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单位代码:83201联系人:刘丹联系电话:(010)68198919通信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万源南里甲43号邮政编码:100076E-mail : liudanczxy@一、单位简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是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研究、设计、试制、试验和生产基地,是中国航天的发祥地。
下属10个国家在编科研事业单位、3个预算内企业单位、1个职工医院、3个全资公司、2个院本级实体单位和3个控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航天型号工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等领域,覆盖系统总体、空间飞行、结构与强度、自动控制、地面发控、伺服机电、计量测试、强度与环境、新材料、特种制造、总装总测、新能源、煤化工等多方面专业技术,具有先进雄厚的生产制造能力。
目前拥有资产总额约443亿元,从业人员约2.6万人,其中包括8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国家级专家、12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23名全国技术能手、314名享受国家政府津贴的专家。
共获得3573项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防特等奖。
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成功研制了10余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能发射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或航天器。
实现了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的技术跨越,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承载了中国航天五十多年的发展,使中国航天发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又称作“航天五院”。
其前身可追溯到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任第一任院长。
1968年2月20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CAST)成立,掀开了中国空间事业新的一页。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空间技术的主要研究中心和航天器研制、生产基地,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国家空间技术发展规划;研究、探索和开发利用外层空间的技术途径;承接用户需求的各类航天器和地面设备的研制及提供优良的服务;空间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以及空间技术对外交流技术与合作。
1970年4月24日,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2003年10月,神舟5号飞船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树立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至2003年底,研制并成功发射了5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4艘无人试验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在载人飞船技术、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技术和遥感卫星技术等领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院所研制的各类航天器在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基于各类应用卫星,建立了各种稳定运行的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航天器研制取得的新技术成果,移植推广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设10个研究所、一个工厂,建立了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形成了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分系统研制生产、总装测试、环境试验、地面设备及应用、服务保障系统等配套完整的研制生产体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O五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O五研究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O五研究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航天上海运载火箭研制总体设计单位,同时也是航天上海基地载人飞船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的抓总研制单位,主要从事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应用卫星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的研究与设计。
我所先后研制成功多种运载火箭,圆满完成了我国第一次“一箭三星”发射、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第一次国外卫星发射等,研制的长征四号乙是我国目前发射极地轨道卫星的主力火箭。
我所还承担了“神舟”系列飞船推进舱、对接机构系统及结构、机构的研制和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为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做出了重要贡献;承接了我国新型卫星太阳电池阵、驱动、扫描和展开机构的研制以及月面巡视探测器结构、机构和移动系统等多项研制工作。
优秀的业绩有赖于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技术水平较高的人才队伍,并具有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的优厚实力。
全所现有职工470余人,其中研究员19人,高级工程师113人,副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4人,各型号正、副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工艺师、检验师)8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9人,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近全所职工的50%。
我所将紧紧围绕航天发展方向,以增强可持续竞争能力为目标,努力建设和发展一个以航天系统工程总体设计为主体,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应用卫星相关专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同步推进的航天系统工程研究所。
我所真诚欢迎有志于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优秀毕业生加盟我所,一经录用,我所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完善的福利及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金都路3805号805所人事处联系人:人事处刘小姐宋先生邮政编码:201108电话(TEL):(021)54420565传真(FAX):(021)54421912E- mail:ases805@(转人事处)2009年应届毕业生职位招聘信息CZ-4B火箭发射“一箭两星”“神舟”飞船Pro/E模装图新型卫星太阳电池阵航天器对接仿真。
