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四川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 高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用版)目录1.四川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2.四川高校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3.四川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取得的成果4.未来四川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展望正文四川,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四川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四川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紧密。

四川拥有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四川戏曲、四川剪纸、四川灯谜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川高校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许多高校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接触到四川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四川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高校通过开展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传播和推广。

另一方面,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参与非遗项目的田野调查、参与非遗作品的创作和表演等。

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一批热爱和致力于非遗保护的青年人才。

在四川高校的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果。

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一些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

同时,四川高校师生在非遗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四川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望未来,四川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进一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如何拓展非遗传承的渠道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但总体来看,四川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四川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之,四川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课程设置、举办各类活动以及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四川高校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附件1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37项)一、民间文学(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 Ⅰ—1 望娘滩传说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2 Ⅰ—2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成都市邛崃市群众艺术馆3 Ⅰ—3 甘嫫阿妞的传说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4 Ⅰ—4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5 Ⅰ—5 羌戈大战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羌族古典叙事长诗)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6 Ⅰ—6 大禹的传说阿坝州汶川县文化体育局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7 Ⅰ—7 阿古登巴的故事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8 Ⅰ—8 勒俄特依凉山州喜德县文化馆9 Ⅰ—9 玛牧特依凉山州喜德县文化馆二、传统音乐(1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0 Ⅱ—1 江河号子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府河号子(黄龙溪号子)、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人民政府涪江号子、涪江船工号子、遂宁市文化馆铜河船工号子、岷江号子】乐山市沙湾区文化馆乐山市犍为县文化馆11 Ⅱ—2 耍锣(福集耍锣)泸州市泸县福集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2 Ⅱ—3 木格岛苗族祭祀鼓乐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人民政府13 Ⅱ—4 遂宁叫卖调遂宁市文化馆14 Ⅱ—5 遂宁坐歌堂遂宁市文化馆15 Ⅱ—6 石工号子遂宁市安居区分水镇人民政府16 Ⅱ—7 觉囊梵音(藏哇梵音)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乡藏哇寺17 Ⅱ—8 骨笛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18 Ⅱ—9 彝族挽歌凉山州宁南县文化馆19 Ⅱ—10 藏族赶马调凉山州冕宁县文化馆20 Ⅱ—11 彝族克西举尔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凉山州雷波县文化馆21 Ⅱ—12 彝族马布音乐凉山州越西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局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22 Ⅱ—13 彝族月琴音乐凉山州普格县文化艺术馆23 Ⅱ—14 毕摩音乐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体育局24 Ⅱ—15 大号唢呐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25 Ⅱ—16 