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事件、故事、情节

一、俄国形式主义者对“事件”(本事)和“情节”的认识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作家对事件所进行的组织安排(情节)要比事件本身重要得多。

什克洛夫斯基把进入小说的材料即生活中的事件(包括虚构的)称为“本事”,而把对事件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包括提炼和组织)称为“情节”。

再换一个更简单明白的说法:

事件只是材料,而情节则是程序。

什克洛夫斯基说:“人们常常把情节与故事混为一谈。实际上,故事只是组成情节的材料。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情节不是男主人公和达吉雅娜的恋爱故事,而是由引入插叙而产生的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加工。”

埃亨巴乌姆也认为:俄国形式主义者们的研究使“情节概念与事件概念之间的区别得以明确。情节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结构,而事件的概念指的是材料。我们发现了情节的典型程序,由此为小说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他还说,“果戈理作品的布局并不是由事件决定的,因为他的作品中总是事件贫乏,甚至没有事件。”

托马舍夫斯基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故事与情节。他认为,故事是指实际生活发生的事,情节是读者了解这些事的方式。

在整个作品中,我们获知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部事件叫作故事,它的特征是时间性和因果性,显示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和自然发展顺序。

托马舍夫斯基:“作品中事件的艺术建构分布叫做作品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颠倒时间顺序,但在文学作品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却可以随心所欲地颠倒重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都不可能重复发生第二次,但在文学作品中,同一事件却可以在情节分布中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情节不同于故事的地方。

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依据以上原理提出:故事尽管相同,但由于情节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福斯特关于“故事”和“情节”的理论

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论家。他的“小说面面观”的演讲,深受好评,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福斯特说:“我们不妨给故事下一个定义:故事就是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

就故事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使读者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也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弄到读者不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

福斯特:“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

“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这也是情节,只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就是情节。”

三、对事件、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分析

福斯特的贡献在于,他把“事件”视为局部的,是构成故事或情节的细胞。把事件以时间顺序组织在一起是故事,以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就是情节。

但他界写“情节”时强调的是因果关系,而这因果关系依然是客观性的,不体现作者的艺术技巧,不属于“程序”。也就是说,强调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不一定是文学作品。例如历史叙事,对逻辑关系交代的是很清楚的,但却不具有文学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不如俄国形式派的观点更有创建性。

我们现在对事件、故事、情节三个概念进行重新梳理。

1.事件

事件就是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人的行动,也包括自然界的种种改变。

事件是构成故事和情节的元素,任何故事或情节都是由事件组合而成的。

事件的特征在于,它可以用画面的形式显现出来。

例如:

(1)张三病了

(2)张三死了

(3)张三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

(4)只有一个人来为张三送葬

著名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将事件又区分为中心事件和从属事件。

中心事件是决定叙事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不可省略,否则会影响整个情节的逻辑;从属事件没有这么重要,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完整性,但会给小说的审美价值造成伤害。

2.故事

故事是从作品中得到的、且按其自然顺序排列出来的被叙述的事件。

差不多所有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都有故事,但不管故事多么曲折复杂,都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3.情节

情节就是作家进行了艺术处理的事件序列。

四、区分三个概念不同含义的意义

我们可以运用这三个概念对叙事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分析的方法是:将一部作品的内容中所包含的事件分解出来,考察其事件组合的方式。

如果仅仅是一般的时间顺序或因果顺序的组合,那么这部作品只不过是讲了一个故事,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小说家已经不屑于仅仅向读者讲故事了。

将事件进行艺术程序化的处理之后,其事件序列就是情节。

艺术程序化处理:

一是要增加大量细节;

二是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如采用夸张、荒诞、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段进行非常规性的表现;

三是要运用多种表现角度,讲述人、视点、视域等有诸多变化且恰到好处;

四是运用反常化语言。

实例分析:钱被风刮跑以后

原始故事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2 25张人民币掉在地上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4 行人抢钱

5 抢到手还给老大爷

6 某女士多还了一张钱

7 老大爷发现多了一张8 老大爷将多出的还给某女士

加工后的情节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2 人民币落地(隐去数量)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4 行人抢钱

5 抢到手还给老大爷

6 老大爷点过后说不对

7 红领巾督促还钱(加入细节) 8 老大爷说是多了(突出戏剧性) 9 众人纳闷:怎么会多?(突出细节) 10 女士说是自己多还了

11 老大爷将多出的钱还给某女士

第七讲悖论与反讽

一、悖论与反讽释意

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却荒谬。总之是指表述上的一种矛盾状态。

中国老庄著作中就有许多悖论语言,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等等。

过去人们认为,悖论语言只是为了辩论,诗中只能偶尔采用。

布鲁克斯采用这一术语,目的在于说明自己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悖论语言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也就是说,无诗不悖论,无悖论则非诗。

布鲁克斯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科学文体与文学文体的不同特征。当然,他这样做显然是把悖论过度扩大化了。

反讽也是一个旧术语,原意为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在自认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被证明是真理,从而使自以为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

布鲁克斯对反讽进行了改造和扩展,提了反讽是诗歌的普遍性质的观点。

1948年,布鲁克斯发表《反讽与“反讽”诗》一文,给反讽下了一个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

也就是说,反讽是指文本中的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所言非所指。只要你承认了语境,承认了一个词的意义是受语境的压力而新生的,你也就承认的反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