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艾滋病HIV最新研究成果进展

艾滋病HIV最新研究成果进展

艾滋病HIV最新研究成果进展
最新研究发现,HIV病毒可以隐藏在体内的“隐形细胞”中,让抗病毒治疗失效。

因此,科学家们将注意力转向了寻找这些“隐形细胞”的策略,并发展出了一项名为“提示细胞清除术”的新技术,该技术可以寻找抗病毒治疗无法消除的细胞并清除它们。

另外,一项新的实验室研究发现,通过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可以有效抵抗HIV感染。

例如,加强身体的自然杀伤细胞功能可以有效抑制HIV复制。

此外,一种名为“基因编辑”的新技术也展现了对HIV的潜在治疗效果。

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地编辑了HIV感染者的细胞DNA,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和扩散。

最近,一个丝酮受体激动剂刚刚通过了临床试验阶段IIa,其显示出了治疗病毒负荷不佳的HIV感染者的潜在疗效。

这种疗法可以增强免疫反应,并抑制病毒扩散。

综上,各种新的科技手段正在为HIV感染者提供新的治疗机会,让许多人重新拥有了希望。

男男性行为者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进展

男男性行为者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进展

男男性行为者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进展男男性行为者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进展摘要:对男男性行为者和艾滋病的定义,男男性行为人群与艾滋病传播有关的高危行为研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在该人群中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男男性行为;艾滋病;高危行为;艾滋病防治自1989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病人以来,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前后经历了不同的方式:由早期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逐渐演变为吸毒与性传播并重,进而发展到目前的经性传播为主。

2011年我国估计现存的78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异性传播的占46.5%,男男同性传播占17.4%。

可见,男男性行为人群已经成为艾滋病危害的主要人群之一。

因此,了解该人群的高危行为特征及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针对MSM人群如何开展AIDS的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男男性行为与艾滋病之间关系的文献资料,现综述如下。

1.基本概念1.1 对艾滋病的界定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侵入人体后,损伤全身免疫系统而使人体发生一系列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患者死亡的传染性疾病。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因此艾滋病传播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传播途径。

由于艾滋病无症状感染期较长,无有效疫苗且尚无根治药物,受累人群主要为最具生产力的中青年,因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坏巨大。

目前观察到的AIDS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严重缩短人均期望寿命,家庭崩溃并产生大量的艾滋病孤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丧失,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甚至会危机国家的兴衰存亡。

1.2对男男性行为者的界定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主要是一个行为学概念,是指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它分为男同性恋、男双性恋者、有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者和男性变性欲者等四大类亚人群,其主体是男男同性恋(Gay)和男性双性恋者(Bi)[2]。

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

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

HIV病毒结构、复制、致病机理及研究进展2013级生物技术基地一班刘雨桐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HIV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重点论述了HIV的复制和基因表达调控,并扼要阐述了HIV的致病机理以及艾滋病的研究治疗进展。

关键词:HIV;形态结构;复制;基因表达调控;致病机理;研究进展引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AIDS)病毒,诱发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HIV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已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有两种,即HIV-Ⅰ和HIV-Ⅱ。

有关HIV的研究主要是针对HIV-Ⅰ进行的。

一.HIV病毒结构①组织结构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HIV-1和HIV-2都具有慢病毒(1entivirus)种属的特征。

病毒粒子直径1 00~200nm,主要由Env蛋白、Gag蛋白和Pol蛋白构成。

HIV外层为脂质包膜,包膜蛋白由env基因编码的外膜蛋白gpl20(external protein,SU)和跨膜蛋白gp41(transmembrane protein,TM)组成,gpl20通过非共价键与gp41相连,gp41是穿过Env脂质双层的跨膜蛋白。

Gag蛋白包括3个结构性蛋白:基质蛋白(MA p17)、衣壳蛋白(CA p24)和核壳蛋白(NC p15)。

酰胺化(myristoylated)的基质蛋白MA附着于病毒包膜的内部,对病毒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也是Env蛋白包装到成熟病毒颗粒中所必需的;中层为由衣壳蛋白CA组成的圆锥形核心;核心内部为病毒基因组RNA分子、逆转录酶(p6 4)、整合酶(p3 2)、蛋白酶(pl 0)及与RNA结合的核壳(nucleocapsid)蛋白p9和p6。

