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国治疗痛经经验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

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痛经是女性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伴随着月经周期的到来,很多女性都会经历疼痛的月经期。

传统中医学认为,痛经是由于经脉不通,气滞血瘀所致。

在中药中,有许多经典的土方药方可以用于治疗痛经。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效的中药土方药方,供女性读者参考。

1. 红花煮茶材料:红花5克,开水适量。

做法:将红花放入干净的茶杯中,用开水冲泡,盖上茶杯盖,静置10分钟。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期前后喝1-2次。

作用机理: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疏通经脉、促进经血流通,缓解痛经的不适感。

2. 当归煲猪脚汤材料:当归15克,猪脚1只,生姜适量。

做法:将当归和猪脚清洗干净,放入煲汤锅中,加足够的水,再加入适量的生姜。

先用高火煮沸,再转至小火炖煮2-3小时。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连续食用3-5天。

作用机理: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行气止痛的功效,猪脚则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维生素,可补充体力,缓解痛经。

3. 茴香水煮鸡蛋材料:茴香水5滴,鸡蛋2个。

做法:将鸡蛋煮熟,剥掉外壳,用刀在鸡蛋表面划上几刀,然后将茴香水滴在鸡蛋上。

服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食用1-2个鸡蛋。

作用机理:茴香水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能够缓解痛经。

鸡蛋则是维生素B群、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能够增强女性体质,改善痛经症状。

4. 炒姜足浴材料:生姜100克,温水适量。

做法:将生姜洗净切片,将姜片放入足浴盆中,加入温水,浸泡双脚15-20分钟。

使用方法:每天月经前后进行足浴。

作用机理:生姜具有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痛经的症状。

以上几个中药土方药方都是传统经典方剂,对于缓解痛经症状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应根据个人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中药。

总之,中药治疗痛经的土方药方是一种传统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痛经症状。

然而,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如果症状严重或难以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

姜汁改善痛经的原理

姜汁改善痛经的原理

姜汁改善痛经的原理
姜汁被认为具有改善痛经的效果,这是由于其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包括姜辣素和姜酮。

这些成分具有以下作用:
1. 抗炎作用:姜辣素和姜酮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子宫收缩引起的疼痛。

2. 解痉作用:姜辣素和姜酮可以放松子宫肌肉,减少子宫收缩的强度和频率,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3. 血管扩张作用:姜汁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扩张子宫血管,增加血液循环,从而减少痛经。

4. 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姜辣素和姜酮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是导致痛经的重要介质之一。

总结起来,姜汁具有抗炎、解痉、血管扩张和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这些作用有助于改善痛经症状。

然而,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可能略有不同,因此对姜汁的反应也可能有所区别。

如果长期或严重痛经,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更详细的指导。

推荐中医调治痛经两大经验方

推荐中医调治痛经两大经验方

推荐中医调治痛经两大经验方*导读:每个月的那几天,绝大部分的女生会感到烦躁、抑郁,甚至有一些女孩会觉得全身乏力,疼痛难忍。

如何摆脱这种痛经,请看中医推荐的经验方。

中医认为山楂……每个月的那几天,绝大部分的女生会感到烦躁、抑郁,甚至有一些女孩会觉得全身乏力,疼痛难忍。

如何摆脱这种痛经,请看中医推荐的经验方。

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是血淤型痛经病人的食疗佳品。

血淤型痛经病人常表现为行经第1—2天或经前1—2天发生小腹疼痛,待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渐渐减轻或消失,且经血颜色暗,伴有血块。

*艾叶生姜泡足缓解痛经取艾叶30克、生姜100克、白酒100 毫升。

将艾叶和生姜洗净,生姜切成厚片,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放进盆中,倒入白酒,先熏蒸后泡足。

熏蒸水的温度应在90~C左右,但要防止烫伤,待水温下降至40~13左右时,再将双脚浸于水中。

药水宜泡至双足躁关节处,泡脚的同时揉搓足心涌泉穴、足趾、足跟部。

每晚1 次,每次20-30分钟。

于经前7天开始泡,至月经结束。

此方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黄静)*山楂巧治痛经中医认为山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是血淤型痛经病人的食疗佳品。

血淤型痛经病人常表现为行经第1—2天或经前1—2天发生小腹疼痛,待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渐渐减轻或消失,且经血颜色暗,伴有血块。

