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_省略_释_例证皖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_芦千文

合集下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ppt课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ppt课件
案例十四: 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视察优秀校友杨珍
精选PPT课件
23
2、培养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1)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与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现状: (2)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的3条途径:
3、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精选PPT课件
24
4、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4、“十三五”(2016 — 2020年):绿色农业强省
精选PPT课件
全产业链建设
8
第二部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融合发展的途径
(一)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1、因地制宜探索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
(1)种养结合型
(2)产业延伸型
(3)功能拓展型
(4)技术渗透型
(5)多元复合型
精选PPT课件
9
2、形成了日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7、农业企业联合兼并更趋频繁
从近年来农业品牌与企业的平均寿命的启示。
精选PPT课件
28
联系方式: 0571--63740138 Q Q: 201074906 M B:13386521010
精选PPT课件
2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精选PPT课件
4
(二)企业与产品微笑曲线 1、企业微笑曲线
思考: 传统农企与先进农企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案例一:浙江韩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精选PPT课件
5
2、产品微笑曲线
产品微笑曲线的两端是什么?
思考: 传统农产品与现代农产品的区别是什么?
案例二:临安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
精选PPT课件
6
(三) 浙江农业生产不利因素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2024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范文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篇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一、引言农村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三产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路径。

本文将首先探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再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在农村的实践效果。

二、理论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源于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产业链融合的理论。

这种融合不仅仅是三产之间在市场中的互动关系,更是在资源配置、价值创造和技术创新上的深度整合。

首先,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一二三产业可以在资源、人力和物质上进行有效利用和优化组合;其次,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各个产业环节都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在技术创新方面,融合发展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和升级。

三、实证研究为了验证上述理论的实践效果,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农村地区进行实证研究。

这些地区在政策支持、资源条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具有代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投入、经济效益等。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和报告,以了解政策对产业融合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产业融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各产业间的互动关系也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此外,技术创新在产业融合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推动了产业链的升级和优化。

四、结论与建议根据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价值。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_理论与实证研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农村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形成产业链闭环,共同推动可持续农村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产业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能够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而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则能够提供农村产业升级所需的资金、设备和技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农村发展所需的各类服务,如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

融合发展使得这些产业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提高了农村经济整体效益。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第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第二,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农业技术和设备更新较慢,生产效率较低。

第三,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制造业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

第四,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农村服务业缺乏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的特色服务。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开展农村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其次,鼓励和引导乡村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农村产业,加强与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

同时,加强对农村小微企业的扶持,提供金融支持和政策支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此外,加强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推广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业态,提供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

最后,加强政府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为了验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果,我们进行了实证研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及对策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及对策建议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分析、实践探索及对策建议许 红(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城乡经济所,合肥 230051)提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增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分工视角分析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总结归纳了现行产业链延伸型、高新技术融合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和农业产业集聚型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并从作用机理和利益联结机制的角度,探讨了这些模式的成功经验。

目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受到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经营主体和制度创新等因素的影响,要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多种形式农村新业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政府政策支持。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分工;驱动力;融合模式;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20)04-0110-08 DOI:10.13483/j.cnki.kfyj.2020.04.016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资源条件和空间不断被挤压等挑战[1]。

为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此后政府一直重视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作为实现产业兴旺的路径,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建立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此背景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推进农业增产提效、促进农民增业增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自从提出以后,以“农村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开始出现并迅速成为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学者们也从不同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9年文档资料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9年文档资料

推进农村 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

同年 12月 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5〕93 号) 正式发布,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到“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加快转变农业发展 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等战略高度。

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其全部六部分 30 条内容中 部分共 4 条内容部署“推进农村产业融合,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 快增长”。

当前,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 业融合发展问题, 对于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和促进农业、 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 义。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链延伸、 产业范围拓展和产 业功能转型为表征, 以技术融合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 资生产和流通业、 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 组,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界融合、要 素跨界流动和资源集约配置, 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及其在农村的整 合集成,带动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农,专列第三 以产业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通过以下路径或模式来实现。

路径 1:按顺向融合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立足农业,向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直销、餐饮、农产品物 流等农村服务业等顺向融合, 如兴办农产品产地加工业、 建立农 产品直销店等, 甚至直接形成链接农业生产与农产品消费的农业 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参见案例1)。