HIV病毒核心内的RNA 是两个拷贝的单股正链RNA(ssRNA),两个单体在5’端借氢键结合成二聚体,每个RNA基因组的长度约为9.8kb。

在5'端有一帽结构(m7 G5 PPP5'GmpNp),3'端有poly A尾。

2024年度-预防艾滋珍爱生命ppt课件图文

2024年度-预防艾滋珍爱生命ppt课件图文

17
心理干预方法探讨
认知行为疗法
01
通过改变感染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模式,减轻心理压力和焦虑
情绪。
心理教育
02
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感染者的自我认知
和自我调节能力。
心理咨询与辅导
03
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感染者解决心理问题
,增强心理韧性。
18
家庭、学校、社区关爱支持网络建设
26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艾滋病防治技术不断进步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 有效的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手段,如新型抗病毒药物、基因 编辑技术等。
02 03
社会对艾滋病认识不断提高
随着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的加强,社会对艾滋病的认 识将不断提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也将逐渐减少 。
态度转变
学员们表示通过本次课程,对艾滋病 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了艾滋病 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增强了自我防护意识。
许多学员表示,在课程之前对艾滋病 存在恐惧和偏见,但通过学习和交流 ,逐渐消除了误解和歧视,学会了以 更加包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艾滋病患 者。
03
行动计划
部分学员分享了他们在课程结束后制 定的行动计划,包括积极参与艾滋病 防治宣传、关爱和支持身边的艾滋病 患者、以及倡导社会消除对艾滋病的 歧视和偏见。
5
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
01
个人影响
艾滋病患者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药物控制。同
时,患者可能面临社会歧视和心理压力。
02
家庭影响
艾滋病患者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同时可能面临经济和

抗HIV 靶点药物研究进展

抗HIV 靶点药物研究进展

HIV 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美国研究人员2009年12月6日报告说,他们发现了帮助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传 播和复制的基因,这项成果将有望应用于开发治疗艾滋病的新药或疫苗.负责这 项研究的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罗伯特班巴拉等人6日在英国《自然—结构和分 子生物学》(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杂志网络版上发表文章指 出,确定这一基因的来源可为艾滋病病毒起源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学研究所的Gregory Melikyan表示,没有细胞 膜融合的直接证据,细胞内吞作用的可能性并没有被排除.在2009年5月1日出 版的《细胞》(Cell)杂志上指出发现了HIV入侵宿主细胞的新途径.HIV首先被 卷入细胞膜,形成小囊,然后向细胞质释放内容物 ,这一发现有可能提供其它 标靶HIV的方法 .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GlaxoSmithKline公 司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BMS公司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Roche 公司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BMS公司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Biochem Pharma Pharma公 司转让给葛兰素史克 公司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英国葛兰素韦康公司 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 Gilead Sciences 第一个非核苷类逆转 勃林格殷格翰公司 录酶抑制剂
抗HIV 靶点药物研究进展
姓 名:刘焕枝 项目组:WSA 日 期:2010.6.24
1981:世界上首例艾滋病病人被报告… 1983:分离出艾滋病病毒(法国巴斯德所) 1984:发现艾滋病病毒受体CD4 分子 1986:统一命名为HIV;西非发现HIV-2 1987:发现第一个抗艾滋病药物(AZT) 1993:二联治疗(AZT + ddI) 1996:提出HAART;发现HIV辅助受体(CCR5…); 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投入使用,何大一博士 当选为《时代》杂志的年度风云人物. 1997:提出艾滋病的免疫功能重建 2001:T20;治疗性疫苗研究…耐药研究… 2005:发现新的变种病毒(致病快,抗药强)

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能坚 持 服药 i 不过 也 有报 告显 示 ,7 %的 AD 患 者从 服 药到 调 s ] 。 8. 7 IS
查 时止 , 停过 药 未 。良好 的依 从 性 , 为 延 长 A D 将 IS患者 的 寿命 打 下基 础 。但 是 , 大多 数调 查 结 果来 看 , 从 服药 率 和服 药 的依从 性 仍
照 规程 服 药 的患 者 由治疗 3个月 时 的 7 . 8 %下 降 到治 疗 6个月 时 8
的 3 . 也 就是 到 治疗 6 月 时 , 3 %, 9 个 大部 分患 者 由于种 种 原 因 已不
上升的趋势 , 其是 20 尤 00年 后 , 滋 病 疫 情 上 升 迅 速 , 到 每 2 艾 达
从性困难 的问题 , 带来耐药和治疗的失败。本文回顾近年来 国内
外 对 艾 滋病 患 者服 药 依 从 性 的现 状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的研 究 , 以期 为
制 定 提高 艾 滋病 患 者服 药依 从 性 的 干预 措施 提供 依 据 。 1 艾 滋病 患 者服 药 依从 性 现 状 目前 , 国 对 艾 滋病 患 者 实 施 的 “ 我 四免 一 关 怀 ” 策 中 , 费 政 免 应用 “ 联合 高效 抗 艾 滋 病 病 毒 治 疗 方 法 ” 能有 效 地 抑 制 艾 滋 病 病 毒 , 患 者免 疫 功能 重 建 , 高 患 者 的生 活质 量H 但 是 , 使 提 。 需要 患 者

1 ・ 0
T ODAY NURS Ap l 0 0 No4 E i 2 r , 1 , .

