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的哲学内涵包括仁爱、礼治、中庸、道德修养、教育等方面。

现代哲学家也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及其现代哲学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价值观。

儒学强调仁爱的道德伦理观念,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和谐的关系。

仁爱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爱,在个体与社会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礼治则提倡在个体行为中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的维护,为人民提供了一个稳定而公正的社会框架。

其次,儒家思想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一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个体行为中要遵循中庸之道,即避免过分偏向其中一极端。

这种理念体现了在判断事物时要综合各个因素,追求事物真正的本质和合理的平衡。

儒家思想还强调对道德和知识的修养,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高个人的智慧和道德素养。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探索真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儒家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哲学家通过对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借鉴,丰富了西方哲学的思想体系。

一方面,儒家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与西方的人权思想有着相似之处,儒家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界对于个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也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本土的方法论。

例如,中国现代哲学家胡适就借鉴儒家思想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提出了“解释研究”的方法论,将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此外,儒家思想还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教育理念。

儒家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儒家思想主张培养人的品德和智慧,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于教育的发展也可以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一定的指导,例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追求教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他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儒家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和“礼”,它主张通过个人修养以达到仁和礼。

因此,关于人性、个体修养等问题,便构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贡献。

一、人性问题儒家学说关于人性论问题的最根本的看法就是“性善”说,他们相信人性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肯定了人之所以有差别,不同于动物,正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而造成的。

只要通过内心修养,改变自己的气质,就可以成为圣人,即“圣人与我同类者”。

这种“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念实际上反映了孔子等人的历史进化观。

而孟子则从伦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更深刻的论述。

“性善”说是儒家人性论的核心。

二、个体道德修养问题孔子是如何认识这一问题的呢?孔子关于个体道德修养的看法比较全面,但又比较笼统,似乎在强调多方面努力。

他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也就是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让仁回来,那么仁就会自然地来到我这里。

当时他并没有对人的个体品德做出具体的规定,更没有专门提出道德修养的途径。

所谓“有教无类”是儒家所奉行的原则,孔子是强调教育要以“礼”为准则,受教育者的内在美和外在美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这样看来,孔子的思想有些保守。

三、礼乐观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主张。

他认为礼是“天地之序”,是“人道之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对于这个问题,他谈了四个方面的问题:“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个体道德规范及其如何遵守的问题,儒家思想家始终没有明确的主张,其论述基本上是就事论事,简单粗糙,也没有揭示出人的道德规范与其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孟子把人的善良天性叫做“良知”,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然的“良知”,它是道德的基础,内在的根据。

这些都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在当今世界,许多人以中国的儒家文化为典范,尤其是韩国,十分推崇孔子。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社会秩序。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父母、忠诚守信。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真实与自由。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和反对浪费。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广泛关爱他人,消除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平等。

墨家强调和平,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还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认为浪费是一种道德和经济的错误。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刑峻法和权威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自私,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社会。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即通过法律来统治和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认为通过惩罚来威慑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和李斯等。

五、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兴盛于战国时期,注重宇宙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主张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

阴阳家认为宇宙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事物的变化和演化受阴阳的影响。

阴阳家还发展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生克的理论。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尸祝、申不害和黄帝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这些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思想主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由众多思想家提出,其中包括了多元的主张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主张:1.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德行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和道德的行为。

代表思想家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2.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平衡。

代表思想家有老子和庄子。

3.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

墨家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并推崇公平和平等的价值观。

代表思想家有墨子。

4. 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言辞的技巧。

名家思想主张言辞应该具有说服力,通过辩论来寻求真理。

代表思想家有荣誉学派和公输般。

代表思想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1.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和和谐。

2. 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儒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注重人性的善和道德的修养。

3. 老子(公元前6世纪):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4. 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道家思想家,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

5. 墨子(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0年):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爱的普及和公平正义。

6. 荀子(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儒家思想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人性的修养。

7. 荣誉学派(战国时期):注重辩论和言辞的技巧,主张言辞应该具有说服力。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主张和代表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完整版)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完整版)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儒家思想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3、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7、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8、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9、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人。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

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涵义及其影响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是由孔子及其后继者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包括仁、礼、义、智等,旨在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仁。

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是一种对他人的爱和关怀,要求个人心存仁爱,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个体的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幸福,因此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是个体和社会之间最基本的纽带。

儒家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礼。

儒家认为,礼是一种行为准则,规范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

通过遵守礼仪规范,个人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关心、支持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礼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道德、政治和文化等多重意义,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义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人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个人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他人着想。

儒家认为,个人应当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的能力,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在实践中履行道德义务,个人才能成就真正的人格。

智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儒家强调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和修养,个人能够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并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智慧不仅指个人的学识和智力,还包括对各种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倡导的仁爱和关怀的理念,对于家庭关系、友情和社会互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促使个体关注他人的需求,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其次,儒家的价值观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和稳定。

礼的概念规范了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使得个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和有序。

