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杰论文(修改版)
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

F e b .2023V o l .43N o .1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2月第43卷第1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基于语料库的学术汉语语言特征研究 (20B Y Y 120)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唐文菊,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汲传波,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面向第二语言的语体㊁语法研究㊂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ʻ唐文菊 汲传波(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 学术写作不可避免引用他人观点与研究成果,这一过程称为转述㊂转述常常通过动词引介他人观点,这类动词叫作转述动词㊂转述动词是学术写作中高频使用的词类之一㊂本文通过自建小型学术期刊语料库对汉语转述动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描写与分析㊂研究发现,语料库中高频使用的转述动词涵盖语篇㊁心理和研究性转述动词㊂使用最多的是语篇章转述动词与研究转述动词,最少使用的为心理转述动词㊂转述动词不仅转述内容,更传递作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与评价㊂本文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作者在使用转述动词时体现的作者态度及背后的动因㊂[关键词] 转述动词; 学术汉语; 留学生; 评价理论; 叙实与非叙实[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1-0020-10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1.004一㊁引 言转述在学术写作中是常见现象,几乎所有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都会引用前人研究成果㊂学术论文用 转述动词 (r e p o r t i n gv e r b s )转述 他人 研究成果,如 指出㊁认为㊁提出㊁说明 等㊂转述动词在学术语篇作用有二[1]:一是被转述人(a u t h o r)通过转述动词进入语篇,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二是作者(w r i t e r )通过转述动词表述对被转述人的态度㊁观点和评价㊂转述动词是语篇中最清晰的评价手段之一,正确使用转述动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准确引用他人成果,遵守学术规范,更体现在作者使用转述动词准确表达自己对所引信息的态度,从而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㊂国外对英语转述动词研究已非常深入,T h o m ps o n &Y e 首先对转述动词的评价潜力给出分析框架[1]㊂后H y l a n d 进一步细化这一分类[2]㊂此后学者大都根据二者的分析框架从不同角度考察转述动词,包括对比学术新手作家与专家使用转述动词的区别[3][4],对比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使用差异[5],对比不同学科之间转述动词的使用特点等[6][7]㊂这些研究均表明不同群体㊁不同学术水平及不同学科在转述动词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㊂目前国内对转述动词的考察,几乎全是对英语转述动词的关注[8][9][10]㊂学术英语转述动词的已有研究结论表明,引用是学术02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唐文菊汲传波/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写作中的重难点,尤其是对非母语者而言[2]㊂我们通过与汉语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交谈也发现,留学生进行学术写作时对汉语转述动词的选择存在较多疑惑,对不同转述动词背后体现的作者立场并不了解㊂部分学生会错误选择强势转述动词如 证明 来表达自己并不成熟的研究㊂对韩国留学生硕士毕业论文中的引用语料分析也发现,韩国留学生使用转述动词种类单一,仅占母语者使用种类的20%㊂且大量使用研究性转述动词,极少使用明确表达自己观点与立场态度的转述动词㊂考察汉语转述动词使用情况,对二语学习者学术汉语写作有重要价值和意义㊂二、研究设计(一)确定语料本研究自建小型学术期刊语料库,随机选择‘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各10篇论文,共计22万多字语料作为应用语言学(A p p l i e dL i n g u i s t i c s)学术期刊语料库㊂英语学界在确定转述动词时会以t h a t 为示踪迹(s i g n a lw o r d),找出转述语料,从而确定转述动词,因为标准的书面语在引用他人文献时必须使用t h a t[11]㊂在学术汉语写作中,引用不像英语一样有固定的某个词为示踪迹(s i g n a lw o r d)㊂但在汉语学术期刊中,标准引用几乎都会使用括号㊂因而,我们参考英语学界分析学术英语的方法,首先以括号作为示踪迹(s i g n a l w o r d),检索出所有含有括号的语料㊂其次,为了防止遗漏,将参考文献中列出的所有人名再次进行二次检索,补充遗漏的部分转述语料㊂两次检索得出所有语料后,最后人工检查,得出30篇论文中所有引用的语料,共计819条引用语料㊂(二)确定转述动词S w a l e s根据引用形式将转述分为完整转述(i n t e g r a l s t r u c t u r e)与非完整转述(n o n -i n t e g r a l)[12]㊂其中完整转述指的是被转述人的名字出现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㊂与之相反的是,被转述人的名字出现在括号中,与日期同时出现,这样的转述称为非完整转述㊂前者强调了被转述人(r e p o r t e da u t h o r),后者强调了被转述的内容(r e p o r t e dm e s s a g e)㊂如下例所示,例(1)属于完整转述,强调被转述人 毕争 ;例(2)则是非完整转述,强调被转述的信息㊂(1)毕争(2017)认为课堂 参与度 可具体表现在三方面:产出实践增多,学习主动性增强与注意力集中㊂(完整转述)(2)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快速攀升至1亿(马箭飞,2018)㊂(非完整转述) S w a l e s[12]根据形式进行的二分方法分类过于简单,未引起重视,后T h o m p s o n& Y e[1]对转述动词做了更全面的分类,分为表意动词(d e n o t a t i o nv e r b s)和评价动词(e v a l-u a t i o n i n r e p o r t i n g v e r b s)两大类㊂其中表意动词根据意义又可分为表示语篇的(t e x t u a l)如s t a t e,w r i t e,表示心理的(m e n t a l)如b e-l i e v e,t h i n k和表示研究的(r e s e a r c h)转述动词如f i n d,d e m o n s t r a t e等㊂H y l a n d后来运用实证方法对不同学科中的转述动词重新进行了分析[2],用 话语转述动词(d i s c o u r s e a c t s) 取代 语篇转述动词(t e x t u a l) ,用 认知转述动词(c o g n i t i o na c t s) 取代 心理转述动词(m e n t a l) ㊂虽然采取不同的名称,但内涵基本一致㊂目前学界大多采用T h o m p s o n &Y e[1]和H y l a n d[2]三分的方法㊂本文依据T h o m p s o n&Y e[1]的分类框架,逐一对检索出的819条引用语料进行标注,确定引用语料中的转述动词,确认的标准1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唐文菊 汲传波/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为 引用信息由明确的动词引导,上下文中有明确的引文出处 [9]㊂T h o m ps o n &Y e [1]也指出,出现在完整转述中的动词,都被认为是转述动词㊂根据这一标准,分析后得出下表㊂表1 完整转述与非完整转述使用情况语料比例完整转述33140.4%非完整转述48859.6%总819100%观察上表可发现完整转述占40.4%,非完整转述占59.6%㊂H y l a n d [2]曾对英语应用语言学学术期刊中的转述情况进行过研究,结论为完整转述占34.4%,非完整转述占65.6%㊂二者对比可发现,两种语言在转述上的使用差别㊂其中非完整转述不涉及转述动词,因而我们仅对完整转述中的331条语料中的转述动词进行分析,共计68个转述动词㊂(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㊂先对所有语料进行频率分析,得出高频使用的前10个转述动词,分析其频率㊁分布与搭配情况㊂然后根据转述动词定位原文,回到文中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使用不同转述动词转述他人研究,向读者阐明自己的科学论断,建构自己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㊂同时,本文将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构成的30万字语料库作为二语学习者语料库初步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母语者与留学生转述动词使用上的差异㊂为保证结论可靠性,该语料库未经过任何母语者或指导老师修改,均为留学生一手学术汉语写作语料㊂三、汉语转述动词特点(一)分类及频率表现本研究结合T h o m p s o n &Y e [1]和H y -l a n d [2]对转述动词的分类,根据意义将转述动词分为三类:语篇转述动词㊁心理转述动词㊁研究转述动词㊂其中语篇转述动词指的是描述行文过程中必须使用到的转述动词㊂例如 定义㊁表明㊁说明 等,均有语篇传信功能㊂心理转述动词指的是描述心理过程的动词,与研究者的心理学过程相关㊂而研究转述动词则是描述研究过程,在现实世界中存在发生的动词㊂根据这一分类,我们将68个转述动词按照意义分类如下㊂表2 转述动词语义类别及其占比类别例子占比语篇定义㊁表明㊁讨论㊁说明27(42%)心理认为㊁主张㊁强调㊁关注12(16%)研究分析㊁统计㊁考察㊁调查29(42%)合计68(100%)表2表明,应用语言学学术写作中使用到的转述动词涵盖语篇转述动词㊁心理转述动词与研究转述动词,其中研究转述动词与语篇转述动词种类最多,心理转述动词最少㊂原因与学术写作特点有关㊂学术论文强调研究的客观与科学,不突出个人立场,因而最少使用描述心理认知过程的转述动词㊂上述68个转述动词在语料库中的使用的总频率为469,标准化频率为9.57/万字㊂其中高频使用的前10个词如表3所示㊂表3 前10个高频转述动词频次表现发现指出认为提出考察分析调查采用定义强调总6542403827221615108283观察表3可发现,高频使用的转述动词较为集中㊂使用频率前10的转述动词(283例)占总语料(469例)的60.3%,且研究性转述动词使用频率最高㊂下面我们将对这些高22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唐文菊汲传波/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频转述动词背后的评价意义进行深入分析㊂(二)转述动词评价意义在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某个转述动词进行转述时,原因不仅涉及符号意义,更与转述动词背后体现的评价意义有关㊂转述动词更重要的功能为传递作者对被转述信息(r e-p o r t e dm e s s a g e)的态度及评价,根据作者在使用转述动词时体现的立场及态度,可以将转述动词分为积极(p o s i t i v e)㊁消极(n e g a-t i v e)㊁中性(n e u t r a l)三类[1]㊂其中使用传递积极立场的转述动词表明作者认为被引用的观点是真实可靠的,也暗含了作者对被引用信息的肯定;消极转述动词则体现了作者对引用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体现作者对转述信息的不确定㊁怀疑或否定;中性转述动词从词义上看不出作者对该观点信息正确或错误的评价态度㊂根据这一分类,可按评价意义区分上述68个转述动词,得出表4㊂表4转述动词评价态度分类分类例词数量占比积极转述动词强调㊁完善㊁倡导㊁细化㊁称赞2029.4%中性转述动词认为㊁考察㊁分析㊁调查㊁定义4870.6%消极转述动词(无)680%表4显示,语料库中绝大部分转述动词为中性转述动词,占比70.6%,其次为积极转述动词,为29.4%㊂消极转述动词在我们的语料库中并未发现,可能是由于语料库较小㊂汉语中也存在消极转述动词,如 忽视㊁质疑㊁偏离㊁怀疑㊁反对 等㊂1.