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护理对策及体会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护理对策及体会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护理对策及体会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为骨科护理奠定基础。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对比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方案,观察护理效果。

结果:予以不同护理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术后24h、48h、72h,差异显著(P<0.01)。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后康复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主动抬腿、主动屈膝达90°时间等,差异显著(P<0.01)。

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后术后KIS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如术后1个月、3个月等,差异显著(P<0.01)。

结论:临床护理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过程中,应用一系列疼痛护理对策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关节的肿胀和疼痛程度,加速康复,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疼痛护理;效果Nursing strategy and experience of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Zhou Huirong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tang County,ChengDu SiChuan 6104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patients undergoing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atients during the process, the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measure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ursing,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Methods: Selection from May 2015 - February 2015 admit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60 patients with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nd the nursing effect was observed with different nursing plan.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in different time after the pai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ch as postoperative 24h, 48h, 72h,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1). After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rehabilitation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ch as active leg lifts, active flexion was 90 degrees ti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series of pain nursing after postoperative KISS score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ch as 1 months after surgery, 3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1).Conclusion: Clinical nursing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a series of swelling pain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improve joint pain, accelerate rehabilitation, is conducive to functional recovery of knee joint, should be widely promoted.[Key words]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ain nursing; effect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简称TKA)常用于治疗终末期膝关节疾病,其最终康复效果取决于术后能否进行早期、无痛、主动的康复锻炼,由于该手术创伤较大,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手术后的严重疼痛,就很难保证手术后主动地进行早期康复锻炼[1]。

人工置换术论文膝关节论文

人工置换术论文膝关节论文

人工置换术论文膝关节论文自体血回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自体血回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7年1月~2010年9月对212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回输,记录术后回收量、回输量和各种不良反应,观察患者血压及脉搏情况。

术前、术后1天及出院前检测患者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变化情况。

结果212例自体血回输血液均在术后六小时内输毕,患者术前HGB1平均128.25 g/L,HCT平均37.1%;术后第1天HGB平均108.52 g/L,HCT平均35.6%;出院前HGB平均126.33 g/L,HCT平均38.5%。

无输血不良反应,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简单实用,可减少异体血输入,节约用血,保障医疗安全,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方法,适合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使用。

关键词:自体血回输关节成形术置换膝人工膝关节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是治疗膝关节重度退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已经得到了临床普遍的应用,但由于手术切开关节囊和股四头肌腱,再加上截骨操作较多和软组织松解范围大,术后出血量多,单侧膝关节置换失血常达800-1200ml,需要输血治疗[1]。

输异体血不仅血源紧张,费用昂贵,而且可能会带来许多不良反应,如传染病的传播,输血反应或免疫调节反应等[2]。

为缓解上述矛盾,减少异体血的输入,我们自2007年1月~2010年9月对212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病人进行自体血回输,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12例,男68例,女144例;年龄54-81岁,平均68.4岁;其中膝关节骨关节炎1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6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8例。

所选患者均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

术前常规检测HGB ≥110g/L,HCT≥33%,肝、肾功能正常,手术时间1小时。

1.2 方法手术均有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进行,采用硬腰联合麻醉,常规膝前正中切口入路,安放骨水泥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手术缝合切口前留置引流器,连接美国血液技术公司CellSaver5全功能自体血液回收机回收引流出的血液。

综合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

综合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

综合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术后出现疼痛和功能受限是常见问题。

综合性护理在术后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并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影响,并分析其对疼痛和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综合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康复训练和功能锻炼的效果,进而提升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和水平。

综合性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望为术后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和康复效果。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综合性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护理方案和指导。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综合性护理、疼痛、膝关节功能、并发症、术后疼痛、功能恢复、研究方法、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见手术方法,通常用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减轻疼痛。

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和康复过程对患者的影响至关重要。

传统的疼痛管理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综合性护理已被证明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性护理不仅包括疼痛管理,还包括康复训练、营养指导、心理支持等多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提升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综合性护理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感知,并加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目前对综合性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影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研究空白。

本研究旨在探讨综合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疼痛感知和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支持,并为进一步完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方案提供参考。

共200字。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综合性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手术方式,然而手术后的疼痛和功能恢复一直是患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一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

一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

一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肺栓塞患者的护理【摘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v,TKA)是通过手术用人工膝关节替换掉病变磨损的膝关节,重建无痛、稳定而有功能的关节,能增强患者的生存质量。

随着TKA技术在临床的广泛运用,其并发症的预防成为人们关注的点。

肺栓塞是TKA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高。

肺栓塞原发性危险因素主要与遗传变异有关,常以反复静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为主要临床表现。