川北山歌巴中市文化馆(巴山茅山歌、阆州情歌、南充市阆中市文化馆嘉绒藏区农耕劳动歌、阿坝州嘉绒文化研究会德格劳动歌曲)甘孜德格县文化馆26 Ⅱ—17 蜀派古琴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文化馆27 Ⅱ—18 四川洞经音乐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体育局(迤沙拉谈经古乐)三、传统舞蹈(1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28 Ⅲ—1 熊猫舞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29 Ⅲ—2 天全牛儿灯雅安市天全县文体局30 Ⅲ—3 越溪牛灯舞内江市威远县越溪镇人民政府31 Ⅲ—4 耍蚕龙绵阳市盐亭县文化旅游局32 Ⅲ—5 平武虎牙藏族斗牦牛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33 Ⅲ—6 玄滩狮舞泸州市泸县玄滩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34 Ⅲ—7 阿署达彝族打跳舞攀枝花市东区文化馆35 Ⅲ—8 蓝田花船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办事处36 Ⅲ—9 羌族沙朗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37 Ⅲ—10 建中高跷狮灯绵阳市三台县建中乡人民政府38 Ⅲ—11 花灯泸州市泸县得胜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得胜花灯、大新花灯)绵阳市梓潼县文化馆39 Ⅲ—12 蚌鹤舞达州市万源市文化馆40 Ⅲ—13 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凉山州会东县文化馆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41 Ⅲ—14 彝族苏尼舞凉山州布拖县文化馆42 Ⅲ—15 蹢脚舞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43 Ⅲ—16 藏族杜基嘎尔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四、传统戏剧(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44 Ⅳ—1 马鸣阳戏绵阳市梓潼县文化馆45 Ⅳ—2 被单戏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46 Ⅳ—3 白龙纸偶广元市剑阁县文化馆47 Ⅳ—4 南部傩戏南充市南部县文化馆48 Ⅳ—5 南木达藏戏阿坝州壤塘县文化馆五、曲艺(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49 Ⅴ—1 四川车灯成都市金牛区文化馆50 Ⅴ—2 钱棍达州市万源市文化馆六、传统游艺、杂技与竞技(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51 Ⅵ—1青城武术成都市都江堰市文化馆52 Ⅵ—2 峨眉盘破门武术内江市资中县武术协会53 Ⅵ—3 三雄夺魁乐山市金口河区文化馆54 Ⅵ—4 土家余门拳达州市宣汉县文化馆55 Ⅵ—5 绿林派武术雅安市雨城区文化馆56 Ⅵ—6 羌族推杆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57 Ⅵ—7 彝族磨尔秋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七、传统美术(1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58 Ⅶ—1 草编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柏合草编、草靶龙、自贡市贡井区文化馆峨眉席草龙)乐山市峨眉山市文化馆59 Ⅶ—2 汉源彩塑雅安市汉源县文化体育局60 Ⅶ—3 馍馍印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馆61 Ⅶ—4 郎卡杰唐卡传统绘画艺术甘孜州炉霍县文化馆62 Ⅶ—5 毕摩绘画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体育局63 Ⅶ—6 彝文书法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64 Ⅶ—7 四川手工剪纸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平武剪纸、涪城剪纸、绵阳市涪城区文化馆仪陇剪纸、武胜剪纸、南充市仪陇县文化馆自贡手工剪纸)广安市武胜县文化馆自贡市自流井区文化馆65 Ⅶ—8 青神捻条画艺术眉山市青神县文化馆66 Ⅶ—9 石雕巴中通江县文化馆(通江石雕、泸县石雕、泸州市泸县文物管理所蓬溪石雕、苴却砚雕刻、黎渊遂宁市蓬溪县文体旅游局石雕、拉日马玛尼石雕)攀枝花市鑫艺工艺美术制品厂广元市青川县文化馆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67 Ⅶ—10 藤编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怀远藤编)68 Ⅶ—11 棕编成都市新都区文化馆(新繁棕编)69 Ⅶ—12 竹编遂宁市安居区石洞镇人民政府(遂宁竹编、安岳竹编)资阳市安岳县文化体育局70 Ⅶ—13 小凉山彝族刺绣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71 Ⅶ—14 苗族刺绣宜宾市筠连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八、传统手工技艺(3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72 Ⅷ—1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成都市彭州市群众艺术馆(彭县肥酒酿造技艺、四川江口醇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江口醇酒传统酿造技艺)73 Ⅷ—2 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彝族杆杆酒酿造技艺)74 Ⅷ—3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彝族民间泡水酒)75 Ⅷ—4 怀远三绝制作技艺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76 Ⅷ—5 麻饼制作技艺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77 Ⅷ—6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成都市四川省盆景艺术家协会78 Ⅷ—7 金鸡风筝扎制技艺成都市崇州市文化馆79 Ⅷ—8 构树皮造纸工艺泸州市叙永县分水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80 Ⅷ—9 羌族水磨漆艺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81 Ⅷ—10 蜜饯制作技艺内江市市中区文化体育局(内江蜜饯制作技艺)82 Ⅷ—11 宋笔制作技艺乐山市毛笔厂83 Ⅷ—12 米花糖制作技艺乐山市市中区文化馆(苏稽香油米花糖制作技艺)84 Ⅷ—13 峨眉白蜡生产加工技艺乐山市峨眉山市白蜡研究所85 Ⅷ—14 豆腐菜肴制作技艺乐山市龚氏西霸饮食有限公司(龚氏西霸豆腐制作技艺、乐山五通桥天一香酒楼(五通桥五通桥西坝豆腐制作技艺)西坝镇方德饭店)86 