儒家思想注重实践和行动,在社会中推动了个人道德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伦理规范的确立。

此外,儒家思想推崇智慧和学习的重要性,促使中国古代社会以及后来的时代出现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学、文化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括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代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实际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起源很早,可追溯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崇的儒家圣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关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谐的学问,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仁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提倡“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因此孔子不仅重视心性道德修养,而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终目的。

孔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人们的德行,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心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积极参与国家政治。

孔子务实,不空谈天道性命,主张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强调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遵循仁,有必要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克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遵循礼就是仁。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即处处注意适度原则,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符合常道。

孔子推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品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仅是知,而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区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认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统一;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能兼顾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并不一概否定利,谋利若符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实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此后两千余年中“义利之辨”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至今此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去世后,先秦儒学便分离成众多派别。

据《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学分裂为八派,其中孟子一派和荀子一派影响最大。

孟子主要发挥了孔子的仁学,形成仁义学说,并为仁学找到了人性之内在根据,即提出了性善论。

而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并以“礼义”取代孟子的“仁义”,着重以外在的礼来约束、改造人性,他提出了性恶论。

孟学继承了孔子的忠恕之道的哲学思想,而苟学继承了孔子的经学和礼学。

孟子思想因更符合古代中国思想传统的主流,后来被认为是儒学正宗。

苟子的隆礼重法、性恶论因带有法家思想的成分,汉以后苟子逐步被排斥于儒家正统以外。

两汉至隋唐的儒学是对儒家经典的训诂注疏之学。

西汉产生了今文经学,今文经学以孔子为政治家,以经书为孔子思想所托,故解经求其微言大义,讲求通经致用,学术传授重视师法、家法。

今文经学承受战国以来阴阳五行学说并发展了其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倡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与谶纬相通,特重《春秋公羊传》。

自董仲舒开始,今文经学受到了汉武帝、昭帝、宣帝几代皇帝的重视。

西汉末王莽立古文经于学官,今文经学遂衰。

至东汉末融通古今文而又以古文为主的郑玄经学出,今文经学至此湮没。

古文经学兴起于西汉末年,平帝时王莽执政,立古文经于学官,自是古文经学始盛。

相传在汉武帝年间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得古文经于壁中,因以先秦古文书写,故称古文经。

民间亦传古文《易》、《诗》诸经。

古文经学以孑L子为史学家,以经书为孔子整理上古史料之书。

解经不事微言大义而重视文字训诂章句及典章制度,《诗》用《毛诗》,《春秋》用《左传》,特重《周官》。

西汉建平元年刘歆建议将古文经立于学官,遭今文经学派激烈反对,引起古今文之争。

东汉许慎、贾逵、服虔、马融、郑玄等人为古文经学大师。

马融、郑玄兼采今古文说以遍注诸经,而以古文经学为主。

自东汉末以至隋唐,郑玄的古文经学一直为经学正统,至北宋理学兴起,古文经学遂衰。

北宋产生了新儒学,“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开理学风气之先,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先驱人物。

接着北宋中期的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重点探讨心性、天道、义理等精深的哲学问题,建立起儒家的形上学,以对抗佛、道形上学的挑战。

新儒学(宋明理学)以复兴先秦孔孟儒学为宗旨,是借鉴了佛、道心性之学而产生的儒家心性本体之学,它破除了汉唐经学训诂注疏的传统,以探求义理等精微本体问题为理论特点。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五子之一,他曾短期做过北宋理学奠基人二程兄弟的老师。

周敦颐后被南宋胡宏、朱熹等人推崇为宋代理学开山。

周敦颐哲学是综合了佛、道两家学说之精微,特别是吸收了道家、道教的成分,而形成的围绕天道性命等高深形上主体的新儒学。

黄百家在《濂溪学案》按语中评论说:“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

性道微言之绝久矣。

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故安定、徂徕卓乎有儒者之矩范,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

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①指出周敦颐之学开始了儒家心性义理微言之学。

周敦颐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本根和万物本体的天道性命学说,是以“性与天道”为宗旨的宋代新儒学的早期思想,是扬弃了佛道二家的本体论而成的一个儒家本体论哲学。

它既吸收了佛道形上学的精微成分,又基本抛弃了其空无之论。

但周敦颐以“无极”为宇宙最终本原反映了这种道家观点影响的痕迹。

程颢和程颐的程学是宋代理学之正宗,他们继承了孔孟的仁学,并把仁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他们为仁找到了宇宙本体天理的根据,认为仁来自宇宙本体的生德、生理、生道,来自宇宙生生不息之易。

程颢以仁为最高道德范畴,他在《识仁篇》中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把仁主要作为一种与物浑然无间的大我境界。

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大我中各部分存在着活生生的联系,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气血流通,痛痒相关。