病人可取完整带核鲜山楂1000克,洗净后加适量水,文火熬煮至山楂烂熟,加入红糖250 克,再熬煮10分钟,待其成为稀糊状即可。

经前3—5天开始服用,每日早晚各食山楂泥30 毫升,直至经后3天停止服用,此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即可见效。

此法也适合月经不调、中医辩证为血淤者。

专家提醒,假若痛常常发生在月经来潮前——周左右,疼痛时按压下腹痛感加剧,而且着凉或喝冷饮会引起疼痛,用暖水袋捂肚子或喝热水却能缓解疼痛,多属寒凝气滞血淤引起的痛经。

病人常伴有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而且经色暗红,夹有血块,中医药治疗强调“通则不痛”,对这种类型的痛常常以温通经脉的热性药物为主,如妇科痛经丸。

中医医案——痛经(十一)

中医医案——痛经(十一)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当归四逆汤治愈痛经二例病案一:肖某,女,27岁。

初诊:1982年7月25日。

主诉及病史:反复经期腹部剧烈疼痛12年。

患者自15岁月经初潮起,每次经期少腹持续性剧痛。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

少腹及腰背胀痛,喜按,得温则舒;经量多,色紫暗,有瘀块;三日后疼痛逐渐减轻,一周左右干净。

诊查:舌质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

辨证:寒滞胞宫,寒凝血瘀。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甘草10g 通草10g 大枣15g 香附20g 川芎12g二诊:服上方药5剂后,月经期仅有微痛。

守上方继服药3个周期,嘱其经前10天服药至经来,以巩固疗效。

随访半年,月经周期正常,经期疼痛消失。

病案二:童某,女,24岁。

初诊:1982年9月17日。

1主诉及病史:经期少腹剧烈疼痛10年。

患者自14岁月经初潮即开始痛经,逐渐加重。

近几年经期疼痛剧烈,需服止痛药方能缓解。

痛时肢冷,汗出,面色苍白,喜温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多,色紫暗,夹有瘀块;月经提前四五天,经行后疼痛逐渐缓解,腹部压痛不明显。

诊查:舌紫有瘀点,脉沉弦。

辨证:寒客胞脉,瘀血阻滞。

治法: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处方:当归15g 肉桂8g 白芍20g 细辛10g 大枣15g 丹参20g 艾叶12g 通草10g 五灵脂10g嘱其在经前10天开始服药,直到月经来潮时停止。

二诊:患者复诊时云:“服药八剂后月经来潮,周期正常,无明显疼痛,经量、经色均正常、无瘀块。

”守上方继服药5剂,以善其后。

按语痛经不外虚实两大类。

根据龚老数十年的诊治体会,认为实证偏多,实证又多发于未婚女青年,其发病机理主要是寒滞胞脉、冲任失养。

临床以经期腹痛、腰痛、经血有瘀块等为主症。

月经周期多推迟,少数提前,出血量在正常范围,用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之当归四逆汤治疗,疗效肯定。

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及安全性

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及安全性

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观察及安全性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出现的疼痛感。

这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也是很多女性朋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

痛经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寒凝血瘀型痛经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之一。

寒凝血瘀型痛经是指在经期或经前疼痛时发生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引发子宫血液淤滞、瘀滞,导致下腹部、腰骶部、大腿内侧等处出现疼痛不适的一种病理情况。

中医认为寒凝血瘀型痛经是由于寒邪侵入子宫经络,导致血液凝滞不畅,引发的痛经症状。

针对这种疾病,中医有一种加味温经化瘀汤的治疗方法,经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一、加味温经化瘀汤的配伍药物加味温经化瘀汤是由当归、生姜、川芎、桃仁、红花、茴香等中药组成的。

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功效,能够改善子宫血液循环,缓解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引起的疼痛症状。

当归、川芎和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疏通经络、舒经活血、调畅气机;生姜、茴香则能温经散寒,祛寒止痛,有助于改善寒凝痛经的症状。

红花则具有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作用,有助于调整经血,改善痛经情况。

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中医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和方法。

加味温经化瘀汤作为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案,经过临床观察表明,其治疗效果显著。

一项针对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观察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缓解痛经症状上有显著的差异,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显示,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总有效率达到85%,疗效显著。

经过治疗后,病人的疼痛明显减轻,经期的不适感明显改善,子宫内膜脱落不全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在治疗过程中,病人的月经周期调整正常,月经量逐渐增加,月经颜色逐渐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这些都是体现加味温经化瘀汤治疗效果的良好表现。

而且,治疗组的痛经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加味温经化瘀汤对于痛经的长期缓解效果也是较好的。

