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张国焘)

合集下载

中共一大代表的生平

中共一大代表的生平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马尔康县卓木碉自行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史称第二中央张国焘自任中央主席幵单斱面宣称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単古洛甫的党籍
中共一大代表生平简介及最后归宿
田 奎
毛泽东(1893 ~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 民家庭。 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 1936 ~1976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3~1945 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 委员会主席。 1949 ~195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何叔衡,字玉衡,学名瞻岵,湖南宁乡县杓子
冲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19年参加“驱张”运动。
1920年受聘在岳云中学任国文教员,同年冬同毛泽
东等同志在长沙秘密建立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和毛泽东出席党的“一大”。
1921年至1927年,历任中共湘区委员会组织委员、
刘仁静(1902-1987)又名养初。湖北应城人。
1919年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中
共一大的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19岁。
1926年赴莫斯科列宁主义学院学习。 1929年回国后,即进行托派组织活动,被开除出党。
1935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战争前出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 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 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罗家伦 傅斯年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罗家伦 傅斯年

“五四”运动期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热情的投身到争取国家主权、抵御外族入侵的斗争当中去,为爱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开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这其中不仅有胡适、蔡元培、鲁迅等这些大人物,还有罗家伦、傅斯年、许德绗、段锡朋等一大批学生代表。

一人物介绍罗家伦(1897—1969年),他是五四领袖之一,不仅首创“五四运动”一词,而且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更是一位学贯中西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并不能盲从西洋,我们也不能迷信中国。

”1917年,20岁的罗家伦考取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外文系的一名学生。

很巧,胡适也于此时进入北大担任教授,而陈独秀则是文科学长,罗家伦成为胡适与陈独秀的学生。

罗家伦入学以后,惊喜地发现教授中有“拖辫子的辜鸿铭,筹安六君子的刘师培,以至于主张激进的陈独秀”,百家争鸣,却平安相处。

而新派的胡适更受年轻学子们的追捧。

入学的最初一个阶段,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成为了学子们辩论的热门话题。

在这些新思想的影响下,罗家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评论《青年学生》。

到了第二年的11月份,罗家伦与傅斯年等20多名年轻人组织了一个“新潮社”,大家决心集资办一份刊物。

罗家伦提议取名《新潮》,傅斯年担任总编辑,罗家伦担任编辑。

蔡元培与教务长蒋梦麟批给他们3000元作印刷经费。

1919年元旦那天,《新潮》杂志第一期出版了。

罗家伦在《新潮》的1—5期,共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3篇是评论,针对当时小说界、新闻界和杂志的各种现象,作出了尖锐批评,提出自己的中肯建议。

远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主持人张元济看到这些评论后,很受启发,对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几份杂志,如《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学生杂志》进行了革新,使杂志销量大增。

在当年,《新潮》在青年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新青年》。

因为它更激进,更有诱惑力,特别符合青年学生躁动的情绪和在那转型期间并不成熟、定型的世界观。

傅斯年(1896~1950),人,,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梳理中国近代史中1840年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和1949新中国成立等关键历史事件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区分历史时间段,厘清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和身边优秀青年的典型案例,拓展“时代相传的五四精神”的内涵与价值,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材料: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

——习近平
二、启发学生思
考“当下,我们的历史选择是什么”的问题,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通过知识框架图回顾本课重要知识要点,总结提升。

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建党大业》中如实反映了张国焘作为五四运动学生的领袖真实面貌。

张国焘、汪精卫年轻之时为革命勇于牺牲,面对死亡,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建党伟业心得体会范文一抛开政治层面不说,从观赏性角度上讲,被处于风口浪尖的《建党伟业》,尽管有着不同角度的质疑,但却是一部还原了当时历史背景,客观描述当时风云人物且用心制作的电影。

在各地轰轰烈烈大张旗鼓的庆祝建党活动之际,能看到这么一部充满理性的献礼电影实属可贵啊!不可否认有极少数的群众质疑这与一些地方所搞的活动一样,是一部形式主义感极强的“马屁片”,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个富豪,长得十分丑陋,而你说他长得怎么怎么好看,这个叫拍马屁,但是倘若一个富豪,曾经长得十分好看,后来长残了,你说,哎呀你以前真好看。

这个就不能叫做拍马屁了。

当然,这部分群众的质疑,主要还来自于对地方掌权机关的失望(在这里我要讲的是,尽管某些不妥当政策是个人利用职务之便造成的,但老百姓根据宪法及党章依然有权利问责政党或者机关,所以不要介意)本片在很多细节上,有闪光点,虽然对于很多可以作文章的点都是浅尝辄止点到为止,建党应该没有修改多少历史……因为那个年代我党还没有做那些需要被修改的事情。

所以综上所述,《建党伟业》不是一部“马屁片”。

看到该片我对一些人一些事深有感触,甚至还有一些眼泪。

我在看到学生运动的时候哭了……这个眼泪是怎么回事呢巴黎和会失败以后,北大的学生上街游行,但是街道被封住了方豪(可能是别人)说,谭嗣同说,各国变法皆有牺牲,我国变法,流血自我辈始!!然后她们轰轰烈烈的冲过路障,路障的另一边是荷枪实弹的北洋军。

