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

合集下载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

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简短1.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

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

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

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

其后,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

2.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短一点,50字左右历史小故事: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

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

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

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

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

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

拓展资料1、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2、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1)德意志帝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男爵于一八七七年出版的一套五卷本的地图集。

丝绸之路,一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路令人神往。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以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但实际上,丝绸之路并非是一条“路”,而是一个穿越山川沙漠且没有标识的道路网络,并且丝绸也只是货物中的一种。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

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五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丝路意义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君主制国家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西汉的张骞在前很久很久以前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称赞其开通西域的作用。

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传教士等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大伊朗、累范特、阿拉伯紧密联系在一起。

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

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朝鲜、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

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线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线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线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

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其中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附属罗马)。

这是汉朝的正式官方使节达到的最远国家,直达欧非大陆;首次将这条路线延伸到了欧洲和非洲。

直接联通了西方和汉朝之间的联系。

两汉丝绸之路线路图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

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初)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古代丝绸之路是丝绗商从古蝗帝国(吐蕃)通过沙漠、深谷到达中国南方等地,进而向西伸展至欧洲的一条古老的商业贸易路线。

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和考古发现的文物,都证明了它久远的发展历史和强大的文化气息。

那么,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呢?一、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00年,之前的青金之路和汉蓝之路均是前身。

其起点距今属于土库曼斯坦的腓尼基部落(又称吐罗斯部落)。

古代丝绸之路最初是从古老的蝗帝国出发,由沙漠、深谷经过婆罗门、火山、荒漠和七夜河一直贯穿至中国的南方的淮河流域。

在此期间,它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影响,成为当时世界各国间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

二、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其终点位于亚洲东部,以古罗马和汉唐时期的津南城市“朱拉尼”为中心,由津南城市向西伸展至欧洲,之后丝绸之路发展成三条脉络:一条穿越西亚,于撒哈拉沙漠向东南蔓延;一条横贯中亚,于和非洲洲大陆的伊斯兰十字军中取得繁荣;而另一条横贯阿拉伯海,贯通从吉布提至波斯湾。

因此,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位于科学伊斯兰断面,主要建立在从西亚向东南蔓延的撒哈拉沙漠地带,并贯通中东和欧洲的柔合体中。

三、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溯源于中国的汉文化,它囊括了古老的蝗帝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大西洋文明等,既包含中西方文明的延续,又把中国的汉文化携带到海外,丝路文化也在当时的世界文明中发挥了着相当的作用。

由于它能够加快人们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互通,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引进。

丝绸之路贯穿了大约29个国家,贯穿西亚、中亚、西亚和欧洲,形成了一条回归线,为丝绸之路旅行提供了便利。

四、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古代丝绸之路也是贸易路线,由于古代文明的强烈的文化气息,以及新奇的神话传说以及政治、宗教和文化观念和技术的交流,它催生了一景文化,遗留下一条耐人寻味的历史脉络。

古代丝绸之路曾经吸引过海内外11个民族,其中有波斯、汉、土耳其、中亚、西亚、印度与埃及等,其中吸收汉文化后期形成新兴文化,是当时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锋中心,同时古代丝绸之路也更加深入到印尼、非洲洲大陆等地区,古代文明也由此登陆于此。

你不知道 的丝绸之路

你不知道 的丝绸之路

你不知道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让这条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再次焕发生机,我们对这个影响巨大的世界级文化遗产进行框架性介绍,梳理其“史”、其“人”、其“城”,为新历史的开端作注…… 01丝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道路的总称,形成于BC2—BC1之间,是世界上最长的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和人类民族迁徙之路。

罗马贵族早在2000年前就偏爱东方丝绸服饰,直到汉代,丝绸都只有中国出产,大大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丝绸之路由此确定了其基本而牢固的内涵。

01.01 丝路的命名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一书中。

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仅仅是一种“说法”,或者说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称谓”,因为实际情况,无论时间、空间,还是交易货物都远比李希霍芬提出的要丰富复杂得多,这就为后来的丝路研究者遗留了很大的探索空间。

与通常形容丝路的说法相比,小编更喜欢汉学家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在他的著作《The Silk Road-ANEW HISTORY》中对于丝路的形容:01.02 丝路的误读由于丝绸之路这个名称我们往往会对这个概念产生相关的种种误解。

这些似是而非的“常识”包括:第一个问题丝绸之路是诸多道路的总称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第二个问题真实的历史中中亚才是核心丝路并不是直接从中国通向欧洲,在汉唐时代的中国人心目中,“西方”分明是指西域、波斯和印度,在真实历史中,罗马并非中国的直接贸易伙伴,其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亚粟特、波斯商人。