在临床观察中,加味温经化瘀汤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

姜建国治疗不孕症经验姜建国教授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伤寒学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姜师治疗不孕症,首创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兹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三调理论,平治权衡“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祖国医学对孕育的机理可概括为:肾气充实,真阴充沛,任冲脉盛,癸水应候,阴阳相合,两精相搏,子宫受摄,温煦育麟。

根据这一机理及女子的生理病理特点,姜师提出治疗不孕症的“三调理论”。

1 调阴阳——重在调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伤寒论》亦强调“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和谐是健康的基础,调和阴阳即是治病的大法。

而女子属阴,阳虚多见,正如《圣济总录》所说:“妇女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寒也”。

临床上大部分的不孕症患者具有行经时少腹冷痛、腰膝酸冷,或平素畏寒、四肢不温,皆是阳气不足,宫寒不孕的典型表现。

因此姜师调阴阳总以调阳为主,阳生方能阴长。

药用紫石英、菟丝子、巴戟天、二仙汤,阳虚较重则加小茴香、肉桂等暖宫助孕。

同时又借鉴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常配伍枸杞子、女贞子等滋阴之品,如此平治于权衡,以求阴阳互相生化。

2 调气血——重在调血“凡男女胎孕所由,总在血气,若血气平和壮盛者,无不孕育,育亦无不长。

其有不能孕者,无非气血薄弱……则必以调和血气为主,斯为万全之策”。

姜师认为女子属阴,月事以下,阴血养胎,因此调和气血,重在调血。

而调血之法无非虚实之两端,“虚则补之”“血实宜决之”。

对于月经量少,色淡质薄,面色少华,舌淡苔白,平素易头晕心悸的患者,姜师常以熟地黄、当归、白芍、阿胶等补血调血;对于月经稀发、痛经、血块多、经色紫黯,舌有瘀斑,或西医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姜师则以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调经,重者加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破血逐瘀。

四逆汤治疗痛经的案例

四逆汤治疗痛经的案例

四逆汤治疗痛经的案例我有个朋友叫小琳,那痛经可把她折磨得够呛。

每次来大姨妈,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整个人都焉了。

她跟我形容啊,那个痛就像是有个小恶魔在肚子里拿着小锤子,一下一下地敲,还顺带拧着她的肠子。

脸色煞白煞白的,冷汗直冒,有时候痛得只能蜷缩在床上,啥事儿都干不了。

她也试过好多办法,什么喝红糖水啦,贴暖宝宝啦,一开始还有点用,到后来就像杯水车薪,根本不管事儿。

有一次,我就跟她说,要不试试中医呗。

然后就带她去找了个挺有名的老中医。

老中医给她把了把脉,看了看舌头,就问她是不是平时手脚也容易冰凉啊,小琳忙不迭地点头,说冬天的时候就像揣着冰块一样。

老中医就说,这是阳虚寒凝啊,得用四逆汤来调理调理。

这四逆汤啊,听起来名字有点神秘。

老中医给我们解释说,这里面主要是附子、干姜和炙甘草。

附子就像个小火炉,能把身体里的阳气给补起来,干姜呢,就像是给小火炉加把柴,让火烧得更旺,炙甘草在中间就起着调和的作用,就像个和事佬,让这两个猛药不至于太“冲”。

小琳就开始喝这个四逆汤。

刚开始喝的时候,她还担心会不会有啥副作用,不过喝了几天,也没觉得有啥不舒服的。

喝了大概一个疗程吧,下次来大姨妈的时候,她惊喜地跟我说,那个小恶魔好像被封印了一部分。

虽然还是有点痛,但是比起以前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又接着喝了一段时间,再到生理期的时候,她都能正常上班、出去玩儿了。

她特别高兴,说感觉自己像是重获新生一样。

以前每个月那几天都是噩梦,现在虽然也知道大姨妈来,但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得要死了。

你看,这四逆汤在小琳的痛经治疗上还真就立了大功,把她从痛经的苦海里给解救出来了呢。

不过啊,这中医用药还是得因人而异,得找专业的医生看才行,可不能自己瞎琢磨乱用药哦。

姜建国用乌梅丸加减辨治疑难病验案3则

姜建国用乌梅丸加减辨治疑难病验案3则

于洪波 曲夷 吴琰 司国民★主审:曲夷★编辑:寇本沧【简介】 姜建国,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姜建国名医工作室负责人,齐鲁伤寒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姜建国教授师从著名伤寒学家徐国仟、李克绍教授,进行《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30余年,先后提出20余项新观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6部,其中学术专著5部,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伤寒思辨》、《伤寒析疑》、《伤寒论释难》、《伤寒论品读》、《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四讲》、《伤寒一得》等学术专著。

