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通史复习资料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的可考历史,依据是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同位素14C测定和树轮校正,被测定的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河姆渡骨哨比舞阳骨笛晚了1000年。
2、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一只距今5000余年、有舞蹈图像的彩陶盆。
3、音乐教育形成于周朝,周王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
4、孔子曾以《诗经》作为音乐教材向他的弟子传授,《诗经》共350首,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的精华。
5、西周时期使用的乐器已有70种。
周代乐器曾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
这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论说属于我国最早的“他律论”,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则属于情感美学。
7、“乐府”一词的含义,后来扩大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是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8、汉代,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又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9、历代燕乐中,像隋唐燕乐那样建立起多部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和二部伎(坐部伎和立部伎)的宏大体制及其取得的高度成就,是绝无仅有的。
10、大曲的结构较为复杂,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中序(入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和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11、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复习资料重点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
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
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
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
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
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
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
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
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郑(今山东郊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
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
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 8788寸),得差数为0. 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
即0. 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南艺钱慧老师中音史复习资料

远古夏商时期中国音乐起源:《模仿自然说》《情感本能说》《劳动起源说》《异性求爱说》《巫术起源说》《葛天氏之乐》是一部载歌载舞的乐舞,表演时有三个表演者手中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一共有八首歌曲。
乐舞还有黄帝时代的《云门》,黄帝时代所作至尧时代增修的《咸池》。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有可能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简称《韶》,可能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商代的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用禽骨制成的骨哨和卵形的陶埙,至今约7000年,1986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了用鹤骨制成的骨笛,至今约9000年。
1977年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1976年河南安阳安屯好墓出土的编绕。
周秦时期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
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一是认为每佾固定为八人,另一种认为人数与八佾相同。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乐县:。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周代掌管音乐的乐官最高级别为“大司乐”,为中大夫,一般具有行政,教学和演奏三职能。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乐包括乐德,乐舞和乐语。
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分别是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咸池》,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朝当代的《大武》。
小舞是相对于“六代乐舞”等大型乐舞而言,那些13岁至19岁的国子们还必须学习一定数量的小舞。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专业课及共同课考试大纲专业课与共同课通用,但出题形式与答题程度要求有所区别古代音乐史部分教材:参看《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配套音响:专业课CD十张一套;共同课七张一套(音乐学系办公室有售)。
一、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一)概述人类在从原始落后的低级阶段逐渐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创造音乐和接受音乐的能力也随之与日俱增。
中国古代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以创造了音乐,并在夏朝以前已经产生了一些作品和乐器。
(二)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陶埙:陶土制作,圆形或橄榄球形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常根据音孔多少来称呼。
骨哨:动物肢骨做成的哨子。
