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诗词三美原则论文

合集下载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

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rthur C ooper所译: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So that it seemsLik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I watch the bright moon,Lowering my head,I dream that I’m home.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

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由此可见,“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浅谈“三美论”角度赏析《水调歌头》

浅谈“三美论”角度赏析《水调歌头》

浅谈“三美论”角度赏析《水调歌头》一、许渊冲的“三美”论众所周知,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由于受到翻译者所处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以及译者主体性等多种差异因素的影响,不可能使译文和原文在语言、文字、风格、意境、思想等方而完全一样。

译者只能通过各种翻译于法使得译文在最人程度上接近原文,并且仍然葆有诗词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往今来,对于古典诗词的如何翻译,众多翻译人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翻译美学理论。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许渊冲先生曾经提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三美论”;林语堂先生曾经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

许先生把文学翻泽总结为“美化之艺术”,即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三美”论为诗歌翻泽提供了标准和指南,认为诗歌翻泽作为“美化之艺术”要再现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王平,2011:305)。

所谓意美,就是诗的意境美,指的是表面语言所蕴含的意境,它是诗意赖以飞翔的翅膀。

音美则是诗悦耳的韵律与和谐的节奏,在古诗中通过韵脚和押韵来实现,诗歌的节奏和韵脚能激发人们的情感。

形美是指诗歌需要讲究特定的形式,包括段数、行数、音节数。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诗英泽中准确地传达汉诗的韵律和形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力求在翻泽中做到“三美”的和谐统一。

但如无法兼顾,应始终把意美放在首位,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这也是许先生将意美放在“三美”中第一位的原因。

“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李谧,2004:83)。

“三美”论不仅是翻泽工作者从事诗歌翻泽需借鉴的重要翻泽原则,更是众多翻泽批评家评判诗歌优劣的重要衡量手段和标准。

1.音美“音美”指译诗也具有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

汉语的四个声调构成了其汉语发音的抑扬顿挫。

而英语没有声调,只有重音,翻译时小可能在声调上做到对等。

但翻译时常可借助英语的双声、叠韵或尾韵来尽力表现出原诗的“音美”。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

许渊冲“三美”论视角下分析中国古诗翻译—以两首《凉州词》为例摘要:许渊冲被誉为“中国诗译英法第一人”提出了诗歌翻译“三美”论,分别是强调译出原诗意境和神韵的“意美”、实现旋律优美悦耳的“音美”和保持形式美感的“形美”。

本文通过分析鉴赏两首同名唐诗《凉州词》,着重以诗歌翻译实践鉴赏来介绍许渊冲老先生的“三美”诗歌翻译理论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诗歌翻译、凉州词、许渊冲一、《凉州词》诗歌背景凉州词又名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很多唐朝诗人都曾为该曲调作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

凉州位于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时是西北地区的首府,作为六朝古都孕育了雍凉文化。

王之涣版《凉州词》和王翰版《凉州词》都以描写边疆戍卫生活为主题,但又各有侧重,王之涣版《凉州词》以波澜壮阔的大漠风光为切入点,情景交融,抒发了戍边士兵凄凉惆怅的思乡之愁。

而王翰版《凉州词》则以荒凉边塞的酣畅盛宴为出发点,豪放旷达,表现边疆士卒守家卫国,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

王之涣版《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前两句极写空旷寂寥而又波澜壮阔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首句写“黄河之水绵延直上白云间”的远景,次句以“孤城”和“万仞山”强烈的点面视觉对比,既勾勒出巍然屹立的孤城形象,也表现出西北边疆人烟稀少的荒凉大漠特点。

两句描写出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和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在大漠中忽然听到用羌笛吹奏的《折杨柳》,勾起了戍边将士的离乡之愁。

尾句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豁达豪迈语调感叹悲壮苍凉之情,羌笛无需总是呼唤杨柳,这里本就是春风吹拂不到的地方。

通篇诗调苍凉悲壮,虽写抱怨但却并不消极颓废,表现了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

王翰版《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前两句用饱蘸激情的笔触和铿锵激越的音调来刻画五光十色、酒香四溢的边塞筵席。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

意美,音美,形美:论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中“三美论”的体现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先生从中国古诗英译实践中终结出来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是翻译工作者从事诗歌翻译时借鉴的重要翻译原则。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诗篇之一,许渊冲英译版本的《声声慢》在保留其原有的内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方文学的色彩。

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研究许渊冲的英译本,再现了《声声慢》译本中所体现的“三美论”原则。

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英译本中意美主要通过意象美和意境美所体现,音美主要通过韵律美和叠词美所体现,形美主要通过单词美和句式美所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版本;《声声慢》;意美;音美;形美本文主要研究“三美论”对许渊冲《声声慢》英译本的翻译中的体现。