因观点新颖,立论独特,在伤寒学术界颇具影响。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原文338条,主治蛔厥,“又主久利”。

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乌梅丸为厥阴病主方,治厥阴肝风内动,寒热错杂之本证,非只为蛔厥之剂矣” ;柯氏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厥阴方总论中进一步指出:“太阴以理中丸为主,厥阴以乌梅丸为主。

”“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之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之主方,观其用药,与诸症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

从临床应用来看:郑元良将本方去黄连、附子,用以治疗妇女胎前、脏毒肠风;郑寿全用乌梅丸加减化裁治疗巅顶疼痛,并提出:“夫厥阴之脉会于巅顶,今见巅顶痛者,是厥阴之邪侵于上也。

乌梅丸专主厥阴,故治之而愈”;叶天士对乌梅丸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抓住其酸以柔肝敛肝之性,用治咳嗽、呕吐、胃痛、背痛、泄泻、疟疾、头晕、头痛、痈厥,温病皆用之,并不限于蛔厥一证; 吴鞠通谓此方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乌梅丸方,诸药合用,温清敛补,苦辛通降,寒热并投,可扶正祛邪,虚实同治,刚柔相济。

经过后世医家的不断探索,乌梅丸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疾病乃至疑难杂症,真正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异病同治的治疗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
第36卷第5期
姜建国教授是山东名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
临床30余年,擅长诊治肝胆病、脾胃病、癌症、不孕症等,其对痛经的治疗尤为独到,疗效可靠。

有幸随师学习,现将其治疗痛经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痛经是指妇女正值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现代医学仅以镇痛、镇静、解痉等对症治疗,或者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抗前列腺、子宫松弛剂、钙剂对抗剂以及其他内分泌制剂[1]。

根本无法彻底治愈,且反复用药对身体造成不可预知的破坏性作用。

1古代医家认识
痛经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候论》首立“月水来腹痛候”,该书“卷之三十七”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包络,损冲任之脉……其经血虚,受风冷,故月水将来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

”为研究痛经的病因病机奠定了基础。

后世《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凝,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

”《傅青主女科·经水未来腹先疼》云:“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夫肝属木,其中有火,舒则畅通,郁则不扬。

经欲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

然经满则不能内藏,而肝中之郁火焚烧,内逼经出,则其火亦因之而怒泄。

其紫黑者,水火两战之象也;其成块者,水煎成形之状也……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

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方用调肝汤。

”以上论述为痛经的临床辨治奠定了基础。

2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亏虚,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
则痛”,故使痛经发作。

致病原因可以是实证“不通则痛”,如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蕴结等;也可以是虚证“不荣则痛”,如肾气亏虚、气血虚弱等[2]。

姜建国教授认为,痛经病机大多数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而单纯属实或单纯属虚者少见。

虚者,最为常见的是阳气虚衰或肾气不足;实者,最为常见的是瘀阻胞络或痰阻胞络。

其中,虚实夹杂尤以阳虚寒凝、胞络不通为主。

临床实际中,痛经多数见于青年女性,这类患者一般有小腹受凉史,如冷天坦胸露腹,衣着单薄;过食寒凉史,如过食冰激凌、生冷瓜果;盆腔炎病史或妇科手术史等。

且临床患者中多数表现为经期前中期小腹疼痛,甚者向腰骶部放射,经色暗,有血块同时伴有肢凉、怕冷、喜暖。

妇科检查多数无明显病变,部分患者可见子宫体极度屈曲,宫颈口狭窄。

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多有痛性结节、子宫粘连、活动受限,或伴有卵巢囊肿;子宫腺肌病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经期检查时子宫压痛明显;慢性盆腔炎者有盆腔炎的征象。

3用药经验
姜建国教授根据《内经》“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的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痛经以寒凝经脉者较多。

并以《伤寒论》的芍药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为基础,化裁温通化瘀方:炒白芍、炙甘草、肉桂、小茴香、乌药、生蒲黄、炒五灵脂、当归、延胡索、桃仁、红花、川芎。