中国航天研究院

中国航天研究院
中国航天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CAST)是中国的一家国家级科研机构,成立于1970年,隶属于中国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其总部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是中国航天工程的中枢和核心。
中国航天研究院是中国航天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机构之一,担负着中国航天科技的研发、试验验证和技术攻关等重要任务。
研究院主要从事航天器的研制和相关的技术研究,包括运载火箭、卫星、深空探测器、载人飞船等。
同时,研究院还从事遥感与通信技术、导航与控制技术、空间环境和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中国航天研究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包括博士、硕士和本科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
此外,研究院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研究院在研究设施和试验条件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拥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实验室和试验设备。
中国航天研究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自
1970年成立以来,研究院共研制了数十颗卫星和运载火箭,
并成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如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北斗导航系统等。
特别是在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研究院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在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航天研究院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研究机构,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
未来,研究院
将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向着更高层次迈进。
中国航天科工和航天科技集团

最近看到一首航天科工的打油诗,来形容航天科技集团(主要是航天)和航天科工集团(主要是军工)的区别。
说实话写得还不错。
他们是把人送上蓝天,我们是把人送上西天。
他们的对象是自己人,我们的目标是敌人。
他们那么小气,打出去了还要!我们那么大方,打出去就算了!他们干的是光明正大显威扬名的活我们干的是偷偷摸摸遮遮掩掩的活他们发的是钱我们发的是火他们高兴的是又成功了我们高兴的是没掉下来打仗还是要靠我们底打仗真要靠我们就完了底他们中的成功人士能在报纸上看到,我们的优秀代表只能将来在历史书上找.他们成功了国家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我们成功了,国家希望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他们的成功对外说叫宣传,我们的成功对外说叫泄密。
他们是为了和平事业往天上飞我们是为了战争事业往天上扔。
他们飞过留名,我们飞过留声。
他们钱途美好我们前途无光。
他们搞的型号地球人都知道了,我们的型号即使是在局域网上也叫XX-XX。
他们向上面要钱打着和平的旗号,我们要钱打着战争的旗号。
他们飞向蓝蓝的太空,我们飞向敌人的舰船。
他们的成就感是安全往返,我们的成就感是一去不返。
他们是搞卫星的我们是搞卫生的他们是英雄,我们是凶手。
他们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钱我们什么都有,就没钱他们高兴的是要发钱了我们高兴的是要下岗了其实最开始它们是一家人(包括现在的航空工业总公司)。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由于本人资历太浅,资料整理的不全,甚至可能存在错误,望指正)。
1956.10---1964.11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首任院长)——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
1964.11---1982. 4 第七机械工业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
1982. 4 -- 1988. 7 航天工业部——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决定将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为航天工业部(这个就是很多人口中称道的“航天部”)。
1988.7—1993.6 航空航天工业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整合航空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Sichuan Aerospace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前身为成都航站仪器厂,成立于1960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C)下属的研究院。
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一家专业从事航天器仪器、导航、控制系统等研发与生产的高科技企业。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具有丰富的科研实力和成功的项目经验。
研究院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包括了专家学者、工程师、技术人员等高素质人才。
他们在航天技术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功底,能够进行航天器仪器的设计制造、控制系统的研究等工作。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航天器仪器、导航与控制系统、制导与控制技术等。
其中,航天器仪器的研究着眼于提高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和耐用性,保证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运行。
导航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则致力于提高航天器的飞行精度和自主性,实现航天器的自主控制、自主导航和自主转移等功能。
制导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则主要应用于导弹、火箭发射等任务中,实现航天器的精确制导和自动控制。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在中国航天事业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技术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卫星、载人航天器、民用飞行器等航天器的仪器和控制系统中,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也积极参与技术交流与合作,与国内外的航天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他们与国内外的航天企业共同研发、合作生产,推动了中国航天科技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是中国航天科技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致力于航天器仪器、导航与控制系统等领域的科研与生产工作。