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距今约有9000年形制统一,制作规范长约20厘米,直径约1厘米开管管侧开有7个孔,没有当今笛子的吹孔和笛膜孔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直吹,吹奏时将骨笛斜持,使顶端吹口与嘴保持一定倾斜度,吹奏时大部分气流进入管内,在管内一侧形成气体震荡而发声陶钟:陶土制作的钟考古学家认为钟铎先是由竹、木制成,后来用陶制作,再发展到用铜制作原始乐舞图(三)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朱襄氏,葛天氏,伊耆氏,伏羲氏,女娲,神农氏,••••••••••黄帝,少昊,颛顼,喾,尧,舜,禹(四)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1,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萌芽2,萌芽时期的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3,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771年)••(一)概述(二)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九歌》,《九辨》,《九韶》(《九招》),《时日曷丧?》,••••••••《大濩》,《桑林》,《大武》(三)“雅乐”与礼乐音乐1,“雅乐”的来源“雅乐”一词今存文献中最早见于《论语·阳货》雅(夏)原是地名,是周族的发源地“雅”的音乐,实际就是周族的传统音乐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相传是周公旦参照夏礼和殷礼制定的;后经汉初文人追记,基本内容保留在《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西周礼乐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等极化的音乐制度2)繁复的音乐礼节3,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专职乐师:黄帝时有乐师伦,舜时有乐师夔,尧时有乐师质;大约夏时起,有“瞽”(盲人)担任乐师巫,是古代祭祀活动中能以歌舞沟通鬼神的人女性巫曰巫,男性巫曰觋音乐机构:瞽宗,是乐师瞽人的宗庙大司乐,是西周时建立的庞大的音乐机构负责人:大司乐职能:1)掌管宫廷贵族子弟的学习 2)掌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大司乐中共有一千四百多人4,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音乐教育以培养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西周的音乐教育包括师、乐、舞三个方面(四)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1,《易经》中的民歌《周易》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一部筮书,即算卦书《易经》相传萌芽于殷周之际2,《诗经》中的早期作品《诗经》中的“二雅”中的周族历史叙事歌、风俗歌都属于西周、甚至西周以前的作品3,四夷之乐是指华夏民族四周的少数民族音乐另: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流入宫廷,丰富了宫廷的礼乐音乐,也促进了西周音乐的发展(五)乐器的发展1,考古发现的古乐器1)埙2)磬3)鼓4)钟2,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1)磬2)鼓3)庸4)龠5)和6)缶7)竽8)乐3,“八音”乐器分类法相传虞舜时已经有之1)金(钟-编钟、钲、铙、铎等)2)石(磬-编磬)3)土(埙、缶)4)革:鼓类乐器,如建鼓、悬鼓、鼗等5)丝(琴、瑟)6)木()7)匏(笙、竽)8)竹(龠、箫、管)(六)乐律学的形成1,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由商代无音孔陶埙能吹奏的音来看,商代已经具备产生十二律的音乐基础了2,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十二律的产生相传在黄帝时代真正的十二律和五声音阶的名称所见最早文献是《国语·周语》和《周礼·春官》3,宫调理论“宫”的含义就是“均”,是指一个八度中的各音位置“调”则是以每宫之中宫音之外的各音为主音的调“宫调”是我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的概称三、春秋战国(前771至前221)(一)概述1、周朝的礼乐制度土崩瓦解,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起来(雅乐衰落,俗乐兴盛)2、音乐作品、乐器、音乐表演艺术、音乐基本理论思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3、在诸子百家学说的影响下,各家各派的音乐思想随之产生(二)民间音乐1,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俗乐中,影响最大的是郑国和卫国的音乐俗乐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乐律学、乐器学、音乐表演艺术以及音乐美学思想的进步2,《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十五国:周南、召南(楚文化)、邺、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3,《楚辞》音乐《楚辞》源于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大司乐答案: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领导,最早的音乐教育就是“大司乐”。
三分损益法答案:根据某一标准音的管长或弦长,推算其余一系列音律的管长或弦长时,须依照一定的长度比例,三分损益法提供了一种长度比例的准则。
乐舞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众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
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
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
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现今人们根据出土的一些描写、描绘该乐舞的文字、壁画等编制出一套乐舞,重现古代唐朝时长安乐舞的优美、盛况和艺术魅力。
礼乐制度答案:周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
为了巩固其统治,他依照周朝原有的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
其中有一种制度叫“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也就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这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贾湖骨笛贾湖骨笛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中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
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极为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相和歌答案:相和歌它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经过艺术加工发展而成的艺术歌曲形式。