每一个手上都拿着枪的北洋军,但是没有一个人开枪,他们就这样被冲过去了!然后我忽然就湿了眼眶,不知道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士兵;还有就是一个喊冤女,那姑娘跪在某地,举着一个巨大的“冤”字,然后有一个北洋军,貌似小头目,过来劝她,姑娘,你有冤,要去检察厅申诉啊!姑娘说,我们的冤屈太大了,检察厅接不了,我们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为青岛喊冤……然后大家一起喊口号。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

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有何联系吗?关于他们的故事本文导读:据说,很多军界的传奇人物,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后来还流传出什么,黄埔四巨头、黄埔三杰、黄埔四凶、五虎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一百零八将等等,其中黄埔三杰和四凶的故事流传最广,那到底三杰和四凶分别是指谁?他们在历史上又有怎么样的传奇故事呢?下面奇趣人生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回到民国,来看看当年关于黄埔三杰和黄埔四凶,那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黄埔三杰是指黄埔军校一期学员中最为突出的三个人物,他们是蒋先云、陈赓和贺衷寒。

前两人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而贺衷寒则有个转变的过程,先是共产党,后又成为共产党的死对头。

关于蒋先云1902年8月17日,蒋先云出生于湖南省新田县大坪唐乡大坪唐村一个破落的书香之家。

父亲蒋继堃,是个清末秀才,为人忠厚正直,在先云出生前已经逝世;母亲肖玉秀,人称“大脚婆”,朴实勤劳;蒋先云在家中排行最小,有五个哥哥,两个姐姐。

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艰辛,兄长们只能外出打工挣钱。

蒋先云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看着慢慢长大的先云,一生羡慕读书人的蒋母,不顾家道艰辛决定送先云读书识字。

向亲戚好友借了点钱,把他送入本村保合小学念书(关于蒋先云读书有一种说法是亲戚凑米凑钱送其读书,作者偏向其母借钱的说法)。

懂事的先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读书格外用功,加之他天资聪颖,各门功课都独占鳌头,老师对他赞赏有加。

母亲见他聪明好学,逐决定让他继续求学。

1917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五四”期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任湘南学生联合会第一届总干事,与夏明翰、黄静源共同领导组织湘南25个县学生罢课运动。

在校期间组织革命团体“心社”,创办《嶷麓警钟》月刊,传播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湘南革命组织之开端。

蒋先云成长为湘南学生运动领袖,深得毛泽东赏识。

1921年,经毛泽东介绍,与黄静源、蒋啸清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

次年,受中共湘区委派至江西安源路矿,与李立三、刘少奇于1922年9月14日共同组织领导17000余人参加的安源路矿大罢工,取得完全胜利,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党支部书记兼文书股长。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出中 彻国 底人 的民 反第 帝一 反次 封旗 建帜 的鲜 口明 号地 。提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和重要标志事件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年
五四运动
1949年
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旧民主主义 领导阶级 革命方向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上海:李 达、李汉俊 北京:张国焘、刘仁静 长沙:毛泽东、何叔衡 武汉:董必武、陈潭秋
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广州:陈公博、包惠僧 旅日:周佛海
“党的生日”定在七一的由来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以后,由于斗争的残 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 念党的生日。 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 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曾 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两人。他 们回忆一大是七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 。因为缺乏档案资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 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五四爱国运动——历史意义
A.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历次革命运动口号之比较
反封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太平天国运动 •“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反帝
反封 反帝 反封
——辛亥革命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结合以前的史实分析,陈独秀没有参加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 选为中央局书记?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 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 者之一

第12课 五四运动1

第12课 五四运动1

五四运动时的口号 “外争主权,内诛国贼” “取消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誓死力争” “保我主权” “勿作五分钟爱国心”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头可断,青岛不可失” “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国民应当判决国贼的命运”
公理战胜强权
公理战胜坊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中国参加的协约国一方获胜
2. 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3. 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关键因素是什么?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 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 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 曹、陆、章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1919年6月 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2007广东理科基础) “外争国权,内惩国 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 “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 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A
2、(2008上海)“共争青岛归来,同看 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 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 B.五四运动 C.五卅运动 D.一二· 九运动
1920年陈望道翻 译了马克思、恩 《劳动界》是专 格斯合著的《共 门为工人创办的 产党宣言》这是 刊物。 同年9月再版本
《共产党月刊》是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出版的理论刊物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 起了巨大的作用。 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马克思主义 得到进一步传播。 干部和组织基础:五四运动中,陈独秀、 李大钊等人先后建立 了共产党早期组织。 国际(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 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 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 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与世界永久和 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 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 接解决不可”

一百年前引发五四运动的那些人和事

一百年前引发五四运动的那些人和事

一百年前引发五四运动的那些人和事作者:王炯来源:《世纪风采》2019年第05期一1919年4月底的巴黎和会上,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了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原有权益转让给日本。

4月30日,著名爱国人士林长民在北京接到了梁启超从巴黎发给他的电报,得知了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