从意美、音美和形式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三美论”在宋词的英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声声慢》的英文翻译是中国优秀的传统诗歌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以及进一步的交流。

一、意美的再现意象是诗人精心挑选的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译者需尽可能地保持形象的完整性,即意义和景象的统一性。

完全保留的意象是双向保留的场景和感觉,意象是意境形成的桥梁。

考虑到文化背景、原始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差异,译者需要使用不同的翻译技术来处理意象。

首先,译者要对中西文化中的形象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它的异同。

其次,译者应该有深刻的思维能力,并运用语言来实现转化。

在《声声慢》英译本中,许渊冲就通过使用别具一格的翻译方法,巧妙地映射出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义。

1.1.意象美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许渊冲采用解释性翻译和直译的方法,通过描述事物的特征,间接描绘出《声声慢》中所要表达的景象,扩展想象空间,避免语言转换的错误。

意象的翻译是“三美论”中意义美与原文的结合。

准确选择的词语不仅能表达意象的表面意义,还能表达词语的外部意义。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美可以通过对意象的描述来升华。

从徐渊冲三美原则看古诗词叠词翻译

从徐渊冲三美原则看古诗词叠词翻译

从徐渊冲三美原则看古诗词叠词翻译
徐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是指翻译要注重准确、流畅、美感三个方面。

对古诗词中的叠词来说,这些原则同样适用。

首先,准确性是翻译的首要原则。

在翻译古诗词中的叠词时,需要正
确理解其指代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比如,“花花”可以表示“五彩缤纷”,也可以表示“轻浮淫荡”,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意义。

其次,流畅性指翻译要符合汉语语言习惯,避免硬译或生造词语,使
译文易于理解。

古诗词中的叠词通常是为了增强押韵或节奏感,翻译时需
要保留这种韵律美感。

最后,美感是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诗词中的叠词本身就具有一定
的美感和文学价值,翻译应该力求保留这些美感和价值。

比如,李白的
《将进酒》中就有许多叠词,如“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叠词的美感在翻译中应该得到体现。

总而言之,翻译古诗词中的叠词需要遵循“三美原则”,注重准确、
流畅、美感三个方面,才能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三美论原则下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翻译对比研究

三美论原则下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翻译对比研究

三美论原则下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翻译对比研究翻译与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名家李清照赋诗《如梦令》所包含的精神内核,引发着无穷的诗意思辨。

本文从李清照16世纪中叶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出发,探讨三美论原则下的译文研究。

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李清照《如梦令》中三美论原则的运用;第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选取不同诗词翻译节首;第三,比较不同作者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翻译;第四,将三美论原则运用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翻译。

一、李清照《如梦令》中三美论原则的运用散文诗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由李清照写成的当代文学家被誉为“清词典烈”的中国十六世纪的文学名著之一。

词的内容主要是美感思想、抒情诉说及伤感情思,而结构则遵循古老的三美原则——临摹、写意以及言简意赅这三个原则。

例如,句中“昨夜雨疏风骤”押韵唱出古老的临摹歌谣;句子“寒蝉凄切”精简表达出抒情情思;句子“感我此蜀江水”更是寓意寡言却令人折服。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选取不同诗词翻译节首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翻译,节首最常见的翻译是“La st night the rain was light, the wind was strong”,是根据宋词押韵形式选择翻译出来的,尤其是句中的“雨疏风骤”,用节奏明快的“虚拟”押韵表现出诗词之美,使其得到更加完美的翻译及形象。

另外,选用它可以使英语读者体会到“此蜀江水”清澈莲花的画面。

三、比较不同作者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翻译在不同译者的译文中,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译者王兹特提出“The cicadas' cries sound so sad last night and the wind was so strong,”将押韵的形式调整成句子的连接,“寒蝉凄切”的内容用现代的语气表达出来;而英国现代诗人陶斯·迪安、行路人夫人,则用典故翻译形式,“Rainy Summer cicadas mordent, Grumbling north-wester-wind quatrains.,”用现代古典韵文翻译出来,表现了“寒蝉凄切”的内涵,以及“雨疏风骤”的画面。

浅议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的“三美论”

浅议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的“三美论”

浅议许渊冲古诗词翻译中的“三美论”作者:肖雨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8期摘要:许渊冲先生是古诗英译成就极高的翻译家,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许渊冲先生总结了关于古代诗词翻译的“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来传达原文的意义,并特别注重传达诗词的魅力。

本文從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分析了许渊冲先生对中国古诗词翻译的一些经典译本,得出“三美论”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对诗歌翻译理论有着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音美;意美;形美;古诗词翻译一、引言许渊冲先生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诗词,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提出了翻译诗歌的“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

