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评价基础知识讲解
《新药临床评价》课件

受试者保护包括对受试者信息的 保密、对受试者身体的监测和及
时处理不良反应等方面。
应对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负责, 一旦发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危害,
应及时处理并报告相关机构。
PART 04
新药临床评价的挑战与展 望
数据质量与可重复性
数据质量
确保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采取措施减少误差和偏倚,提高数 据质量。
单臂试验的优点是能够快速获得新药 疗效的初步数据,但需要谨慎解释结 果,因为缺乏对照组可能导致偏差。
单臂试验适用于罕见病或小样本量疾 病的研究,以及新药上市前的早期临 床试验。
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是一种非随机化的研 究方法,通过观察患者使用新药 后的反应和效果,评估新药的疗
效和安全性。
观察性研究适用于大规模人群和 长期随访研究,可以提供更全面
PART 05
新药临床评价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某抗癌药的疗效评价
总结词
该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对照实验和随机分组的方法,对新抗癌药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详细描述
首先,选取一定数量的癌症患者,等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标准治疗,定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实验组患 者采用标准治疗联合新抗癌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各指标对应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疗效越好。
PART 03
新药临床评价的伦理问题
伦理审查
伦理审查是确保新药临床评价符合伦理规范的重要环节,旨在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 安全。
伦理审查应由独立的伦理委员会进行,对试验方案的科学性、伦理的正当性和可行 性进行评估。
伦理审查应关注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益保障、风险与受益的评估等方面,确保试 验符合伦理原则。
2023-2026
ONE
新药临床前评价教程(药理与毒理学评价部分)

新药临床前评价教程(药理与毒理学评价部分)新药临床前评价是新药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目的是通过对新药的药理和毒理学评价,全面了解新药的作用机制、药效和毒性,为后续临床试验和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药理学评价主要包括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而毒理学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与发育毒性、肿瘤毒性、遗传毒性等内容。
下面将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介绍新药临床前药理与毒理学评价方法。
一、药理学评价1.药效学评价药效学评价是评价新药的药物作用机制和药效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实验、体外实验、慢性实验、转基因动物实验等。
其中,转基因动物模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对评价新药的药效具有重要意义。
2.药代动力学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是评价新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对指导新药的给药方案和药物浓度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方法包括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体外细胞实验、体外酶动力学实验等。
二、毒理学评价1.急性毒性评价急性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在短期内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常用的方法包括LD50实验、急性毒性试验、致死毒性试验等。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LD50值是衡量急性毒性的重要指标,要求对新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确保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毒性作用。
2.亚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在较长时间内连续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亚急性毒性试验、体外毒性实验、饲料添加试验等。
通过对新药进行亚急性毒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新药的潜在毒性作用,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重要依据。
3.慢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在长期连续给药后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慢性毒性试验、长期持续给药试验、病理解剖分析等。
慢性毒性评价是确保新药在长期临床应用中不会对患者产生慢性毒性作用的重要手段。
4.生殖与发育毒性评价生殖与发育毒性评价是评价新药对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新药评估方法

新药评估方法新药评估方法是指对新药进行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药物研发的不断推进,新药评估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下面将从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有效性评估和药物质量评估三个方面,对新药评估方法进行介绍。
首先,药物安全性评估是对新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毒性以及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估的方法。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毒性研究、毒副作用监测和临床试验等。
毒性研究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药物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并确定其剂量和给药途径。