积极转述动词㊂20个积极转述动词可进一步细分成完全积极转述动词与不完全积极转述动词㊂完全积极转述动词指的是无论在任何语境中使用,均表达了作者对被转述信息积极评价态度,而不完全积极转述动词指的是在大部分情况下用于积极评价,也存在部分语料属于消极评价㊂完全积极转述动词有 拓展㊁完善㊁称赞㊁倡导㊁强调㊁抓住㊁验证㊁发现㊁发展㊁细化 等㊂例如:(3)S h e n&J i a n g(2013)发现汉字阅读准确性与流畅性均可预测学习汉语的美国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为阅读流畅性的重要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㊂(4)李红印(2000)也强调,编写听力教材时, 要特别注意增加语言的冗余量 ㊂(5)L e o n t e v(1981)对此进行了完善,引入了社会层面的中介体 规则㊁共同体和劳动分工㊂例(3)-例(5)均表达了对被转述信息的肯定㊂传递出作者支持 发现㊁强调㊁完善 后面的内容,将上述积极转述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研究基础,也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研究价值,从而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㊂例(3)中 发现 后所接内容 为阅读流畅性的重要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这一证据,恰恰是作者后面所论述的基础㊂例(4)和例(5)中 强调 与 完善 的使用也起着同样的作用㊂在积极转述动词这类中,更多的是不完全积极转述动词,大部分情况下用于表达积极态度,偶尔也传递消极评价㊂如 指出 在例(6)中表达了作者对转述信息的肯定,而例(7)中,同样是 指出 ,作者引出信息后则是对该转述信息进行了批判㊂(6)李宇明(2010)也指出,必须重视和关注语言作为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属性,着力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维护多样性㊂(7)李光泽㊁李荣宝(2012)指出,视觉通道的语音意识可能与视觉正字法技能㊁汉字的亚词汇加工有关,但是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包括正字法意识或者声旁形旁意识,该论断仅仅是作者的推测㊂(8)金立鑫(1998)㊁李红印(2000)则明确3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唐文菊 汲传波/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主张,听力材料应主要选取真实的口语㊂(9)S t o w e l l 注意到例(9)的述谓关系与例(7)有一个重要区别㊂不完全积极转述动词有这样9个:引入㊁借鉴㊁主张㊁指出㊁注意(到)㊁关注㊁提出㊁建立㊁提供㊂我们对不完全积极转述动词的评价态度表现逐一进行分析后得出下表㊂表5 不完全积极转述动词评价态度表现分类指出提出建立引入注意(到)提供主张借鉴关注积极40335322211消极/中性251000000合计42386322211从表5可以看出提出㊁指出㊁建立 大部分用于表达积极评价态度,少量用于评价消极态度;而 引入㊁注意㊁主张㊁借鉴 等在语料库中语料较少㊂因此我们在C C L 学术论文语料库中进一步观察发现 引入㊁注意㊁主张等表现与 指出㊁提出 类似,大部分用于积极评价,少量用于消极/中性评价㊂2.中性转述动词㊂中性转述动词不明确传递作者对被引观点的态度,或看不出明显的态度倾向㊂中性转述动词所占比例最高(70.6%),大部分为描述研究过程的研究转述动词㊂比如 表明㊁认为㊁提到㊁考察㊁讨论 等㊂虽然中性转述动词表面上看不出明显的作者态度,但不同转述动词也隐含着作者不同的视角与侧重点㊂譬如下面的例子㊂(10)王新文(1996)认为,除了口语体语料以外,听书面语也是必要的;而且,从中级阶段开始,应该从非真实语料向真实语料逐步过渡㊂(11)R o c c a (2007)和R o h d e (1996)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将状态动词过度使用于进行体标记㊂(12)S h a r m a (2012)考察了尼泊尔大学生们在F a c e b o o k 上的语言使用,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年轻人的语言使用㊂(13)孙月红等(2019)运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数据,分析了广西民族大学近5年139名毕业生的择业情况㊂(14)其中,Y u a n (1998)调查了母语为英语和日语的学习者如何理解汉语 自己 ,讨论了母语迁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㊂对语料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 认为 除了具有中性转述动词的特征,表达中性观点,不传递作者对引述内容的支持或反对外,作者在使用 认为 引入转述内容时,还常隐含该观点是被转述者的个人见解,观点正确与否,作者不明确表明态度㊂作者在论述中可能支持,也可能反对㊂ 表明 则常常与 研究/结果/数据 搭配,而不能直接与被转述人搭配,如例(11)㊂从这个角度来看, 表明 与 认为 二者均是中性转述动词, 表明 客观程度高于 认为 ㊂其他还有大量研究性转述动词描述研究过程,后面常常与 了1 连用,这些动词客观程度更高㊂可见,中性转述动词内部也存在更细微的差别㊂3.消极转述动词㊂消极转述动词体现了作者对被引信息的否定态度,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均是使用频率极低的一类㊂在英语中,常见的消极转述动词有c h a l l e n g e ,a t -t a c k ,q u e s t i o n ,r e j e c t 等㊂汉语中典型的消极转述动词包括 忽视㊁忽略㊁质疑㊁反对㊁反驳㊁驳回㊁怀疑㊁争论㊁偏离㊁拒绝 等㊂(15)K e m ps o n 这样说,可能是忽视了话语指示(d i s c o u r s e -d e i c t i c )和社会指示(s o -c i a l l y-d e i c t i c )两大规约含义范畴㊂(C C L 语言学论文语料库)(16)周国正先生(1993)反对以 小句次序 作为语法手段,认为应该是 篇章法则 才42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唐文菊汲传波/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是㊂(C C L语言学论文语料库)消极转述动词无论在学术英语中还是学术汉语中使用频率都极低㊂原因在于学术话语社团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作者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与促进关系㊂过度使用消极转述动词体现了对社团成员的质疑与不信任,进而破坏建立起的合作关系,不利于学科的共同发展㊂此外,消极转述动词,主观性较强,而学术写作追求科学性与客观性,因而使用较少㊂(三)二语学习者与母语者在转述上的区别我们搜集到30万字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一手毕业论文作为二语学习者语料库,与应用语言学学术期刊语料库进行对比㊂同样的方法,提取转述语料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㊂30万字语料库中共提取转述部分语料264条,其中完整转述语料228条,非完整转述36条㊂观察二语学习者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后发现,与母语者相比,二语学习者在转述动词使用上具有以下特点㊂第一,二语学习者转述动词使用种类比母语者低,二语者集中使用14个转述动词(括号中为使用频次):提出(37)㊁认为(16)㊁指出(16)㊁强调(2)㊁主张(3)㊁分为(12)㊁比较(5)㊁考察(13)㊁总结(8)㊁发现(22)㊁调查(7)㊁分析(36)㊁研究(13)㊁归纳(3)㊂从评价意义来看,绝大部分为中性转述动词,积极转述动词仅 强调 一个㊂从符号意义上来看,研究转述动词占50%,心理转述动词占35.7%,语篇转述动词使用最少,仅占14.3%㊂这一结果与母语者对比可发现,留学生几乎不使用能够明确表明自己评价态度的转述动词,积极转述动词仅 强调 2例,且大量使用研究转述动词,描述前人研究过程与结果㊂心理与语篇转述动词使用频率大大低于研究转述动词,这表明留学生在转述他人研究成果时,多客观描述前人研究内容,避开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评价㊂但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我们需要对前人研究作出评价,尤其是指出前人研究不足,证明自己的研究价值,以建立自己的研究空间㊂在分析语料时,我们也发现留学生学术写作时,仅是简单罗列前人研究成果,较少作出自己的评价㊂第二,转述形式上,完整转述占绝大多数,非完整转述比例极低㊂前面提到母语者完整转述占40.4%,非完整转述占59.6%㊂而留学生语料库中非完整转述仅占15.8%,比例远远低于母语者㊂非完整转述强调被引用的信息(r e p o r t e dm e s s a g e),完整转述突出被转述人(r e p o r t e d a u t h o r)㊂根据H y l a n d[2]对学术英语的研究结论,非完整转述使用频率总是高于完整转述㊂这也表明留学生在非完整转述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在学术写作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㊂第三,二语学习者频繁使用单一转述动词 研究 ㊂例如:(17)李艳(2012)采用第二语言习得中偏误分析方法研究160篇英美留学生H S K高等考试作文,归纳出典型的语体偏误类型㊂(18)姜兴蔚(2015)的‘<中国概况教程>和<中国概况>教材对比研究 以<中国教育>专题课为例“,经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学生对教材的态度㊂母语者语料库中,母语者更倾向使用表示具体研究过程与方法的研究转述动词,因而 考察㊁分析㊁调查 等使用频率较高㊂而留学生高频使用的转述动词 研究 在母语者语料库中仅出现4次,频率极低㊂母语者较少使用的 研究 进行转述的原因在于 研究 语义宽泛,且不包含任何评价意义,不能传递作者对引用信息的态度㊂第四,使用非书面语动词进行转述,例如 说 ㊂52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唐文菊 汲传波/应用语言学汉语学术论文转述动词初探(19)B r o o k s 说,如果我们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不教授文化,那么我们所教授的语言就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是学生认为有错误含义的符号㊂ (1968)(20)邢福义说, 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而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或者说是点和面的一种特殊并列关系㊂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 ㊂(1990)(21)刘鹏昱说,并且人体器官量词 眼 非常特殊,宾语不论是有生或者无生,在动量词前后都可以组合㊂上述3例均出自留学生学术论文中的引用㊂除引用格式不当外,转述动词的选择同样存在问题㊂口语中可以用 说 转述信息来源,而学术语体中 说 不能用来进行转述㊂第五,近义转述动词 指出 与 提出 混用㊂在母语者语料库中,我们发现 指出 与 提出 都属高频转述动词,虽然二者都属于积极转述动词,但在意义和评价态度上仍存在细微区别㊂我们对母语者语料库中的所有 指出 与 提出 的转述语料进行分析发现, 提出 既可转述他人研究,也可用来描写自己的研究,如 本文提出 ㊂而 指出 则只能用来转述他人研究,不用于描述自己研究㊂二者具体差别见表6㊂表6 指出 与 提出 的差别他人的研究自己的研究未明确指明的研究总提出45.6%(36)22.8%(18)31.6%(25)79(100%)指出87.1%(61)0(0)12.9%(9)70(100%) 观察表6可发现,指出 评价意义较强,用于指自己的研究,如 本研究指出 本文指出 ,语气过强,不适合用于描述自己的研究㊂相比之下, 提出 语气缓和,态度中立,因而更常用来表达自己的研究㊂另一个区别为, 指出 表明了作者对被转述内容的一种肯定和赞同,而 提出 后常常会接着给出作者自己的评价㊂笔者在C C L 语料库166篇语言学论文构成的学术语体中,共找到309条含有 提出 的语料,其中属于转述语料共180条,而表达消极意义语料共33条,占18%㊂常见搭配为 提出异议/不同看法/相反的建议 等㊂可见 提出用来进行转述后,同时会对转述内容进行评价,且存在一定数量的负面消极评价㊂这一现象并不是汉语独有的,英语转述动词c l a i m 在转述他人观点时,也暗含了作者 不同意 或者 至少内容不是真实 ,仅是自己个人见解的态度,强调作者和引用信息之间存在的差别㊂英语已有研究[6][13]证实二语学习者在使用c l a i m+t h a t 时大部分(94.8%)用来表达积极和中性㊂这一偏误在汉语学术写作中同样表现突出㊂笔者对一位韩国留学生写的硕士毕业论文检索发现,留学生对 指出 和 提出 的使用随意性较大㊂例如:(22)彭昌柳(2007)从组成内容㊁表现形式及语境依赖三个方面对口语和书面语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口语与书面语在上述的三个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提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两种语言形式㊂(韩国留学生硕士毕业论文)(23)黎云汉(1990)提出,语体又称 文体 ,但不是指 文章体裁 ,而是指适应不同交际目的㊁交际内容㊁交际对象㊁交际场合和交际方式需要,运用全民语言所形成的言语体式㊂(韩国留学生硕士毕业论文)在上述例句中,作者同意被转述人的观点,表达赞成和积极态度,使用 指出 或者认为 会比 提出 更合适㊂四㊁动因分析(一)评价理论62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科护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本科护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王梓寒;罗晴;周英;陈佳妮;韩媛;柳家贤;冯雪;黄瑶;畅晓倩;陈卉芳;刘春琴【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22(40)23【摘要】目的通过质性研究了解本科护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真实体验,为本科护理院校指导本科护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法,抽取广州市某高校2021届18名本科护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方法分析提炼主题。
