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ppt新版
合集下载
消渴的护理查房 ppt课件

情志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P3.潜在并发症:低血糖
❖ 相关因素:1)使用胰岛素时未及时进餐 护理措施:
❖1. 加强预防,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能随意更改胰岛 素剂量,定期监测血糖。
❖ 2.指导患者不要空腹运动,活动量增加时要减少 胰岛素的用量,及时加餐。
❖ 3.饮食规律,注射胰岛素后及时进餐。 ❖ 4.一旦确定病人发生低血糖,应尽快给予糖分补
Company Logo
护理查房
病例报告:
患者 陆世芳,女,57岁,于2016年03月29日10:00 以“消渴(2型糖尿病)”收住入院。
一、主诉
主因“多饮、多食、多尿4年,加重伴乏力、盗汗1月”
Company Logo
临床病例
❖病情介绍: ❖ 患者于入院前4年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口干、
多饮,每日饮水约暖瓶3瓶,多尿,尤以夜尿增多 明显,多食易饥,伴乏力,无头痛、头晕,无胸 闷、心悸及气短,无烦躁易怒、多汗及手抖等症 状。患者自发病以来,神清,精神差,纳佳,夜 眠差,大便可,体重无改变。舌质红,苔薄黄微 腻,脉洪。查体:T 36℃ P 66次/分 R 20次/分 BP 126/76mmHg。于4月7日出院当天患者精神可, 三餐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生命体征平稳, 略感口干、乏力,无盗汗,纳可,夜眠可,二便 正常。
❖ (一)急性并发症 ❖ 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表现为前期烦渴、多饮、多尿及无力,至后
期尿量减少或闭尿,消瘦软弱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头 痛、嗜睡,严重者昏迷。 ❖ 2 、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表现为烦渴、多饮、表情淡漠、反应 迟钝、厌食、嗜睡等。若未及时治疗,病人将出现皮肤粘膜干燥、唇 舌干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至休克,严重者出现幻觉、偏瘫、失语 等。 ❖ (二)慢性并发症 ❖ 1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而突出的并发症。表现为糖尿病心 脏病。 2 、糖尿病肾病: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发烧、腰痛和血尿。 ❖ 3 、糖尿病眼病:表现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严重者导致失明。 ❖ 4 、糖尿病足:表现为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 ❖ 5 、神经病变:表现为肢端感觉异常、肢体疼痛等。 ❖ 6 、感染:糖尿病病人常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真菌感染等。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01
总结词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提高治疗依从性
03
总结词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05
02
详细描述
患者应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 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 应的发生情况。
04
详细描述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的种类、作用机 制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 地配合治疗和管理自己的病情。
06
详细描述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消渴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 慢性疾病,中医医疗护理方案在改善 患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具有显 著优势。
中医护理方案特别强调个体化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 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养、运动锻 炼、药物治疗、心理调适等方面,这 些措施有助于全面控制患者的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词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运动护理
详细描述
01
避免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
时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总结词
02
注意运动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详细描述
03
患者在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备,注意安全,避免因运
动导致意外伤害。
运动护理
总结词
定期监测血糖,调整运动方案
鉴别诊断
需要与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 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03
中医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01
02
03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 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水 谷精微不布,积热内蕴, 引发消渴。
中医内科学——消渴ppt课件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工作年龄成人致盲 的第一位原因1
• 糖尿病肾病 终末期肾病的第 一位原因2
• 中风 心血管死亡和中风 增加2到4倍3
• 心血管疾病 80%的糖尿病患 者死于心血管事件4
• 糖尿病神经病变 非创伤性截肢的 第一位原因 5
34
1
Fong
D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3 Kannel WB, et
兰州标准
17
城市4.5% 农村1.8 %
2.28%
2007-08年
4.6万≥18岁
WHO1999
2002年
10万 ≥18岁
WHO1999
1994年
21万 25-64岁
WHO1985
201最0中新国版2整型理糖p尿pt病防治指南
中国糖尿病流行趋势严峻
16 14 12 10 患8 病6 率 (4 )2
22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最2新01版0 讨整论理稿ppt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2009年版
1型糖尿病的特点
发病年龄通常小于30岁. 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 . 体型消瘦 . 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低
.起病迅速 . 明显体重减轻 . 酮尿或酮症酸中毒 . 出现免疫标记: 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
肾 衰竭
最新版整理ppt
糖尿病性心血管病 糖尿病的第一“杀手”
胸闷、胸痛
警惕:很多患者无胸痛症状!