“三美”之中,许渊冲先生认为最重要的是意境美,其次是音韵美,最后是形式美。

通过大量阅读许先生的经典译作,笔者发现,许先生的译文不仅做到了与原作的神似,达到了音、形、意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且还能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因此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对古诗词翻译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翻译中国经典古代诗词时,应尽可能地遵循“三美论”原则。

二、音美诗词是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就是其音韵美,常常通过“押韵”与“平仄”来表达。

音美包括韵律、节奏、押韵和谐音等产生的美感。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文应该具有严格的韵律,可以选择译入语中常用的格律,原文音似的韵脚,以及叠韵,重复等方法,力求使译文具有严格的韵律、音步和句数,从而能够具备与原文相统一的美感。

例如,许先生翻译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词如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许渊冲的译文是:Tune: "Like A Dream", Last night the wind blew hard 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after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 "The same carb-apple tree," she says,"was seen." "But don’t you know,O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languish and the green must grow."原词的韵律整齐,节奏生动,第一、五、六、七行末的“骤”“否”“否”“瘦”所押的韵脚皆为“ou”,而第二、四行末的“酒”“旧”,韵脚为“jiu”。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摘 要:严复曾提出译事三原则“信、达、雅”。“信”是最基本
的要求,“达”和“雅”则是更高的要求。“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
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假如说“信”的基本要求是
要立足于西方思想的“本义”,那么“达”和“雅”则不限于此,
而是包涵了“有助于中文读者理解”的考虑在内。许渊冲在翻译诗
词方面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
形美。
关键词:意美; 音美; 形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3315(2011)4-150-001
文学翻译家傅雷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
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
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翻译也如此,中国翻译
者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
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区,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光
辉灿烂。我想翻译界是不是也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
策呢?在翻译诗词方面许渊冲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
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诗的
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而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
却是表层结构。所以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的问题。许老师提
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
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除了押韵
外,还有翻译出诗词的重复和诗的节奏问题。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
题是传达原诗的形美。他把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
体;五言诗有的译成每行八个音节,有的译成每行十个音节。在三
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
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得前提
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
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
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
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许老师提出译文三美的灵感来自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在《自文
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
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
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
也。”许老师提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
的音美和形美。并且毛主席说过:“新诗要精练、大致整齐、押韵”。
(见1977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许老师觉得这个原则不但可
以用于写诗,而且可以用于译诗。“精练”,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
美”;“大致整齐”,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形美”;“押韵”,就要传达
原诗的“音美”。
所以许老师认为译诗也要注意原诗的形象,不能译成散文。因为
译成散文的诗不押韵、不好记、不顺口,没有传达原诗的“音美”
和“形美”。另外鲁迅先生认为:“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
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的出来。”我
觉得这个原则也可以用于译诗。“内容”就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
“押大致相近的韵”就是要传达原诗的“音美”,“有节调”就既要
传达“音美”,又要传达“形美”。
下面我们来看白居易诗——《红鹦鹉》
安南远近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
出得身?
汉学家arthur waley 用散体译中国诗词,译成的诗不用韵。
sent as a present from annam—
a red cockatoo
coloured like the peach-tree blossom,
speaking with the speech of men.
and they did to it what is always done
to the learned and eloquent.
they took a cage with stout bars
and shut it up inside.
许渊冲译文
annam has sent us from afar a red cockatoo,
colored like the peach blossom, it speaks as men do,
but it is shut up in a cage with many a bar
just as the learned or eloquent scholars are.
许老师自己的评价:诗体译文传达原诗的意美,并不亚于散体译
文;而传达原诗的音美,则远远胜过了散体。原诗第二、四句押韵,
这就是说每隔十四个字用一次韵;而译文第1,2行押韵,第3,4
行押韵,也是每隔12,13个音节用一次韵,用韵的密度和原诗差
不多。原诗四句,诗体译文也是四行,传达了原诗的形美。他认为
自己的译文传达了翻译三美。
翻译界没有固定的一个基本的翻译标准,所以评判诗词翻译的标
准也没有。而许老师用自己提出的翻译三美来评判其它翻译家的作
品。尤其是音美最为主要。他在评判其它翻译作品时最主要拿押韵
来评价。如许渊冲对毛泽东词《长沙》译文研究中,对此文章的几
种译文比较,主要以音美作为评判的标准。并且自己给出了自己的
好多可以押韵的译文范例。并且提出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
提下,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美不
能兼得,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美和
音美。在他谈到的毛泽东词《黄鹤楼》译文研究中也是以音美作为
评判标准。他提出的三美,其实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意美和形美。而
在许老师看来,最重要的就是音美。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2]乾坤.浅论翻译的原则,科教文汇,2008(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