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鉴别
合集下载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3. 疟原虫生活史的各期形态各不相同,包括红外期(肝细胞期)、红内期与蚊体期三
个阶段: 红外期(肝细胞期):裂殖体、裂殖子; 红内期: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雌、雄配子体 蚊体期: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卵囊(子孢子) (一)红外期(肝细胞内)(Exoerythrocytic Stage) 这是肝细胞内的裂殖体与裂殖子。 (二)红内期(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stage
4. 蚊体期: 当配子体产生以后,必须要离开人体进入蚊子的蚊胃里头进行发育。否则会被 人体清除掉。进入蚊体内以后,雄配子体通过出丝的方式发育成雄配子。 雌配子体,经过减数分裂,只能发育成熟一个雌配子。 雌雄配子结合之后形成合子,合子具有运动性,呈香蕉型,称之为动合子,成 熟的动合子可以从蚊胃里头穿过胃壁,到达蚊胃的弹性基底膜下,形成一个卵囊。 这是在蚊胃壁的弹性基底膜下的卵囊。每个卵囊内有数个孢子囊,孢子囊内进 行的是孢子生殖,这是孢子囊内的子孢子。 子孢子成熟以后可以涨破孢子囊和卵囊,释放出来,这是释放出来的子孢子。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鉴别

预防复发:在治疗 后采取措施防止再 次感染
预防传播:采取措 施防止疟疾的传播
预防措施:避免蚊 虫叮咬,使用防蚊 液、蚊帐等防护措 施
药物治疗:使用抗 疟药进行治疗,如 氯喹、青蒿素等
手术治疗:对于严 重的疟疾病例,可 能需要手术治疗
支持治疗:对于高 热、脱水等症状, 需要进行支持治疗, 如补液、降温等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06
间日疟原虫: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一半,形态多样,常见的有环状、哑铃状、半月形等
恶性疟原虫:大小约为红细胞的三分之一,形态略小,多为细长形、椭圆形等 鉴别点:大小和形态可作为鉴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重要依据 实际意义:了解两者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对于疟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内寄生
肝细胞内寄生
红细胞内寄生和 肝细胞内寄生均
有
分布范围: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主要流行地区:非洲、东南亚、中南美洲等 流行因素:气候、地理位置、人群密度等 传播媒介:雌性按蚊
流行地区:间日疟原虫主要流 行于亚洲地区,恶性疟原虫则 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传播途径:两种疟原虫均通过 雌性按蚊叮咬传播
预防接种:接种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疫苗,提高身体免疫力。
防蚊措施:避免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在户外活动,使用蚊帐、驱蚊液等防蚊措施。
改善环境: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地,保持环境卫生。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治疗。
早期诊断:及早发 现和治疗是关键
清除疟原虫:使用 抗疟药物杀死或清 除体内的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有前驱期,一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谢谢各位!
有18~36个裂殖子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与三日疟相似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虫体呈边缘锯齿状 的圆形
有6~12个裂殖子, 有6~16个裂殖子 排列呈菊花状
配子体
雌性核偏于一侧,致密, 雌性呈新月形,雄性呈 与间日疟相似 雄性位于中央,疏松 腊肠形
与间日疟相似
疟色素 黄绿色,短杆状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色 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16个,排列不规则, 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色 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 一边。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
红 细 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 可见茂氏小点。
大 小:虫体较小。 胞浆和核:裂殖子8~36个,平
均18~24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蓝色。 色 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纤 细;核1~2个;
•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 ,分布均匀,数目较多, 鲜红色薛氏小点。
大 小:较大。 胞 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
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 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
疟原虫(第6版)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
(三)核酸诊断:核酸探针和PCR
(四)询问病史
1、典型疟疾症状
2、流行区、流行季节
七、流行
(一)分布
全世界90多个国家,尤其在温带、亚热 带和热带地区。约3-5亿人患上疟疾,每年 死于疟疾的人多达100-200万。每分钟就有 近2个孩子被疟疾夺走生命。 我国除西北、华北荒漠干燥地区,西南 高寒地区,华北山区外,各地区均有疟疾 存在。以p.v.流行最广,p.f.次之,p.m. 极少见, p.o.只发现几例。
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
五、免疫
1.先天性免疫
(1)Duffy血型阴性的西非黑人 (2)镰状RBC贫血患者 不感染P.v. 对P.f.不易感
RBC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不感染P.f.