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的研究进展
范 小杏
摘要 综 述 了近 年 来 国 内外 对 艾 滋 病 患 者服 药依 从 性 的影 响 因 素及 其 干 预 措 施 , 主要 影 响 因素 包括 对 疾 病 自身的 认 识 、 药物 不 良反

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干预研究进展

艾滋病相关羞辱和歧视干预研究进展
点, 如情 绪异 常 、 叛逆等 ; 三是 种族 、 教 、 宗 民族 的不被
到歧 视 和 不公 正 待 遇 时 ,01%的人 有 过 报 复 的想 4 .l
法 , 中 1 . %的人 表示 已有 明确 的打算 【。 其 11 3 l 7 I
认 同_。有 学者 认 为 , 4 _ 歧视 (i r iai ) 建立 在 ds i n t n 是 cm o
吴 小花 , 现红 综述 ; 红红 审校 李 王
( 中南 大 学 护 理学 院 , 南 长沙 4 0 1 ) 湖 10 3
[ 键 词】 关 艾滋病 ;羞辱 ;反歧视干预
【 中图分类号】 52 1 R 1. 9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896 (020A 0 1—4 10—992 1)9 一080
逆 转 录病毒 治疗依 从性 的重要 障碍[ 2, 2 ”而依 从性 差 0 -
sg t ma的基 础上 , 直接针对 具有某 种属性 或特 征 的 i 而
据 20 0 9年全 国 甲乙类 传染 病疫情 统 计分 析 : 艾 滋 病 的病死 率 为 4 .6 居 全 国甲 乙类传 染病 病 死 96 %, 率 的第 3位 ; 亡率 为 051 死 . 0万 , / 居第 1位 。从 某 种 程度上 来说 ,羞辱 和歧 视对 他们 的伤 害不亚 于 疾 病 本 身【。艾 滋病 相 关羞辱 和歧视 也 是影 响 高效 抗 1 9 1
人或 人群 采取 的行 动 , 现 为各种 各样 的排斥 、 弃 表 抛 和 限制等_ Si 侧重 于态度 和心理方 面 , 5 t ma J g 。 同时也包 含 了行为 的实施 , 概念范畴远 大于歧视 的概念 。 其
艾 滋 病 相 关 羞 辱 和 歧 视 是 指 对 艾 滋 病 患 者 从 个 体 和群体 水平 上 的偏见 、 排斥 、 羞辱 和不 公平 对待

艾滋病病人心理健康问题与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新进展

艾滋病病人心理健康问题与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新进展

艾滋病病人心理健康问题与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新进展摘要:艾滋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而艾滋病人不仅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接受长期的治疗,还会因疾病感染以及治疗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对其临床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医学研究人员不仅需要关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同时还应总结影响患者心理的问题,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消极情绪,进而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改善其治疗效率以及预后情况。

本文将总结分析艾滋病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针对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的临床研究进行论述。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健康;护理干预;护理措施;研究进展引言部分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病,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导致,该病毒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失效,使得人体被各种基础疾病所侵染,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2]。

艾滋病患者感染之后需要接受长期治疗,维持病情的稳定性,在治疗期间,患者不仅需要承受身体上的病痛,同时还会因艾滋病的传染性特性受到社会以及他人的区别对待,这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导致很多患者在确诊之后出现了极度恐惧、焦虑、悲伤、紧张、自卑等负面情绪。

而不良情绪则会影响患者接受和配合治疗的意愿,因此医疗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针对其心理问题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治疗环境,促进患者的治愈。

一、艾滋病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经过调查能够知道,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大多存在焦虑、绝望、自卑等心理障碍,再加上社会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影响,还有的患者会因自己患病而出现耻辱感与孤独感,这样的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

