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探讨_周萌

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构建探讨周萌1,伍秋云2,陈会茹1(1.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皮肤科,广西南宁530011;2.广西中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目的:探讨银屑病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造方法。
方法:采用复合多因素造模,用心得安制造豚鼠银屑病模型时,多次静脉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小牛血清白蛋白,喂养半高脂高糖饲料及冰水刺激以制造银屑病血瘀证模型,并对模型豚鼠进行血瘀证体征观察,鼠耳皮损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1(ET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
结果:银屑病血瘀证组豚鼠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银屑病组;银屑病组与银屑病血瘀证组豚鼠双耳皮损,在外观和病理切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血瘀证组血液流变学、ET -1、VEGF 指标较银屑病组改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既具备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关键词: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中图分类号:R758.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6-1161-03修回日期:2009-10-06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然基金课题(0640152)作者简介:周萌(1962-),女,广西桂林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士,主要从事中医药对HIV 无症状感染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银屑病向瘀证等研究。
中医认为血瘀证贯穿寻常型银屑病整个病理过程,至今尚未见银屑病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报道,因此本文采用复合多因素方法制造银屑病血瘀证豚鼠模型,使豚鼠具有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又具备血瘀证候特征。
1实验方法1.1材料与方法1.1.1动物与分组动物:普通豚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g 240g ,由广西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分组:50只豚鼠随机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A 组)10只、银屑病组(B 组)20只和银屑病血瘀证组(C 组)20只。
银屑病的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 1. 华中科 技大 学同济 医学 院附属 协和医 院皮 肤科, 武汉 430022; 2. 九江大 学医 学院附 属医 院皮肤 科, 江西 九 江 332000)
中图分 类号 : R758 . 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6-2084( 2011) 21-3201-04
摘要: 近年来, 随着在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上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尤其是对分子免疫学基础的认 状细胞表达抗原并分泌介质
入认识, 产生了一系列针对关键分子免疫介质的新 型生物制剂[ 4] 。 2 生物治疗研究进展
在对中重度银屑病患者的处理中, 早期传统的 银屑病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而近年来 出现的针对靶向免疫发 病机制关键环 节的新型 生 物制剂给 皮肤 科医 师和 患 者带 来 了新 的 希望[ 5] 。 生物制剂包括单克隆抗体和融合蛋白, 根据它们的 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封闭 细胞因子和靶向 T 细胞 的 生 物制剂 。 2. 1 抗细 胞 因子 治 疗 TNF-α是 由 多 种 细胞 产 生 的致炎细胞因子, 它在 银屑 病、银 屑病 性关 节炎和 红 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 病中起了 很重要的 致炎作 用。TNF-α 前 体 是 跨 膜 TNF-α, 经 酶 切 为 可 溶 性 TNF-α而被分泌至细胞外, 结 合 相应 的受 体, 诱导 细 胞信号通 路 活 化, 导 致 核 因 子 κB 的 激 活 和 细 胞 凋 亡, 核因 子 κB 可 以 促 进 炎 症 的 发 生、发 展。 靶 向 TNF-α的生物制剂主要分为两种: 抗 TNF-α单克隆抗 体( 阿达木和英 利昔单 抗) 和 TNF-α融 合蛋 白( 依 那
基 金项目 : 国家自 然科 学基金 ( 30872273 ) ; 江西 省 卫 生 厅重 大 课 题( 20084012)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一)

银屑病遗传与基因研究进展(一)摘要:近年来银屑病遗传和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某些HLA抗原及HLA单倍型与银屑病关系密切,并与银屑病的发病年龄有关。
通过“定点克隆”技术及全基因组扫描,已确定在染色体lq、4q、16q、17q、6q21及2、8、20上存在与银屑病易感基因相关的突变位点。
银屑病是一种在临床上有特征性皮损的、炎症性、过度增生性皮肤病。
在北美及北欧白人中约有2%的人患病,但在日本及北美、南美的黑人中患者相对较少1]。