丝路概论3000字

丝路概论3000字

丝路概论3000字历史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

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其中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附属罗马)。

这是汉朝的正式官方使节达到的最远国家,直达欧非大陆;首次将这条路线延伸到了欧洲和非洲。

直接联通了西方和汉朝之间的联系。

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

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分支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张一平2012-10-29 14:43:57 来源:《新东方》2010年第3期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指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道路。

丝绸之路可以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新疆、中亚到安息,再由安息到西亚以达欧洲。

海路繁荣于中世纪以降,始于中国沿海地区,经今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抵达红海、地中海以及非洲东海岸等地。

在这条东西交通线上,西去的物品主要是丝绸,东来的是宝石、香料等,因此有“丝绸之路”之称。

从西汉至明清,海上丝绸之路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此,学界已多有研究。

但学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海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方交流的影响,笔者则主要探讨其对南海区域的影响和作用。

所谓南海区域,主要指南海海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

这一区域至迟自汉代起,就形成了内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海上丝绸之路对此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了南海区域的贸易往来海上丝绸之路始于汉代。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当时国力强盛,声名远波。

西方的欧洲正当罗马帝国时代,国势昌盛,经济发展。

东方和西方,两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古国,却被崇山峻岭和辽阔的荒漠所阻隔。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中亚),十多年后,又再度出使,副使还到达安息(今伊朗)。

自此,开辟了中国和西亚间的陆上交通路线。

汉王朝与大秦(罗马帝国),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帷幕,在悠悠的驼铃声中拉开了。

与此同时,汉代也开通了中国由海道与西方交通的航线。

据《汉书•地理志》所记的海上航线,就有南海与印度洋上的航线。

中国海运货物,抵达今天的斯里兰卡,再经过印度接运而西,辗转至欧洲和地中海沿岸。

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汉代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人,精于造船,擅长航海。

南海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最早使用船舵、船锚的地区之一。

汉代番禺是南海的造船中心,所建造和使用的木板船,能在海上进行远航和作战活动,在我国造船和航海史上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34张PPT).ppt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34张PPT).ppt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你觉得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有哪些?
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坚守坚强(自强不息) 交流互鉴 合作共赢(和而不同) 开拓进取 勇气智慧 …………
“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读者, 一定会从该书中读出不 同的丝绸之路史,无论所得为何面貌, 一定是最适合 他 / 她自己的。
——郭卫东《货品易代——古丝路 的衰落与新商道的开辟》
二、观丝路兴衰,品丝路人文
1、丝路之兴——张骞通西域
1、”凿空“是不是意味 着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原 与域外没有贸易往来?
博望侯张骞——凿空
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 帝汇报说:“臣在大夏(阿富汗) 时,见邛(今四川成都)竹杖、 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日: 吾贾人往身毒(Yuandu,即古印 度)国。
观世音菩萨普门店
商队休息图,描绘了他们时常要在野外休整或者露宿。 ——荣新江《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丝绸之路十八讲》
2、丝路之衰:
明永乐帝逝世后,在西北方向上采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 西域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察合台汗国与叶尔羌汗国通知,丝绸陆 路古道真正衰落。明中叶(1494年),嘉峪关对外交通中断, 丝路也便不再。为什么悠悠古道因国内外政治时局和治理版图 的变迁而屡次中断,但总能回头再来,但明朝中期以来,却再 也未能复苏 ?入清以后,衰情更甚?
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来购买奢侈品的花 费。”材料反映了当时 A.罗马奢侈品的来源是中国 B.丝绸被大量销往罗马帝国 C.海路是东西方的贸易路线 D.罗马与中国存在贸易联系
14.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 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 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 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 A.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 B.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 C.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 D.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12月 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谭继和 〔摘要〕本文论述南方丝路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南丝路重塑的现代意义等问题。对于“南方丝路”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南方丝路”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转型、南丝路上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重新估价、成都与临邛在南丝路上的历史地位、南丝路与民族文化家园的关系等等问题,作者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南方丝路;民族文化;历史地位;研究转型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8)-0016-05