毒副作用监测通过观察药物在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进行安全性评估和监测。
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在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包括I、II、III期临床试验,以及后续的I、II、IIIb期和IV期临床试验。
其次,药物有效性评估是对新药在患者中的疗效和有效性进行评估的方法。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临床试验、药物疗效监测和系统评价等。
临床试验是评估药物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对疾病患者进行控制的、随机的和双盲的试验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药物疗效监测是在药物上市后对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和随访,以评估药物的长期疗效和效果。
系统评价是运用系统学的方法对多个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整合和分析,以评估药物的总体疗效。
最后,药物质量评估是对新药的质量特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的方法。
常见的评估方法包括药品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监测等。
药品质量标准的建立和实施主要依据药品的质量特性、药效以及相关法规进行,通过检验方法和指标等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主要通过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药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参数进行监测和控制。
质量监测是对药品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和检测,以确保药品符合规范和要求。
综上所述,新药评估方法是对新药进行全面评估和验证的方法体系,包括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有效性评估和药物质量评估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可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新药研发的药效评价方法

新药研发的药效评价方法新药的研发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这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时间的投入,但是大多数新药最终仍然会在临床试验的阶段无法通过验证。
因此,临床试验从药效评价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新药研发中药效评价的方法。
一、药效评价的概念与意义药效评价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对药物发挥的疗效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以了解药物的优劣特性以及表现规律,以促进药物的技术发展和用药的安全性。
药效评价的目的是确定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适用范围、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等等,同时也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药效评价的常用方法药效评价的方法包括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
临床试验是评价药物疗效的主要方法,其次是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
1、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评估新药安全、有效性和最佳用量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
临床试验研究者会对不同剂量、不同时间、不同临床症状的患者总体进行观察和评估,并比较新药与安慰剂或现有药物的关键因素是否有显著差异。
临床试验可以分为前期药理作用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安全性试验、疗效试验和后期试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疗效试验和安全性试验。
2、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在动物模型中评估新药在体内的药理学和毒性学效应的方法。
通常,常用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狗和猴子等等,这取决于药物的适应症、药效和剂量等。
动物实验的优点是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缩短药物研发时间。
3、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一种通过使用分离、培养、发酵、提纯、重组DNA 或 RNA 等技术,在器官、细胞、分子等水平上进行检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了解药物在分子和细胞层面上的作用方式,但不能最终解决人类是否会对药物产生反应的问题。
三、新药研发中药效评价的流程新药研发的药效评价是一个系统性、阶段性的过程,通常会按照下面几个步骤进行:1、药物发现和筛选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采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将大量小分子化合物进行筛选,选择有可能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下

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下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即为在新药开发前期,对于药物的药效学特性进行评估和验证的过程。
药效学评价是新药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旨在确定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临床评价和上市申请提供科学依据。
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在体外实验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膜通透性、药物-蛋白结合等的研究。