结果本科护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体验呈现3个主题: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消极情感体验与表现(负性情绪、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困难(科研基础薄弱、时间冲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科研思维和能力得到锻炼、感知导师的正向引导作用)。
结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需重视本科护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积极体验和实际困难,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护理科研方法学相关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护生毕业论文(设计)导师队伍的培训及管理,从而帮助本科护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一步提升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总页数】4页(P123-126)【作者】王梓寒;罗晴;周英;陈佳妮;韩媛;柳家贤;冯雪;黄瑶;畅晓倩;陈卉芳;刘春琴【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6.5【相关文献】1.本科实习护生参与肿瘤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2.本科实习护生参与肿瘤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3.本科护生接受临床教学督导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4.本科实习护生对应用思维导图指导其毕业论文写作体验的质性研究5.本科实习护生对应用思维导图指导其毕业论文写作体验的质性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CiteSpace_的我国学科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23, 13(10), 4540-4547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phttps:///10.12677/ap.2023.1310572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学科建设研究可视化分析杜蕾,陈泽雄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收稿日期:2023年9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1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3日摘要使用CiteSpace5.8.R3 (64-bit)对CSSCI数据库中篇名含“学科建设”的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学科建设研究年度发文量整体呈现渐强趋势;高产作者前三分别是刘小强、侯怀银、翟亚军,但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高发文机构大多位于北京和华东地区。
通过对学科建设关键词分析可知,研究热点主题包括人才培养研究、一流学科建设研究、地方院校研究。
学科建设研究知识基础主要涵盖了王建华、刘献君、克拉克等人的理论著作或文章。
学科建设未来会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一流学科建设要发挥中国特色、院校研究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主体。
关键词CiteSpace,学科,学科建设,可视化分析,一流学科Visual Analysi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search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Lei Du, Zexiong Chen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Received: Sep. 7th, 2023; accepted: Oct. 11th, 2023; published: Oct. 23rd, 2023AbstractUsing CiteSpace5.8.R3 (64-bit)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papers includ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CSSCI database, we found that the annual volum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search is increasing;the top three high-yielding authors are Liu Xiaoqiang, Hou Huaiyin and Zhai Yajun, but the core authors are not yet formed; most of the institutions are located in Beijing and East Chin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keywords i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hot topics include research on talent training, first-clas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local universities. The research杜蕾,陈泽雄knowledge base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inly covers the theoretical works or articles of Wang Jianhua, Liu Xianjun, Clark and others. In the fu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will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should give play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college research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KeywordsCiteSpace,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Visual Analysis, First-Class Disciplin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问题提出2015年《统筹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的出台,吹响了“双一流”建设全面开展的局势,将学科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3全国百优博士论文

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公布基础研究类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哲学哲学何欢欢姚卫群《中观心论》及其古注《思择炎》对外道思想批判的研究北京大学张伟倪梁康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系统研究中山大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孙乐强唐正东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研究南京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刘希伟刘海峰中国历史上的"高考移民":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厦门大学心理学杜忆李量对听感觉运动门控自上而下调节的动物模型和神经机制北京大学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王莉宁曹志耘汉语方言声调分化研究北京语言大学沈杏培朱晓进小说中的“文革”:当代小说对“文革”的叙事流变史(1977-2009)南京师范大学王雪松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历史学马孟龙葛剑雄西汉侯国地理复旦大学肖灿朱汉民嶽麓書院藏秦簡《數》研究湖南大学理学数学陈学长尹会成Sn上的预定纯量曲率问题的几何流方法南京大学张会春朱熹平Alexandrov空间上的Ricci 曲率中山大学物理学马滟青赵光达重夸克偶素在高能对撞机上产生机制的研究北京大学方哲宇朱星表面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制备与近场光学表征北京大学王靖朱邦芬半导体中与自旋相关的新奇量子现象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金贤敏潘建伟远程量子通信的实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龚明郭光灿量子点光学性质的经验赝势计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蒋尚达高松稀土单离子磁体的设计、合成与磁性北京大学王朝张希超两亲分子的可控自组装与解组装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梁海伟俞书宏纳米纤维宏观组装体的制备及功能化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肖斌郭庆祥基于新导向基拓展的Pd催化C-H键官能团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谭元植郑兰荪**稳定化的非IPR富勒烯厦门大学李剑锋田中群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厦门大学陆良秋肖文精稳定硫叶立德和缺电子组分的串联反应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天文学谢基伟周济林双星系统中行星的形成及动力学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田晖涂传诒太阳过渡区结构与太阳风起源的观测研究北京大学生物学游富平蒋争凡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研究北京大学鲁斐然施一公大肠杆菌膜蛋白UraA和AdiC的结构和转运机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王启军赵国屏Salmonella