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探析.doc1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解读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人究竟是什么?他只是历史中已被安排好角色的剧中人,还是历史的剧作者?古今中外无数智者痴迷于这一问题,对它的书斋渐悟,闲暇诧异构成了人类文明斑斓璀璨的悠悠画卷。
古希腊哲学闪烁着人的理性光辉,在经历了漫长中世纪的蛰伏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又一次高扬了理性原则,后继者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天才思想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深化着对人性的认识,而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人学革命则是由马克思完成的。
关键词:人性人的本质人学人是什么?只是从四足,到两足,再到三足的动物?如何破解这个斯克诺芬之谜?一、人学的渊源古希腊中求真知,爱智慧的哲思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于古希腊理性主义人学的始终。
关于人性的解析,在古希腊哲学中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
这期间经历了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自然人性论,泰勒斯、恩培多克勒这样的早期哲学家,把世界的本原视为如水火土气这样的物质,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理性人性论,毕达哥拉斯提出“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灵魂”,灵魂就是人的理性。
他的灵魂这一概念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认为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可以转世,得到永存。
赫拉克利特阐发了“逻各斯”,把人看作一个求取真知、获得智慧的理性存在者。
苏格拉底、柏拉图更是极大地发展了人的理性学说,他们明确宣称自己的哲学就是研究人的理性。
由此,理性是人的本质的思想渐渐被确立起来。
社会人性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已经窥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苏格拉底和德谟克利特在“知识即美德”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前者强调美德的先验性,后者则更注重了后天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的影响。
在人的自然属性基础上,人的本性进而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改变,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在这里已经接近人性的社会性思想了。
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人是政治动物”,“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他强调社会教育、行为实践对培育人的美德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历程探究

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历程探究人学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雏形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标签:马克思人学;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发展从哲学开始产生,人的问题就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过程之中。
古希腊德尔菲神庙前“认识你自己”的石刻铭文标志着人的觉醒和人的观念的产生,智者普罗泰戈拉指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同样,对人的问题的探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形成相一致的。
本文将试图对这一过程进行回顾,深入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是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崇尚理性、黑格尔哲学的绝对观念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自我意识思想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哲学理论探索的。
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正处在黑格尔学派的分化时期,青年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但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来说,正是在这一时期他带着“自我意识”的理论困惑而走进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完成了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为题的博士论文,体现了他勇于突破旧说的独创精神。
这是马克思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比较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在开始涉足哲学的时候关于人的思想。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论述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学说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
原子”脱离直线的偏斜”,“是个人意识的象征,个人意识只有离开世界,才能在这个它感到无能为力和受压迫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自由。
”[1]马克思对自我意识有了独特的见解,坚决地用自我意识去批判宗教,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主要从引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至中国的初期阶段开始,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过程,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分析了在中国实践中的应用和当代中国的独特表现。
结论部分则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中国的演进历程,为读者提供一个综合了解该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思考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引言、正文、结论、初期阶段、传播、融合、实践、应用、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展望。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平等地位和尊严。
这一思想源自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立场和对人类解放的理想追求,将人的自由、平等、尊严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通过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加深了对人的认识和人的地位的理论研究,拓展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为构建现代社会主义和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概念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中国化的必要性中国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思想,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审视和转化。
只有通过中国化,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中国化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心理需求。
通过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更为广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
早期著作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

作者简 介 : 张建 云( 1 9 7 O 一) , 女, 辽 宁阜 新人 ,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马研 院 马克 思 主义 基本 原 理研 究 室主 任 , 研究员, 哲 学
博士 。
第 3期
张建 云 : 早 期著 作 时期 马克 思 “ 人 的本 质 ” 思想 发展 的 内在逻 辑
志和爱 , 就 是抽 象 的人本 主义 。
第3 3卷 第 3期 2 0 1 7年 6月
◇理论 园地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Vo 1 . 33 No . 3
J u n . 2 0 1 7
早 期 著 作 时期 马 克 思 “ 人 的本质 ” 思 想 发 展 的 内在 逻 辑
张 建 云
( 中 国社 会科 学院 马 克 思主 义研 究 学部 , 北京 1 0 0 7 3 2 )
摘
要: 早 期著作 时期 ( 1 8 4 3 —1 8 4 8 年) 马克 思在 《 1 8 4 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 以及 《 关于费 尔巴哈 的提 纲》 和《 德意
由的有 意识 的活 动 ” 是从人的类特性 、 从 人 与 动 物 相 区别 的角 度 出发 , 对人 的“ 类 本质 ” 或“ 类特性 ”
的 自觉 性 、 能 动 性 与 社 会 性
— —
1 . 感性 活 动 : 《 手稿 》 中马 克思 思想 超 越 费尔 巴
哈 之 处
所 作 出的 定 义 。 《 提 纲》 中的 “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是 基 于现 实性 和社 会 性 的 内在 规 定 性 角 度对 人 的本 质 的 揭 示 。 《 形 态》 中的 “ 他 们 的需 要 即 他 们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逻辑演变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对人的本质思想作了深入的探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持有者和发展者,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逻辑演变:
1、进化论阶段:马克思在他的早期作品《自然论》中,提出了人类是由低级动物进化而来的观点,并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也是按照自然进化的规律发展的。
2、历史唯物论阶段: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的持有者和发展者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生产活动所决定的,人的生产活动是由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3、历史唯心论阶段:在马克思的后期作品《论人类解放》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构成者和发展者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人的社会关系是由人的意识和思想所决定的。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经历了从进化论到历史唯物论再到历史唯心论的逻辑演变,从而更加全面地描述了人的本质的多方面内涵。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它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根本追求,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浅谈。
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改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认为人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摆脱一切形式的奴役和束缚。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幸福。
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领域,影响并塑造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我们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方向。
在当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人们普遍面临着身心两方面的困惑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和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使我们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媒体的发达,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和干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式,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困难,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道德危机等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理论武器和思想工具,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人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精品文档资料

马克思人本思想及其当代意义一、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产生人本主义心理学从20世纪50-60年代于美国兴起,主要学派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通过研究发现,人类与动存在显著差别,不可一概而论。
他坚信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向、差异性的。
他以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差异化为标准,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不同层次排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基本生理条件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或者说必须要满足的需要。
罗杰斯的自我论与马斯洛基本一致,都认为人类都有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但罗杰斯更加强调人类这一特殊群体自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与思考能力,从而在心理治疗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理论。
人类有一种先天性“自我实现”的渴求,即一个人发展进步的趋动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自此,人本主义的模糊概念被提出,为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萌芽的基础。
十九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和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人本思想做了进一步解释阐述。
费尔巴哈尖锐抨击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回到了唯物主义的正确道路上。
费尔巴哈为了防止大众把庸俗唯物主义同一般的唯物主义混为一谈的误会的发生,反对采用"唯物主义"这个术语,将自己的哲学称作"人本主义",形成了早期人本主义思想的雏形。
青年马克思起初单纯推崇人道主义,之后思想受到费尔巴哈影响,从青年黑格尔式唯心主义逐渐转变为唯物主义人本学,从简单的民主主义过渡至初级共产主义,马克思由此开始集中专注于对现实社会的事实性研究,之后在已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经历萌芽、初步形成、日趋成熟的过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以实践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人本学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的逐步深化过程中,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规律,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学说体系。
二、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人本思想是以客观实际存在的人为前提和基础出发的,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二是处于一定具体社会?P 系中的人。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的本质思想的演进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的本质思想的演进作者:刘茹来源:《知识文库》2020年第11期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质思想,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人的本质思想的体系。
本文主要从人是现实世界中的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世界历史是人的实践史三个层面来论述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质思想的演变发展。
最终指出人的本质是围绕着人的实践活动展开,人是世界历史和普遍社会关系中的个人。
从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可看出人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中,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不认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全部观点,指出人是现实世界中人。
接着他又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观点,提出了人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正式阐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多次强调人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人通过实践活动与对象联系,世界历史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
1 人是现实世界的人在博士论文中,在叙述原子的概念的时候,马克思认为原子只有其他物发展关系,且其他是自己本身时,原子的概念才得以实现。
原子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原子,原子要在自身中打破所有的束缚,成为一个个体自由的人。
由于普鲁士政府对知识界的迫害,马克思开始从书桌转向现实。
在1841年初至马克思退出《莱茵报》之间,马克思侧重对国家政治问题的研究,此时,他基本赞同黑格尔的观点,把国家看成普遍理念的最终实现,并以理性的国家概念来批判当时的国家制度。
他认为普鲁士政府把个别等级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的观念,把人民的整体自由降低为某些阶级才拥有的自由。
马克思在此期间,逐步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产生质疑,开始从现存的社会状况以及现实的人出发,关心社会中实际的问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主要围绕着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关系对黑格尔的国家观展开批判。
马克思反对把国家看做精神的最高实现,无论是市民社会还是国家都是以个人为基础而建立,而“国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探析 王 涛 (聊城大学 法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摘要:马克思早期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他的人本思想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初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本思想体系,其中现实的个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人是最终目标。
关键词:马克思;人本思想;现实的个人 作者简介:王涛(1969—),汉,男,山东茌平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聊城大学 法学院讲师。