他说:“医家以不认痛痒谓之不仁,人以不知觉不认义理为不仁,譬最近。

”②提出以知觉为仁,认为仁是人们自觉地知觉到万物一体的大我,而知觉麻木不能感受到万物与己皆是一体则是不仁。

他又说:“切脉最可体仁。

”切脉最可体会到人体是各部分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由此可推知万物一体之仁。

程颢主张识仁应达到“体之而乐”的境地,因对仁的深切体验而产生情感上的“大乐”。

这样才不至于只是在观念上识仁,而实际上己与物仍未成为一物,“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程颢的“与物同体”达到“体之而乐”,相当于德国古典哲学主客体最高统一的艺术阶段(情感)。

程颐认为仁是体是性是天理,是形上的生理;生意、春意、活力是形下的用,春意、生意不是仁。

程颐在仁中概括出更普遍的性质“公”来,公是仁之体,是仁之理,公近于仁,但公不等于仁。

“公只是仁之理,不可将公便唤作仁。

”⑤程颐是以个人“与理为一’’而达到仁,把仁学建立在理本体的基础上。

二程之道大致相同,但二人的思维方式各异,造成二人对于同一个天理本体有各自的体会和领悟。

程颢的天理是个“具体的一般性”,是个体用一如的能动实体。

他的心、性、情是一元的,心、性都即天理。

而程颐的天理是个“抽象的一般性”,只是静态的抽象的理,他严格分析体用,认为“性即是理”,而对心与性作了区分。

本体只是理性,心、情均不是本体。

程颢在宇宙观上是一元论,主张天人一元,天心一本,心即是天。

程颢处处体现了其一元论原则,在道器关系上,主张了道器圆融为一的一元论;在认识与修养问题上,主张修养与穷理、践履都是一元的;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了“性即气,气即性”的人性一元论。

程颢继承了先秦儒学内圣之学特别是孟学之传统,突出道德主体,其致知与修养是一回事,侧重讲内求本心,使之自然真实地流行。

程颢开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之源。

因此,程颢主要是反身体证自己的本心实体,此道德本心与作为天道生化之本源的实体是相同的,其修齐治平事业之关键在于本心真体之自然流行。

内圣是根本,外王是由内圣引出的。

程颐在宇宙观上实际上是理气二兀论,在天与人,天与心贯通一理的意义上讲它们之间的同一性,但他更强调天人之分,天与心的原则区别。

他处处显示了其二分之原则,在道器关系上,虽主张道器不可分离,但又侧重强调了道与器的分解为二,其严格分析道与器、体与用有二物之嫌。

他把认识与修养分解为平行的二事,主张涵养在于持敬,致知在于格物穷理。

他分解性、情为二事,把仁之性与爱之情分离开来了。

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有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两种根本不同的人性。

程颐和后来的朱熹主要是要认识宗法社会中人际关系之理,以及自然界和万事万物之理,故重视认识其客观必然性,以便成为明理君子,去明智高尚地待人接物,看待世事与人生,在社会中发挥个人的道德价值和作用,把万事万物各处其当。

是治国、办事与处世之理性的道德的态度、知识和方法,故被后来几代王朝选中作为统治思想。

二程门人众多,张载去世后关学门人也多数投于二程门下。

二程弟子同时继承了二程之学,但多数门人受程颢思想倾向的影响较深,与程颢的注重反省内求本心的观点一致。

杨时创立的道南学派的指诀是于静中体验未发之中,而胡宏建立的湖湘学派是要在已发处来体认中的心本体。

二程后学主要是继承了程颢重视内心涵养的心上工夫的倾向,而非程颐所侧重的格外物之理的倾向。

朱熹虽声称继承二程,主要是继承了程颐的理论倾向,发扬程颐格物穷理的理性主义,反对程门后学心学倾向。

朱熹是程朱理学之集大成者,南宋后期官方确认程朱理学为正统。

南宋的陆九渊则继承了孟子和程颢的心学思想,扩大和发展了程颢的思想路线。

他提倡“先发明人之本心”,鼓吹自己心学“尊德性’’的顿教工夫,批评朱熹理学“道问学”的渐教工夫为支离。

陆九渊主张“心即理”,只要先明道德本心,便是立本。

因此为学工夫全在心上,不必向外求素,此便是简易工夫。

明代中期的王阳明主要继承了周敦颐、程颢、陆九渊的思想’,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精微的一元的心学体系。

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立,共同支配了整仑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又具有卓越的军事谋略即政治才能,是古代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典范。

他认为朱熹格物致知的求理于事事物物是析心与理为二,主张求理于吾心。

他提出“知行合一,,说,反对程朱离析知行为二,先知后行的观点。

他又提出了“致良知”说,对格物致知作了心学的解释,认为致知是致自己心中先验的良知,必非从外边事物中得到知识。

“致”是工夫,“良知”是本体,其“致良知”又强调了本体不离实际工夫,本体与工夫的统一。

晚年王阳明提出了“四句教”,四句教讲心之本体是超越善恶相对之相因而是无善无恶的,但人们一起念头旧有善恶之分,本心良知有识别善恶之能力,行善去恶即是格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