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1.2物质的量教学设计6鲁科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教案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教案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1课时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概念,体会提出摩尔这一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3.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学习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阿伏加德罗常数以及摩尔质量的定义。

学习难点:“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并讨论]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粗略测知一个原子或分子的质量?现有一杯水,如何知晓其中含多少水分子?[板书]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板书]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板书]一、物质的量[讲解]物质的量也是与质量、长度一样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

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

[投影]国际单位制(SI)的7个基本单位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名称及符号长度l(L)米(m)时间t 秒(s)质量m 千克(kg)温度T 开尔文(K)发光强度I(Iv)坎德拉(cd)电流I 安培(A)物质的量n 摩尔(mol)[讲解]重点强调:1.物质的量表示物质所含微粒的多少,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得简化或增添任何字,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物质的量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的对象,而这里的“粒子”是指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这个基本单元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中子、质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物质的量用符号“n”表示。

[举例]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水的物质的量为2mol。

(铁的质量为10g)[反问]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氢的物质的量是3mol、小米的物质的量是1mol[讨论]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符号为n。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最新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1.3《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学习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能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操作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掌握误差分析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及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溶质的质量分数,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知道溶液的质量,就很容易计算出其中溶质的质量。

但是在化学实验和实际生产中取用溶液时,人们会感到量取液体的体积比其称量质量更方便,因此,在实验时一般不是称量它的质量,而是量取它的体积。

如果知道一定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对于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是非常便利的。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度量溶液浓度的单位,即物质的量浓度。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 物质的量浓度二、推进新课教学环节一:物质的量浓度的理解[过渡]浓度一般是指溶质与溶液之间的量的关系,比如我们初中学过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通过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请同学们回顾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是如何表示的?[学生活动]主动积极回答[教师总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其表示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提问]请说出20%NaCl溶液的含义?如何从100g 20%NaCl溶液中取出含0.1molNaCl的溶液?[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表示在NaCl溶液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20%,其余的80%是水。

要从100g 20%NaCl溶液中取出含0.1molNaCl的溶液,需要先算出100g20%NaCl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NaCl,然后在根据比例进行计算和称量。

[教师点评]为此我们要引入一个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物理量,即物质的量浓度。

那么什么是物质的量浓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学设计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运用,以概念学习为主导,通过学习学会接受新概念并熟练运用。

“物质的量”所占篇幅不过是课本中的一页,但有关“物质的量”的应用却贯穿整个高中学习,是学生计算方法和思维上的一大转变。

本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为后面介绍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直观思维在他们的学习中仍占据重要部分,所以对微观世界的计量这个新的知识点比较陌生,并且比较难以理解,但他们已经具备了联系宏观人是微观的能力,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3.能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能解释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熟练运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已有的相似概念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3.通过问题——建构的模式,化静态为动态,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形成过程,学会概念学习的常用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多种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体会到化学微观表征的重要意义并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2.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养成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中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概念及相互转换关系。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中所含微粒之间有换算关系;3、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中所含微粒之间有换算练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式:设疑、激趣――练习、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景]展示一烧杯的水,若要求你用化学实验仪器从中取出最少量的水,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引发学生讨论、交流,得到结论是:用尖嘴胶头滴管来取,最少量为半滴。

)有谁知道或者能计算出这半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吗?分子用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来观察。

中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掌握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的国家,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功可以操纵原子,我国科学家曾用此方法在硅片上画出“中国”两个字,使世界科技界大为震惊。

假设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所有中国人(约13亿)共同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2 万年才能数清(根据一定的方法的计算,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数为1.338×1021个)。

怎样计算出半滴水中水分子的数目呢?通过学习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我们就能很快解答了。

[教师讲解]为了表示物体的长短,人们规定了一个物理量“长度”,他的单位是米(m);为了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们规定了物理量“温度”,它的单位可以用摄氏度(℃)表示;化学上为了表示物质的量的多少,例如有多少分子、离子或某物质是含有多少某种元素的量,人们又规定了一个物理量“物质的量”,它的单位为摩尔(mol)。

1mol某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是多少呢?例如,一打铅笔是12支,一箱矿泉水有24瓶。

人们规定0.012kg12C(含6个质子和6 个中子的碳原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为1mol,如果某种物质中单元粒子的数目和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相同,该物质物质的量也是1mol。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物质的量的教案高中化学
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物质的量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 掌握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摩尔和质量的转化和计算。

2. 理解并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和其他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3. 计算器和白板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讲解与探究(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

2. 解释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摩尔和质量的关系,并进行相关计算。

四、训练与应用(15分钟)
通过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摩尔和质量计算能力,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出拓展问题进行思考。

六、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物质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教学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提问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物质的量相关概念和应用,拓展课外学习内容。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教案设计

物质的量一、教材简析与教材处理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的量》选自必修1专题一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 。

他是高中阶段重要理论部分的内容之一,将贯穿今后学习的全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许多在化学中有重要应用的基本概念。

因此,物质的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A 、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B 、通过联系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该你那的形成过程,学会运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 、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

B 、养成自然学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A 、在“物质的量”教学中,隐含着这种思想:粒子集合粒子 粒子,即把单个粒子的称量转化为粒子集合的称量,从而间接地求出单个粒子的质量。

以“称量一粒米”为背景,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设制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

具体思路:B 、物质的量对学生来说是个全然陌生的概念,以旧的物理量引入,进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网络。