enterica中心代谢关键酶的赖氨酸可逆乙酰化修饰研究复旦大学李颖舒红兵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的调控机制武汉大学工学力学王立锋李英骏预热烧蚀瑞利—泰勒不稳定性射流状尖钉形成机制中国矿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王朋黄柏标表面等离子体增强AgX (X=Cl, Br, I)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和光催化性能研究山东大学陶友田杨楚罗高效有机电致磷光双极传输主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武汉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桂南樊建人复杂两相流动中颗粒碰撞的DEM-LES/DNS耦合模拟研究浙江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蒋卫祥崔铁军变换光学及其应用东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赵燕高会军非线性系统中时滞及丢包问题的模糊控制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俞扬周志华演化计算理论分析与学习算法的研究南京大学建筑学朱渊王建国现世的乌托邦-- 基于"中介"(In-between)视角的"十次小组"(Team 10)城市建筑理论研究东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彭锋孙润仓农林生物质半纤维素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及化学改性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刘贤伟俞汉青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强化生物与化学催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农学植物保护刘慧泉姜道宏真核生物非逆转录病毒内生化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医学基础医学徐胜曹雪涛MHC I类分子和白细胞介素17对天然免疫应答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吴晨林东昕遗传变异与食管癌和小细胞肺癌易感性及临床疗效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叶丰步宏HDAC1/2在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四川大学窦国睿王雨生Notch信号通路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韩波陈应春手性仲胺催化的不对称碳-碳键构建以及环加成反应研究四川大学军事学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张巍李英成利益、财权与制度安排——军队财务改革的逻辑分析框架军事经济学院应用基础研究类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名称济学应用经济学郑若谷干春晖国际外包承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上海财经大学徐舒甘犁中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的演化--技术进步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西南财经大学法学法学陈儒丹邵景春《WTO争端解决机制不对称性研究--系统与结果如何向原告倾斜》北京大学政治学马华徐勇民/主学步:农民的民/主能力建设——以“南农实验”为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心理学朱雪玲姚树桥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南大学理学数学王焰金谭忠N a v ie r-S t o k e s 方程的自由边界问题与Vlasov-Boltzmann方程的流体极限厦门大学物理学周非凡邢达肿瘤激光免疫疗法的免疫调控机制及应用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学吴江维杨公社ATGL肝脏组织特异性敲除小鼠的产生及其引起的渐进性脂肪肝机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学力学顾雪楠郑玉峰镁基材料的体液降解与生物相容性研究北京大学李博冯西桥软物质材料的表面失稳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机械工程刘英想陈维山纵弯模态超声电机理论与实验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闫兴鹏王东生端泵高重频MOPA激光器模式特性及非线性频率变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冯胜飞张新平波导耦合金属和介电材料光子晶体光谱学特征研究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马静南策文多相磁电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原型器件探索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高丽敏张佐光碳纳米管监测复合材料微观损伤的表征方法与其机理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亚张跃准一维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力电性能与器件基础北京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张勇金保昇气固流化床非球异质颗粒介观混合特性的实验研究与三维DEM直接数值模拟东南大学李庆何雅玲流动与传热的介观格子Boltzmann方法基本模型研究及其应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帅智康罗安高效无功与谐波动态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湖南大学周国华许建平基于纹波的开关功率变换器控制技术及其动力学行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诸葛菁王阳元新型纳米MOS器件研究北京大学陈珊珊康俊勇超大面积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性质及应用研究厦门大学陈益凯杨仕文基于四维天线理论和强互耦效应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武楠匡镜明多模式卫星接收机中的同步技术研究北京理工大学李潇高西奇利用统计信道状态信息的MIMO闭环传输理论研究东南大学周正春唐小虎低相关序列设计及其相关编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白雪茹保铮空天目标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新方法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董德尊廖湘科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识别与构建技术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刘红波陈志华弦支穹顶结构施工控制理论与温度效应研究天津大学水利工程覃晖周建中流域梯级电站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与多属性风险决策华中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丁明珠元英进酵母对纤维素水解液中复合抑制剂耐受的系统分析与解耦天津大学韩璐车顺爱新型介观晶体结构及形成机理的电子显微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李华路建美共轭分子设计合成及其电存储性能研究苏州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蒋小伟万力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中国地质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徐振波李琳糖生物安全中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行为的致毒及耐药分子机制研究华南理工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黄伟王振国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内外流一体化设计及飞行性能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张辉范宝春以减阻增升减振为目标的尾流的电磁优化控制南京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朱秀萍倪晋仁掺硼金刚石膜电极电化学氧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及废水处理研究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李安安骆清铭用于绘制高分辨小鼠全脑图谱的断层成像系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农学作物学张觅裴炎在胚珠表皮中时空调控生长素的生物合成提高转基因棉花的纤维产量和品质西南大学园艺学杨长宪叶志彪番茄Wo基因调控表皮毛形成和胚胎发育的机理解析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李勇郭世伟氮素营养对水稻光合作用与光合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郝格非杨光富农药合理设计的分子基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医学临床医学权晟张学军中国人群白癜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尹川谢渭芬肝细胞核因子4α诱导分化治疗实验性肝癌第二军医大学范晔肖颖彬心室辅助装置治疗儿童终末期心衰的临床疗效分析和心衰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第三军医大学黄景辉罗卓荆两种促神经损伤修复电刺激模式的建立及机制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赵领洲吴织芬TiO2纳米管抗菌与生物活性双功能种植体涂层的构建与评价第四军医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赵方辉乔友林子宫颈癌筛查方法及策略的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药学李翀陆伟跃抑制p53与MDM2结合的抗肿瘤多肽设计与靶向递送复旦大学军事学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王刚熊友存军人工资关系研究军事经济学院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邢立宁陈英武演化学习型智能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杨思洛邱均平基于网络引证关系的知识交流规律研究武汉大学北京大学11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厦门大学 5东南大学 4华中师范大学 4南京大学 4第四军医大学 3复旦大学 3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3武汉大学 3第二军医大学 2哈尔滨工业大学 2湖南大学 2华南理工大学 2华中科技大学 2华中农业大学 2军事经济学院 2四川大学 2天津大学 2西南交通大学 2中山大学 2安徽医科大学 1北京工业大学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北京科技大学 1北京理工大学 1北京语言大学 1第三军医大学 1电子科技大学 1华南师范大学 1南京理工大学 1南京农业大学 1南京师范大学 1山东大学 1上海财经大学 1上海交通大学 1苏州大学 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 西安交通大学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西南财经大学 1西南大学 1浙江大学 1中国地质大学 1中国矿业大学 1中南大学 1。
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