〔作者简介〕谭继和,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近20年来南方丝路研究出现过三次热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到了新的研究阶段。回顾研究历程,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童恩正、李绍明、林向等同志提出“南方丝路”(或称“西南丝绸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蜀布之路”、“蜀滇缅印古道”)的名称,它是针对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而提出来的。吴红等同志也曾很早提出这一概念。这个提法的背景是以“蜀道”作为起点和立足点的。李白曾作“蜀道难”,“蜀道”之称自此始著称于世。《史记》、《汉书》提出“蜀身毒道”的概念,启发今人对以蜀道为起点和中心的川滇缅印国际通道进行研究,加一个概括性的名称,“南方丝路”这个名词就是这样出来的。第二阶段是对“南方丝路”的路径、走向、内涵及其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第三阶段是对南丝路上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该路段上区域文化的交流与衍变、与藏彝文化走廊的关系、与“六江六山”横断山脉文化走廊的关系以及南丝路重塑的现代意义等问题,进一步深化了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考古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经济学、交通文化学、旅游文化学等多方面的学科,取得了不少成果,使我们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当前遇到的问题是:如何以现代化的新的视角和全球化的开放视野,来重新审视南方丝路及其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针对这个问题,谨提出下列意见:

一、关于南方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南方丝路”是我国最早的国际商贸通道,

线路形成源远流长,商脉承传历史悠久。它的特点在于:这是一条“文化线路”,文化性是比商业性更重要的性质。从先秦秦汉时期我国西南最早的“蜀身毒道”开始,发展到唐宋时期西南地区的商道与主要对藏区的茶马贸易古道,扩而及于西南多种流向的古道、古盐道、古茶马道、古驿道,直至通达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乃至欧洲的多种双向交流通道,经历了漫长的延续

61与发展过程。“南方丝路”是这些从古及今的文化线路的美誉通称。如一朵莲花开放而成满潭百花一样,形成开放性的交通网络体系。它的基本道路骨架是横断山脉与六江流域深谷内开辟的通道。就道路肌理和走向看,这是至今还活着、还在延伸、还在扩大、还在开放的线路网络体系。虽然马帮驿道已成了古迹、遗迹,但现在的公路、铁路走向依然是这一线路网络体系基本走向的扩大。举例来说,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就是南丝路的商脉、文脉、物流脉传承的结果。象这样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线路不知有多少。它们是西南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共同建设的成果,是我国西南最古的一条欧亚大陆桥,是至今尚有活力、充满神奇的生命力与永恒魅力并可与北方、海上丝绸之路媲美的、难得的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所以,我认为南方丝路最大的价值是:文化性、线路性、世界性,具有申报世界遗产的天生丽质。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南方丝路的概念,事实上存在广义说和狭义说的问题。狭义是指先秦秦汉时期蜀布、邛竹杖、蒟酱为象征标志物的南方国际民间商贸通道,其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很小,甚至只是具有象征意义。从广义说,指从汉唐到明清一直扩展到今天还活着的临邛道、灵关道和五尺道。这些通道早已具有多元化商品交换性质,绝不只是丝绸,甚至主要不是丝绸,蜀布丝缎只不过是它的源头的代表而已。真正的意义是与巴蜀同俗同风范围之广大令人吃惊,这才是南方丝路最大的成果。这个广义和狭义还可以讨论,不一定得到共识,但可以这样说,南方丝路也好,茶马道、盐茶道也好,都是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完全可以用“南方丝路”这个涵盖面很大的概念来加以概括。至于茶马古道自然也可说是包含在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南方”是个泛称,“丝”字是借用,是线路商品的形容词,“路”才是实质。事实上“南方丝路”可以作为“西南古道”的泛称。 二、关于“南方丝路”研究思路的转型纵观近二十年来有关“南方丝路”的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应该有三方面重点的转向:一是由偏重于单纯线路的研究,转向重点研究与线路有关的文化板块;二是由偏重于民族渊源、迁徙、流向的研究,转向重点研究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综会融通与兼包并容。三是由偏重于地名、地址考据的研究,转向城镇市场网络体系为重点的研究。(一)由单线路的研究为重,转向文化板块

研究为重。这些年来,线路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绩。这条线路由灵关道(西道)、五尺道(东道)和永昌道组合而成,这已成共识。蓝勇、邓廷良二同志分别有专书论述。虽然,在线路研究上还有不足,国内线路较清楚,国外线路,特别是缅印直至西亚、非洲的路线还很不清晰。但现在需要转向以文化板块为重的研究。因为交通要道的主要作用就是凭借一条线穿起若干流域或区域来,这些流域和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如:分流域研究:

南方丝路牵涉六江流域:岷江的江源文明、大渡河的雪山文化、雅砻江文化、金沙江文化、澜沧江文化、怒江文化。又如:分板块研究:

巴蜀文化、邛笮文化、冉駹文化、斯榆文化、滇文化、黔文化、夜郎文化、滇越文化、越南的东山文化、缅甸与印度、阿富汗境内相应的文化。唐代南诏数次攻入成都,掳掠数万人,其中能工巧匠、杂剧丈夫、子女锦锦等技术和艺术人才不少,使云南工艺取得飞速发展,这是巴蜀文化与南诏、大理文化板块交融碰撞的生动实例。又如儒、释、道三大文化系统在南丝路上的交流、碰撞与融会,也是饶有兴味的问题,需要加强研究。(二)由民族渊源、迁徙、流向的研究为