五、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 种和株的特异性,同株不同发育阶
段的特异性。
(2) 带虫免疫 (3) 免疫逃避
p.m.
圆形核1个, 腊肠形或新
充满胀大 分散。
RBC。疟色 。疟色素分
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除环状体,
p.f.
p.m.
常或缩小。
西门氏小点
被寄 各期RBC均 常或缩小。 生 RBC 胀大。薛氏 茂氏小点。
RBC大小正 RBC大小正
小点。
。
三、生活史
三、生活史
子孢子 子孢子
速发型
囊合子 动合子
八、防治
1、查治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疫苗预防 (处于试验阶段)
3、防蚊灭蚊 (1)子孢子疫苗
(1)药物灭蚊 4、监测 (2)裂殖子疫苗 (2)生物灭蚊 (1)疫情监测 (3)配子疫苗 (3)遗传灭蚊 (2)蚊媒监测
3、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
(三)核酸诊断:核酸探针和PCR
(四)询问病史
1、典型疟疾症状
2、流行区、流行季节
七、流行
(一)分布
全世界90多个国家,尤其在温带、亚热 带和热带地区。约3-5亿人患上疟疾,每年 死于疟疾的人多达100-200万。每分钟就有 近2个孩子被疟疾夺走生命。 我国除西北、华北荒漠干燥地区,西南 高寒地区,华北山区外,各地区均有疟疾 存在。以p.v.流行最广,p.f.次之,p.m. 极少见, p.o.只发现几例。
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
五、免疫
1.先天性免疫
(1)Duffy血型阴性的西非黑人 (2)镰状RBC贫血患者 不感染P.v. 对P.f.不易感
RBC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不感染P.f.
五、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 种和株的特异性,同株不同发育阶
段的特异性。
(2) 带虫免疫 (3) 免疫逃避
p.m.
圆形核1个, 腊肠形或新
充满胀大 分散。
RBC。疟色 。疟色素分
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除环状体,
p.f.
p.m.
常或缩小。
西门氏小点
被寄 各期RBC均 常或缩小。 生 RBC 胀大。薛氏 茂氏小点。
RBC大小正 RBC大小正
小点。
。
三、生活史
三、生活史
子孢子 子孢子
速发型
囊合子 动合子
八、防治
1、查治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疫苗预防 (处于试验阶段)
3、防蚊灭蚊 (1)子孢子疫苗
(1)药物灭蚊 4、监测 (2)裂殖子疫苗 (2)生物灭蚊 (1)疫情监测 (3)配子疫苗 (3)遗传灭蚊 (2)蚊媒监测
疟原虫形态

呈圆形或不规则的颗粒状。核的结构致密,只有在 个别发育阶段较为疏松,例如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的核。有时因胞浆厚密或染色深蓝,使核呈暗红或 紫红色。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恶性 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 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 观察全血膜有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 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 典型,则最好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 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恶性疟。 23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24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环状体
pvR 大小:约占RBC的1/3 部位:RBC里少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核:大、较松、两核少见 胞浆:较粗、不规则
pFR
约占RBC的1/5
RBC的边缘 、常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小、致密、两核多见
纤细、规则
42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形态区别
pvR
pFR
PFR
43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色素的比较
•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8
薄血膜中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 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 2.1 未成熟裂殖体 ( i核m开m始a分tu裂re又称sc裂h殖iz体o前nt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 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虫种类而异。
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小杆状,黄褐色;恶性 疟原虫色素呈块状,黑褐色;三日疟原虫的色素呈 砂粒状,深褐色;卵形疟原虫的色素与间日疟原虫 相似。疟色素在虫体内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团块。