收稿日期:2021-01-15作者简介:李润竹(1997 ㊀),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硕士研究生;徐学友(1980 ㊀),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副研究馆员㊂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李润竹1,徐学友2(1.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山东济南㊀250358;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济南㊀250014)关键词:智慧图书馆;论文影响力;文献计量摘㊀要:为探究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发表后的传播情况,将期刊载文量和被引频次作为学术影响力指标,将下载次数㊁期刊传播情况以及施引文献特点作为社会影响力指标,对比分析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㊂结果表明:智慧图书馆相关研究逐渐获得学者的认可和关注,国内期刊逐渐走向国际化和权威化,但论文质量和传播范围具有局限性㊂建议国内期刊通过增加长英文摘要㊁缩短出版周期以及开设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提升期刊影响力㊂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2-0105-04㊀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9 2019年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260.64万篇,比2018年统计数量增加了14.7%[1]㊂由此可见中国科研人员对国际论文的追捧㊂2020年年初,教育部㊁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文件[2],文件明确提出要破除 SCI 至上 ,旨在引导科研人员合理选择投稿期刊㊂㊀㊀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和其他领域的融合是大势所趋[3]㊂学术界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㊂王璇[4]和李一新[5]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智慧图书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㊂贾丽萍[6]分析了国内图书馆机器人相关论文的刊载时间㊁作者以及机构分布情况㊂杨九龙[7]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㊁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㊂柳益君[8]提出了图书馆在服务领域的改进措施㊂笔者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发表后的传播情况展开了进一步探索,将期刊载文量和被引频次作为学术影响力指标,将下载次数㊁期刊传播情况以及施引文献特点作为社会影响力指标,分析了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的影响力情况,旨在找出智慧图书馆领域中外期刊论文影响力的差异,找到促进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提升影响力的因素,帮助我国期刊改变办刊思路,引导科研人员合理选择投稿期刊㊂1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㊀数据来源㊀㊀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对核心期刊进行检索,检索式为:SU =( 人工智能 + 智能 + 智慧 + 机器人 )∗ 图书馆 ,时间范围为2010 2019年,共获得文献607篇,剔除会议㊁采访以及与主题无关的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567篇㊂笔者又对Web of Science 核心集进行检索,检索式为:TS =((wisdom or smart or intelligent or ubiq-uitous)and librar∗),研究方向选择INFORMATIONSCIENCE LIBRARY SCIENCE,时间范围为2010 2019年,剔除会议等与主题无关的数据后,共得到文献360篇㊂1.2㊀研究方法㊀㊀笔者借助CiteSpace 软件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㊂CiteSpace 是陈美超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该软件能够依据节点类型对合作网络㊁关键词等进行共现分析,根据聚类或时区视图研究特定领域的热点和趋势[9]㊂因此,借助CiteSpace 对论文被引频次以及施引文献特点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对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宏观把握,也可以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501第41卷第2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年2月㊀与参考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国内外相关期刊发文量分析㊀㊀发文数量的变化是衡量某一特定领域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10]㊂笔者对检索到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智慧图书馆领域,2010 2016年发表于我国期刊的论文增长速率低于国外期刊㊂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大会在北京召开后,人工智能成功入选 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发表于我国期刊的相关论文进入高速增长期,论文增长速度远超国外期刊㊂㊀㊀普赖斯指出,每个学科都将经历萌芽㊁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当学科进入发展阶段后,科研工作者关注度增加,理论背景逐渐丰富,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严格服从指数增长[11]㊂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外期刊的载文量均呈指数增长,详见图1,说明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整体处于发展阶段㊂通过Excel绘制趋势线可知,国外期刊文献样本载文量为:y=23.057e0.0736x,方差值R2=0.4841;中国期刊文献样本载文量为:y=0.8587e0.2112x,方差值R2=0.8587㊂趋势线方差值越接近1,表明趋势线对未来发表的文献数量拟合程度越好㊂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逐渐增加,高水平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升㊂图1㊀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发文趋势2.2㊀国内外相关论文下载频次分析㊀㊀论文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论文对学者产生的吸引力,体现了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详见表1㊂在智慧图书馆领域,我国期刊发表的567篇相关论文中有480篇论文被下载507,194次,下载率为84.66%,篇均下载894.522次,单篇下载最高为39,636次;国外期刊发表的360篇相关论文中有329篇论文被下载103,831次,下载率为91.53%,篇均下载288.419次,单篇下载最高为371次㊂统计结果表明,相对于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发表在我国期刊的部分论文被阅读和利用的频次更高,但是论文整体水平参差不齐,论文质量低于发表在国外期刊的论文㊂表1㊀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下载频次统计文献总量被下载的文献数总下载次数篇均下载次数我国期刊567480507,194894.522国外期刊360329103,831288.4192.3㊀国内外相关论文被引频次分析2.3.1㊀篇均被引频次分析㊂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总量为567篇,论文共被引8,777次,平均每篇被引15.4797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373次;国外期刊发表相关论文总量为360篇,论文共被引2,262次,平均每篇被引6.2833次,单篇最高被引频次为111次㊂由此可见,我国期刊发表的有关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高于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㊂2.3.2㊀论文被引用率分析㊂笔者将检索的样本数据根据被引频次划分区间,分别统计国内外区间内论文被引率,详见下页图2㊂统计结果显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共87篇,论文被引用频率为84.66%;国外期刊发表的零被引论文共101篇,论文被引用频率为71.94%㊂其中,在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82.21%的论文多数被引用0~10次,仅有3.9%的论文被引用30次以上;在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中,有87.12%的论文多数被引用0~30次,12.88%的论文被引用30次以上㊂由此可见,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国内期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用率高于国外期刊发表的论文,高引用率论文为国内学术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㊂2.4㊀期刊传播力分析㊀㊀㊀权威期刊具有较高的传播力,高传播力的期刊是承载学者科研成果的基础要素,能够进一步推广智慧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12]㊂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被引总频次排名第一的期刊为‘图书与情报“,被引1,027次㊂该期刊为双月刊,审稿时长在一个月左右㊂国外期刊中,LIBRARY HI TECH的被引总频次最高,为399次,该期刊的审601李润竹,徐学友: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稿时长在两周左右㊂图2㊀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论文被引用率统计㊀㊀笔者对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期刊传播平台进行统计,详见表2㊂由表2可知,各期刊均实施了刊网融合,而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期刊较少㊂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开设有利于期刊的宣传,能够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因此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应该重视与 互联网+ 的融合㊂表2㊀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被引频次Top10期刊传播平台刊网融合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图书与情报ɿɿ图书馆杂志ɿɿ中国图书馆学报ɿ图书馆建设ɿɿɿ图书馆学研究ɿ图书情报工作ɿɿɿ情报资料工作ɿ图书馆工作与研究ɿɿ大学图书馆学报ɿɿ现代情报ɿ2.5㊀施引文献特点分析2.5.1㊀刊载施引文献的期刊分析㊂笔者对检索样本的施引文献按照来源期刊进行归纳,梳理了刊载施引文献篇数排名前十的来源期刊㊂剔除重复和自引文献,我国期刊发表的智慧图书馆论文的施引文献共8,554篇,期刊以我国学者发表为主,语种为中文㊂施引文献发表最多的期刊为‘图书馆学刊“,共刊载施引文献435篇,占国内发表论文施引文献总数的5.08%,其次为‘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共刊载施引论文350篇;国外期刊发表论文的施引文献共2,169篇,语种包含英语㊁德语以及法语等㊂施引文献多数发表在SCIENTOMETRICS ,共刊载施引文献86篇,占国外发表论文施引文献总数的3.96%;E-LECTRONIC