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着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

合集下载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

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第一篇范文山西博物院馆藏白釉瓷器鉴赏白釉瓷器,是我国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洁白如玉、光泽细腻、造型典雅而著称。

山西博物院收藏的白釉瓷器,既有千年古董,也有当代佳品,件件都是瓷艺精华,让人叹为观止。

一、唐代白釉瓷器唐代白釉瓷器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重要宝藏之一。

唐代白釉瓷器造型丰满,线条流畅,釉色洁白,有的略带青色。

器物以碗、盘、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其中尤以秘色釉器和刻花器为佳。

二、宋代白釉瓷器宋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占据重要地位。

宋代的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也更加丰富。

有刻花、划花、印花等多种形式。

宋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

三、元代白釉瓷器元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亦有珍藏。

元代白釉瓷器以景德镇窑产品为代表,釉色纯净,器型硕大,装饰简洁大方。

元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青白釉和甜白釉最为著名。

四、明代白釉瓷器明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馆藏中丰富多彩。

明代白釉瓷器釉色洁白,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明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五、清代白釉瓷器清代白釉瓷器在山西博物院的馆藏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清代白釉瓷器釉色更为洁白,器型更为精致,装饰手法更为多样。

清代白釉瓷器的器型有碗、盘、瓶、罐等,其中以康、雍、乾三朝的白釉瓷器最为著名。

六、当代白釉瓷器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当代白釉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代白釉瓷器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器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

当代白釉瓷器的代表品种有景德镇窑、德化窑等。

第二篇范文一场穿越千年的白釉瓷器之旅:山西博物院馆藏精品鉴赏山西博物院,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宝库,收藏着众多珍贵的白釉瓷器。

这些瓷器不仅见证了中华陶瓷工艺的千年传承,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参观者驻足欣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博物院,领略白釉瓷器的别样风采。

历代着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

历代着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1)1. 唐代白瓷自北朝北齐始,白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开始出现青、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局面。

白瓷的真正成熟则是在唐代,主要产地是河北的邢窑和河南的巩县窑。

唐代邢窑的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

粗白瓷在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施釉时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足,光素,无纹饰,造型以各式碗为主,此外有注子、枕等,用叠烧法烧成,碗心多留有支具烧痕。

细白瓷胎骨洁白致密,叩之有金玉之声,能作乐器演奏,音色清越激场。

邢窑细白瓷类似冰雪,釉的白度很高,在堆釉处呈水绿色,制作规整,碗为玉壁底,一般品底部不施釉,高级品施白釉以示区别。

河南巩县窑从唐初开始生产白瓷,唐中期达到高峰,开元天宝后逐渐减少。

巩县白瓷的质量很好,曾作贡品给皇室使用。

器物以日用碗、盘为主。

另外唐代北方的曲阳窑白瓷、密县窑白瓷及南方景德镇窑的白瓷也有相当的成就2. 元代卵白釉瓷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又一新品种,其色白中闪青,釉质凝练呈失透状,类似卵白,故称"卵白釉"。

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卵白釉瓷,器壁上往往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

另有印"太禧"、"福禄"、"玉"等字铭器物传世。

卵白釉瓷装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常见有缠枝花卉、龙纹等,龙纹中双角五爪龙纹为宫廷专用。

造型有碗、盘、高足碗等,常见典型器物为一种小足、平底、敞口、浅腹的折腰碗。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2)3. 明甜白釉瓷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了著名的永乐甜白釉,釉质细腻莹润,微含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称"甜白",也称"填白"。

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

因其薄如蛋卵,故有人称之为"卵幕"。

定窑白瓷的特点

定窑白瓷的特点

北京陶瓷网分享:定窑白瓷的驰名始于北宋,而定窑白瓷的烧造则始于唐代。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

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盘、托盘、注壶、盆、三足炉和玩具等。

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

唐代定窑白瓷大多与当时邢窑白瓷相似,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

所装饰的纹样在暖白色的釉层映衬下相得益彰,风格鲜明,可谓独步一时,冠绝当世。

始于唐代晚期,终烧于元。

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

首创覆烧法。

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雅素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

以烧造白瓷著名的定窑瓷器质地洁白细腻,造型规整而纤巧。

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盒印花为主,此外尚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的构图,纹样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仿似浅浮雕,十分优美。

北宋中晚期的刻花更趋精妙,用单齿、双齿状工具,刻划出各种线条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

装饰图案有花卉、禽鸟、游龙、游鱼、婴戏等。

装饰技法:定窑白瓷的器物,口部不挂釉,露出胎体而成毛边,俗称“芒口”。

即是采用覆烧工艺,把盘碗反扣的方法烧制,这是定窑的首创,北宋时期定窑曾一度专门为官府烧制宫廷用瓷,从而促进了定窑的发展。

定窑白釉瓷器的装饰技法主要有划花、刻花、印花三种。

陶瓷纹饰特点: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

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其次是动物纹饰。

德化白瓷鉴定最简单方法

德化白瓷鉴定最简单方法

德化白瓷鉴定最简单方法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尤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尤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尤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