相和歌继承了周代的国风和战国的楚声传统发展而来,其特点是“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广陵散答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作者不详,在汉末已经出现的一首古琴曲。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骨笛: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了25支用猛禽翅骨制作的骨笛。
距今约7800-9000年。
这批骨笛形制统一,制作规范。
有的骨笛上面还留有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陶埙: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橄榄形等形状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和按音孔。
通常根据按音孔的多少来称呼埙的形制目前发现的主要有1半坡陶埙2河姆渡陶埙山西万荣荆村陶埙4山西太原义井村陶埙葛天氏之乐:是古乐名。
这首古乐总的来说是反映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它有歌有舞,里面三人拿着牛尾巴唱歌说明了歌舞和音乐是相结合的,原始时代的文学艺术和生产劳动紧密相结合。
从八首歌的歌名上可以看出这些作品的内容,大都反应出葛天氏出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
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他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
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产生了明确的音高,音阶观念,并能制作骨笛,陶埙,陶钟,陶角等乐器,还创造出反映自己生活的乐舞。
远古时期的音乐传说说明了什么?这些历史传说经过分析,有的能看出他们真实的一面,如“葛天氏之乐”大都反映出葛天氏处在原始蒙昧时期的思想精神状态,“伊耆氏”的“蜡辞”也是表达了对神的敬仰、祈求平安,有的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作品在后世还有留存,这说明这些作品确实存在。
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大韶》、禹的《大夏》,这四部作品在周代祭祀活动中还应用着,并教习给国子。
可以推测《云门》是黄帝氏族部落歌颂图腾的乐舞,《咸池》为名的乐舞则可能是尧氏族部落崇拜“咸池”的原始乐舞。
中音史复习——精选推荐

中⾳史复习中⾳史(上)考试复习重点1.⾻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村“⾻笛”。
是我国最早的乐器以及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2.⼤司乐周初建⽴的我国最早的宫廷⾳乐机构。
重要职能:⾳乐教育。
“乐”的内容包括:乐德(最重要),乐语,乐舞⽬的: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统治。
达到“礼乐治国”。
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政管理;⾳乐表演职能。
3.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
伯⽛和钟⼦期《⾼⼭流⽔》。
4、《楚辞》南⽅民歌⼤多数记载在《楚辞》中。
继《诗经》之后⼜⼀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
收录屈原的《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居》《渔夫》《九歌》是屈原以楚国民间祭祀中的歌舞为依据加⼯整理⽽成。
有浓重的巫风⾊彩及浪漫⾊彩。
《九章》反映了屈原被放逐后的苦闷与忧思。
表达了他爱国的情怀。
结尾采⽤了“乱”的⼿法,结构有长有短。
“乱”是先秦时期的⼀种⾳乐创作⼿法。
⼀般⽤于⾳乐结尾的地⽅,也是全曲的⾼潮所在。
5.⽼⼦的⾳乐思想题倡“⼤⾳希声、⼤象⽆形”。
提倡“⽆知⽆欲”,反对⼀切欲望。
他认为最理想的⾳乐是⽆声的,这种⽆声之乐正是有声之乐的本源。
是⼀种虚⽆主义⾳乐观。
6.《⼴陵散》⼜名《⼴陵⽌息》。
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特点是,不少琴曲直接取⾃当时的相合歌或相和⼤曲,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该曲描写的是格杀场⾯,由“正声”和“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成的⼤曲。
规模宏⼤,分为六个部分。
嵇康以擅弹此曲著称。
7.《胡笳⼗⼋拍》蔡⽂姬拍:表⽰乐曲段落全曲共⼗⼋段,⾳乐⽤宫、徵、⽻三种调式,表现了蔡⽂姬远嫁匈奴,思念故⼟,以后⼜惜别幼⼦的痛苦⼼情。
8.《梅花三弄》东晋恒伊演奏过的笛曲。
因同样的曲调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弄”是古代⾳乐中⼀种曲式⼿法。
乐曲表现了梅花⾼洁安详的静态以及不畏严寒,迎风摇曳的动态。
9. ⽂字谱是⽤⽂字记述古琴弹奏指法、弦序和⾳位的⼀种记谱法。
《碣⽯调幽兰》是我国迄今为⽌唯⼀留存的⽂字谱。
10.《碣⽯调幽兰》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琴谱,是唯⼀存留的⽂字谱。
中音史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84.夏商时期音乐发展的情况如何?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历史从此跨入了阶级社会。
由于夏商时期私有制的社会性质,他的音乐也被打上了深深地阶级烙印。
夏商时期的乐舞《大夏》《大濩》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们反映了私有制确立以后音乐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
《大濩》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代的音乐发展亦有其自身的特点。
商代“巫风”盛行,人们崇尚鬼神,各种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而巫、觋是联系人神的桥梁,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在一些重大祭祀仪典上表演。
商代乐舞绚丽多姿并深含神秘的宗教色彩。
85.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是原始时期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
磬——是一种石制的击乐器,是石器时期的产物。
编磬——有几个磬组成一套编磬,“永启、夭余、永余”。
钟——在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陶钟,还有三门峡庙底沟也出土了陶钟。
他们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编钟——现出土的、由多个不同音高的钟组成一组的编钟有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编钟,是三个为一组。
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
骨哨——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了几十支骨笛,他们只是一些小骨管,有三孔和两孔,距今7000年。
埙——是用陶土制成的吹奏乐器。
商代已发展到五音孔埙。
籥——是一种较古老的吹奏乐器。
原始的籥是由二三管制成,是后来排箫的前身。
——属于编管吹奏乐器,是后来小笙的前身。
86.周代的礼乐制度如何建立和实施?周朝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了礼乐制度,这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