LIBRARY 共刊载施引论文60篇,位居第二位㊂我国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受语言的限制,收录和传播范围小,审稿周期长㊂同时,我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施引文献多数发表于普通刊物,表明该领域国外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整体高于我国期刊刊载的论文质量㊂2.5.2㊀施引文献地域分布分析㊂施引文献的地域分布情况是衡量文献传播范围的重要指标[13]㊂笔者选取样本数据中排名前二十的高被引论文,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施引文献地域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详见图3和下页图4㊂中国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的施引作者主要分布在国内高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以及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对国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关注度较高㊂国外该领域期刊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受到各国关注,施引作者主要分布在美国㊁加拿大㊁德国和法国,施引作者分布国家之间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㊂我国与其他国家尚未形成合作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使图3㊀国内智慧图书馆施引作者分布701李润竹,徐学友: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㊀图4㊀国外智慧图书馆施引作者分布该领域的发展受限,不利于学术交流和论文传播㊂语言障碍使国内外期刊产出论文传播范围不同,国外期刊多以英语发表为主,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㊂3㊀结语㊀㊀首先,我国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㊁下载量以及被引频次明显高于国外期刊,说明发表该领域期刊的传播率相对高于国外期刊㊂发表在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的论文对科研成果的传播和知识的交流有促进作用,但语言障碍使传播范围较为狭窄㊂其次,图书馆领域期刊的传播能力逐渐增强㊂在融媒体时代,期刊努力通过传播平台转型升级[14],如:增加微博㊁微信公众号㊁Twitter 和Facebook 等新媒体传播媒介㊂再次,在智慧图书馆领域,发表于我国期刊的论文,其质量和传播范围均落后于国外㊂我国图书馆领域期刊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增加长英文摘要或双语发表的形式减少语言对传播力造成的不利影响,或缩短出版周期,为作者抢占成果首发权奠定基础㊂最后,科研人员应响应国家号召,将科研成果书写在祖国大地上,破除 SCI 论文至上 的观念,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期刊,同时加强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㊂参考文献:[1]㊀王洋.2019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从求数量到重质量评价指标变化显著[EB /OL ].[2020-06-02].http :// /shuju /2019-11/20/content_5453698.htm.[2]㊀李佩.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EB /OL ].[2020-06-04].http :// /srcsite /A16/moe_784/202002/t20200223_423334.html.[3]㊀李立睿.人工智能视角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重构与创新发展:基于英国‘人工智能:未来决策的机遇与影响“报告的解析[J ].图书与情报,2017(6):30-36.[4]㊀王璇,王晓文,沈思.国内外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 研究的知识网络及演化态势分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5):77-82.[5]㊀李一新,黄案敏.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图书馆学刊,2017(10):124-130.[6]㊀贾丽萍.我国图书馆机器人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 的计量分析[J ].图书情报导刊,2018(11):55-61.[7]㊀杨九龙,阳玉堃,徐碧涵.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应用的理论逻辑㊁现实困境与路途展望[J ].图书情报工作,2019(4):32-38.[8]㊀柳益君,李仁璞,罗烨,等.人工智能+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现路径和创新模式[J ].图书馆学研究,2018(10):61-65.[9]㊀王思茗,魏玉梅,孙熊兰,等.学科交叉对领域知识研究的影响分析[J ].情报资料工作,2019(4):26-33.[10]㊀李杰.Citespace 中文指南[EB /OL ].[2020-06-02].ht-tp // /blog -554179-1066981.html.[11]㊀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43.[12]㊀陈升,唐云,何增华.基于Citespace 的精准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7):226-233.[13]㊀邱均平,余厚强.论推动替代计量学发展的若干基本问题[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1):4-12.[14]㊀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4):467-474.(编校:周雪芹)801李润竹,徐学友:国内外智慧图书馆领域期刊论文影响力对比。
2010暑期教师论文汇总目录(2)-常州市清潭中学

2010--2011暑假论文汇总目录2010.9.1.陈迪;浅谈班主任在做好中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的几点做法2.陈迪;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初探3.陈宏;学年工作总结4.陈畅:在教学中“激趣”真正做到减负增效5.陈冬娣:如何帮助学生平稳渡过叛逆青春期6.陈九梅:脉诊学习心理障碍,选择适合的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7.陈琳:“减负增效”之我见8.陈敏;思想品德课学习小组探究模式的实践和思考9.陈平:浅谈如何在日常教育情景中进行德育教育10.陈茹吉:《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改进的活动方案11.陈莉: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实验的教学案例与反思12.陈微:巧设疑问,帮助学生发现难点。
解决难点13. 陈建伟:塑造学生健康的必理品质14.陈昌荣;传承创新—谈谈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15.陈秀丽: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如何贯彻学生观16.陈丽花:在班主任的道路上渐行渐远17.戴舒玥:“减负增效”班主任能做些什么18.戴月敏:优化教法学法—英语学科减负增效19.戴永芳:从语文的作业设计谈减负增效20.丁华春:用发展的观点评价教学21.丁晓燕:构建高效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22.董小丽:察已谈“收、放”23.董黎晨:减负增效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24.窦有志:谈我校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的研究25.范丽霞::请给学生话语权26.冯秋萍::数学活动快乐着学生27.冯源:浅谈化学课堂上的实验教学28.高媛媛: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9.高云菊:电子公告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30.顾萍:关于做好课前预备和课后补偿教学的几点体会31.顾亚珍:关注生活,优化设计,轻松学语文32.韩丽:减负增效大背景下生成性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33.韩雁:勤学有成凭策略,苦练有果靠方法34.华洁:校产软件升级中的一些做法35.华雷:做学生道德成长的伙伴36.黄娟芬;现代折纸艺术的魅力37.黄旭:浅谈学校教学档案的管理38.黄一虹: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效率39.黄小燕:减负背景下也谈初中化学符号的教学策略40.季洁:一次劳动课后的风波41.贾群:对“预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上实施的个人认识42.江芳:加强初中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行动研究43.姜贺:减负增效聚焦课堂,把握课标有效教学44.蒋芳;《初中数学课堂思维情境的有效创设》校级课题实施进展汇报45.蒋芳: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46.蒋建琴: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47.蒋小燕;读《教学勇气》有感48.李星:再读《弟子规》后感49.李红: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50.刘旭蔷: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51.陆玲霞:暑期论文52.陆志良: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53.陆启闯:减负,想说爱你不容易54.马云:让年级组成为学校工作的战斗堡垒55.马勤:素质教育使人成为人56.毛源诚:“暑期名师大课堂”听课体会57.倪宏伟:中学历史习题课58.潘小英:工作总结59.潘星:我的班主任之路60.彭燕:初三数学教学反61.钱继良:体育课堂教学的情感因素62.沙青未:架起两代人沟通的桥梁63.沙青未:减负增效64.邵洁:精彩导入,兴趣教学65.邵林峰::实施有效教学确保教学质量66.沈小敏:总结67.盛丽:“减负”中的反思与行动68.盛兴民:班主任工作之我见69.盛云云:把太阳“种”进你心里70.施海英:情到真时泪自流71.石红燕:从音乐课堂快乐出发——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72.孙琪: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例谈73.谈侃:浅谈美术中的BUG74.唐黎雯:学校里的快乐教育——读《斯兵塞的快乐教育》有感75.陶维:沪教版九年级(上)中合作学习活动初探沪教版九年级(上)中合作学习活动初探76.陶维:科学探究案例设计的研究77.童琴雅:教育一定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78.屠薇燕:浅谈如何积极有效地改进初中英语听力教学79.万荣清:暑期论文80.王征:运用阅读期待激活语文课堂81.王柏桢:重过程重参与重体验82.王晨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83.王惠:浅谈中学体操课教学的保护与帮组84.王蕾: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唱歌教学85.王年宏: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体会86.王婷娜:我的真爱还你的真性87.王娴如:减负增效88.王云:浅谈初三毕业班管理策略89.王泽:做一个雕塑家似的班主任90.王建兵: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91.王何萍:“心”与“新”92.王翔:德育六化93.沃晶晶:“教育之主”班主任94.沃晶晶:减负增效从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开始95.吴丹:用心去感受,用行动来证明96.吴锡明:关于“减负增效”我的一些体会97.吴洋:班级常规创新管理98.吴洋:关于班级文化的一点思考99.