通过大量的人群、家族及双生子研究均表明遗传因素是构成银屑病易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就近年来在银屑病遗传和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HLA与银屑病的相关性银屑病的遗传特性,以及流行病学资料使人们设计研究方案来确定MHC的HLA位点是否与银屑病的遗传有关。
Nair等2]在12.5cM基因组范围内扫描,提示银屑病与HLA区域连锁(Zmax=3.52,P≤0.01),在HLA位点上存在银屑病的易感性位点。
Jenisch等3]应用传递/不平衡实验(TDT)及参数连锁分析的方法,发现银屑病与HLA-C,-B,-DR,-DQ边锁,其中以HLA-B,-C最为显著。
1993年,Schmitt等4]首次在DNA水平上检测到HLAⅡ类等位基因与Ⅰ型银屑病有明显的联系。
他们用序列特异的寡核苷核酸探针对47例Ⅰ型(40岁前发病,有阳性家族史)及17例Ⅱ型(40岁后发病,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显示:HLA-DBR1*701/02等位基因的频率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为36%,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为15%,在对照中为13%。
同时发现HLA-DQA1*0201,-DQB1*0303在Ⅰ型银屑病患者中显著增加:HLA-DQA1*0201在I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37%,在Ⅱ型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为15%,在对照组中的频率为13%,HLA-DQB1*0303的频率分别为21%、0%、5.7%。
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银屑病以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炎症细胞浸润等为主要特点,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证实在银屑病的形成发展涉及到复杂的分子机制网络。
本文主要从细胞内主要信号通路异常、免疫紊乱与miRNA表达异常这几方面就银屑病发病机制及其对应治疗进展进行概述,并对多方面分子机制进行关联讨论。
【关键词】银屑病,发病机制,信号转导通路,免疫,miRNAs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Psoriasis: an overview LIU Chen,LU Qiuping, SHI Nannan,CHENG Yaojia, WANG Li,. Institute of Aging Research, School of Medicine,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 WANG Li, Email:liwang@【Abstract】Psoriasis is a chronic, recurring autoimmune skin disease with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excessive proliferation of keratinocytes and infilt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Although the pathogenesis of psoriasis is not yet clear, current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abnormal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cytokine-induced immune disorders, and abnormal miRNA expression all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oriasis.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describe this.【Key words】Psoriasis,Pathogenesis,NF-κB and STAT3 signaling pathway,Immunity,miRNAs银屑病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皮肤炎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表面的银色鳞屑及其所覆盖的红斑为典型特征,病程长且易复发,在全球人群中发病率约2%-5%,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皮肤疾病之一[1]。
银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银屑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
它的发病率相当高,据统计,全球患者人数接近1亿,其中我国患者数超过2000万,成为较为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
银屑病患者的皮肤出现异常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异常和角质过多的现象,导致皮肤出现斑块,常伴有剧烈的瘙痒,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身体上的负担。
银屑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有研究认为,它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
目前已知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等。
遗传基因和家族史是银屑病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环境因素包括感染、药物、毒素、心理因素等,它们都可以影响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从而诱发银屑病。
免疫因素直接影响着病变部位以及它们发作和缓解的时间,因此在银屑病的治疗中也尤其重要。
目前,对于银屑病的治疗,主要采用的是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两种方式进行治疗。