分析继发性因素,主要包括骨折、创伤、手术、恶性肿瘤以及口服避孕药等[1]。

本科室于2022年7月收治一例膝关节置换术后肺栓塞的患者,通过医务人员的悉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肺栓塞;抗凝期间的护理1病例介绍1.1 患者一般资料患者倪合芳,女,51 岁,住院号:A889264,身高155cm,60kg,因“左膝疼痛伴活动受限1月,加重10天”入院。

既往有高血压、脑梗病史,常规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及盐酸氟桂利嗪。

1.2 治疗过程及临床转归入院后积极协助完善相关检查,总蛋白:58.6g/L、白蛋白:36g/L、钾:3.01mmol/L、超敏C反应蛋白:48.12mg/L、 D-二聚体:2.38ug/ml、BNP:367pg/ml,胸部HRCT示:两肺散在慢性炎症,左肺上叶局部支气管扩张。

患者于7月22 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血氧饱和度86%,通知医生,予面罩吸氧7 L/分,术后医嘱予以一级护理,禁食 6h 后改普食,伤口引流管一根,常规予心电监护,予以止痛、消炎、抗血栓、补液等对症治疗,指导并鼓励患者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二天患者精神萎靡,对答基本切题,左侧肢体活动受限,肌力I级,予床边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低,心率快,头颅CT平扫示:双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左房负荷过重,下肢血管彩超:左侧大隐静脉及左下肢小腿段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动脉硬化,请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会诊,予脑+颈动脉CTA检查,动脉CTA提示:肺动脉栓塞,医嘱予持续心电监护,吸氧,实时监测血气分析,绝对卧床,制动,经过有效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康复出院。

疼痛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观察

疼痛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观察

疼痛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析疼痛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

方法:纳入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这一研究时间段内入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0例。

所有病人均开展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加强疼痛护理。

比较病人护理效果组间差异。

结果:(1)研究组病人的疼痛评分有所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研究组病人的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研究组病人的预后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疼痛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确切。

关键词:疼痛护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康复有效率前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又称骨关节炎或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关节软骨损害、骨赘形成和关节囊炎症为主的退行性疾病。

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年龄、过度使用或损伤等[1]。

症状通常包括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

这种病对病人的身心影响巨大,不仅降低了生活质量,也可能导致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疼痛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术后病人可能会面临剧烈的疼病,这是因为手术创伤了肌肉和神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做好术后疼痛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改善术后生活质量,也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疼痛症状,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

本文就疼痛护理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开展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纳入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这一研究时间段内入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动态随机化分组法设置对照组、研究组,各组40例。

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体重43—78kg,平均(61.24±1.24)kg;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7.32±1.3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23±0.52)年;研究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体重44—79kg,平均(61.28±1.28)kg;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22±1.2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25±0.44)年。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护理我科2007年8月7日收治了1例严重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该手术创伤较大,易发生并发症。

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女,71岁,因右膝关节疼痛10余年,加重2年于2007年8月7日入院,患者患膝疼痛、肿胀、屈曲内翻畸形及伸屈功能障碍。

膝关节X线片显示:严重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下肢力线异常、膝内翻。

患者右膝关节行走疼痛严重、活动受限、下蹲明显受限,严重影响生活。

患者有2年的脑血栓病史,但无明显后遗症。

于8月14日在硬膜外麻下行右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历时5小时。

术后予抗炎、右下肢弹力绷带捆绑、抗凝、对症处理,患肢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等措施,术后创口甲级愈合。

1.2结果:采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HSS评分满分100分,其中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不稳定10分。

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

根据术前及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X线片股骨、胫骨轴线角度,检查膝关节前、后向及内、外向的稳定性。

膝关节由术前40分提高到91分,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45度提高到95度。

2术后护理2.1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

(1)床边心电监护48小时,每小时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1次。

(2)观察患者的面色、意识、皮肤黏膜色泽及患者有无血容量不足的早期征象,如面色改变、烦躁、头晕等。

(3)注意观察切口有否渗血、出血及引流量,正确记录尿量及评估出入量是否平衡。

2.2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创腔放置引流管2根,据文献报道[1],高负压(79.8 kPa)吸引的切口引流量明显多于低负压(46.6 kPa)吸引,术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也相对较低。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护理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严重的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等,关节疼痛、畸形和功 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禁忌症
感染、神经病理性关节病、代谢性骨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不宜进行TKA 手术。
手术流程与步骤
术前准备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认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进行必要的影像学 检查,确定假体类型和大小。
02
全膝关节置换术
手术定义与简介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是一种通 过切除膝关节表面和周围病变组织,植入人工关节假体以缓 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手术方法。
TKA是一种成熟的骨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关节炎、 骨折或肿瘤等疾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寻求支持
与家人和朋友交流,分享感受和经验,有助于缓解心理 压力。
定期复查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需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及时了解 康复情况,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08
出院指导与随访
出院前的教育与宣教
疼痛管理
指导患者如何正确面对术 后疼痛,使用止痛药、冰 敷等措施
功能锻炼
教授患者正确的功能锻炼 方法,如肌肉收缩、关节 活动等
03
术后护理总论
术后护理的重要性
预防感染
术后护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在 医疗设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
促进康复
术后护理不仅有助于伤口的愈合,还能促进患者 的康复进程。
减少并发症
正确的术后护理可以减少诸如血肿、感染等并发 症的发生。
术后护理的基本原则
保持清洁
术后要保持手术部位清洁,防止感 染。