夏涛:常州市13~15岁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应对措施100.夏涛::培训小结101.徐剑:善于经营学生的长处善于经营学生的长处102.徐一菁:关于《“冷战”与“热战”》的片段教学设计103.许秋霞:暑期培训有感104.许奇:注意规律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105.薛丹: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提问106.杨洁:用爱创造奇迹107.杨文娟:高效的语文教学与教师的有效指导108.杨振东:初中物理习题中常见的科学性、常识性错误及剖析109.杨志瑛:浅谈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10.杨华明::快乐体育111.尹翔翔:走出语文阅读教学误区打造高效优质文学课堂112.余丽新:情境教学让思想品德课堂“活”起来113.俞志娟:数学课堂之我见----我爱复习课(单元复习)114.袁斌:研究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流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115.袁红芳: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116.翟惠琴:绘就语文教学新篇章117.张剑屏: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制订有效的管理措施118.张丽丽:新课程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19.张丽娜:关于一堂评优课的教学设计的反思120.张名君:轻松学物理,快乐每一天轻松学物理8121.张倩:数学学习的灵魂122.张婷:暑假感悟:做学生加了调味料的心灵鸡汤123.张文华:转化后进生促班风建设124.张文嘉:让英语的课堂鲜活起来125.张文嘉:借鉴“星巴克”理念,将心注入班主任工作126.张锡琴:换位思考,生活更美好127.张锡琴:学生给我的启迪——我地教学故事128.张小莉:工作总结129.张玉良:关于减负增效的几个思考130.张亚明:浅谈书法学习中的“尚意”取向131.张莹:从“饮水思源”谈班级精神文化建设132.张唯敏:拓展校本培训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33.张华凤:让学生爱上思想品德作业的探索与思考134.张功业:浅谈“增效减负下的数学作业的设计和批改”135.张正青: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减负增效136.郑建琴: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海阔天空137.周鹏: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读书笔记138.周丽琴:立足校园服务师生139.周文伟:也谈“学生减负”140.周亚萍:初三教学反思”141.朱宏军;对网瘾的几点看法142.朱殷玉: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讲练结合模式143.朱雯静:英语教学中优化学生心理环境144.朱赟:浅谈不同教育理念下地人才培养145.庄留平;关于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心得体会146.左文流:体育教学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147.包亚珠: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48.史建新:初中数学论文例谈中考数学复习中习题的演变策略及其应用149.史爱民:如何评价一节体育课150.牛智义: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151.叶青:正确定位_构建新型校园网站152.邱银芳:“适度紧张”在英语创新教育中的应用153.曹国南:语文“减负增效”策略之--------课外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154.郑农: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155.亓丽黎: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156.苏飞雪: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157.胡艳洁:从一次教师培训反观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158.祖辉:搭建师生之间和谐沟通地桥梁159.吴嫦云:课改后的课堂之路160.季敏敏:减负增效对教师意味着什么161.耿兴龙:读《学与教的心理学》,谈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162.刘倩:草根班主任的治班偶得163.侯迎莉:用幸福感帮助学生背单词164.岳峰:加强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几点思考165.丁敏:学期卫生工作总结(南校区)166.莫英:文言文,想说爱你也容易——也谈中学文言文教学实现减负增效的途径。
郑州大学2008年普通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览表

99
管理工程系
ZN公司线旁直配物料供给方式研究
王中煜
孙明波
100
管理工程系
EC市场时间序列预测原理及其系统实现
王菲菲
张建华
101
工程力学系
表面活性剂对电镀镍-碳纳米管复合涂层的影响
陈宏业
马会中
102
工程力学系
非均匀载荷下二维电磁固体的裂纹研究
唐其琴
赵明皞
103
工程力学系
信息工程学院
系列远程力学仿真实验系统研究与开发
雒廷亮
刘国际
91
化学工程学院
NAM和HQ对土壤中脲酶活性抑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赵韵
侯翠红
92
水利与环境学院
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对花园口至夹河滩段河道的影响分析
刘颖
高双聚
93
水利与环境学院
氯离子环境下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研究
张娟
韩菊红
94
水利与环境学院
中里坪水库电站初步设计——水文计算与工程规模确定
王宏涛
马细霞
95
水利与环境学院
鹤壁黑连沟尾矿库坝坡稳定安全评价
郭艳军
李宗坤
96
水利与环境学院
40米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型梁桥设计
(净-14+2×1.75m人行道)
黄永辉
李清富
97
水利与环境学院
基于GIS和ORACLE数据库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雪
郭恒亮
邵振峰
98
管理工程系
郑州市中低收入住房保障体系研究
张文涛
郭晗
赵玉敏
27
信息管理系
浅谈竞争情报在企业危机预警中的应用
好的MPA学位论文谁在写,如何写--基于104篇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DOI: 10.16750/j.adge.2021.04.004好的MPA学位论文:谁在写,如何写?——基于104篇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优秀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唐德龙 贺 欣摘要:筛选2005年以来MPA教指委评选的104篇MPA优秀学位论文,选取高校层次、高校类别、院校隶属、导师职称、文章类型、论文关键词、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指标,进行内容分析,揭示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的具体特点。
研究发现,全国MPA优秀学位论文选题回应中国公共管理的“大问题”,研究内容审视中国公共管理的实践创新,研究方法逐渐从定性转向定量及混合性分析,理论分析体现了公共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特点,获奖论文的院校分布反映出一定的校际差异。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者简介:唐德龙,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3;贺欣,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一、问题的提出2019年是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设置20周年。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积极稳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体系。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MPA教育在中国正式启动。
2001年2月,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MPA教指委”)成立,2002年中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开始招生。
MPA教育回应了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迫切需求,成为中国公共管理者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强化了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MPA学位论文是MPA教育与培养成果的集中展现。
2005年以来,MPA教指委评选了八届优秀学位论文。
2019年10月16日,MPA教指委公布了《关于批准第八届全国公共管理硕士优秀学位论文的决定(教指委〔2019〕33号)》。
与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不同的是,MPA学位论文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对公共管理实践中真实事件或公共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代码: 10126 学 号:01110002 分 类 号: 密 级:
本科毕业论文
院 系: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 应用化学 年 级:2011 级 学生姓名: 王京杰 指导老师: 田福利 教授
2014年5月4日
阳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近年来的发展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I 页 阳离子荧光化学传感器近年来的发展
摘要 荧光传感器能够将分子识别的信息转换成荧光信号,荧光法在灵敏度、选择性、响应时间和实时原位检测等方面优势突出。实时检测被分析物的水平已引起包括化学家、生物学家、临床生物化学家和环境学家的极大兴趣。本文综述了荧光传感器在阳离子识别检测中的分子设计、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荧光传感器;分子识别;分子设计;反应机理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II 页 Fluorescent Sensors Auther: Wang Jing Jie Tutor: Tian Fuli
Abstract Fluorescent sensors can transfer molecular recognition events into fluorescent signals. Of the variouskinds of chemosensors ,fluorescent sensors offer distinct advantages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 selectivity , response time and real-time in situ observation. Monitoring in real-time and real-space the level of analytes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many scientists ,including chemists , biologists , clinical biochemists and environmentalists. In this paper , the molecular design ,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of coumarin-basedfluorescent sensors for cations are reviewed.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is presented.