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在国际航天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集团公司架构图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一院)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四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
总体部(五部) 总装与环境工程部 系统事业部 卫星应用系统部 西安空间无线技术研究院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航天推进技划部 质量技术部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西安航天发动机厂 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 西安航天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 西安航兴动力厂 西安航天计量测试研究所
二级单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三级单位
战术武器事业部 北京航天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一部) 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天伺服技术研究所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航天特种车研究院 研发中心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北京强度环境技术研究所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 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 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 陕西电器研究所 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 西安航天动力机械厂 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 国营七四二四厂
空气动力理论与应用研究所(一所) 空气动力实验与工程应用研究所(二所) 风洞工程技术研究所(三所) 特种飞行器总体技术设计部(十一部)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
中央在编事业单位十院、13所、16所、771所、772所、704所划 归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管理,航天时代电子公司及所属165 厂、825厂、693厂、539厂、200厂、289厂、230厂、7107厂、 7171厂和其他控、参股公司委托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管理。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十一院)
第七总体设计部(七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燎原无线电厂(四川航天电子设备研究 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烽火机械厂(四川航天机电工程研究所) 四川航天建工集团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七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业务范围与组织机构详解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业务范围: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业务范围:1、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
2、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煤化工、风力发电、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航天特种技术应用。
3、航天服务业:1、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单位。
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拥有总体设计、遥测外测、箭体结构、增压输送、电子化指挥、弹(轨)道、载荷、环境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2、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北京临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工程研究所是我国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中心,是我国航天首家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研究所。
本所拥有临近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控制、环境、仿真等几十个研究设计专业。
3、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4月,是我国组建最早的地地战略战术导弹和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总体技术研究所,也是国内唯一从事于战略武器和大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的研制单位。
4、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始建于1971年,是一所从事航天飞行器设计研制、空间探测器研究开发、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研究开发、数据通讯及网络信息通讯技术研究开发的多专业、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研究所。
5、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是以航天发射地面设备的研制为主,民品研发经营为辅的工程设计研究所,现有员工1000多人。
我所主要专业有:发射技术与发射装置、特种公路、铁路运输车辆、液压技术、温度控制、供配气技术、发配电及电源变换技术、定位定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等。
我所开发了以地面设备为主的多系列、多型号军品高科技产品,还开发了软胶囊机、包衣造粒机、滴丸机等制药机械及包装机械、烟草机械、洗车机等多项高科技民用产品。
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6、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主要从事航天伺服控制、遥测、智能机电以及工业自动控制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制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2013年度创新基金指南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
二○一三年十一月
一、基金概述