Ⅷ—15 腐乳酿造技艺乐山市五通桥区德昌源酱园厂(德昌源“桥”牌豆腐乳制作工艺、眉山市彭山县文化馆“长春号”南味豆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87 Ⅷ—15 豆笋制作技艺达州市开江县文化馆(开江豆笋)88 Ⅷ—17 保宁醋传统酿造工艺南充阆中市四川保宁醋有限公司89 Ⅷ—18 四川苗族蜡染宜宾市珙县文化馆90 Ⅷ—19 芝麻糕制作技艺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馆(裕泰乾马氏芝麻糕制作技艺)91 Ⅷ—20 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踏板房建筑、羌家石雕房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吊脚楼、新龙民居建造技艺、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木雅石砌)甘孜州雅江县文化馆92 Ⅷ—21 申臂桥建造技艺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93 Ⅷ—22 德格麦宿塑像制作技艺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94 Ⅷ—23 德格麦宿传统土陶技艺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95 Ⅷ—24 木雕甘孜州德格县文化馆(德格麦宿木雕技艺)96 Ⅷ—25 德沙旋木技艺甘孜州稻城县旅游文化局97 Ⅷ—26 新龙药泥藏式面具制作技艺甘孜州新龙县文化馆98Ⅷ—27 牧区皮革加工技艺甘孜州色达县文化旅游局99 Ⅷ—28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傈僳族葫芦笙制作技艺、阿坝州九寨沟县文化馆南坪土琵琶制作技艺)100 Ⅷ—29 绿釉陶瓷品制作技艺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101 Ⅷ—30 红铜火锅制作技艺凉山州会理县文化馆102 Ⅷ—31 传统茶具制作技艺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竹制茶具制作、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木制茶具制作、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藏式烧制茶具制作技艺)103 Ⅷ—32 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阿坝州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协会104 Ⅷ—33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阿坝州理县文化馆阿坝州茂县文化馆阿坝州松潘县文化馆阿坝州黑水县文化馆绵阳市北川县文化馆绵阳市平武县文化馆105 Ⅷ—34 富顺手工微刻技艺自贡市富顺县文化馆106 Ⅷ—35 遂宁福锦手工编织技艺遂宁市闻喜阁旅游工艺品有限公司107 Ⅷ—36 婴儿米粉制作技艺泸州市四川省正味正点食品厂(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九、传统医药(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08 Ⅸ—1 德仁堂中医中药文化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109 Ⅸ—2 合江地道中草药热灸技艺泸州市合江县合江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10 Ⅸ—3 何天祥传统疗伤手法技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111 Ⅸ—4 中医正骨疗法(郑氏骨科)四川省骨科医院十、民俗(2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112 Ⅹ—1 巴塘歌卦甘孜州巴塘县文化馆113 Ⅹ—2 客家婚俗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114 Ⅹ—3 端午龙舟会成都市新津县文化体育局115 Ⅹ—4 观灯习俗(成都灯会)成都市灯会办公室116 Ⅹ—5 焦滩乡大端阳节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人民政府117 Ⅹ—6 分水岭乡火龙节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人民政府118 Ⅹ—7 大禹祭祀习俗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旅游局119 Ⅹ—8 雎水春社踩桥会绵阳市安县文化馆120 Ⅹ—9 蚕姑庙会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121 Ⅹ—10 达州元九登高节达州市通川区文化馆122 Ⅹ—11 石桥烧火龙节达州市达县文化馆123 Ⅹ—12 正月十六登高节巴中市巴州区文化馆124 Ⅹ—13 五月台会(城隍庙会) 眉山市洪雅县文化馆125 Ⅹ—14 嘉绒藏族春耕仪式阿坝州马尔康县文化馆126 Ⅹ—15 彝族婚俗凉山州越西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局(彝族婚礼歌、彝族婚俗)凉山州美姑县文化体育局127 Ⅹ—16 傈僳族服饰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28 Ⅹ—17 彝族服饰凉山州昭觉县文物管理所(彝族服饰、义诺彝族服饰、凉山州美姑县文化旅游局彝族奥索布迪服饰艺术)凉山州会东县文化馆129 Ⅹ—18 傈僳族阔时节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30 Ⅹ—19 傈僳族婚俗凉山州德昌县文化馆131 Ⅹ—20 摩梭人成丁礼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132 Ⅹ—21 彝族“阿依蒙格”儿童节凉山州雷波县语委133 Ⅹ—22 藏族尔苏射箭节凉山州甘洛县文化馆134 Ⅹ—23 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135 Ⅹ—24 摩梭人转湖节凉山州盐源县文化馆凉山州木里县文化馆136 Ⅹ—25 华莹山宝鼎庙会广安市华蓥市文化馆137 Ⅹ—26 说春巴中市南江县文化馆附件2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7项)传统音乐(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及单位40 Ⅱ—28 口弦(羌族口弦)阿坝州汶川县文化馆阿坝州理县文化体育局传统舞蹈(2项)47 Ⅲ—1 龙舞(四川客家龙舞、安仁谭成都市龙泉驿区文化馆氏子孙龙、永宁火龙、达州市达县文化旅游局盐亭水龙、双凤龙灯)广元市苍溪县永宁镇文化站绵阳市盐亭县文化馆内江市隆昌县双凤镇政府57 Ⅲ—11 锅庄(宝兴硗碛锅庄、雅安市宝兴县文化馆灯笼卓钦、木里藏族甘孜州白玉县文化馆“嘎卓”舞)凉山洲木里藏族自治县文化馆传统戏剧(2项)68 Ⅳ—1 川剧(嘉阳河川剧艺术)乐山市市川剧团71 Ⅳ—4 灯戏【川北灯戏南充市阆中市文化馆(阆中老观灯戏)】曲艺(1项)76 Ⅴ—1 四川扬琴(黄家扬琴)泸州市古蔺县文化馆传统美术(1项)101 Ⅶ—11 蜀绣(观音绣)遂宁市妙善文化艺术坊(注:扩展项目名录的序号、编号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序号和编号)。