2、当血膜中发现间日疟原虫时,此时应注意 观察全血膜有无恶性疟的配子体,如无可判 为间日疟,如有可判为混合感染。
3、当全血膜中出现少数环状体时,且形态不 典型,则最好间隔数小时后再取血检查,如 此时无间日疟则可判为恶性疟。 23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24
间日疟原虫厚血膜中环状体的形态
环状体
环状体
pvR 大小:约占RBC的1/3 部位:RBC里少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核:大、较松、两核少见 胞浆:较粗、不规则
pFR
约占RBC的1/5
RBC的边缘 、常见多个虫同时寄生
小、致密、两核多见
纤细、规则
42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环状体的形态区别
pvR
pFR
PFR
43
厚血膜中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色素的比较
• 出现黄褐色的疟色素。
8
薄血膜中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PVS)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 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 2.1 未成熟裂殖体 ( i核m开m始a分tu裂re又称sc裂h殖iz体o前nt期)
色素聚集成团块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 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Pf鸟眼状环状体,一个细胞寄生2环状体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恶性疟厚血膜环状体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Pf R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恶性疟裂殖体前期、裂殖体
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无 茂氏点;虫体小于正常红细 胞,核已分裂成7块,色素团 块黑褐色。(×900)
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虫 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内含20 个裂殖子,色素团块位于左 侧。 (×900 厚血膜)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胞浆)、核和疟色素
这三要素。红核、蓝浆、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 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 呈鲜红色。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 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 黄褐色;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 色。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 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 于核的周围。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核 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 布于核周围。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薄血膜 Pv T、S
1.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滋养体胞浆有明显阿米巴样伪足。 (×1250) 2.核已分裂成7块,黄褐色色素渐趋集中;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 (×800) 3.核已分裂成18块,色素颗粒聚集成块状,位于虫体中部左下方,另一色素团块 呈斜条状,位于虫体左上部;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其左上方为 一大滋养体。(×1250)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Pf鸟眼状环状体,一个细胞寄生2环状体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恶性疟厚血膜环状体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Pf R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恶性疟裂殖体前期、裂殖体
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无 茂氏点;虫体小于正常红细 胞,核已分裂成7块,色素团 块黑褐色。(×900)
被寄生的红细胞不胀大,虫 体小于正常红细胞,内含20 个裂殖子,色素团块位于左 侧。 (×900 厚血膜)
疟原虫基本构造为细胞质(胞浆)、核和疟色素
这三要素。红核、蓝浆、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 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核 呈鲜红色。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原 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 黄褐色;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 色。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 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 于核的周围。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薄血膜恶性疟雄(小)配子体形态