少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甚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该路径的实施主体, 逐步形成影响 农业产业链的科技开发能力, 并在构建本土农业产业链、 球农业价值链的过程中, 逐步扩大对资源、 要素甚至农产品品牌 的整合能力, 形成对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 对农户从事农业产业 化经营的辐射带动力,提升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报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与实践报告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目标,需要通过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实现。

在实践中,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产业之间进行经济资源、技术和信息的联合,形成互补、联动、融合、增强、协同的新型发展方式。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是指将传统的相对独立的三大产业作为整体,加强协作、互补、连接,达到微观和宏观农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更关键的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和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是资源整合,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条件,将优势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这种发展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乡村产业的多元化,逐步推动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缓解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短缺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1. 依托林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今,随着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对于营养价值高,食用方便的枣类、核桃、果蔬等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将城市拥有的优质资源引入到农村,建立林果业产业链,达到从种植、加工、销售等劳动手段上全方位升级的效果,能够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2. 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跨镇级别的电商平台,往往配有专业的物流体系,这些物流渠道,也会催生一些“农说系”“农排众筹”等细分的农村电商平台,不断拓宽农村电子商务的渠道,将农产品送到千家万户,加强了农村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
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
戴春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2)006
【摘要】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明确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的内涵、特征;对合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践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经营主体弱小、发展层次低、要素流通体系不顺畅、农业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三产融合的动力机制,指出了产业内、产业间融合的一般模式,以及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强化市场意识、加大政府支持等融合路径选择。

最后,结合研究内容,提出了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业政策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快合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戴春
【作者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
【相关文献】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良性发展r——以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现状为例 [J], 姜文涛;朱晓敏;孙露;张永卓
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现路径与效应度量r——以山东荣成市西霞口村为例[J], 黄启发;赵锦;赵丽丽;王苏睿
3.农村三产融合的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研究—\r—以青岛市为例 [J], 包乌兰托亚;张广海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大城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J], 林柳琳; 吴兆春
5.大数据驱动下农村环境网络化治理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J], 何寿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6〕14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加快推进我省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培育农村产业融合主体为重点,以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方式为着力点,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立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为支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是坚持统筹推进。

农业现代化要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促进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

要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融合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坚持农民自愿。

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

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4期) 002886J.Shanxi Agric.Univ.(Social Science Edition)No.4 Vol.16 2017收稿日期:2016-12-20作者简介:芦千文(1989-),男(汉),山东临清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与制度史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273070);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201601-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和理论阐释:例证皖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芦千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为揭示农村产业融合的运行机理和理论基础,本研究在梳理交易费用、契约选择、合作互惠、集体行动等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安徽省探索实践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案例。

具体做法主要是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善的契约网,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建立稳定的合作互惠关系,提高产业经营效率;通过风险防范和内部约束,增强彼此信任和依赖感,达成集体理性行动,提升整体竞争力;及时将实践经验固化成规则制度,形塑演化路径,形成规范运营体系。

联合体经营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产需失调、供需错配,农业稀缺要素导入不畅,经营主体功能定位不清等问题,构建了区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值得各地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因地制宜地借鉴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村产业融合;理论机理;经验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7)04-0024-06The mechanisms and theories of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a case study of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ed union in Anhui provinceLU Qianwe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operational and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he rural industry integration,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union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such as transaction cost,contract ar-rangement,cooperation of mutual benefit,collective action,etc.It comes to light that comprehensive contract network,benefit coupling mechanism,division and collaboration,controlling risks and mutual constraint,and perfecting institu-tional system timely,have lowered transaction cost,steadied cooperation relationship,led to collective rational action,shaped the path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So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union could be used as an effectiveform of the rural industrial convergence,learned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solving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and de-mand mismatch,clearly defining the position of different agribusiness,speeding up the infiltration of modern elements in-to agriculture,and building reg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service system.Key words:Modern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union;Industry integration;Theoretical mechanism;Experiences一、问题提出当前,国家正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顺应形势需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业融合实践,逐步从市场竞争走向合作、联合经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实践表明,依托农业产业链的合作、联合经营,把外部市场交易内生化、简单化,把分散的产业环节联结成完整产业链,降低了交易成本、经营成本,实现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不同经营主体DOI:10.13842/ki.issn1671-816x.2017.04.004之间合作、联合经营农业产业链,为何能突破农户分散经营、农业经营风险等的制约?为何能加速产业间的技术渗透、交叉重组直至融合发展?为何能形成联结产业各环节和不同经营主体趋向融合的内生凝聚力?这是我们尤为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尝试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进行剖析,力图探究合作、联合经营的内生机制,阐释农村产业融合的运行机理和理论基础。