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

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

四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之
作者:德格印经院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5年第09期
引言:
经幡飘扬,清脆的铃声回荡,转经筒转了又转,僧人口中反复咏颂着早已烂熟于心的经文,在一遍又一遍的咏颂中将虔诚升华。

而另外有一群人,将他们的所有虔诚灌注于木板之上,这份虔诚也成就了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建于公元1729年,其许多经文和画像的用纸,是用一种叫“阿胶如交”的藏药材自制而成。

经版选用红桦木为原材料,微火烤脱水后在畜粪堆沤数月,再取出来用水煮,烘干,刨平,然后才能在上面雕刻文字或图画,经过这些工序后,板子可几百年不变形。

经版雕好后,前后还要经过12次严格审校。

校改无误的印版放在酥油中浸泡一天,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叫“苏巴”的草根熬水刷在经板上,作为防蛀的药水。

晾干后,一块成品印版才算完工。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流程,至今仍然完全延续了传统的印刷工艺。

整个印刷过程由三个人组
成,一个人负责更换操作上的印版,一人刷墨汁,一人印制。

雪域文化的记忆,也刻下了他们的虔诚。

(责编:彭纳)。

四川的工艺品

四川的工艺品

四川的工艺品
四川以其独特的工艺品而闻名,其中包括:
1. 川剧脸谱:四川川剧是中国的一种戏曲形式,其脸谱是精美的工艺品,代表着不同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剪纸:四川剪纸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将纸张剪成各种形状的图案,包括花卉、动物和人物等,具有色彩鲜艳、寓意深远的特点。