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系统作为国家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测绘、环保、交通、减灾、林业、农业、渔业、水利、电力、通信等行业,对维护国防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卫星应用研究院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的总体单位,具有天地一体化优势,为加强创新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探索,推动空间技术理论及技术的发展,深化拓展其在各行业、领域中的应用,联合国内优势科研机构,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特设立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开放合作、开拓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卫星应用研究院2013年度创新基金指南作为申请基金项目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可按照各领域最新发展需要,申请指南中未包括的创新项目。
本指南研究方向仅作为本次拟资助项目的技术领域方向,所申报项目的题目名称自拟。
二、201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一)导航领域资助研究方向
1、导航理论与技术
研究目标:针对GNSS导航系统的发展趋势,探索GNSS 导航系统演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新型导航方法与原理。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体制导航信号设计与处理,创新概念
导航定位理论与方法等。
2、导航技术军事应用新概念
研究目标:探索导航技术在军事作战应用中的新概念、新模式,研究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导航应用新方法、新理论,为促进导航技术在军事中的应用和提升武器装备、作战指挥信息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GNSS信号的军事新概念应用,战时导航对抗新方法,组合导航理论、方法与技术(如GNSS/INS 组合导航技术、地磁导航与重力导航、影像匹配导航、水下导航技术等)等。
3、导航技术行业应用
研究目标:面向测绘、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交通、电力、通信等民用行业应用,探索导航技术在民用领域应用中的新概念、新模式。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卫星导航在地球遥感、地学研究(地震、板块运动、空间天气等)等方面的新应用,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安全技术(如导航信号干扰源探测、定位技术等),创新概念导航位置服务等。
4、导航技术宇航应用
研究目标:针对敏捷卫星、深空探测卫星、高轨卫星等新型卫星对导航技术的新需求,发展和研究以天文导航、惯性导航、
卫星导航及组合导航为代表的航天器导航技术新理论与新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发展无线电导航技术在近地卫星导航中的新概念应用,研究合作或非合作目标的相对导航理论、方法,探索发展深空探测自主导航定位、地外天体表面导航定位的理论与方法。
(二)通信领域资助研究方向
1、无线通信理论与方法
研究目标:针对复杂电磁环境下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需求,开展数据传输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通信抗干扰新方法,空间无线通信电子对抗,高速通信新体制,深空通信微弱信号检测,基于多源信号的盲源信号分离新方法,通信信号新应用等。
2、空间信息网络
研究目标:面向空间信息网络数据通信及恶劣环境下通信的应用需求,针对卫星快速移动的特点和用户在不同星间、波束间切换的场景,开展空间多星组网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组网模式下高效通信技术体制,先进通信协议和基于链路感知的动态路由技术,空间信息网络高动态用户多址接入与传输理论,星间和星地的动态快速切换和快速接入的方法和策略;空间信息安全分发和安全接入新概念,通信网络结构与协议脆弱性分析方法,基于协议安全漏洞的网络路由
欺骗新方法;业务容量分析和多维信息融合处理与应用新方法等。
3、数据链网络技术
研究目标:针对数据链网络化发展需求,开展数据链组网的新理论与新方法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链组网理论与体系,数据链互联互通理论和技术、数据链网络安全新概念等。
4、新型通信部组件设计
研究目标:针对通信对射频微波多功能、高集成度发展的需求,开展通信部组件新技术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线跟踪新方法新概念,天线雷达散射截面减缩技术,信号低可探测设计,频率选择表面设计,新体制相控阵天线及相关支撑技术(如新型超轻金属基复合材料、面向极端环境透波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应用技术;高储能密度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相变、中低温固气、液气相变热控装置设计、高加速度大过载环境微型热管等热控技术)等。
(三)综合信息处理领域资助研究方向
1、多谱成像探测与融合处理方法
研究目标:围绕多谱成像探测与融合处理领域的多源信息获取、融合处理与认知需求,发展和研究多谱成像探测、融合处理
及应用新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多类图像(红外、可见光、SAR 等)和感兴趣目标的图像压缩、增强、复原新方法;GNSS反射信号成像新概念;多谱图像中异源特征提取、表达与选择新方法,图谱一体化自动目标精确识别定位,多源信息融合的弱小运动目标检测、跟踪技术等。
2、空天探测与高精度处理
研究目标:面向未来各类高分辨率遥感卫星高精度处理应用需求,开展遥感探测、获取、处理和应用等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探索性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遥感卫星星地一体仿真建模新理论和方法、新型遥感平台星上处理与信息服务技术、新型传感器试验与在轨数据分析和模型优化方法,遥感测绘一体化任务设计和数据处理技术,面向应用的像质评价与在轨优化方法,批量自动化高级加工处理技术,复杂约束下的任务仿真与优化理论和方法等。
3、遥感智能解译与定量化应用
研究目标:瞄准全球气候变化、重大灾害、生态环境变化、污染治理等重大问题,面向多源多时相海量数据,研究通过智能解译理论/方法/技术,开展大气、水环境、生态和灾害等定量化遥感应用的新理论、新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天空地一体数据同化与真实性检验新理
论和方法,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融合的特征提取技术,面向对象的复杂目标识别方法,新型大气、水和生态环境要素提取理论与反演技术,地球物理场遥感探测理论与反演技术,碳源碳汇探测理论与反演技术,基于多源数据的灾害全过程、全要素特征提取、展示与分析方法。
4、地理空间信息智能化服务
研究目标:构建高效率、高可靠地理信息智能化、个性化应用服务技术体系,开展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集成与融合、数据与功能服务以及知识服务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多语义、多尺度、多时态矢量数据融合理论和方法,分布式多源异构空间数据无缝集成技术与方法,全球海量基础地理信息存储与组织管理,分布式存储与共享、动态更新技术,空间信息智能服务技术体系与理论,基于共享知识库的遥感信息高效编码与分发技术。
5、大数据应用技术
研究目标:研究面向大数据应用的存储、计算、挖掘、服务及大数据应用中软件平台层面的服务接口安全问题。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大数据的并行流式计算技术及融合存储的数据引擎技术,EB级数据存储架构理论与关键技术,云服务接口安全高效、透明保护技术,数据挖掘算法研究及其在云计算环境下的实现技术,云计算环境下服务托管与授权认证技
术,遥感云数据的并行计算技术,遥感云数据的高效存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