Keywords: fluorescence sensor ; molecular recognition; molecular design ; mechanism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1 页 1 引言 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至关重要的识别事件常发生在为人所不熟知的微观世界里,而这些识别事件的信号可通过分子器件以光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所述荧光传感器 就是一类能将分子识别事件通过荧光信号有效表达的分子[1]。它广泛应用于阳离子、阴离子和中性分子等被分析物的荧光识别检测。荧光检测法在灵敏度、选择性和实时原位检测等方面优势突出。 典型的荧光传感器一般是由荧光团(fluorophore) 通过连接基( spacer) 与受体( receptor) 相连而成,已有文献报道的荧光团涉及荧光素类 、罗丹明类、菁染料、BODIPY 类、萘酰亚胺和香豆素类等化合物。本文对荧光传感器在阳离子的识别检测中的分子设计、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系统评述,展望了该领域的研发前景。
2 阳离子荧光传感器 金属离子、过渡金属离子的识别检测已引起包括化学家、生物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广泛关注。Fe3+ 在负责给身体器官和组织输送氧气的红血球中是必不可少的元素;Zn2+、Cu2+ 在痕量水平( < 1μmol·L - 1 )即可参与生物化学反应,而浓度过高将导致酶活动受阻[2];Hg2+、Cd2+ 、Ag+和Al3+ 对有机体是有毒的,提前检测他们在环境中的水平是非常
必要的。 最常见的阳离子荧光传感器是由受体部分通过间隔基与荧光团相连而成的,其设计原理[3]主要涉及光诱导电子转移(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 、分子内电荷转移(intra-molecularcharge transfer,ICT) 、电子能量转移(electronic energy transfer,EET)等。这里仅介绍应用较为广泛的PET、ICT 原理。在PET 传感器中,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受体能够将其处于最高能级的电子转入激发态荧光团因电子激发而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回原基态轨道,导致荧光团荧光猝灭。受体结合金属离子后,其氧化还原电位升高致使相应的最高能级能量低于荧光团的能量,使得受体给电子能力降低,PET 过程被禁阻而荧光恢复。在ICT 传感器中,荧光团的两边分别连有吸电子基团和供电子基团(它们本身即可充当受体或受体的一部分) 形成―推-拉‖电子体系,当客体与受体不同位置结合被光激发后,将引起电子云密度重新分布而发生较大的偶极矩变化,表现为荧光光谱的变化(红移或蓝移)。一般情况下,PET 传感器将引起阳离子络合荧光增强,而ICT 传感器主要表现为光谱移动。此外,过渡金属离子经自旋轨道耦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2 页 联、电子和能量转移会导致荧光猝灭,设计荧光增强的此类传感器难度较大。一个理想的阳离子荧光传感器设计应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化学与光稳定性,荧光选择性与识别敏感性,检测与传递快速,适合的溶解性等。
2.1 Fe3+荧光传感器 李宏达、李亮亮等人利用7-氨基-4-三氟甲基香豆素作为荧光基团通过双尿素作连接体将其与双氮杂18冠6连接产生一种新的荧光传感器[4]。在实验过程中需考虑Fe3+溶液的强酸性和双氮杂18冠6存在的强碱性环境。得到的传感器分子(化合物1)结晶为三斜晶体,其一半分子为不对称结构,另一部分通过反演中心产生。在分子中两个香豆素基团分别位于类似椅型大环的对位且垂直于大环。 化合物1的空穴适合Fe3+的检测,在二氯甲烷中采用激发光入max=456nm,随着加入的Fe3+浓度的增加,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当加入的Fe3+浓度达到120uM,荧光发射强度达到饱和。通过已经报道过的方法可计算出其检测限为0.31uM。Fe3+与化合物1之间1:1络合,络合常数达3.9×104M-1。1与Fe3+络合后引起荧光猝灭,这可能是由于,当Fe3+加入到溶液中时,由于Fe3+的缺电子性使得大环中的N原子上的孤电子对向金属离子配位,从而阻断了其电子云向香豆素部分转移,使得荧光猝灭。此外,当Fe2+存在时,其只会引起很小的荧光响应,而不会干扰Fe3+的荧光检测。
OO
F3CNHNOOON
OOHN
O
OCF
3
O 图1 化合物1 2.2 Zn2+荧光传感器
闫慧敏,李天荣等人利用香豆素衍生物合成了一种可以作为荧光开关型传感器(化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3 页 合物2)用来检测Zn2+[5]。随着Zn2+的加入,在THF中化合物2(结构如图2)在最大发射波长534nm处其荧光强度逐渐增强且红移至538nm,当Zn2+浓度为5.0uM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且荧光强度变为原来的19.5倍。这表明化合物2可以作为Zn2+的―开关‖传感器。其机理可解释为带有孤电子对的氮原子向锌配位阻止了其向香豆素基团的PET过程,因此使得荧光增强。
NNHOOO
CH 3
图2 化合物2
2.3 Cu2+荧光传感器 赵秀文,张亚男等利用简单的席夫碱反应将具有荧光特性的功能基团香豆素的酰肼化合物与含有氮、氧配位点的识别基团吡啶醛相结合,设计合成了一种高选择性的 Cu2+荧光探针分子化合物3(如图3)[6]。在乙腈水溶液中化合物4 ( 10μmol·L-1) 在 307 nm 和 441 nm 处显示出较强的紫外吸收峰,向此溶液中逐滴加入 Cu2+( 1×10-3mol·L-1) 后,紫外吸收峰强度逐渐减弱,并在355 nm和465 nm 处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即化合物4与铜离子配位后紫外吸收峰分别红移了45 nm 和24 nm,荧光猝灭的同时伴有裸眼可见的从黄绿色到橙黄色的颜色变化过程。紫外光谱的红移变化可能是由于化合物4与Cu2+离子的配位使两个配体之间距离减小,体系的共轭程度增大造成的。由摩尔比率的方法可以计算出Cu2+与配体的配位比为1∶2。加入Cu2+使溶液荧光猝灭可解释为带有孤电子对的氮原子向铜配位阻止了其向香豆素基团的PET过程。 内蒙古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第 4 页 OONONNH
(Et)2N
图3 化合物3 三年后,闫凌云,宋桥等通过Cu2+与传感器的反应,以蒽的派生物为基础合成了一种新的对Cu2+具有高选择性的化合物4(如图4)[7]。蒽的部分作为荧光团,其在450nm左右会有荧光发射信号,在401nm处出现了最大吸收波长,454nm处展现出最大发射峰。在401nm的激发波长下的乙腈溶液中化合物3与Cu2+加热时,在468nm出有很强的荧光增强被观测到。席夫碱部分作为识别单位用于检测Cu2+,其在Cu2+存在的条件下基于PET机理会有很强的荧光增强被观测到。从核磁光谱研究中,随着Cu2+的增加,化合物3上的甲基呈现出稳定的高场移动趋势,这种向高场移动的趋势强有力的支持了化合物3上S原子向Cu2+配位。通过已有实验方法,化合物3与Cu2+键合常数确定为4.35×104M-1,高键合常数表明N原子和S原子提供了一个十分有效的识别单位用来选择性的键合Cu2+。整个过程机理如图5所示。
NS
图4 化合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