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护理新进展

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护理新进展

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护理新进展摘要:膝关节是全身最大、结构复杂的关节,运动功能要求较高。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要求达到负重、伸屈、外展及旋转活动,稳定性好。

所以,术前、术后的护理很重要,特别是术后的康复训练。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病最有效的手术之一。

其目的主要是矫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缓解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的运动功能和稳定性、提高生活质量。

对经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老年严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尤为适合。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但只把手术成功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

目前,如何通过医护合作提高患者的功能成为了临床医护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本文比较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疼痛及功能的影响,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护理;新进展1临床资料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8月在本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50-65岁。

术前均因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关节疼痛、畸形,日常生活严重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而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随访1-30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无感染、早期脱位、松动等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1]2人工全膝关节术后护理现状分析2.1术前护理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因长期膝关节疼痛,又对膝关节置换术不了解,所以会产生焦虑、紧张的心理。

因此,术前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及家属对此种手术有所认识,消除疑虑,树立信心。

[2]术前准备:①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包括一般情况和全身健康状况。

②完善各种检查,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③训练床上排便,术前3天应用便盆在床上练习大小便,以防术后因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尿潴留或便秘。

④术前1天作皮肤过敏试验及术野皮肤的准备,彻底清洁皮肤,备皮时防止损伤皮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77-01
【关键词】:关节置换;膝关节;护理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enn arthroplasty tka)是应用高科技手段制成人工膝关节假体替代病损的膝关节。

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病人晚期多有膝关节的破坏及严重畸形,部分病人关节发生纤维性或骨性强直于特殊体位,并伴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改善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减轻疼痛,矫正关节畸形。

为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我科2010
年1月至2011年7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30例,我们采取了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一科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30例中,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2~73岁,平均65.5岁。

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骨性关节炎27例;病程10~32年,平均15.6年。

术前所有膝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畸形、上下楼梯及正常行走功能有明显的限制。

术后所有病人膝关节疼痛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矫正畸形,上下楼梯及正常行走功能均得到恢复,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1.2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14~25d出院,出院时伤口均愈合拆线。

无1例发生感染、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

随访1年,所有病人对手术疗效主观评价满意,术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且能独立下地行走。

2护理
2.1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为老年人,且病程长,由于长期受疾病疼痛的折磨,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相当一部分病人对手术的期望值很高,同时又怕手术效果不理想,术后发生并发症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我们热情接待病人,介绍主管医师和主管护士,介绍医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

术前由责任护士针对病人的病情、性别、职业、文化层次、经济情况的不同和老年人自身的年龄特点讲解手术的方法和必要性,让病人了解通过手术可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缓解和消除膝关节疼痛,同时,将在他们之前手术病人成功的经验,膝关节活动度改善后如何提高生活质量的具体事例告诉他们,使他们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消除疑虑。

术前还告诉每位病人术后功能锻炼与手术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帮助病人克服怕痛心理,使手术获得成功。

2.1.2 饮食指导:本组病人由于疼痛折磨、消极情绪等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入院后给予饮食指导,并说明营养对手术成败、术后恢复的重要性。

同时要求家属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增强其机体抵抗
力。

本组病人均按期施行手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

2.1.3 术前适应性训练:术前3d指导病人作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外展肌、足跖屈、背屈等收缩活动。

并教会病人坐在床上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运动,使用拐杖行走及床上大小便。

2.1.4 皮肤准备:术前1d,用肥皂水将患肢腹股沟至踝关节处皮肤反复刷洗,沐浴后将上述部位剃毛,再用软肥皂刷洗2次,尤其注意关节周围皮肤有无破损和感染。

注意剃毛要仔细,不可损伤皮肤。

2.2 术后护理
2.2.1 观察生命体征:所有病人术后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2~4l/min。

持续心电图、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护12~24h,生命体征稳定后停用。

术后24小时内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尿量变化。

测体温,3次/d连续3d,体温正常后改1次/d。

术后6h协助病人翻身,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和咳痰,预防肺部感染。

2.2.2 引流护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渗血渗液较多,常规放置引流管行负压引流,一般持续48~72小时,引流液<30ml/d 可拔除引流管。