外用药物主要以角质溶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类似物、钙调蛋白抑制剂等为主。
这些药物都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面对的瘙痒和病变。
内服药物则以治疗病因和调节免疫系统为主,包括口服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甲基泼尼龙、长春新碱、阿伦莫德等。
不过,这些治疗由于存在一定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因此在接受治疗时应仅由专业医师开给患者。
新研究显示,一些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可以产生长期的治疗效果。
例如,和黄芪和葛根精华混合涂剂(BFOA)一种新的中药,被证实为具有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银屑病的效果。
该药物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强其内在防御功能,促进血清中干扰素的降解等机制,从而对银屑病进行治疗。
近年来,一些非药物治疗,如光疗和光动力疗法,生物制剂疗法以及手术切除等,迅速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近年来,科学家们尝试利用基因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银屑病,并逐渐认识到和银屑病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等。
例如,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 Rs755793在银屑病多发性致死性关节炎和外周心脏病毒血清型HI缺损病毒和百草枯敏感性中从已知转录的信号 (GWAS) 关联位点上被鉴定为新的可能遗传位点。
2021银屑病的神经免疫学研究进展范文2

2021银屑病的神经免疫学研究进展范文 神经免疫学论文(专业范文8篇)之第四篇 摘要: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心理应激因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和皮肤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参与对银屑病的神经免疫调节。
神经免疫调节机制的探究对心理应激诱导银屑病发病机制的阐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银屑病,应激,神经免疫学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银屑病的多基因遗传方式提示诸多因素参与其发生发展。
近年多项研究提示,40%~80%银屑病患者在经历应激事件时病情加重,50%中至重度银屑病患者认为抑郁情绪与银屑病病情病情加重有关[1]。
本文就神经免疫系统的调节机制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1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垂体后叶和肾上腺释放的激素分别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GC)。
正常情况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存在负反馈闭合调节环路[2]。
Vegas等[3]学者用罗彻斯特小鼠(自发性银屑病样皮损动物模型)研究发现,在应激下小鼠背根神经节内促炎神经肽,如P物质(SP)、钙调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生长因子(NGF)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升高,但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反而减少。
研究者推测,这一现象可能由应激后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增加介导。
随后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受体阻滞剂可以逆转这种现象,这表明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增加可以减少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
据此推测银屑病患者应激后病情恶化可能源于其本身HPA轴的缺陷以及糖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无法抵消慢性应激的促炎作用。
近期研究[4]发现银屑病患者HPA轴功能障碍,以及明显降低的血糖皮质激素浓度(包括基线水平和压力诱导后水平),均可以印证这一推测。
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是HPA轴的重要化学递质。
应激状态下,中枢来源的CRF通过无髓C纤维或有髓Ad-神经纤维传入神经释放到达皮肤[5]。
一种民间验方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药效研究

一种民间验方对银屑病动物模型的药效研究崔桂玉;霍万学;缪成才;强欣;鲁仁杰;张冬丽;庞铁光;吕广【期刊名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7)006【摘要】目的:探讨民间验方缪氏癣药对银屑病的疗效.方法:普萘洛尔涂于豚鼠耳,人工诱发银屑病样增生模型,然后将模型组依照缪氏癣药治疗浓度和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六组,即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低浓度+保鲜膜、中浓度+保鲜膜、高浓度+保鲜膜,并用缪氏癣药治疗,并与空白组对比疗效.主要以豚鼠耳部皮肤变化和耳评分为比较指标.结果:中浓度+保鲜膜组对豚鼠的治疗效果最佳.结论:缪氏癣药对银屑病模型有明显疗效.【总页数】3页(P690-692)【作者】崔桂玉;霍万学;缪成才;强欣;鲁仁杰;张冬丽;庞铁光;吕广【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通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蒙古通辽028021;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63【相关文献】1.