3. 四川绣球:四川绣球是一种特殊的手工艺品,采用细腻的绣线将花朵和图案绣在丝绸球上,展现出精湛的绣艺和美丽的色彩。

4. 四川香包:四川的香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用绸缎或绢布做成小袋装有香料,放在衣柜或枕头下可以起到驱蚊、驱虫和香气的作用。

5. 四川酥菜:四川酥菜是四川的传统特色小吃,由蔬菜、花生和香辛料等食材制成,口感酥脆,味道鲜美,是四川农民工的传统薄利产品。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

攀枝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傈僳族是当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

傈僳族婚礼风俗作为该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傈僳族婚礼风俗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丧失的危险。

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傈僳族婚礼风俗的特点傈僳族婚礼被视为家族的盛大节日,傈僳族的传统婚礼有许多特点,如礼节繁复、传统习俗深厚、娘家迎亲等等。

在傈僳族婚礼中,舞蹈、歌唱和祭祀等傈僳族民族文化元素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元素穿插在整个婚礼活动中,体现了傈僳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傈僳族的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踩拉彩和拉丝的仪式。

踩拉彩是在新娘家举行的喜宴上,由家人和亲友以及那些有心追求新娘的人都可以随意参与。

新娘穿着华丽的傈僳族服饰,手持鲜花,与参与者一同跳舞,这样的参与者都会投入一定的金钱或礼物作为彩钱。

拉丝则是在新娘嫁到新郎家之后的第二年由新郎家举行。

拉丝的同时要进行丰富、热烈的娱乐活动,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喜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历史、形式、仪式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该文化遗产。

首先要通过田野调查和采访等方式,了解该族群的婚礼风俗活动的传统和演变历程,重点分析其仪式形式、参与者角色、礼仪内容等方面的特点,这对傈僳族婚礼风俗的挖掘具有重要意义。

在挖掘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相关文化图籍、史料的研究和整理。

通过查阅古籍典籍、民间传说故事和历史资料等,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傈僳族婚礼风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加丰富和具体的资料依据。

还需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视记录、网络传播等方式,将傈僳族婚礼风俗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和呈现。

通过摄影、录像等手段记录下真实的傈僳族婚礼风俗活动,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示该族群的婚庆活动,为其挖掘工作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非遗视角下四川清音的发展传承和保护

非遗视角下四川清音的发展传承和保护

非遗视角下四川清音的发展传承和保护摘要:四川清音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四川省传统曲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本文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了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现状、保护与振兴对策等问题,旨在为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非遗;四川清音;传承;发展;保护四川清音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表现形式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历史价值深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四川清音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出和新文化的兴起,都对四川清音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四川清音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从非遗视角出发,探讨其发展传承和保护问题,以期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1.四川清音的历史渊源四川清音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曲艺,其历史渊源尚不明确。

但从其演出形式、曲牌及其结构形式等方面看来,其一,从北宋时期开始,中国就有了一种联曲体的曲艺形式,例如始于北宋盛于南宋的“唱赚”(赚词)、始于北宋盛于金元的“诸宫调”等都是。

因此,虽然不能具体地说“四川清音”起于何时,但是南宋吴自牧《梦梁录》里所记载的“社会有遏云社,女童清音社,豪家子弟绯绿清音社”中的“清音”,或许与此有关。

其二,四川清音与“江南小调”“河南曲子”、“单弦牌子曲”、“湖南绁弦”以及“陕北眉鄠”等曲艺形式很相似,在某些方面几乎完全相同。

它们的曲牌,也大多都是来自南北曲或明清小曲及其他的俗曲等。

所以,以上各曲艺之间必然会有着尚未弄清的姊妹关系。

其三,四川清音的吸收源泉非常广阔,吸收的对象也是多方面的。

在曲本和音乐上,历来曾吸收过许多地方戏曲(主要是川剧)、曲艺以及古今南北的各种民歌小曲等。

四川清音在其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地方文化及风俗的影响,不仅演唱风格(曲调、语音等)发生了一些变异,连称谓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四川省非遗文化项目介绍300字

