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园田居_其三》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及作者陶渊明的的生平;初步了解古诗的艺术特色。

2.解古诗思想内容,学会做人。

3.引导同学体会诗歌意境美;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

课前预习:回顾之前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教学过程:

一、作家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可能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了,那是他41岁时,辞别官场后,便归隐田园,再不复出。而陶渊明的突出作品,也正是集中的出现在他归隐后。我们学过.《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等描写了田园生活诗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二、整体感知

自己先朗诵一遍,让学生注意到诗歌中的停顿,然后推荐同学起来朗诵

三、对诗歌进行整体的翻译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部分字词注释:

①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②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③道狭:道窄.

④沾:沾湿.

⑤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五、详细品读诗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删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据此,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小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解析: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解析: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3、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

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解析: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4“但使愿无违”中的“具体指什么”?

解析;具体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总比在官场中“为五斗米折腰”来得强。

5.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主旨)

解析: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作者摒弃尘俗、厌恶官场生活。

6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给大家的总体感受?

解析:虽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

7从陶渊明身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

参考: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舍弃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正确的看待得失。

六、课后作业:

背诵该首诗,并能默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