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J], 韩玲2.银屑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J], 杨建强;李伟;郑敏3.银屑病的动物模型与细胞模型研究进展 [J], 彭玲玲;延祝;夏育民4.民间验方──阴炎灵主要药效学研究 [J], 闵照华;冯海莲;黄立成;王宁平5.无环鸟苷的透皮控释——一种用于皮肤HSV-1感染时药效评价的活体动物模型[J], Gonsho A;刘凤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李珺莹;李红【摘要】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免疫相关性皮肤病,血管生成是银屑病致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银屑病患者的皮损和血浆中显著升高,许多病例报告表明VEGF抑制剂治疗银屑病有效。
现有的VEGF抑制剂主要有3大类,包括抗VEGF单克隆抗体、VEGF受体拮抗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本文综述了目前VEGF抑制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Psoriasis is a common inflammatory autoimmune disease. Angiogenesis is known to be a key pathogenic fea⁃ture of psoriasis. The elev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the skin and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 number of case reports have indicated that VEGF inhibitor is effective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VEGF inhibitors are consisted of three categories:anti-VEGF monoclonal antibodies, VEGF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curr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VEGF inhibitors in psoriasis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4页(P333-336)【关键词】银屑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作者】李珺莹;李红【作者单位】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邮编300120;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皮肤科邮编3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1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组织学特征是真皮和表皮的炎性浸润,表皮增生,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分化,真皮血管及毛细血管袢迂曲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 屑病 转 基 因动物 模 型研 究 进 展
王 娅 , 健平 , 朱 赖奇 伟
( 东医学院药理 学教研 室 , 东 湛 江 5 4 2 ) 广 广 20 3
d i1 . 9 9 j i n 1 0 1 7 . 0 2 0 4 o : 3 6 / .s . 0 1— 9 8 2 1 . 0 . 0 s
血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 acl n o ei rwh f t , vsua edt l lg t a o r h a o cr V G ) 内皮细胞特异的有丝分裂原 , E F是 可直接作 用于血管 内
朱健平 (9 4一 , , 15 ) 男 教授 , 研究方 向 : 皮肤药 理学和外 用 药物新 剂型 , 通讯作者 , — a :d c p d c eu a E m i g m  ̄ @gm . d .n l
因此干预 I-R 的基 因在 K L1 I C上 表达是 治疗 银 屑病较 理想
的靶位。 7 敲 除 J n 和 cJ n基 因的 银 屑 病 动 物 模 型 uB -u Zn 等 选 择 了 位 于 P O S ez S R 6的 Jn u B基 因 , 过 基 因 通
皮 细胞表面上的受 体 , 激血 管内皮增殖 , 一种 潜在 的血 刺 是 管生成因子 。D ta 等 刮用原 位 杂交 和免 疫组 化 的手 段 e r m 证实了 V G E F在银 屑病皮 损 中表 达量 明显 升高 。为 此 , i Xa
・
1 ・ 4
中国药理学通报
C ie h r aooi l uli 2 1 a ;8 1 hns P am cl c lt e g a B e n 0 2Jn 2 ( )
皮 突延长几乎完全消失 , 表皮结构接近正常 , 角化不全减 轻 , 血管增生减少 。另外 , 表皮分化 异常 的 K 6标 志 以及 血管炎 性标 志 如 E 选 择 素 、 胞 问 细 胞 黏 附分 子一 IA 1 、 一 细 1(C M— )
C8 D T细 胞 分 布 等 恢 复 正 常 , 明 V G 表 E F对 维 持 K 4V G 1一 E F
摘要 : 银屑病是一种受 多基因遗传 因素影响和多种环境 因素 诱导所 产生的慢性炎症 性皮肤 疾病 。为了 阐明银屑 病复 杂
的发病机 制和开展药物治疗学 的研究 , 建立一个理想 的动物 模 型是关 键 , 近年来 随着转基 因技术 的发 展 , 建各 种银 屑 构 病相 关的转基因动物模 型成 为热点 。该 文就银 屑病 转基 因 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关键 词 : 银屑病 ; 转基因 ;动物模 型 ; 皮肤病 ; 易感基因 ; 综述 银屑病 ( sr s ) 常见的顽 固性皮肤病之一 。其主要 poi i 是 as 表现为角质形 成细胞的过度增生 、 炎症 细胞 聚集和真皮乳 头