四川省非遗文化项目介绍300字

四川非物质文化有哪些?说到川剧想必大家都知道。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干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2006年5月20日,川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

四川竹琴源于道观音乐,最早的演唱形式为多人分角色坐唱,20世纪30年代由贾树三创造出单人演唱形式,-人以坐唱或走唱方式演绎多个角色,代表曲目有《三国演义》、《包公案》、《白蛇传》、《风波亭》等。

2008年6月7日,四川竹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内容以吉祥喜庆、民间传说、乡土生活等为主,构图丰富夸张、色彩鲜艳明快,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

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织造技艺,四川省成都市地方传统技艺。

蜀锦织造历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春秋秦国的惠文王年间,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雨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

2006年5月20日,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蜀锦织造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古蔺花灯是流行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艺术,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闹、要唱要跳”的表演风格。

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

古蔺花灯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名单

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名单
凉山州美姑县
附件1
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名单
(23项)
序号
基地名称
责任单位
项目内容
基地所在地
1
四川省非遗街区示范基地
文殊坊经营管理公司
蜀绣、漆艺、挑花刺绣、银花丝制作、竹编等
成都市青羊区
2
四川省龚扇制作技艺传习基地
自贡市龚扇竹编工艺厂
龚扇制作技艺
自贡市贡井区
3
四川省苴却砚雕刻技艺传习基地
攀枝花市敬如石艺有限责任公司
苴却砚雕刻技艺
攀枝花市仁和区
4
四川省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传习基地
毕六福伞业有限公司
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
泸州市江阳区
5
四川省绵竹木版年画传习基地
绵竹年画博物馆
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市
6
四川省羌绣传统刺绣工艺传习基地
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羌绣传统刺绣工艺
绵阳市北川县
7
四川省薅草锣鼓传习基地
川北薅草锣鼓艺术团
薅草锣鼓
广元市青川县
8
四川省观音绣传习基地
遂宁市妙善文化艺术坊
观音绣
遂宁市船山区
9
四川省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传习基地
资中县木偶剧团
中型杖头木偶制作工艺
内江市资中县
10
四川省峨眉武术传习基地
峨眉武术发展中心
峨眉武术
峨眉山市
11
四川省仪陇剪纸传习基地
仪陇县文化馆
仪陇剪纸
南充市仪陇县
12
四川省江安竹簧工艺传习基地
江安何氏竹工艺有限公司
江安竹簧工艺
宜宾市江安县
13
四川省手掌木偶戏传习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共有辖区21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内江市自贡市广安市遂宁市巴中市德阳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眉山市攀枝花市雅安市资阳市泸州市成都市达州市广元市绵阳市南充市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是以无形文化为主,以人为本的活化的遗产。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的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我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把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

1、阿坝州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口头传说和表述(民间文学)1、史诗史诗是羌族民间文学中的珍品,在羌族口碑古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有《羌戈大战》、《木姐珠与斗安珠》、《迟基格布》。

2、歌谣歌谣是羌族人民生活、生产、习俗、文化、历史、道德和思想感情的反映,表现出羌族人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羌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歌谣题材十分广泛可分为历史传说歌:《戈基格布》、《木姐珠与燃比娃(斗安珠)》、《赤基格布》。

3、民间故事羌族民间故事丰富多彩,有神话、传说、,以及其他故事。

羌族民间故事片主要以叙述体的口述文本不用唱颂形式。

神话故事流传较广且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开天辟地》、《造人种》、《两兄妹》、《太阳和月亮》、《取火种》、《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

4、谚语和谜语谚语是羌族人民千百年来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事理谚语、社交谚语、时政谚语、生活谚语、风土谚语、农林谚语等。

羌族谜语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羌族人民长期观察、分析,对生活事务进行概括的结果。