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核 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 布于核周围。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薄血膜 Pv T、S
1.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滋养体胞浆有明显阿米巴样伪足。 (×1250) 2.核已分裂成7块,黄褐色色素渐趋集中;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 (×800) 3.核已分裂成18块,色素颗粒聚集成块状,位于虫体中部左下方,另一色素团块 呈斜条状,位于虫体左上部;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其左上方为 一大滋养体。(×1250)
疟原虫镜下形态及鉴别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疟原虫是一种古老而令人畏惧的寄生虫,常常出现在人类的血液中。
疟原虫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体液性,用于寄生非哺乳动物;另一种是囊性,用于寄生哺乳动物。
体液性形态的疟原虫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头部、背部和尾部。
头部呈现像螃蟹般的形状,圆形,但是尖端有细长的刺,以便固定于宿主的细胞壁上。
背部呈棒状,末结有两个芒状分枝,但没有触角。
尾部末端有一个圆形末梢,比较宽大,其外观上有两个环状结构。
囊性疟原虫有多种形态,但其主要特征是外壳由一层外壳和一层内壳构成,头部有一个类似于螃蟹般的圆头。
内壳较厚,边缘细锐,可以有效地防止宿主免疫系统抵抗其攻击。
尾部则有着多个复杂的节段,具有缩小或扩张的能力。
疟原虫可以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发现它们的存在时应尽快治疗。
此外,应避免接触血液,以防止感染。
- 1 -。
(完整版)疟原虫检验技术

厚血膜 用推片的一角,从取 血部位刮取约4微升血量 (相当于火柴头大小), 使血滴与平置的载玻片接 触,再由里向外一个方向 旋转,转2~4圈,涂成直 径0.8~1厘米大小圆形厚 血膜
薄血膜再取一小滴血.将血置 于第一张玻片离厚血膜适 当远的地方.将 推片的边 缘紧贴载玻片,轻轻上下 移动,使血液沿边缘散开, 然后匀速地向前推进,形 成薄而平铺的薄血膜
外观吉氏染色血片
偏酸 标准
偏碱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配置完吉氏原液时必须过滤除去杂质颗粒,有助 于提高镜检质量; ➢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原液必须临用时稀释,随 配随用; ➢染液的稀释浓度; ➢染色时间。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染色稀释用水: PH7.0-7.2清洁水。
用水过酸,可致感 染的RBC上的点彩 染不出来;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分布热带、亚热带,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 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 生命(脑型疟)
间日疟 P.vivax
● 遍布全球温带地区及大片热带地区。在热 带非洲,特别是西非则很少见
● 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 ● 病程良性, 有复发
间日疟(P. vivax )
鉴定要点
1. 红细胞明显涨大 2. 薛氏点明显 3. 成熟环状体粗大 4. 滋养体胞浆有阿
米巴样伪足 5. 血片中可见各期
的原虫形态 6. 成熟裂殖体约含
12-24个裂殖子
2. Intermittent fever; arrived from India 2 months ago.
原虫镜检---金标准
●当前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快速发展, 但是厚薄血片的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替 代的确诊疟疾的 “金标准”
薄血膜再取一小滴血.将血置 于第一张玻片离厚血膜适 当远的地方.将 推片的边 缘紧贴载玻片,轻轻上下 移动,使血液沿边缘散开, 然后匀速地向前推进,形 成薄而平铺的薄血膜
外观吉氏染色血片
偏酸 标准
偏碱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配置完吉氏原液时必须过滤除去杂质颗粒,有助 于提高镜检质量; ➢染液稀释后使用时间:原液必须临用时稀释,随 配随用; ➢染液的稀释浓度; ➢染色时间。
染色质量影响因素
➢染色稀释用水: PH7.0-7.2清洁水。
用水过酸,可致感 染的RBC上的点彩 染不出来;
恶性疟 P.falciparum
● 分布热带、亚热带,是非洲的重要疾病
● 我国流行区域为云南省和海南省
● 四种疟原虫中致病力最强,无免疫力者 感染后出现急性症状,不及时治疗可危及 生命(脑型疟)
间日疟 P.vivax
● 遍布全球温带地区及大片热带地区。在热 带非洲,特别是西非则很少见
● 间日疟原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 ● 病程良性, 有复发
间日疟(P. vivax )