重,转向民族相互交往、融会和包容的研究为重。南丝路上,通过横断山脉的民族有氐羌系族群,逐步形成藏缅语族;有百濮系,逐步形成孟高棉语族;有百越系,逐步形成壮侗语族。有西夷、南夷,它们在南丝路上交会和融合。古蜀国71的少数民族冉、駹、邛、笮、徙、榆都在横断山脉南北通道上融会。特别是邛人与笮人互相融合,他们又与蜀人融合。从岷山到邛崃山系,从临邛到邛都、邛山、邛水,这些地名就是他们融会迁徙的轨迹。“蜀曰邛”,反映邛人与蜀人互相综会的历程。蜀国被秦灭后,蜀人迁徙散居于南丝路上的姚州、嶲州等处,蜀王子还远迁到越南,凭借文郎为都,建立骆越国,称安阳王。应该说,在南丝路上,古蜀人是最善于交流和融会的族群。正如《文史杂志》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1944年3月1日)“社论”所说:“这里有全国共通了解的语言,与共通适应的生活,全国任何地方人到了这里都会自然溶合”,“四川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大熔炉,可以融会一切部族的区域的限界,使整个中华民族溶合无间,而社会经济文化获得综合向上发展。”南方丝路各民族融会凝聚的历程,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四川作为“民族文化大熔炉”的历史特征。(三)由地名、地址考据为重,转向城镇市

场网络体系的研究为重。南方丝路对于商贸文化的发展和市场集镇以及城市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特别是由蜀至滇的城市,主要是从“市”发展为城的。例如,最早的是“随蚕丛所在致市焉”的成都草市,以后发展为成都城。在僰道上,唐蒙斩未完成任务的县令,县令说:“恨生不见成都市”。唐蒙就为他在当地建了个“成都市”然后再斩他,可见“市”在古人心目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鲜事物。由市变为城,形成自由都市,这是古蜀城市发展的规律。这种都市有个西蜀特有的称呼,叫做“都”,故有邛都、笮都、斯都、榆都、新都、广都、成都。《广雅》曰:人所聚曰都。卢梭说:“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才构成城。”研究邛都等七都的市的形成和发展,可以破解川滇城市形成之谜,可以认识川滇城镇市场网络体系的基本特色和形成发展的特殊途径。唐宋时期,成都月月有市,形成十二月市。云南也跟着学,“滇人一岁有十二市”,每月之市名亦与成都相同。这一有趣史实,不能不说是南方丝路经济社会交流与信息传递通道起了重要作用。

三、重新估价南丝路上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南方丝路,源于巴蜀文明。从玉璋、海贝、邛竹杖、丝缎蜀布、蒟酱,直到盐、茶、铁器贸易,这是代表蜀人文化智慧结晶和内外开放交流意识的标志性商品。“求蛮貉之物以眩中国,徙邛笮之货致之东海”,许多史料透露了南丝路上“邛笮蛮貉”民族商品交换发展程度的秘密,但现在缺乏定量的研究和分析,需要搜集史料,细心爬梳,加以重新估计。

四、重新估价成都与临邛在南丝路段上的历史地位

南方丝路,起于成都。成都是南方丝路的起点首发城,是中国最早的国际商贸大都会(早在唐代,杜甫就称成都为“喧然名都会”)。当中世纪世界城市发展衰落时期,东亚中国一枝独秀,正是汉唐盛世城市发展的兴旺期。成都是当时世界历史都市之林中,取得“扬一益二”、“天下名镇之冠”美誉的顶尖级兴旺城市。今天的成都又得到不少桂冠。正如美国《新周刊》所说:“welcometochina’schina”,“成都,最中国”,成都是体验原真中国生活的标本。古临邛是冶铁的中心,是邛竹杖生产的中心,是世界火井盐与天然气最早的发现地,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临邛与成都、郫县是成都平原上三个最早设县治、最早筑的城,是秦汉时期西南的重镇,是唐宋时期号称扬一益二的“天下名镇之冠”。邛崃是南丝路上第一工业城市、南丝路上第一大市、天府南来第一重镇、邛笮文化的孕育地。邛崃是成都作为亚太旅游第一目的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旅游目的地的南游第一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邛崃是蜀文化的发生地。蒙文通先生认为蜀文化从岷山下来首先进入邛崃河谷。特别是学术上更是如此,赋圣司马相如之师林闾是临邛人,相如又是临邛女婿。汉代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