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

当然,迎光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

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

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

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尤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

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

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

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
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

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

德化白瓷断代(全)

德化白瓷断代(全)

德化白瓷断代(全)一、宋元青白瓷宋元德化窑的瓷业状况,最为确切的记载见诸元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写道:繁荣的刺桐(泉州)港附近,“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杯”。

考古发掘方面,盖德碗坪仑窑址与浔中屈斗宫窑址经过科学发掘,取得重大收获并编写成报告《德化窑》。

根据发掘资料,前后可划三期。

一期,以碗坪仑窑址下层为代表,相当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

这一时期的产品以纯白釉和青白釉瓷器为主。

胎体质地细致,薄而坚致,胎骨多呈白色。

釉层较薄,晶莹润泽。

纯白釉釉色洁白,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青呈淡绿色,浅者近白色。

瓷器品种的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钵、洗、碟、炉、执壶、注子、瓶等。

器物造型的特点是圈足器与平底器并重,卧足器较少,未见实足器,底足切削较为规整。

其中,圆形、八棱形、菊瓣形的果盒造型饱满精致;碗类形体高大,俗称大海碗;执壶、注子、瓶类器腹部圆鼓,极富时代特色。

器类的形制作风多与景德镇窑关系密切,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器物的装饰是刻划与模印并重。

刻划主要施作于碗、盘内里,盛行卷草、篦纹,还有扎菜团花、莲瓣、莲花、牡丹等图案。

模印图案以盒类最为丰富多彩,盖面中心为主题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萱草、兰花、马兰花、茶花、海棠花、缠枝卷草、芦苇、浮萍草花与芦雁、蜜蜂、游鱼等。

有的盖面印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林立”等文字。

周边点缀以卷草、卷云、水渡、联珠、连弧、弦纹。

构图疏密有致,既富于变化又层次清楚,十分细腻,造型之别致,装饰之华丽,在江南地区首屈一指。

器物利用龙窑装烧。

装烧工艺以托座叠烧为主,匣钵与支圈少见。

其中托盘与托柱组成的塔式伞状窑具是专门放置盒类器物的窑具,尤具地方特色。

二期,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

这一时期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还有酱褐釉等。

北宋定窑白瓷特征及鉴别方式

北宋定窑白瓷特征及鉴别方式

北宋定窑白瓷特征及鉴别方式一、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

仿品因胎釉原料和烧造温度等不易掌握,很难烧出玉质感来。

一般都是气韵呆滞、釉色苍白,无玉质感可言。

个别能烧出玉质感来,但常见色彩显新,有火爆之感。

二、釉色如象牙之白。

五代之后,定窑器施釉前已不施化妆土了。

所施白釉的釉水为白中闪黄,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

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

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

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

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

这也是一个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仿品因掌握不了定窑特定的烧成气氛,故难以烧出“象牙白”的釉色来。

釉色常不是偏白就是偏黄,在器物折腰处也难见浅黄绿色。

三、要见“竹丝刷痕”。

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定窑因为施釉较薄,烧成后,在釉薄处透过釉面就隐约可见竹丝修胎所留下的刷痕。

这是定窑瓷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在鉴识时必须特别留意。

仿品中常不见这种“竹丝刷痕”。

有的做了,但做得生硬拙劣,不够自然,据此可以鉴别。

四、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这种“泪痕”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有否“泪痕”也成为鉴识是否北定的一个基本特征。

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一般的仿品是较难做出这种“泪痕”来的。

1.泪痕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

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国粹讲堂】德化窑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德化以“中国白”享誉世界,其中以明代艺术巨匠何朝宗为代表的宗教瓷塑还被冠以“东方艺术”的美誉。

德化瓷雕、工艺瓷、高温釉艺被誉为德化“三朵金花”。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

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话。

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

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

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 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

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

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

流传欧洲后,直到现在,外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以其纯净的白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宋代开始,讲述中国白瓷的发展史。

宋代是中国白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白瓷以汝窑、定窑和钧窑为代表。

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灰色釉和斑斓的变化而著称,其瓷器胎体瘦薄、坚硬,色泽沉稳而富有质感。

定窑则以纯白的釉面和青白色的装饰图案而受到世人喜爱,其特点是釉质润泽、色彩鲜明,且装饰纹饰繁多、雅致。

钧窑则以其釉面如剥脱的冰蓝和五彩缤纷的装饰而著称,钧瓷的釉色丰富多样,色调鲜艳,给人一种宝石般的美感。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元代的白瓷以青花瓷为主导,白地青花瓷成为当时的主流。