方中炒白芍柔肝止痛,配合炙甘草即是芍药甘草汤,能缓急止痛;肉桂补火助阳,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生蒲黄行血祛瘀,活血止血;炒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止血;当归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桃仁活血祛瘀;红花活血痛经,祛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诸药合用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肝气郁结急躁易怒者,加柴胡、醋香附、川楝子等以舒达肝气;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等以益气;阴虚者,去小茴香、肉桂防辛温伤阴,使阴虚更加明显,加生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凉血;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炒山药、茯苓健脾益气;输卵管不通加王不留行、皂角刺、地龙以通行经络,化瘀消壅;有粘
姜建国治疗痛经经验
陈丽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指导
姜建国
[关键词]痛经;温通化瘀方;姜建国;经验[中图分类号]R27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13-02
[收稿日期]2012-04-01
第36卷第5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36,No.52012年9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CM
Sep .2012413
2012年9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6卷第5期
图1太少阴阳与五行、五脏关系
火心太阳南夏
金肺少阴西秋
土脾胃至阴中木肝少阳东春水肾太阴北冬
连或子宫肌瘤者,加炙穿山甲、三棱、莪术、全蝎、蜈蚣以破血逐瘀,消癥散结。

临床用药应注意两点:其一,芍药与炙甘草用量较大,一般芍药30~60g 、炙甘草15~30g ,体现了芍药活血通络、甘草甘缓挛急的止痛机制。

其二,除非极其严重的痛经,一般不主张连续每天用药,应秉承《伤寒论》针对“时发热自汗出”而“先其时发汗则愈”的定时发病定时治疗的旨意,针对行经定时疼痛的特点,采用定时用药的方法,即每月事先备药3剂,行经时的第一天开始服药,连续服3剂,下月行经时仍然如此治疗,直至完全治愈。

3病案举例
女,23岁,月经期小腹剧烈疼痛多年,于2011
年10月15日就诊。

月经先期4d ,量可,色可,有血块,平素小腹凉,喜暖,手足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为寒凝经脉。

处方:小茴香10g ,肉桂10g ,乌药12g ,炒五灵脂10g ,当归12g 、炒白芍60g 、炙甘草30g 、生蒲黄10g 、延胡索15g 、桃仁10g 、红花10g 、川芎12g ,3剂,水煎服。

月经来前一天或当天服用,连服3剂,如此连续治疗几个月经周期。

2012年2月17日告服药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已治愈。

[参考文献]
[1]闻敏芳,王桂元.痛经的治疗现状[J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
(2):147-148.
[2]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3.
孙广仁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发掘中医传统理论—河图五行模式和四象体质理论,运用四象体质理论治疗失眠症、抑郁症,收到较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1中医学的四象体质
四象体质理论出于《灵枢·通天》,即将人体体质分为太少阴阳及平和五类,又称太少阴阳五态人。

《灵枢·通天》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此五态人的分类是按照太少阴阳来划分的,太少阴阳又称为“四象”。

“四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四象,分别指夏、秋、冬、春四时,分别位于南、西、北、东四方。

加之中央之位,分别与五脏、五行相应:夏季、南方、心脏,属阳中之阳的太阳,在五行属火;秋季、西方、肺脏,属阳中之阴的少阴,在五行属金;冬季、北方、肾脏,属阴中之阴的太阴,在五行属水;春季、东方、肝脏,属阴中
之阳的少阳,在五行属木;一年四季、中央、脾脏,属阴中之至阴,也就是最大最盛的阴,在五行属土,也可称为人身之太极。

如图1[1]。

太少阴阳五态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如下。

太阳之人,过于自信,意气用事,高谈阔论,好高骛远,庸俗平常,不知改过;行为表现挺胸凸肚,身躯向后反张的样子。

与心气、心火的兴奋特性相应。

少阴之人,贪图小利,常存害人之心,因他人失败而满足,为他人有收获而嫉妒,缺乏情感;行为表现行动鬼祟,站时躁动不安,行时俯伏难直立。

与肺
孙广仁以四象体质理论调理失眠经验


(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级中医七年制,山东济南250355)
指导孙广仁
[摘要]孙广仁擅长运用四象体质理论调理失眠。

从阴阳、五行、五脏、四时、方位等方面论述四象体质理论,分析太少阴阳五态人,根据失眠者的性格行为特征,对其平素的阴阳平衡状态进行推断,依据体质类型及发病季节采用滋阴潜阳、清心泻火等方药进行调养。

[关键词]孙广仁;四象体质;太少阴阳五态人;失眠[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14-03
[收稿日期]2011-12-22
4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