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新的概念。

培养学生学习概念的能力。

三、主要教学程序设计情景1 物质的量的引入(1)问题的重视和注意。

并利用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结构与观念,理解摩尔是宏观与微观粒子的联系桥梁。

概念在以前都以学过,必然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这些新的物质量、新的单位对他们来讲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和相关单位;
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物质的量计算;
4. 培养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深刻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物质的量的概念: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
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摩尔的概念、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化学方程式与物质的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物质的量的概念,引出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概念解释(10分钟)
解释原子的物质的量、分子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的概念,并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
方法。

3. 实例演练(15分钟)
通过具体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实例演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讨论与分组练习(15分钟)
分组讨论物质的量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如溶液的浓度计算、气体的摩尔体积计算等,并
进行练习。

5. 实践操作(15分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6.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的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物质的量的知识;
2. 思考物质的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做简单调研。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学生增强了对物质的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下节课可继续拓展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引入相关的计算方法。

2019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学案 鲁科版必修1

2019高中化学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第3节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学案 鲁科版必修1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第3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微粒多少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注意:“物质的量”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拆开。

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相关参考:基本物理量是由人们根据需要选定的,在不同学科中和不同时期,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有所不同。

例如,在力学中选定的基本物理量是长度、质量、时间;在热学领域中则采用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为基本物理量。

1971年前国际制中采用的基本物理量是六个,即: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光强度。

1971年起又增加了物质的量为基本物理量,使基本物理量增加到七个。

【例1-1】下列对物质的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数量B.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C.物质的量就是物质所含微粒数目的多少D.物质的量是一种基本的物理量解析:理解物质的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它是一个物理量,是以摩尔为单位来衡量某种物质所含微粒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我们不能将物质的量简单地理解为“物质的数量”或“物质的质量”等,C项中没有说明物质的量为一物理量。

答案:D(2)摩尔规定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与0.012 kg碳原子(12C)所含的原子数相等,并规定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

0.012 kg碳原子(12C)所含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个。

综上可知,1 mol任何微粒所含的微粒数约为6.02×1023个,在理解和使用摩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12C是碳元素原子的一种,其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

②这里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以及它们的特定组合。

③在使用摩尔时要用化学式指明微粒的种类。

如“1 mol H2”“2 mol OH-”“1 mol Fe”均正确,而“1 mol氢”欠妥,让人模糊,无法确定是氢原子、氢分子还是氢离子,而“1 mol H”就非常明确,指的是1 mol 氢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经过预习和讨论,能够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公式,独立分析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及摩尔质量的单位
小试牛刀
Ppt投影摩尔质量相关的练习题(基本都是根据概念的一些判断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最后举手作答
小组活动
比较课本第22页的表格,观察并分析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有什么规律?
比较后学生能够发现1mol的固体液体体积在相同的压强和温度下没有规律,而气体在相同的条件下几乎相等,不同的条件下则不同
趁热打铁
Ppt投影相关练习题
学生一起完成
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物质的量与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的形式展现,让学生明白相互之间的联系并理解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
学生回忆概念图的画法,加深对物质的量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与深化
作业
Ppt投影课后作业
板书
1.3.3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
解释答疑
对于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解释,以生活中的粒子为例,比如两个人所占空间的大小,一个班级的人数和一个学校的人数所占空间的大小等促进学生理解
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三个要素,粒子的种类、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之间的距离。
学生思考
引入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和物质体积之间的关系
理解概念,尝试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标出每个字母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计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单位
教学重点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理解
教学难点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的相互转换关系
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教学活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以提问的方式复习相关知识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单位摩尔的理解
提出问题:
1、什么是物质的量?符号?单位?
2、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标准?数值?
3、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关系
气体摩尔体积相对来说条件比较特殊,在学生明白其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对于气体要控制压强和温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物质的量之后,学生对物质的量已经有所了解,可以计算简单的粒子数目与物质的量的关系,但是研究层面仅仅在微观粒子上,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就可以用物质的量将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联系起来,并对下节将要学的物质的量浓度打好基础。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3)
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收假后的第一节课,首先,带领学生回忆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解决本节课的两个问题——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相对简单,打算让学生小组间讨论,完成课件上的表格,发现规律,总结摩尔质量的概念及其与物质的量的关系,课堂小练习进行知识巩固。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小长假来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通过上节课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理解物质的量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对于理解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正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本节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发现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及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
自己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基础,避免出现“天花板效应”,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理解摩尔质量和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知道摩尔质量和物质的量以及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能够认识到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物质和宏观物质的桥梁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小组讨论,组内成员相互合作,提高讨论效率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促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意识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每个小组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培养学生的小组责任心和荣誉感
摩尔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
概念图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能够理解摩尔质量及其与物质的量和质量的相互关系。但是在完成课件上的表格时,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小组讨论时间过长,耽搁了不少时间,所以我只能根据时间临时调整节奏,以至于本节课只讲了摩尔质量,随后进行了关于摩尔质量的练习。通过习题来看,学生对本节课摩尔质量的理解相对较好。
回答,其他学生回忆并判断被提问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活动
安排小组交流讨论务:
完成课件上与摩尔质量有关的表格,发现并总结规律,3分钟
先独立思考,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快速的完成表格,并相互讨论,发现并总结规律,将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评价
对每个小组的成果作出评价,有问题指出,优秀的表扬。
引导学生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概念总结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及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