鉴定要点
1. 红细胞明显涨大 2. 薛氏点明显 3. 成熟环状体粗大 4. 滋养体胞浆有阿
米巴样伪足 5. 血片中可见各期
的原虫形态 6. 成熟裂殖体约含
12-24个裂殖子
2. Intermittent fever; arrived from India 2 months ago.
原虫镜检---金标准
●当前分子生物学、血清学技术快速发展, 但是厚薄血片的检查仍被认为是不可替 代的确诊疟疾的 “金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缩小,有淡红色细小 的齐氏点(Ziemann’s); 2.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滋养体胞浆常呈带状,核呈条状,疟色素深 褐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 列成菊花状,疟色素常聚集于中央; 5.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 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 在核周围较多
厚血膜上四种疟原虫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厚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从主要鉴别要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核较大,胞浆粗厚,常 有伪 虫体较大,胞浆呈阿米 巴运动,有薛氏点
核较小,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 在末稍血不常见,虫体 呈不规整圆形,有黑色 疟色素团块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Pv大滋养体与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裂殖体
2.1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 充满红细胞
卵形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稍胀大,可呈卵圆形或边 缘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量多; 2.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 滋养体胞浆常呈圆形,空泡不明显,疟色素棕 黄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 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列 不规则,疟色素常散在。 5.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疟原虫镜检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5 染色的稀释用水必须纯净无杂质,硬度不能过大,否则影响 着色度。PH以7.0-7.2最佳,偏酸时细胞着色差,甚至不着色; ph过高胞浆会呈深蓝色而使内部结构和疟色素不清晰。对偏碱 的血片可待干后浸于生理盐水中数分钟来校正,偏酸血片可置 碱溶液中浸泡,放置时间久的蒸溜水往往会偏酸。冲片用水亦 需要用清洁的中性水,冲洗时间不宜过长。 6 染色须在厚血膜干透后进行,血片不宜久放,应尽量在当天 染色,一般不超过48小时,尤其是在夏季高温时,厚血膜若过 厚或放置较久,染色前应先行溶血。 7 配制吉氏染色原液时要充分研磨,最好经过滤再使用。分发 基层宜用小的磨口棕色瓶灌装,密封存放。日常使用另装入棕 色磨口滴瓶,其滴管不可触及稀释用水。滴稀释液的滴管亦不 能接触原液,以免使原液沉淀变质。 8 稀释染液必须临用时配制,现配现染,一次用完,用不完的 应倒掉,不可留着再用,更不能配一次用一天或使用多次。因 吉氏染粉为醇溶性,遇水容易产生沉淀,导致染色效果不理想。
⑶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体 的中央。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 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⑷配子体(gametocyte) 雌配子体 体 雄配子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成熟大滋养体(核分裂前)与未成熟雌配 子体的形态相似,其区别点是: 大滋养体的边缘不规则,有时见空泡, 色素较少,颗粒较细,分布不匀,虫体较小。 雌配子体边缘规则,不含空泡,色素较 多,颗粒较粗,分布均匀,虫体较大。
• 恶性疟原虫由于在发作间歇期,绝大部分 疟原虫要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发育,周围血液内 仅能发现环状体和配子体。因此,恶性疟在发 作期为最适宜的查血时间。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4 色度不佳 4.1 未着色 包括血片受热、久放,误沾甲醇而使 厚血膜固定不脱色、失效,血膜太厚或未干透染 色。 4.2 偏浅 原液存放过久或保存、使用不当出现沉 淀,使浓度降低;原液和稀释液配制浓度不当, 稀释好的染液不是现配现染,滴加量不够或流失; 染色时间不足或未去除气泡,稀释用水硬度过高 或不洁,载玻片有霉班或着色。 4.3 偏深 染色液浓度高、染色时间过长。 4.4 偏酸或偏减 主要是稀释用水或原液的pH不合 要求所致。有时冲洗的pH 不当也有影响。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特征和鉴别要点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 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 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 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疟原虫镜检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