二、理论基础(一)交易费用广义上讲,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包括制度的制订成本、实施成本、监督或维护成本、变革成本。

就某一具体交易而言,可看成是衡量和明确交易单位特征和实施契约的成本。

交易费用被视为市场经济的噪音,发生在存在利益冲突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根源于日益专业化和复杂化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受到限制的理性思考、机会主义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以及资产专用性等。

不同制度结构下,交易组织方式不同,交易费用也就不同。

交易费用的变化可以体现出制度结构的变化,一种好的制度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内在动力。

[1](二)契约选择契约,即合同、合约或协约,是指几个人或几方面之间达成的协议,规定了交易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权利与义务。

契约安排是市场交易的前提,界定了相应的行为秩序。

不同的契约安排对应不同的组织关系,产生的激励机制、实施程序不同,涉及到委托—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契约问题。

不同契约安排下,交易实施特征不同,交易费用也就不同。

人们不断改进契约安排以减小交易成本,获得更高的收益。

经营模式可以理解为契约的不同组合方式。

交易费用是影响农户选择不同契约方式的重要因素[2],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是农户的选择方向。

(三)合作互惠分工提高了效率,也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分工程度越高,相互之间的交易越密集、越复杂,交易成本也就越高。

通过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建立互信关系可以减少在达成、实施、监督合约或更多非正式讨价还价中的交易成本。

组织形式的选择受到产品或劳务特性的影响,如不相容程度、排他成本、提供服务成本等。

互信关系其实是一种合作,通过合作产生合作剩余,如市场中“抱团取暖”行为。

但合作本身是一种博弈行为,存在“囚徒困境”,需要制度来保证合作博弈的达成,即互惠制度。

可见,相互依赖产生对制度的需求,而制度又强化了相互依赖。

[1](四)集体行动是否参与集体行动是理性分析和选择的结果,主要考虑个人获益度、效益独占的可能性、组织成本和“选择性”激励等,与集体规模、团队异质性有关。

奥尔森把集团分为相容性集团和排他性集团,前者指利益主体在追求共同利益时是相互包容的正和博弈;后者指利益集团在追求共同利益时是相互排斥的零和博弈。

[3]较之排他性集团,相容性集团可以达成集体一致行动,但需要满足两个重要条件,即组成集团的人数足够少和存在迫使个人努力谋取集体利益的激励机制。

对于规模较小、组织较好的利益集团,通过产权结构调整,集团成员都会有较大的收益,也容易获得、控制和加工信息。

但个人理性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存在“搭便车”问题,需要一套行为准则和互惠模式或监督制裁机制,增强彼此信任和依赖感,将个人理性转化为集体理性,突破“集体行动困境”。

[1](五)制度变迁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

制度变迁会改变交易成本,引发新的习俗和准则。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经营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而潜在利润在现有制度安排中无法实现。

上述提到的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契约安排、合作互惠共赢、理性集体行动等都能实现潜在利润,都有引致制度变迁的需求。

制度变迁一般是连续渐进发生的,诺思认为这是对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三方面组合所作的边际调整。

理性的个人必然会选择交易费用最小化的组织结构,这框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但制度变迁不是随机的,有“路径依赖”,一旦进入某个路径,就会在惯性作用下自我强化,锁定在特定路径上。

其变迁过程依赖于政治、社会、人文等初始条件,具有强烈的本地依赖特征。

[1]52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机理和理论阐释:例证皖省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案例介绍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简称“联合体”),按照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指导意见》(皖政办﹝2015﹞44号)中的定义,是指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紧密联盟。

从2012年9月安徽省SZ市选择16个联合体开展试点以来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开,目前已培育各类联合体近900家,产值占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的20%左右。

河北、宁夏、内蒙古等地已经出现了相类似的探索实践。

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是较为典型的实践样板—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不少地方都慕名而来学习其经验。

H粮食产业化联合体由H种业公司牵头组建,2012年7月成立,9月纳入首批试点之一。

发展到今天,已吸纳13家专业合作社,27家家庭农场、6家种植大户,拥有各类农机装备430台(套),流转土地面积1.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4万亩,小麦良种繁育面积4万亩。

2015年,联合体经营的1.6万亩小麦亩产达到575公斤、玉米亩产达到600.5公斤,亩均年总利润1701元、净利润621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此外,还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面积3万亩,辐射带动农户6500户,亩均增收23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