在体内实验中,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药物的药理学效应。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药物动力学特性,以及药物对目标组织或器官的作用。
在药效学评价中,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和猴等。
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其对动物行为、生理、生化和组织学等方面的影响,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和潜在的毒副作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体外和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分析药物在体内的转化过程和代谢产物,以及药物的半衰期和排泄途径等信息。
药效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并评估药物治疗潜力和安全性。
通过了解药物对靶标的亲和性、选择性、反应活性等特征,可以确定药物的作用机制,从而指导药物的优化设计和治疗策略。
同时,药效学评价还可以评估药物对非靶标的影响,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药效学评价中,通常还会进行药物效力和安全性的研究。
药物效力实验通过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药物对疾病模型的影响,从而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
药物安全性实验则通过观察药物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的不良反应,评估药物的毒副作用。
总之,新药临床前药效学评价是新药开发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一系列的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药理学效应、作用机制、效力和安全性等方面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临床评价和上市申请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药效学评价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优化药物设计和治疗策略,提高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和临床应用水平。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药领域的进步,新药研发已成为改善人类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任何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之前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评价。
本文将介绍新药研发过程中常用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一、药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新药研发的第一步通常是通过药物化学、药理学和毒理学评价,以评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理学活性以及潜在的毒副作用。
药物的化学性质评价包括药物的分子结构、溶解度、稳定性等。
药理学评价主要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药物的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了解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
毒理学评价则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二、基本毒理学评价基本毒理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评估新药对动物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
急性毒性实验主要评估药物在短时间内对动物的致死和急性毒性反应。
亚慢性毒性实验则评估长期用药情况下对动物的毒性反应,通常持续数周至数个月。
慢性毒性实验则评估长期使用药物对动物的慢性毒性影响,通常持续数年。
三、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新药还需要经过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评价、毒性学评价和安全性评估。
药代动力学评价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以及药物与体内靶点的相互作用。
毒性学评价包括药物对各器官和系统的毒性反应评估,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等方法进行。
安全性评估则综合考虑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理学活性和毒性学反应,评估新药的安全性。
四、临床试验在经过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后,新药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估药物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
第一阶段是药物的初步安全性研究,主要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
第二阶段是对药效和安全性的初步评估,主要评估新药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第三阶段则是大规模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内容1. 毒理学评价是新药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通过对新药在动物体内的毒性作用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和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毒性反应。
2. 毒理学评价可以确定新药的最高耐受剂量,帮助确定临床试验中的剂量选择。
通过在动物模型中逐渐增加剂量,毒理学评价可以确定新药的最高耐受剂量,并在临床试验中作为剂量选择的参考。
3.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与特定器官的互动,以便防止或减少潜在的毒性反应。
通过对特定器官的研究,如肝脏、肾脏等,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与这些器官的互动,从而预测和预防潜在的毒性反应。
4. 毒理学评价可以揭示新药的潜在致癌性和遗传毒性。
通过长期和短期的动物实验,毒理学评价可以揭示新药的潜在致癌性和遗传毒性。
这些评价结果对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进一步的开发至关重要。