受到疾病传染性特征以及不恰当社会言论的影响,大约有3.28%的患者存在强烈的罪恶感和自责感,且几乎所有艾滋病患者都体现出孤独感。

另外还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群体中大概50%~80%的患者都存在焦虑与抑郁的趋势,而20%~30%的患者则符合焦虑与抑郁的诊断标准[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题目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班别生物技术10-2 学号 10114040211 姓名 成绩 国内外艾滋病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本文将对近几年来艾滋病的治疗及其病毒的研究进展情况作简要阐述。 关键词:艾滋病免疫缺陷感染致死病毒 AIDS Research Progress at home and abroad Abstract: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the English name of the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Lead to immunodeficiency in humans 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complicated by a series of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and tumors, severe cases can result in death syndrome. Currently,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health of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1983, the first human found HIV. AIDS from a fatal disease into a controllable chronic disease. In this paper, a brief elaboratio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of AIDS and its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virus. Keywords: AIDS ; immunodeficiency; infection progress; lethal; virus 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艾滋病以来,世界各国在广泛开展其基础研究的同时,对其纺织业开展了广泛的探索。虽然进展迅猛,但至今尚无堪称特效的良药。因此,艾滋病的基因治疗羊就成了探索防治艾滋病特效办法的一个努力方向(1)。中国近年来艾滋病毒感染人数以每年相当快的速度增长,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一旦进入增长期,就会呈现感染加速增长的趋势,如果在这个阶段防治措施不力,就会迅速进入泛滥期。因此,中国能用于遏制艾滋病的时间和机遇已经不多。仅至2006年,艾滋病已经使2500万人丧生4000万人受到感染,它已成为世界15-59岁男女的头号杀手,使人类的发展史遭受了幅度最大的逆转,换句话说它已成为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2)。 一、艾滋病在国内的流行状况 艾滋病在中国大致经过了三个六新阶段,1985年至1988年为国外病例传入期,1989年至1993年为艾滋病散播期,1994年至今为艾滋病高速增长期。在1985年至1988年,全国艾滋病感染者每年有不到几十例报告,感染者绝大部分由国外归来,艾滋病在当时称为舶来品。1989年10月云南省卫生防疫部门在中缅边境检测发现了146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源影视静脉注射吸毒。从1989年到1994年,中国进入艾滋病流行扩散期。1995年中国艾滋病感染人数从此前的几百例一下子蹿升到1567例,其中绝大多数是河南部分农村的卖血人群,中国进入艾滋病流行的高速增长期。 根据中国卫生部2003年底公布的艾滋病评估报告,目前艾滋病在中国已进入流行高峰期,报告披露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84万人,其中艾滋病患者8万人,疫情已波及全国31个省。 2001年8月23日,中国政府向外界宣布中国存在因卖血传播艾滋病的事实。文楼村作为这一种传播类型的代表无可避免的一夜成名。世界上自从艾滋病出现,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性。而在中国,目前通过静脉注射吸毒和有偿献血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资料显示,云南,新疆,广西,广东,四川,湖南,贵州,北京等九省区直辖市,在当地直射毒品人群中感染率已经超过了5%,但是专家提示性传播的威力仍然不可忽视。 卫生部副部长隆德概括了中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特点:一是涉及范围广,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现感染者;二是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首要渠道,经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的比率逐年增长,三是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大多分布在农村,四是局部地区面临发病死亡高峰,五是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不安全性行为,在男性同性恋人群,暗娼人群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在吸毒人群中普遍存在。 中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艾滋病快速满眼的时期,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专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感染人数将会突破1000万,而中国政府的目标则是到了2010年,把中国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内。显然,摆在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3)。 二、国外艾滋病的流行动态 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AIDS病人以来,目前AIDS已在全球广泛流行,到2002年底,全球累计报告分部与全球五大洲210多个国家,HIV感染人数估计达,其中90%以上未成年人,这些人中41%为妇女。估计全球有1%的15~49岁成年人感染HIV,有75%是因为与异性性交引起。在感染者中,有270万为15以下的儿童,有90%一闪的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2002年,全球HIV新增感染者约500万,儿童有80万,每天约有16000人感染。仅2002年全球因AIDS而死亡者达310万,全球现有因父母死于AIDS的孤儿1120万,绝大多数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是世界上受AIDS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到2002年底,该地区HIV感染总数达2940万人,占全球感染总数的70%以上。2003年新增艾滋病例320万,死亡人数达230万,死亡总数累计超过1370万,占全球的84%以上,仅2002年就有240万死于AIDS,是全球AIDS的流行中心。感染者中有80%是妇女,在流行严重的地区,产前门诊就诊的孕妇中HIV的感染率可高达30%~43.9%不等。全球感染HIV的儿童中有87%的人生活在这一地区。有高达00万的儿童是在出生前或出生当时或通过母乳喂养感染HIV。婴儿,儿童感染者中90%以上是因母婴传播所致。性犯罪的存在及愚昧无知都是促进AIDS泛滥的原因所在。研究表明,约有90%的非洲人感染了AIDS后自己还不知道,也不知道如何预防。 亚洲已成为继非洲之后的第二大重灾区。过去一年中,亚洲新发现AIDS病毒感染者740万,新增AIDS病例100多万,死亡人数50万。其中印度的新增病例高达30万,病毒感染者在300万到600万之间,目前艾滋病患者人数仅次于南非,居世界第二。在10年前几乎没有艾滋病病例的印度尼西亚,艾滋病患者人数也在迅速增加。在泰国、柬埔寨和缅甸等国,艾滋病患者已占总人口的1%以上。北美地区到2002年底报告估计有98万人感染HIV,新增感染者达45000人(4)。 此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年来也新发现200多万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死亡人数10万。东欧和中亚地区艾滋病也在不断蔓延,是目前感染率在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地区,至2002年底感染者大120万,其中新感染者达25万人。俄罗斯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已经达到100多万。目前全球的艾滋病孤儿人数为1200万,这一数字到2010年将上升至4200万。非洲国家中妇女感染艾滋病的比例比男子高出20%,甚至更多。遇有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交传染,所以其对非洲的妇女和女孩造成的影响极大。研究人数预测,如果不进行预防,到2010年全球将有7500万人受到感染,到2012年总共将有1亿人死于艾滋病(5)。 三、艾滋病的流行特点