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主要是指他从1835年8月到1848年2月这段期间所写的一些主要著作。这些主要著作从他的中学毕业论文开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止,包含了丰富的人本思想。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思想经历了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初步成熟的过程,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本思想体系。这里的人本思想主要是指马克思把现实的个人作为自己理论和实践的中心,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作为根本目的的思想,其中现实的个人是根本出发点,实践是贯穿马克思人本思想的主线,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人是最终目标。
一、 1835年-1841年的萌芽时期 1830年,马克思进入家乡特利尔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学习。在学校自由环境的熏陶下,马克思很早就表现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1835年8月中学毕业时,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其所写的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显示了他的非凡之处。在这篇文章中,年轻的马克思谴责那种仅仅依据自私自利的打算或基于物质利益来选择职业的做法。他这样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①从马克思年轻奔放的词句中, 人们可以读出一腔愿意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信念,字里行间迸发出很多人本思想的火花。 在大学期间,马克思开始研究法学,后转向哲学,并很快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青年黑格尔派是当时比较激进的组织,马克思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并成为其中的中心人物之一。1841年3月,马克思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论文赞
① 许庆朴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2
扬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说,反对机械论和宿命论。论文表明马克思当时主要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他突出强调了自我意识是世界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的哲学,特别是其中的自由思想和无神论观点。马克思十分重视自我意识与现实、哲学与世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的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 ①的重要观点,强调通过哲学的批判来改造现实世界,世界的合理发展只有通过精神和现实的结合才能实现。这说明马克思开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对实践的观点进行了初步的论证。马克思上述观点显然已经超越了当时的其他青年黑格尔分子,也正是这些观点为后来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作了良好的铺垫。 总之,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显示了关注人类生存的高尚情操和致力于全人类解放的伟大志向。在大学期间,虽然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但马克思重视的是其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并采取了辩证分析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脱离实践的弱点,重视人的实践和人的自我意识并积极参加了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但这个时期由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马克思所认识的人是理想化的人,还不是现实的人;他所认识的实践因为没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也存在理想化的问题。因此,这个时期马克思的人本思想还远没有成形,还处在萌芽时期。
二、1841年-1846年的初步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马克思经历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洗礼,并经过艰苦的探索创立了唯物史观。这一时期也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马克思通过一系列文章和著作先后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并批判地吸收了其中的合理成分,初步创立并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人本思想。 (一)清算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确立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并逐步确立了现实的人的主体地位。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社会历史的新的视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读到费尔巴哈的论文《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受到启发,于1843年在克罗茨纳赫写下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了批判,它标志着马克思已经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研究国家及其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深刻地揭露了黑格尔国家观与社会客观现实的尖锐矛盾。在国家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认为国家本身就是绝对目的,因为国家是客观精神运行的终端环节;国家是自由或维护自由的最高权利,“自由的理念只有作为国家才是真实的。” ②因此,个人须无条件服从国家。而马克思认为“全体性不是某种使单个人失去抽象单一性的规定的东西。而只是由单一性的构成的全数„„。国家成员„„,是国家的一部分,国家把它们看作自己的一部分”③人的本性是人的社会特质,国家的职能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反映了马克思已开始从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第258页。 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6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 3
人本主义出发来阐述人和国家之间的统一关系,并开始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1843年秋,马克思迁居巴黎,与青年黑格尔分子卢格一起创办了《德法年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于1844年公开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在这两篇文章,马克思继续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进一步的批判。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坚决驳斥了鲍威尔将犹太人的解放归结为废除宗教、宗教是一切罪恶的源泉的谬论。他从市民社会决定法和国家这一命题出发,指出宗教并非人世间一切罪恶的源泉,不是政治压迫的原因,而只是他的表现形式。因此,只能用人间的压迫来说明宗教的压迫,只有消灭了人间压迫,才能真正消灭宗教的压迫。针对鲍威尔在批判宗教时抽象地谈论人的解放,认为人的解放就是通过国家改革来实现的政治解放。马克思指出,必须区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使人类彻底解放,也才能真正消灭宗教及其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①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力求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他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从压迫下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人类。这样他就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的思想。马克思还阐述了自己的哲学与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②;“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③ 在这两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但提出了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而且指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途径和阶级力量,以及理论对人类解放的重大促进作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德法年鉴》停刊后,马克思对经济学研究的著名成果。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作为主体的人和人的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本应是统一的,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并由此造成了人的片面畸形发展,人的本质也发生了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摧残人的一面,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精神不是得到自由和解放,而是受到压抑和束缚。在劳动中,劳动者并没有感到是类本质的实现,好像是他类的活动。致使人们对这种本来是本质的活动感到厌恶、烦恼和反抗,一有机会,他们就会像逃避鼠疫一样来逃避劳动。只要异化现象存在,人就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扬弃异化劳动现象,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达到人的本质的复归,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把社会历史看成是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这就把生产劳动看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这部著作中,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进一步现实和具体,马克思通过劳动来规定人,规定现实的主体的本质,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