5.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从而避免或减少对繁殖能力的不良影响。
新药的毒理学评价可以研究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以避免或减少其对繁殖能力的不良影响。
这对于患者的生殖健康和家庭计划非常重要。
6. 毒理学评价可以揭示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评估其免疫毒性。
通过研究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其免疫毒性。
这有助于确定新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潜在影响,以避免免疫毒性的不良后果。
7.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神经毒性和神经行为影响。
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研究,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神经毒性和对神经行为的影响。
这有助于确保新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神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8.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呼吸毒性和不良呼吸事件的潜在风险。
通过研究新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其呼吸毒性和不良呼吸事件的潜在风险。
这有助于确保新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9.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心血管毒性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潜在风险。
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

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评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药效学评价是指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的药物效应和药物反应,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和潜力的过程。
药效学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新药的疗效、副作用和安全性,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将介绍药效学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实验模型和动物。
根据新药的用途和疾病模型的特征,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进行研究。
例如,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可以选择小鼠或大鼠作为动物模型,对于癌症的研究,可以选择小鼠或小鼠的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应该与人类有类似的生理和病理特征,以便更好地评估新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次,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要求。
有些药物需要口服,有些则需要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
给药途径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应该根据药物的特性、预期的药效和安全性进行考虑。
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能够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动物模型的损伤。
然后,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
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应该包括目标生物体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例如,对于抗癌药物的研究,可以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和生存率的改变等指标。
同时,还可以检测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影响,例如心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功能变化。
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需要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保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药效学评价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根据实验结果,对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解释。
数据分析的方法可以包括统计学分析、图表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前期的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药理学等研究结果,综合评估新药的作用机制和潜力。
总结起来,药效学评价是新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实验和观察,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的药物效应和药物反应,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和潜力。
药效学评价需要确定合适的实验模型和动物,选择合适的药物给药途径和剂量,进行药物效应的测定和观察,以及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分
化学药
中药
(27/32项)
(28/33项)
综述资料1~6项 (6项) 6项
药学研究7~15项(9项) 12项
药理毒理16~27项(12项) 10项
临床研究28~32项(5项) 5项
其他
-
-
生物制品
(28/38项) 6项 9项 13项 5项 5项
第五节 新药评价程序
一、基本程序
2. 新药评价技术不断提高 学科发展不断完善 化学合成计算机辅助 组合化学 植化提取开辟天然药物新来源 药物分析技术先进灵敏 新剂型研制生物利用度大大提高
药理高通量筛选瓶颈消除 各种实验动物模型成功应用 毒性评价可靠性因GLP更有保证 药代动力学的兴起并广泛应用 临床药理学兴起并逐步成熟GCP 制剂生产GMP保证药剂质量