第一个特点疫情仍然呈上升趋势。有这样几个数据:吸毒人群感染率1996年只有1.95%,2004年上升到6.48%,暗娼感染率1996年0.02%,2004年上升到0.93%,高流行地区孕妇中1997年还没有查到艾滋病,2004年感染率上升到0.26%。说明我国的艾滋病疫情仍然呈上升趋势。从2002年,2003年开始,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数字快速上升,2004年比2005年还高,这是因为2004年开展了大范围的易感人群的普遍筛查,发现大批感染者。 第二个特点是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呈局部灶性集中分布、目前超过3万例的由中部和南方某省,报告超过1万例的由男方和西北三个省,其他报告数均低于100例。不同地区的吸毒者和暗娼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个特点是3种感染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我国所有已报告的感染者中,经注射吸毒传播者占44%。经性传播占43%,经供血和血液制品传播者占10%,但是重新评估和检测发现,2005年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新发感染者中性传播的比例超过了吸毒,性传播达到49.8%,吸毒传播为48.6%,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型号,以方便表明我国现在的传播规律已经和世界的普遍传播规律相吻合,另一方面,性传播作为第一位传播途径以后,传播速度会加快,控制难度会加大。 第四个特点是我国目前发病和死亡情况比较严重。我国很大一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实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感染的,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已经有一大批感染者进入发病期,2004年-2005年报告的人数占累计报告病人人数60%,其间艾滋病死亡人数占累计报告死亡总数的63% 第五个特点是艾滋病正在由易感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监测资料表明,艾滋病正在由吸毒,不洁性行为等易感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在某些省份的部分地区,孕产妇、婚检和临床检测人群的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者超过1% 第六个特点是存在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的危险。疫情监测表明,有将近一半的注射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有11%的吸毒者有危险性行为,特别是有一部分女性吸毒者,她们以提供性服务换取毒资后去吸毒。所以,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人群、不洁性行为等人群之间的传播很危险。另外,感染者的流动,也成为加快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说在我国艾滋病病毒传播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群,就是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与外国一些个男男性行为者只有同性关系,没有异性关系不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观念不同,我国男男性行为者往往还有自己的家庭,既有同性性行为,又有异性性行为。这就是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更复杂(6)。 四、基因治疗成果 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管艾滋病的“元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狡猾多变,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体免疫系统有应对它攻击的一套办法。其实这些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只是现在并没有被完全认识和挖掘出来。随着对艾滋病研究的深入,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基因、免疫细胞和抗体等方面发现了一些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对付HIV非常有效的武器。 2000年,在德国任翻译的美国人蒂莫西·雷·布朗同时患上两种病––白血病和艾滋病。2007年,在移植造血干细胞治疗白血病时,竟意外治愈了布朗的艾滋病,从而使其成为世界上首个艾滋病治愈者。布朗能够痊愈的原因,就是在移植骨髓时意外获得了一种能抗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