他怀着极为复杂的心情,于5月1日写就《外交警报敬告国人》的文章,并于当晚送到了《晨报》报馆。

这篇不足300字的短文一见报,立刻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国人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国民外交协会致电在巴黎的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陆徵祥:公果敢签字,请公不必生还!林长民的文章,点燃了学生爱国运动的火炬。

新潮社、国民杂志社等北京学生团体纷纷召开会议,决定在5月7日的“国耻纪念日”这天举行示威大游行。

然而,从巴黎不断传来的消息,已使学生等不到这一天了。

5月3日晚7点,北京大学法科讲堂里庄严而肃穆。

在北京学生联合会首任主席方豪和北大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段锡朋、许德珩、张国焘等发动、组织下,全校1000多名学生静静地走入会场,北京12所中等以上学校,也派出了他们的代表在此聚会。

大会先请《京报》主笔、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导师邵飘萍报告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交涉失败的情况。

紧接着上台发言的有张国焘、许德珩、谢绍敏以及外校代表夏秀峰。

这些热血青年个个义愤填膺、声泪俱下。

最让全场感动的是法科学生谢绍敏,他在发言结束时当场啮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把会场气氛推向了悲壮激烈的高潮。

大会鼓掌通过四项决议:一、联合各界一致奋起力争;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三、通电各省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爱国示威游行;四、定于明天5月4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游行大示威。

大会推选傅斯年为游行总指挥,推选罗家伦起草《北京学生界全体宣言》。

为了筹备这次游行示威的经费,由傅斯年带头,学生们排起长队,依次将身上所带的银元、铜板、戒指、怀表、钢笔等钱物,掷到台上的捐赠箱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国焘的大失败

投靠国民党。 他丢失了他的人格。弄得不仅中共永远看不起 他,就是国民党也视他为一条狗(国民党军统 特务头目戴笠、沈醉等就经常这样评价他), 并没有给他多大的待遇(一个空头无权的中将 “设计委员”)。因为按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 观念,凡主动投降到强大的对方阵营的“叛 徒”,历来就是受到人们的鄙视的。张国焘竟 也扮演了这种角色,当然是他人生的一个大失 败。
辉煌时刻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 始酝酿建党的问题。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会 议的各地代表有:李达、李汉俊、张国
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王 尽美、邓恩铭、陈潭秋、董必武、 周佛海、陈公博,包惠僧受陈独秀 派遣参加了会议
张国焘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建党伟业》中张国焘的扮演者

简介:
李晨
张国焘简介

张国焘(1897年- 1979年)字恺荫,又 名特立,笔名和化名 有: 张特立、特立、 张彪、凯音、张特、 天师、国焘、焘等。 俄文名字: 阿莫索 夫。毕业于北京大学, 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 领导人之一,1938年 被开除党籍。
张国焘在延安合影
晚年生活
病逝




1979年12月3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天气 异常寒冷。 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老人病院的病床上,一位 老人忍受着严寒的侵袭。 他就这样凄惨地客死异国他乡。 他,就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一位特殊 人物,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 一,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另立 “中央”与党中央分庭抗礼,最后投向国民党 怀抱进行反共的张国焘。
张国焘著述《我的记忆》


5月4日晚,北大三院礼堂挤满了学生。对被捕 学生的同情和对卖国政府的痛恨,使这群热血 青年决意采取进一步行动,联络各校举行同盟 罢课。这次会议一个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北京 大学学生干事会”的诞生,张国焘也在干事之 列。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出现于学生运动的前 列,也使他成为不可否认的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张国焘,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辉煌时刻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中共一大上,作为北 京地区马克思主义小 组的代表,他是大会 的主持人。会上他和 陈独秀、李达共同被 选为中央局领导成员, 负责组织工作
长征途中的叛变


1932年前在中央机关工作。1932年进入鄂豫皖 苏区,成为根据地事实上的第一把手,曾大搞 肃反运动杀害了曾中生、许继慎等一批红军根 据地早期高级将领。但从未当上中共和红军第 一把手,一、四方面军会师时,他有8万多人, 毛泽东统领仅不足一万人马,便想争夺中央领 导权,公然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继而对党的 批评心怀不满,屡屡拒绝挽救,最后竟然于 1938年4月私逃叛党投靠国民党,上演了一幕 “中共缔造者反对中共”的丑剧。 张国焘在武汉宣布脱离共产党。
张国焘的简介


苏区最高任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中国工农红 军总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 中央政府副主席,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代 主席。曾另立转中央,任中共中央总书 记、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 席。 在旧中国的任职:国民政府第二、第三、 第四届参政会的参议员。国民党六大中 央执行委员。
辉煌时刻
——五四运动中的张国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9年,巴黎召开和平会议 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 因为山东问题,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口号就此出 现 五四爱国运动学生领袖之一——张国焘
《建党伟业》中的张国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五四运动中的张国焘


在这次集会和示威游行中,北大学生起了主力 军作用,张国焘则与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 等人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从此拉开了帷幕。 像所有的爱国青年一样,张国焘以极大的热情 投入到这场运动之中。 学生们激烈行动 碰到的第一个打击,就是32名学生被捕。学生 们的爱国热忱没有因遭到打击而低落,反而更 加高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