根据所反映的对象以及形式一般分为物谜、事谜、字谜。

(二)、表演艺术羌族的表演艺术主要有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羌族戏剧。

1、羌族民间音乐大体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祭祀音乐。

(1)、民间歌曲是羌族民间音乐最主要的载体,它直接反映羌族人民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日常生活。

(三)、传统的手工技艺1、羌族的挑花刺绣艺术羌族的挑花和刺绣是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在四川民族工艺中有着“南彝北羌”之说。

羌绣的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大都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内容多含有吉祥如意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凤穿牡丹”、“瓜瓞绵绵”、“群狮图”等几十种。

羌绣巳于2008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四)、社会风俗、礼仪、节庆1、在羌族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过的“羌历年”,是羌族庆祝丰收的节日。

为感谢保佑他们丰收的天神、祖先神、山神,节日期间全寨人停止劳动,穿着新装,在神林中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然后走村串巷共贺节日。

羌历年现巳成为展示羌民族文化的载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被称为羌族妇女节的“瓦尔俄足”节(歌仙节)是只流行于茂县赤不苏地区。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全寨的妇女们要祭祀歌舞仙女——萨朗姐,互教互传民间歌舞,并教授勤俭持家之道。

此节有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瓦尔俄足”节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阿坝州羌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主要传承人:2、甘孜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甘孜藏族自治州是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格与西藏拉萨、甘南夏河被同称为藏族三个古文化中心。

藏传佛教在州内传播广、影响深、历史悠久。

州府驻地康定自宋代以来就是汉藏“茶马互市”的重要场所,对沟通祖国内地与边缰的联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汉族地区同西南边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车模技艺是生产并流传于藏族民间的一种制作各类木制生活用具的特殊工艺,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

其中以甘孜州得荣县的车模技艺最具代表性。

得荣的车模技艺主要流传于该县子庚乡境内,这里的木制品品种花样较多,约有50余种,其中不乏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民族手工艺术的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工艺独特、精美,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实用性,其产品远销于西藏、印度等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甘孜藏族自治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甘孜藏族自治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3、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内江“一品德”酱豆腐以豆腐为原料,选用中草药、天然香料等佐料,精选无公害大豆,经过浸泡、磨浆、制坯、培菌、腌胚、配料、装坛发酵等过程,用特制配方及纯手工技艺精酿而成。

除酿制酱豆腐外,还有五香豆腐干、麻辣豆香干等产品。

为了保护这项独门秘制土特产,2004年成功注册了“一品德”商标品牌,2009年被评为内江市名优产品;2012年成功申遗,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黄老五花生酥是威远县着名的特色小吃,因清朝光绪年间发现并流传于后世而得名。

“黄老五花生酥的制作工艺经过民间艺人一百余年的千锤百炼,具有甜、白、香、酥、脆的五大特色。

”据威远县黄老五土特产食品有限公司行政办公室主任姚鸿介绍,其产品制作坚持传统古法,甜而不腻,酥而化渣。

黄老五花生酥产品色泽自然,甜而不腻、酥而化渣、老少皆宜,与普通的酥糖有着截然不同的舌尖体验,获得内江市名优特新特色小吃称号。

黄老五花生酥历经黄氏家族四代传承,其“黄老五花生酥”的手工生产技艺已被列入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江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4、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龚扇,又称自贡龚扇,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蜀中名扇之一。

四川自贡竹编扇,晶莹光亮,宛如纨绢,驰名中外。

由民间艺术家龚玉璋创制至今已逾百多年历史,是自贡着名的小三绝之一,目前龚扇的制作已经传至龚氏家族第五代传人。

2、自贡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剪纸又叫刻纸或者剪画,是一种优秀的传统艺术,始于40年代初期,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郭沫若同志曾经亲自为自贡剪纸题字“中国自贡剪纸”,足见它是享有一定声誉的。

3、自贡井盐,在历史上,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着称。

自贡开采井盐已有 2000年的历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自贡扎染,自贡扎染是一种古称蜀颉的扎染艺术,四川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珍品,自贡更为主要的产地。

