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雕塑作品为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宗教文化比较

——以宗教雕塑发展的特点为例

【摘要】

宗教与艺术同为上层建筑,都是人类深窥的情感启示。众所周知,宗教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宗教精神的浸染,造成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同时它也是构成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本文拟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的比较,探究中西方宗教在发展过程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雕塑艺术方面的异同点。通过不同民族不同的宗教特色的剖析,更好地理解民族艺术和文化内涵。

【关键字】中西方宗教书画艺术特色

一、中西方宗教文化概述及历史渊源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生存、演变、发展至今。

(一)西方文化及宗教发展

西方文化从起源上讲有两个源头: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化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古希伯来文明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其中,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流。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转向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1

在西方,早在轴心时代就已经完成了从自然宗教到伦理宗教过渡的转变,一1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元神的上帝观念成为西方文化价值的根基和支柱,在西方社会中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世的关注使得中国宗教的超越意识在表象上呈现出信仰的多元化倾向,其核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信仰实践本身在民间也唐代以后的中国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走势是儒、释、道的“三教合流”。

合流后的中国文化以儒家传统的人伦价值观和人生理想为核心,杂糅了佛教注重心性修炼的思维和实践方式,辅之以道教永生信念的诱惑与恐吓手段,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多元化和泛神化的天人体系。

宗教可以说是来源于图腾崇拜,联系某一个社会团体(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氏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当我们明白了在个人以上还有社会,而社会不是名义上而是由理性构成的东西,而是充满活力的一种系统时,我们便可能有一个解释人类意识的新方法。一个社会如果信奉某种宗教,他便供应了这个社会的需求。这种宗教所崇拜的对象,虽然披上了具体神话形象,但是隐藏在形象之下的,仍是这个社会本身。2

雕塑就是图腾图像的最好载体,它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其发展脉络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审美风范,

二、中西方宗教文化之雕塑艺术特色比较

源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背景,雕塑家也表现出差异性。在西方,古希腊雕塑家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这一方面与雕塑家揭示神祗和英雄形象被视为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雕塑家在进行雕塑时对古希腊哲学、美学等方面的深刻揭示密不可分。

2牟钟鉴.中国宗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一)中西方宗教雕塑的共同之处

中国和西方都有宏大的宗教艺术,它们以巨大的体量、雄伟的气势,显示了宗教性的崇高感。两者的雕塑都显示出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民心理特质和不同的信仰追求。可以说,“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

(二)中西方宗教雕塑的不同之处

1.主题不同

古希腊雕塑,它为欧洲雕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加之有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城邦与城邦间的联盟和城邦内奴隶制下的民主制。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物雕塑作品。有单人的也有组合的,动作姿态丰富多彩,这与古希腊“人,乃万物之尺度”的观念有着文化上的必然联系。

相比之下,中国的雕塑显示了题材广泛的特点,不仅有人物雕塑,动物雕塑,虚构的动物(龙、凤、麒麟等),人与动物的合形(女娲、伏羲的人首蛇身),还有山水树林,云朵雾气,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大量动物器物的造型。到了后期,特别是宗教雕塑兴起后,人像才得以充分发展。由此可见,以人为中心的现象显示了中西雕塑的人文主义文化内涵,以景致、动物、植物等为题材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图腾文化和自然主义精神。

以中国佛教雕塑为例,其尤其显示出阴柔美学的柔性。温静的姿势、圆润的造型、曲线的刻画,赋予这些佛教形象以和谐的品质。3中国佛教造型有泥的柔软、水的婉曲,而不必抵抗石头的硬度。欧洲宗教雕塑却在建筑上获得了时间的边框,虽然也有建设一个教堂花去几百年时间的例子,但一般时间较集中,不同朝代的雕像,基本上判若分明,形象的历史就像编好号的匣子,个个透明,却彼此分离。

四川大足宝顶山大佛湾造像,以山石崖壁的自然形态取势,高浮雕的大型巨龛紧依岩势一气相贯,初看,不知是人工造物还是自然神功。它利用了一个天然

3聚焦中国网./jjzg/bwzg/200903/t286220.htm.

凹崖开凿而成,构图跌宕于山势韵律之中。其中,饶有乡村风情画意味的《牧牛道场》浮雕,恍然使山间流水成了雕刻的一训分。那正在“调服心意”的牧人,那些猛虎、羚羊和小猴,仿佛正在崎岖的山道上行走,在幽深的林泉中嬉戏,雕塑形象与真实景物浑然一体。不仅五代两宋的汉式雕像如此,就连元代的密宗雕像也不例外。中国佛教造像就是这样,通过把宗教世界从封闭迷狂的精神领域带到开放的大自然,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与自然和谐的宗教艺术。

中国艺术对佛教艺术的成功改造之一,便是把神像从幽闭的洞穴中,从冰冷的石头房屋中请出来,让他们头顶蓝天,脚踏大地,让他们与自然山水体热相偎。尤其是,当禅宗兴起以后,禅的观念更加使佛教艺术演变成为贴近大自然的艺术

2.雕塑类型不同

希腊的雕塑自古希腊以来就形成了公共性的特征,而中国的雕塑则是封闭的。西方的雕塑与建筑经历了从一体到分离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古代雕塑除了墓俑雕塑和工艺性雕塑外,几乎与建筑从未分离,这既是西方雕塑能独立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雕塑对建筑长期依附的原因。

3.艺术载体大异其趣

中国宗教艺术表现为雕塑的宏大;西方宗教艺术却首先表现为建筑的宏大,然后使雕塑攀附其上和立身其中。中国佛教造像动辄十米、二十米乃至几十米以上,在云冈、龙门、敦煌,我们都能见到巨大的佛像。即便佛教雕塑衰微的清代,单从体量上看,这一类巨型摩崖石刻就足以使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借助佛陀世界的形象,立刻变为人们眼中的现实。以建筑为汇聚点的西方宗教艺术,却是人的精神追求与大自然的节奏陌路而行的象征。罗马式教堂以团块式造型,使神的雕像成为禁锢在古堡中的幽灵;横跨西特式教堂则以其轻盈灵巧的造型,仿佛要带领雕像中的神祗和信徒飞升天国。

4.价值追求不同

中国古人把宗教当成生活的工具,而中世纪的欧洲人却把生活当作宗教的工具。人性的感觉、意志和愿望,都被从人的存在中抽离出来,从而把人本身也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