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37
最新版整理ppt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头晕、肢体麻木
严重者瘫痪、死亡
38
最新版整理ppt
消渴病中医护理完整版课件

其他护理方法
饮食调理
根据消渴病的证型和病情,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辅助治疗的效 果。
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和调适,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增强治疗信心。
04
消渴病并发症的中医护理
心血管并发症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调节气血,稳定情绪
详细描述
针对消渴病引发的心血管并发症,中医护理强调调节气血,保持情绪稳定。通过针灸、按摩和中药调 理,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胸闷、心悸等症状。同时,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运动护理
适量运动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 ,选择适量的运动方式,如散步 、太极拳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促进新陈代谢。
运动时间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动,避免空 腹运动,最好在餐后1小时左右开 始运动,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运动强度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和损伤。
案例二: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护理
总结词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肾病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调整饮食、中药治疗和护理,可有效延 缓病情进展。
详细描述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中医护 理注重饮食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证型制定 个性化食谱,同时结合中药治疗和护理,如 中药汤剂、灌肠等,以改善肾功能,减轻蛋
心理护理
01
02
03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通 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等 方法,缓解患者的焦虑、 抑郁等不良情绪。
精神支持
向患者传递积极向上的精 神力量,增强其战胜疾病 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治疗 依从性。
睡眠调护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通 过调整作息时间、改善睡 眠环境等方法,缓解失眠 等问题。
消渴病护理PPT课件

• 1消渴的基础知识 • 2消渴的饮食护理
• 3消渴的运动指导
• 4消渴的中医保健
上消
消渴
中消
下消
消渴证治
证型 上消 中消 多食易饥 下消:肾阴亏虚 下消:阴阳两虚 主 烦渴多饮 , 口干舌 症 燥 尿 频 量 多 , 混 浊 如 小便频数,混浊如 脂膏,或尿甜 膏,甚则饮一溲一 面色黎黑,耳轮焦干, 尿频量多 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口干唇燥,形体消瘦 腰膝酸软,形寒畏冷, 阳萎不举 舌边光红,苔薄黄, 舌淡,苔白, 舌红苔黄,脉滑有力 舌红,脉沉细数 脉洪数 脉沉细无力 肺热炽盛,津液耗伤 胃火炽盛,消谷耗液 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肾阳虚衰,肾失封藏 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滋阴固肾 温阳滋阴固摄 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山 药 .萸 肉 .茯 苓 .熟 地. 附子.肉桂.山萸肉.熟 泽泻. 丹皮. 花粉. 玄 地 .山 药 .茯 苓 .泽 泻 .丹 参.麦冬.川连.金樱子 皮 .仙 灵 脾 .桑螵蛸 1.阴虚火旺; 1.阴阳气血俱虚; 2.肾失固摄; 2.脾肾气虚 3.气阴两虚
⑥有低血糖风险者
消渴的运动治疗总结为三句,即有氧运动、持之以恒和量力而行。
运动指导
有 氧 运 动 持 之 以 恒 量 力 而 行
运动可分为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两大类。
消渴患者在锻炼身体时要选择有氧运动,避免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指那些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有节奏的运动, 这类运动能使心、肺得到充分的锻炼,提高心、肺功能, 并且消耗多余的脂肪。 而无氧运动是剧烈运动,持续时间段、强度高,比如短跑、 举重、健身器械运动等。人体在无氧运动下处于缺氧状态, 这种运动虽能增强的肌肉的爆发力,但对心肺功能无帮助, 也不会消耗脂肪,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 消渴病病友要尽量避免。
《中医内科学消渴》课件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中医定义:消渴是指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引起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 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消渴的病因主要包括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 病机主要为燥热偏盛,阴津亏耗。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消渴的临床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是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药方剂及针灸治疗
中药方剂:根据消渴 的不同证型,采用不 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 疗,如六味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等
针灸治疗:通过针灸 刺激穴位,调节人体 内分泌系统,达到治 疗消渴的目的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 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 进行,中药方剂需根 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 行辨证施治
辅助治疗:消渴患者 还需注意饮食调节、 适当运动等辅助治疗 方法,以达到更好的 治疗效果
• 案例三:张某,男,52岁,因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经过中医内 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改善。
• 案例四:陈某,女,40岁,因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就诊,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经过 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以上案例均为消渴病的典型病例,通过中医内科学治疗,病情得到 有效控制或缓解。
劳欲过度:房室不节, 损伤肾阴,虚火上炎, 发为消渴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 足,肾阴亏虚,发为消 渴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糖尿病等 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
03
消渴的中医治疗
添加 标题
