它在美和丑的矛盾对立中运动,给人类带来美感,在审美过程中,人获得象征性的自我实现。宗教借助于信仰把握世界,在信仰中,人通过幻想领悟生命神圣的价值。 实践本身使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列宁强调实践是“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3]也就是说列宁认为实践既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也是事物价值属性的标志。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把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世界的事实把握、客观的把握、科学的把握;另一种是对世界的价值把握,艺术的、道德的、宗教的把握。科学把握世界从客观出发,为人类提供客观的不依赖人的愿望、期待和理想的知识,它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态度无关,在这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道德、宗教是对世界进行价值性把握,人从主观世界出发,人在人的利益、渴望、期待以及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中把握世界,在这里实践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联系的确定者。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之间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在事实认识中实践作为价值性的标志同在价值性认识中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一样有意义。道德是对世界价值的把握,实践是善的衡量者,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有意义,但居于次要位置,所以道德生活要求诚实,但诚实要以善意为前提,善意的谎言在道德上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二)道德既是人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关系的调节手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列宁说:“实践=内在要求和外部现实性(2)。”[4]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人的内在的主观要求和外部现实性的矛盾。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科学、道德、艺术和宗教这些把握世界的不同方式中有不同的表现。在道德把握世界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