青花瓷是一种在陶瓷表面进行蓝色绘制的技法,采用的是青花颜料。

元代的青花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人物、山水等为主题,明亮的蓝色装饰与纯白的胎体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白瓷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明代白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景德镇窑被誉为“万M字四大名窑”。

明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釉面亮洁,装饰图案丰富多样。

明代的白瓷以青花和五彩装饰为主流,青花以纯净的蓝色纹饰为主题,五彩则以绚丽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而著称。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收官时期,白瓷的生产仍然保持活跃。

清代的白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清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坚硬、厚重,釉面柔润而饱满,装饰纹饰以青花和釉下彩为主题。

清代的白瓷在造型、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瓷器工艺的高度。

中国白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以上所述是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无论是宋代的汝窑、定窑、钧窑,还是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德镇窑,以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白瓷在不同朝代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和独特性。

总之,中国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发展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阶段。

每个时期的白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对于后世的陶瓷艺术影响深远,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1)
1. 唐代白瓷
自北朝北齐始,白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中国开始出现青、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的局面。

白瓷的真正成熟则是在唐代,主要产地是河北的邢窑和河南的巩县窑。

唐代邢窑的白瓷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

粗白瓷在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施釉时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足,光素,无纹饰,造型以各式碗为主,此外有注子、枕等,用叠烧法烧成,碗心多留有支具烧痕。

细白瓷胎骨洁白致密,叩之有金玉之声,能作乐器演奏,音色清越激场。

邢窑细白瓷类似冰雪,釉的白度很高,在堆釉处呈水绿色,制作规整,碗为玉壁底,一般品底部不施釉,高级品施白釉以示区别。

河南巩县窑从唐初开始生产白瓷,唐中期达到高峰,开元天宝后逐渐减少。

巩县白瓷的质量很好,曾作贡品给皇室使用。

器物以日用碗、盘为主。

另外唐代北方的曲阳窑白瓷、密县窑白瓷及南方景德镇窑的白瓷也有相当的成就
2. 元代卵白釉瓷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又一新品种,其色白中闪青,釉质凝练呈失透状,类似卵白,故称"卵白釉"。

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卵白釉瓷,器壁上往往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瓷又称"枢府"瓷。

另有印"太禧"、"福禄"、"玉"等字铭器物传世。

卵白釉瓷装饰以印花为主,题材常见有缠枝花卉、龙纹等,龙纹中双角五爪龙纹为宫廷专用。

造型有碗、盘、高足碗等,常见典型器物为一种小足、平底、敞口、浅腹的折腰碗。

历代著名白瓷特征及其鉴别(2)
3. 明甜白釉瓷
明代永乐年间出现了著名的永乐甜白釉,釉质细腻莹润,微含肉红色,给人以甜的感觉,称"甜白",也称"填白"。

永乐白瓷胎薄如纸,洁净如玉,几乎只见釉不见胎,能映见手指螺纹,胎上划纹更清晰可见。

因其薄如蛋卵,故有人称之为"卵幕"。

永乐甜白瓷主要以胎上刻划为装饰方法,且基本上都刻于内面,所饰暗花刻纹和印纹可迎光透视。

其轻盈秀丽之态,前代白瓷无法比拟。

宣德甜白釉瓷仍有相当数量传世,宣德官窑甜白釉瓷与宣德其他器物一样,
有细桔皮纹。

宣德甜白的色泽与永乐略有差异,白中含极淡青色,有少数缩
釉细点。

宣德和永乐甜白瓷纹饰有以下几个区别:一是永乐白瓷纹饰刻于内壁和里心,宣德纹饰刻于外壁和底面;二是纹饰永乐简约,宣德繁复。

明代甜白瓷的主要成就在永乐、宣德两朝。

但宣德以后白瓷生产从未间断。

白瓷是明代祭器中的主要品种,历朝都在烧制,但釉色都不是永乐白瓷微红的"甜"白色。

4.德化白瓷
福建德化窑创烧于宋代,宋元时期烧青白瓷,明代盛烧白瓷,清代又有进一步发展。

明代的德化白釉均极纯净,润若凝脂,是纯正的白釉,又称"乳白"、"象牙白"、"绒白",国外则称为"猪油白"。

明初德化白釉的釉色为白中含极淡肉红,明代中期产品带奶油黄色,明末的为奶油白色。

清初的产品已折中闪青。

德化白瓷的胎质均白净致密,透光性好,这是纯净高雅的德化白瓷的优点。

同时,硬脆易损也是其特点。

德化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皿为主。

德化白瓷的代表作品是佛像和其他人物塑像,代表作品有白瓷观音、达磨等塑像。

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