消渴的分类:根据病因 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消 渴可分为上消、中消和 下消三种类型。上消以 口渴多饮为主,中消以 多食易饥为主,下消以 多尿、腰膝酸软为主。
消渴(中医) PPT课件

津伤为甚
津伤躁热
5.临床应用 (1)可参考应用消渴方(上消),玉女煎(中消)
消渴方:天花粉、黄连 、生地黄、藕汁 玉女煎:生石膏、知母、生地、麦冬、川牛膝 (2)燥热内炎,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可加黄连、大黄 (3)津伤耗竭,烦渴不止,小便频数,可加生地黄、二冬
津伤躁热
临床辨识: 临床统计证实,该型主要见于糖尿病早期, 病程<5年,年龄常<50岁,合并症最少,血 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增高,血糖增高显著。
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 心痛、中风、四肢麻木
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 水肿 瘀阻络脉,热毒内生或疮毒外袭 — 疮疡、痈疽 正气亏虚,感染痨虫 — 肺痨 肝肾阴亏,耳目失养— 视朦、耳聋
虚风内动—眩晕
阴液极亏,
虚阳上浮或阴竭阳亡 — 神昏或昏 迷、死亡。
禀赋不足
精亏液竭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劳倦过度
1.辨证依据
二、阴精亏虚
(1)主症:尿频尿多,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欲 饮,形体消瘦 (2)兼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 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盗汗,口干唇燥, 皮肤干燥瘙痒 (3)舌象: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 (4)脉象:脉细或细数。
阴精亏虚
2. 辩证分析: 肾精亏损,固摄失权,水谷精微下注——尿频尿 多,浊如脂膏或尿甜; 阴精亏损,肌肤失养——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瘙 痒; 阴精不足——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 阴虚内热,相火妄动——五心烦热,骨蒸潮热, 遗精失眠盗汗; 阴虚或内热——舌红,脉细或细数。
二、治疗原则
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本病治疗大 法。 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滋阴温阳, 健脾益气等治法。 体育疗法
饮食疗法
三、分证论治
消渴 课件 ppt

药物治疗
降糖药
用于降低血糖水平,缓解糖尿病症状。
胰岛素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新型降糖药
近年来,新型降糖药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 激动剂和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等逐渐应用于临 床,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饮食控制
合理安排饮食,控制热量 摄入,选择低糖、高纤维 的食物。
05
消渴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
免过度劳累。
控制体重和腰围:肥胖和腰围 过大会增加患消渴的风险,应
适当减肥和缩小腰围。
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高 热量食物的摄入:多食用富含 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干 预糖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
成功治疗案例分析
患者情况
患者年龄55岁,男性,有家族 糖尿病史,体型肥胖,平时饮 食习惯偏甜,经常感觉口渴、
多尿。
诊断过程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确诊为2 型糖尿病,并开始进行药物治 疗和饮食控制。
治疗方案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西药控制血糖水平,中药调理 身体。同时,进行饮食控制和 适量运动。
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方法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多饮、多尿 、多食等症状相鉴别,如尿崩 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血糖升高相 鉴别,如应激、药物等。
与慢性并发症相鉴别,如心血 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糖、尿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 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 津则口渴多饮。 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 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 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 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 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
概述
消渴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为 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其病机主要是禀赋 不足,阴津亏损,燥热偏胜,且多与血瘀 密切相关。
概述
临床上根据症状的偏重,有上、中、下 消之,年青人发病,症状明显,与定 义的描述一致,病情较重;中老年人 发病,症状隐若,不一定症状全具备, 而以并发症为主要表现。
诊断要点 3.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尿糖,
尿比重,作葡萄糖耐量试验等检查有 助于确定诊断。必要时查尿酮体,血 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 钾、钠、钙、氯化物等。
鉴别诊断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 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疾 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 但这类口渴各随其所患病证的不 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不伴 见多食、多尿、尿甜、瘦削等消 渴的特点。
概述
消渴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类 健康的病证,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 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 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
历史渊源:
《素问· 奇病论》首记载消渴之名, 《内经》认为五脏虚弱,过食肥甘, 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而内热 是其主要病机。 《金匮要略》立专篇讨论,并最早提 出治疗方药。