引流期间保持引流通畅和负压状态,必要时挤压引流管,1次/h,避免因引流不畅而继发伤口感染。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和性质,并做好记录。

如引流液骤减,病人诉伤口胀痛应考虑引流不畅,须查找原因及时解除。

引流液过多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袋,以保证引流效果。

2.2.3 患肢护理:该类病人术后24h最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

术后常规沙袋压迫患肢膝关节12~24小时,局部放置冰块以减少切口出血,膝后垫软枕抬高患肢避免小腿腓肠肌和腓总神经过度受压,造成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形成和腓总神经的损伤[2]。

对比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毛细血管充盈情况、足趾活动情况以及病人的主诉。

如患肢肢端皮肤颜色变深、温度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被动活动足趾引起剧痛,病人感觉肢体疼痛、麻木,说明下肢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应及时告知医生查明原因进行处理。

本组无一例发生下肢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情况。

2.2.4防治并发症:
1)感染。

感染是该类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敷料疑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要密切观察每日体温变化及切口疼痛情况,使用抗生素,现配现用,静脉输入抗生素时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从而达到最好的疗效。

本组3例糖尿病病人拆线后伤口愈合良好,但体温不稳定,波动在37.5~38.0℃,抗生素连续使用17~24d,体温波动在正常范围后停止使用。

2)假体松动。

随着假体更新换代和手术技术的日趋成熟,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假体松动的发生率已下降至3%~5%。

预防假体松动的措施除了医疗上改进假体设计、提高医生的手术精确性外,要告知病人术后2个月避免坐矮凳,体胖者劝其减肥。

以后避免跑、跳、背重物等活动,防止膝关节假体承受过度应力。

3)骨折。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发生胫骨干、股骨干骨折,也可发生胫骨髁或股骨髁骨折,大部分出现在术后3年内。

摔倒等轻微外伤常是诱发骨折的原因。

所以功能锻炼期间要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共同保护监督病人训练,防止外伤。

4)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

指导患者早期活动。

按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常规低分子肝素钠0.4ml 皮下注射7~10d。

本组无一例发生静脉血栓。

2.3功能锻炼
指导病人术后6h即开始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活动。

术后第1、2d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加强或延长锻炼时间;第3天开始将膝关节置于外展位,在cmp机上进行锻炼,由0~30°开始,2
次/d,每次30min,逐渐增加活动度到0~90°,并指导病人主动进行膝关节伸、屈活动,协助病人用拐杖行走。

术后第2周,主要是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cmp机使用角度增大至90~100°。

指导病人坐在床上进行患肢直腿抬高运动。

2.4出院指导
出院后要俯卧主动屈膝练习,站立位屈膝练习,下肢肌肉按摩练习,增加患肢的活动范围,负重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锻炼。

顺序可遵循站、立、坐、蹲(3个月)的原则,锻炼时要有家属陪护。

建议病人出院后穿防滑鞋,室内地板也应防滑,行走时不要太匆忙,上下楼梯时先扶好楼梯扶手以防止摔跤,造成假体松动。

应避免坐矮凳,身体过胖会增加关节劳损,要适当减肥,定期理疗及复诊(1
个月,3个月,6个月,1~2年)。

如果出现关节肿胀疼痛,要及时与医生联系或来院复查。

3讨论
通过18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的护理,作者认为该类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重点是心理护理、防治感染、功能锻炼三大块。

且这三大块贯穿于围手术期的全过程,任何一块护理不到位,都会影响手术效果。

心理护理方面要突出个体差异,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生活需求、文化程度等进行护理。

感染是该类手术的灾难性并发症,常引起关节疼痛和残废,以致手术完全失败。

虽然本组无1例病人发生感染,但有文献报道该类手术术后感染率为1%~2%[3]。

防治感染除了严格备皮、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外,还要做好宣教工作,如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积极防治局部和全身感染病灶、坚持功能锻炼和进行户外活动、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

功能锻炼是骨科治疗和护理的重要部分,又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工作。

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功能锻炼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应尽早进行,并做好手术前后指导。

研究表明,cpm有助于静脉和淋巴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避免深静脉置血栓的发生,减少止痛剂的用量,防止粘连,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其周围的肌肉力量来维持,增加股四头肌其股内肌肌力能够增强关节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加速膝关节功能康复。

因此,锻炼前首先要告诉病人和家属功能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功能锻炼的原则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不引起患膝不适为宜,以取得配合。

参考文献
[1]吕厚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4~185,370~372
[2]任蔚红,王惠琴主编.临床骨科护理学[m] 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07,526~527.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主编.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886~18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