扎染的主要步骤是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自贡扎染工艺性强,以针代笔,无一雷同,色彩斑斓,款式多样,扎痕耐久。

近年研制的棉、麻、丝、缎、皮革、绒等质地的多色套染,永隽雅秀、韵味天成,图案设计富于情趣,特色浓郁。

自贡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5、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武胜剪纸,武胜剪纸艺术历史悠久,据《武胜县志》载:“解放前,民间剪纸与县内的民俗活动相联系。

新春之际,用剪纸装饰窗户、彩灯。

婚嫁时,枕头、帐帘、布鞋等绣花用剪纸做样。

丧葬时,纸扎的陪葬童子、白鹤、引灵幡、灵房等,也用剪纸图案装饰。

”虽然表现的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单一,但因其能渲染气氛,能够生动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的喜怒哀乐,它作为产生并流传于该县及附近县市的一种民间艺术,仍然深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2、邻水手掌木偶发源于1850年左右,由该县御临镇首创发起,历经三代150余年,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由此代表了邻水民间特色文化。

手掌木偶始于汉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距今有1000余年的历史。

四川邻水“手掌木偶戏”最初是由该县么滩镇陈永清掌握,历经三代,后传给其外侄张邦军,又传其子张贤光。

150余年来,手掌木偶戏一直流传于重庆、贵州、四川邻水、广安、达州等地,所到之处,非常受欢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邻水民间的特色文化。

目前手掌木偶只有唯一传人,张贤光。

3、广安市邓家盐皮蛋,先后荣获“广安市地方商品畅销品牌”、“特色旅游商品”、“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并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

4、顾县牛皮豆干又名顾县牛皮豆干或顾县五香牛皮豆干,是一道四川的地方特色小吃,属于素菜。

因千年古方的神奇,顾县水质的玄妙,加上制作工艺的历史锤炼,顾县豆腐质嫩爽口,滑润细腻,味道纯正,百吃不厌。

独具特色的豆腐宴席,菜式达180种。

5、九龙手工空心挂面资料暂缺。

6、武胜麻哥面是由武胜人冯基民首创。

因其外貌特征被人谑称为“麻哥”,故称“麻哥面”。

麻哥面柔而不稠,味道独特,以“麻、辣、香、鲜”而闻名,是武胜一大特色小吃,深受人们喜爱。

7、马氏牛肉资料暂缺。

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主要传承人:6、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1、沱牌曲酒,射洪历代盛产美酒,杜甫曾以“射洪春酒寒仍绿”加以赞誉。

传承于唐代春酒的“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至今已1300余年。

其重要载体—泰安酢坊现存古窖池两处,古井一口,始建于唐代,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中国食品文化遗产”。

2、徐氏泥彩塑,用传统技法施工,泥塑用黄泥、粘土就地取材,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等白坯完成待干。

修补后,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开相完成。

“徐氏泥彩塑”采用传统人物造型,服饰彩画、贴金、绘画工笔重彩,透出古风雅韵,其作品流传于四川、重庆、湖南、江西、海南、台湾等地,在旅游景点及宗教寺庙及受欢迎。

3、观音绣,作为蜀绣的一种,以蜀绣为基础,同时吸纳其它名绣精髓,绣制各种观音、莲花、荷包、蒲团、佛枕、方巾等寄托爱情、平安、福寿康年等美好寓意。

观音绣法有晕针、木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其特点绒片平滑、绣品细腻、浑厚圆润、灵动美观。

观音绣“织文锦绣,穷工技巧”是民间艺术和观音崇拜的完美结合。

4、石洞竹编,是当地竹编艺人以本地茨竹为原料,经过数十道工序制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透明晶莹独特,不腐不蛀,永不褪色的竹丝,再用多种不同的编织绝技,与各种书画作品相结合,编织而成的手工艺术品。

产品形式多样,有平面字画、各种生活用具和瓷胎竹编,既是生活用品和美化家庭的装饰品,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