消瘦为消渴病本证的基本临床表现,而易 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 与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 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 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与此 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 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 病症(胸痹、中风)、淋证、肺痨等为线 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鉴别诊断 2.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 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 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 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 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 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 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 尿甜等症。
辨证要点
时存在,但根据其表现程度上的轻重不同, 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 肾虚之别。通常把以肺燥为主,因津液失 布而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 热为主,因中焦热盛,而多食症状较为突 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因固摄失 司而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精 微不足,四肢失养而消瘦。一般早期病在 上、中消,晚期病在中、下消。
病 因
4.劳欲过度 房室不节,劳欲过 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 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 终至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
病
Hale Waihona Puke 机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 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 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 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
病
机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 尤以肾为关键。三脏腑之中,虽可 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诊断要点
多、形体消瘦为临床特征。本病多发于中 年以后(发病与体重超重相关),以及嗜 食膏粱厚味、醇酒炙博之人。若在青少年 期即罹患本病者,一般病情较重。
1.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
诊断要点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
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 雀目、疮痈等。严重者可见烦渴,头 痛,呕吐,腹痛,呼吸短促,甚或昏 迷厥脱危象。由于本病的发生与禀赋 不足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故消渴病的 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历史渊源: 《诸病源候论· 消渴候》论述其并发 症说:“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 消中消渴肾消》说: “渴而饮水多,小便数广…·甜者, 皆是消渴病也。”;“每发即小便 至甜”;“焦枯消瘦”,对消渴的 临床特点作了明确的论述。
历史渊源: 《宣明论方· 消渴总论》说,消渴一证 “故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儒门事亲· 三消论》说:“夫消渴 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疿(痱)之 类”;“或蒸热虚汗,肺痿劳嗽”。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
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 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 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 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 味甜。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 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 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 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 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 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 行,且阴虚内热,耗津灼液,亦使血行不 畅而致血脉瘀滞。
历史渊源:
《证治准绳· 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 础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进行了规范, “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 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 膏为下消(经谓肾消)”。明清及其之 后,对消渴的治疗原则及方药,有了 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
病 因
1. 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
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 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灵枢· 五变》 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1.辨部位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
辨证要点
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 重的不同,而阴虚和燥热之表现各有侧 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 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 主。进而则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 虚之证。
2.辨标本 本病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3. 辨本证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多尿和
2.饮食失节 长期过食肥甘,醇酒 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 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 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早在《素 问· 奇病论》即说:“此肥美之所发 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 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 气上溢,转为消渴。”
病 因
病 因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 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 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 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 们《临证指南医案· 三消》说:“心 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