表 达 。 结 果 转 基 因 表 达 I一R L1 I的 鼠 对 外 源 性 I一 应 加 L1反
病的表 型 ,随着 年龄 增加 症状 加重 , 龄 以上 K 4 V G 5月 1一 E F
剧, 引发 了皮肤 炎症 和表皮增生且继发肿瘤 相关生 长因子 ( rc 和 G C F的产生 。为 了进 一步验证 I一 Go )  ̄ M—S L1的直 接炎
损并伴有 掌 、 趾形态异常 , 组织 学检查 可见 表皮 角化不全 , 角 蛋 白及整合 素异 常表达 , 皮 和真皮 层 内大 量炎 症 细胞 浸 表
润, 这些变化与人类银屑病表现非常相似 。该模型基本上 呈
现了银屑病患者在组织学和生物化学方面所有典型的表征 。 4 转 基 因 表 达 K1 - E 4V GF的 银 屑 病 动 物 模 型
表达整合素 的小 鼠模 型 , 结果单独表达 p 亚基及表达 p 、 : 二聚体或 p 、 复合体 的整合素 的小 鼠表皮增 生 、 角质形成 细胞 ( C 分化 异常并伴 有皮 肤炎症 , 人类银 屑病 的皮 肤 K ) 与
病 理 表 现 相 同 。 R meo o r 等 也 从 转 基 因表 达 整 合 素 的 小 鼠 模型 K C培 养 中发 现 基 底 层 表 达 整 合 素 对 K 的 黏 附 、 生 C 增 及 终 末 分 化 起 一 定 的 作 用 。 同时 , 转基 因 表 达 整 合 素 的小 鼠
病 的 目的 。 3 转基因表达 B - MP6的银 屑病 动 物 模 型 骨形 态发 生蛋 白 ( oem rhgnt rtn , MP6 是 bn op oee e o isB -) ip e
来越来越 多的研 究者致力 于通过 转基 因动物模 型来研 究银 屑病 的发病 机制及 开发 治疗银 屑病 的新 药 。本 文就 银屑病 转基 因动物模 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内对 表皮细胞增生 和分 化 的调控 , 价 T F 8相关 的分 子 评 G. 在银 屑病病因中 的作 用 , l s g等 以角蛋 白 1 ( I ) Be i sn 0 K O 作 为启 动子携带 B 一 因转 入小 鼠受 精卵 内 , MP6基 建立 了在 表 皮毛囊间基底 上层高 表达 B P6的小 鼠模 型 , M . 发现 新生 幼
肤有明显的红斑 、 屑伴脱 发 , 有乳 头瘤样 表皮 生长 。组 鳞 偶 织学检查其皮肤呈现大面积明显角化过度 , 局灶性 的角化不
良 , 层 肥 厚 , 皮 、 皮 中 的 淋 巴 细 胞 和 中性 粒 细 胞 浸 润 , 棘 真 表
真皮 乳头部血管扩张 , 并伴随双调 蛋 白基 因在 K C表皮基 底 层 高表达 。银 屑病表皮 过量表 达双调 蛋 白的直接机 制 尚不
鼠皮 肤 紧 绷 , 层 变 薄 , 皮 毛发 生 长 缓慢 , 年 鼠 出现 大 面积 皮 成
模型研究也 表明整合素表 达异 常是引发 银屑病 的原 因而 不 是结果 , 与生长 因子有关 , 且 如转化 生长 因子 ( G 一 ) 表 T F0 、 【 皮生长 因子( G ) E F 等。特异性 的生 长 因子能在 时间 和空 间
症 反应 , 他们 又用 I 1 R 0鼠与 已知在基 底 层 K C上过 量表 达
1一DL 1 7k I一d的转基因 鼠杂 交。结果 诱发 了第 2代 转基 因 鼠 自发 性皮 炎 , 组织学 和 肉眼观察均 与双亲 不 同 , 发性 细 继 胞因子的产生更强烈 , 些病理 变化 与人类银 屑病很 相 似 。 这
上调节 K C表达整合素 的类 型及扰 乱生 长 因子信号 通路 和 整合素 的表达 , 因而导致 了表皮 的异常。
2 转 基 因表 达 双 调 蛋 白 的银 屑 病 动物 模 型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17 (0 2 0 — 0 3— 4 A 10 9 8 2 1 ) 1 0 1 0 中 国 图 书 分 类 号 : -5 R 6 —3 ; 7 8 6 R 0 ; 3 332 R 5 .3
多功 能生长因子 , 属于转化生 长因子一 ( G - 家族成员 之 p T F )
一
,
在结构和功 能 方面 与 T F B相 似。B - 靶 细胞 上 G— MP6与
的受体结合后 产生各种 生物学活性 , 其功能可能是引发终 末 分化 , 干扰表皮 内环 境 的 自稳状 态 。为 了分 析 B 一 体 MP6在
1 转 基 因 表 达 整 合 素 的银 屑 病 动 物模 型
整合 素家族是一组细胞表面糖蛋 白受体 , 其配体为细 胞 外 基质成分 。已有 多项研究 证 明银 屑病 的发生 与整合 素 的
异 常表达 密切相关。C r l等… 使 用人类 的套 膜蛋 白启 动 ar l o 子引导整合素基 因在小 鼠的表皮基底层表达 , 建立了转基 因
部 血 管 增 生 扩 张 , 而 出 现 角 化 过 度 、 化 不 全 、 粒 层 消 从 角 颗 失 , 细 胞 层 增 厚 等 临床 病 理 性 改 变 。 目前认 为 银 屑 病 是 一 棘 种 多 基 因 相关 的 遗 传 性 疾 病 。随 着 转 基 因技 术 的发 展 , 年 近
转基因 鼠自发产生典 型银 屑病样特 征 , 包括 表皮增 生 , 表皮 分化能力改变 , 血管粘附分子上调 , D T淋 巴细胞 在真皮 C4
聚集 , D T淋 巴细胞在 表 皮 聚集等 , C8 而诱 导 3月 龄 K 4 1一 VG E F转基 因小 鼠重度银 屑病 表型 , 需要 引入其 它刺 激如创 伤 , 与人 类 银 屑 病 皮损 出现 以前 的 皮 肤 到 银 屑病 皮 损 这 (ob e h nm n n 的转化一致 。为 了证 实 V G ke nr eo e o ) p E F在激 发
双调蛋 白, 也称 为 K C衍生 的生长 因子 , E F家族 中 是 G 的成员之一 。正常人上皮组织双调蛋 白的表达量很低 , 而银
屑病病人表皮组织则高表达双 调蛋 白基 因。C o ok等 用人 类角蛋 白 1 ( 1 ) 4 K 4 启动 子携带 双调蛋 白基 因建 立 了转 基 因 小 鼠模型 , 结果显示携 带双调 蛋 白基 因的小 鼠寿命 缩短 , 皮
中 国药 理 学 通报
C i s P am cl i l uli 2 1 a ;8 1 :3— hn e h r ao gc lt 0 2Jn2 ( ) 1 6 e o a B en
。1 ・ 3
网络 出版 时 间 :0 21 1—1 2—2 2:2 网 络 出版 地 址 :t / w 61 4 ht / ww. n i n tk ms d ti 3 . 0 6. 2 1 2 . 2 2 0 9 hml p: c k. e/ c / eal 4 1 8 R. 0 1 6 14 . 0 . t / 12
另外 , 一O 在体 内有对 K I 1f L C活 化 的 自分 泌 作 用 , K 而 C上
1一 R 的表达对 I一 介 导 的 自分泌 作用 起重 要调 控作 用 。 L1 I 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