1 载玻片必须清洁无尘、无油污、霉班和色班,洗净后要妥 善存放。 2 采血部位的皮肤必须清洁、无脂屑、污垢,刺血深度要适 中,不宜过浅,以免多次挤血将皮肤上污物带入血样。推片 每用过一次后都必须将残留的血迹擦净。 3 血片制作场所要保持清洁,以免尘埃沾污血膜,制作和存 放过程要防止苍蝇、蟑螂、老鼠等舔食血膜,厚血膜干燥后 方可收藏,以防互相粘贴或沾粘他物,造成血膜破损。存放 时要防日晒与高温,以免血红蛋白固定,影响染色。 4 厚血膜的厚度要适中,可将血膜覆盖报刊上,以清晰看见 下面铅字为宜,如果过厚可立即用玻片一角沾取掉部分血样。 过厚的血膜着色差,又因血红蛋不易彻底溶解而使其镜下的 背景过深。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1视野模糊不清 1.1镜油用量不足,沾污灰尘或含有气泡; 1.2油镜头破损,镜油或有霉班、灰尘; 1.3显微镜用光不足,包括反光镜、光圈、聚 光器未达到油镜使用的最佳限度; 1.4载波片不洁,毛玻璃样或有霉班; 1.5血片染色过度或血膜过厚,使背景过深造 成的透光性差。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6 形态失常 6.1疟原虫成份丢失 特别是小配子体胞浆。 6.2成份增加 如在多虫感染;多核以及两虫或多 虫重叠时疟原虫形态构造会有异于正常。 6.3 色泽形态改变 主要是小配子体出现紫色的胞 浆,恶性疟变成圆形的配子体和粗大的环状体。 6.4 药物影响 如服用乙胺嘧啶后因抑制晚期滋 养体细胞核的分裂而使核发生浑浊肿胀,状如小 配子体的核。服氯喹后大滋养体胞浆出现发育停 滞,失去阿米巴样形态,并发生粹解,疟色素颗 粒粗大并相对集中等。
●P.v所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⑴红细胞胀大 ⑵红细胞色变淡 ⑶红细胞胞质中出现鲜红色的薛氏点 ★薄血膜上P.f 的形态 ⑴ 环状体 (ring form)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 可见数粒,大小不一,红色粗大的茂氏点 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不带色素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5 假象干扰 5.1 血细胞 如网状红细胞、血小扳、着色 不好的白细胞和粒细胞破损分离的单个核叶。 5.2 体外细菌和原虫 如水生原虫、孤立的 球菌、花粉孢子。 5.3 杂质。包括制作全过程中沾污的并被染 成红蓝色的与疟原虫成份相似的各种物质以 及染液的沉渣。
• 如在血膜上查见许多这样的小滋养体而无 大滋养体,可判定为恶性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粗大环状体与间日疟原虫的环状体相似,较难 区别。此时应依据血膜上有无其他发育阶段的 疟原虫来确定。
如果血膜上只有少数环状体,其形态又不太 典型,则应另外取血检查,不应轻易下结论。
•
三日疟原虫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
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2. 厚血膜由于用血量多,血膜小,细胞重迭,干燥缓慢, 各期疟原虫的体积都略为缩小,其中只有大、小滋养体 的形态有较大改变,而裂殖体和配子体的形态则无明显 变化。 3. 小滋养体 胞浆呈环状或向核的一侧或两侧收缩,使环 的中间断裂,或围绕核。间日疟原虫的环较大,常呈分 号“;”和感叹号“!”状;而恶性疟原虫的环纤细, 常呈冒号“:”、飞鸟“⌒.⌒”、V状和断环状。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2 血膜脱落受损 2.1玻片有油污,未洗净或使用中被污染; 2.2血膜涂制过厚,厚薄不均或出现冷凝集; 2.3染色操作不当,包括操作时碰撞划破血膜、 血膜未干透染色、直接对准厚血膜冲洗或随 后用力甩干; 2.4血膜被蝇虫舔食或被异物粘贴。
厚血膜镜检出现误差和异常原因分类
疗可危及生命 ● 在我国主要流行云南省和海南省
三日疟 P.malariae ●三日疟在我国已基本消除
●主要发生在晚秋及初冬, 无复发
卵形疟
P.ovale
●又称蛋形疟原虫, 在我国已基本消除 ●引起症状与间日疟相似, 但很少复发
四种疟原虫的 形态特点
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三期六种形态)
血片镜检
疟原虫的厚薄血膜都必须在油镜下观察, 目镜以5X或6X为宜,过高透光性差, 且视野过大影响视力集中。 一般以镜检厚血膜为主,薄血膜的检出 率比厚血膜低得多,故只可作虫种鉴定 及形态识别之用。 看片次序一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最 少要检查100个视野(>5分钟) 。
疟原虫厚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