一般药理 三个剂量 临床途径 时效变化 神经系统 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
药代动力学
三个剂量 二种动物 临床途径 8~12个采样点 药动学基本参数 方法学考证 分布排泄
(三) 临床前毒理学
急性毒性 毒性症状 LD50 二种动物 二种途径
长期毒性 三个剂量 临床途径 空白对照
动态观察 动物选择 靶器官 病理描述
中毒症状 指标测定 安全剂量 病理照片
中毒剂量 二种动物 毒性性质 统计处理
毒代动力学 三个剂量 6-8点 主要毒代参数 Auc Cmax Tmax
特殊毒性 遗传 生殖 致癌性 局部毒性 过敏 刺激 光毒 溶血 免疫毒性 (生物制品) 依 赖 性 作用于CNS药物
(四)临床药理学 I期临床 耐受性 药代 II期临床 双盲随机对照 判断疗效 III期临床 开放试验 疗效 安全性 IV期临床 上市后监督 扩大病种 安全性
一、基本条件 高级人才 足量资金 精于管理
二、基本思路
坚持特色 发挥优势 注重创新 抓住重点
三、基本做法 瞄准市场 明确方向 选题立项 科学论证 正反兼听 慎重决断 熟韵办法 类别准确 对号入座 基础研究 注重创新 精心设计 科学规范 全面周到 突出重点 严格实施 遵循 4 P 抓紧抓好
科学总结 行家牵头 申报资料 原始资料 申报答辩 不卑不亢
20世纪上半叶 尤其是二次大战前后 30-50年各类新药大量发现 新药研究的黄金期 原因 科学技术发展 战争造成需要 药政管理不严 临床使用方便 研究周期短 成功率大 积极性高 成绩喜人 药害事件隐患形成
三、现代新药评价(成熟期)
20世纪60年代以来 1.新药管理不断加强
一系药政法规出台 1906年美国第一个食品药品法 1938年美国修订食品药品法 1962年美国再次修订食品药品法 1980年美国第三次修订食品药品法
三、化学合成 重要手段 组合化学 定向合成 先导或目标化合物 增强活性 增加选择性 降低毒性 转变体内转化 改变理化性质 降低成本 光学异构体拆分
四、天然药物提取 潜力 新型 昨天已发现不少 今天又成为焦点 明天更风光无限 陆海空全方位寻找
五、药理筛选 关键 瓶颈 突破 定向筛选HTPS 综合筛选一药多筛 普筛
新药评价基础
袁伯俊 第二军医大学新药评价中心
学习要求: 认真听课 必要记录 掌握重点 强调应用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概述
新药评价目的和意义 新药评价简史 新药的寻找 新药评价内容 新药评价程序 新药注册 新药研发建议
第一节 新药评价目的和意义
一、新药和新药评价的定义 新 药 指我国未上市销售的药物 新药评价 从发现 评选 申报到上市 全过程的研制 审批和监督
二、为什么要进行新药评价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人命关天” 药品的特殊性 专属性 双重性 限时性 质控严格性
反应停惨案
(17个国家.1959-62)
三苯乙醇降血脂
(美.1959-62)
异丙肾上腺素治哮喘 (澳.1960-66)
氯碘喹啉
(日本.1964-70)
已烯雌酚“定时炸弹” (美.1966-72)
中枢部位 钙拮抗剂 尼莫地平 硝苯地平 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 卡托普利
冠心病治疗药
扩张冠脉 减轻心肌负担(前 后负荷) 减低心肌耗氧量 心得安等
十、临床发现
大夫发现氯丙嗪治好了狂燥型精神病人 孕妇用茶苯海明治疗寻麻疹 结果终身晕 车症也治好了
歪打正着发现新用途 把乙酰苯胺误认为 是萘抗伤寒 结果病人体温下降了 后来乙 酰苯胺就用作退烧药。
实事求是 素质重要 规范整理 真实完整 反复演练 沉着自信
合作伙伴 可信可靠 详细可靠 规范清楚 学术沟通 定会成功
四、总体结果 化学药物 艰难路宽 中药研究 搞现代化 生物技术 潜力很大 朝阳工业 虽有坎坷 持之以恒 前途光明 无限风光在险峰
六、代谢启迪 合成有效代谢物 模拟有效代谢物 修饰有效代谢物
七、剂型改进 长效 缓释制剂 透皮吸收制剂 脉冲式给药 靶向给药 粘膜吸收制剂
八、利用毒性 磺胺药:降血糖-氯磺丙脲 D860 利尿-醋唑磺胺 氯噻嗪 抗甲状腺作用-甲硫咪唑 丙基硫氧嘧啶
九、机理研究 降血压药
镇静剂 扩血管药(血管平滑肌) -受体拮抗剂 利尿降压-氟哌嗪 -受体拮抗剂 神经节阻断 美加明
发现新药 十二种可能途径
评选新药 分临床前和临床
IND
NDA
药理 药学 毒理
药代 分析 临床
制剂
新药评价程序
IND
I
II
III
IV
药理 初筛 复筛 一般药理 合成 小样 稳定工艺 放大(中试)
机理 大生产
中药 初提 成份鉴定 中试
大生产
毒性 急毒 预试 长毒(三致)
制剂 急毒 确定 生物利用度 处方优选
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730 种
唐代设置尚药局 采药师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5300种
唐高宗令李绩编著“新修本草”884 种
宋代专设“掌药局” “御药院”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 个
宋代法医专著“洗冤案”毒药及解毒 药
二、近代的新药评价(发展期)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
基础医药学的发展 德国药师1803年提取吗啡 法国药师1820年提取纯奎宁 19世纪后期德国染料工业合成新药 实验药理学开始应用
药代 急毒 预试
药动学 分布排泄
分析 初步 定性、定量 稳定性 质量标准草案
新 药 评 价 程序
NDA
I
II
III
IV
药理
补充药理
疗效 疗效 扩大疗效
合成
供药
工艺改进 供药 扩大疗效
中药
供药
工艺改进 供药 扩大疗效
毒性 耐受性(补充毒性)
人 毒副作用
制剂
稳定性
供药 毒副作用
药代
药代
-
-
分析
修订质标
新药评价促进学科发展 多学科 各部门 高人才参与 学科发展全面提高新药评价水平 合成工艺革新 加固药学基础
分析技术创新 药物质量研究提高 新剂型研制 充分利用资源 药理高通量筛选 克服新药研发瓶颈 毒性研究 提高上市安全性 临床研究最终决定新药命运
第二节 新药评价简史
一、古代的新药评价(萌芽期) 19世纪以前 我国古代新药评价成就辉煌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周代“山海经”120种(动物为多) “周礼”记载周武王设医师管医药诸事 东汉专置药丞 后汉“神农本草经”365种药
我国的情况
我国每年有近20万人死于“ 药害” 每年抗生素耳聋3万儿童 乙双吗啉引发肿瘤 左旋咪唑间质性脑炎 感冒通发生肾损 口服酮康唑急性肝坏死 中药毒副反应绝不能忽视 中草药注射剂过敏性休克
四、现实需要 迫在眉睫
世界医药市场假药泛滥
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
发达国家也不例外 我国现床前评价与临床评价的关系
临床前是保证 临床是关键 临床前完善 临床安全有效可控 临床前未做 临床成功也有 临床前未做或未完善 药害事件 临床前否定 临床免药害 临床出事 进而发现新药 临床前要求太严 影响新药研发 临床出事 立即停止 免更大药害
第六节 新药注册 详见第八章 药品注册
第七节 新药研发建议
1984年人大常委会“药品管理法” 1985年卫生部“新药审批办法” 1998年SDA修订“新药审批办法” 2001年人大常委会批准新修的“药品管理法” 2002年国务院令“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2002年S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考虑国际接轨 结合国内实际 还要不断完善 2003.3 将成立食品药品化妆品监督管理局
3.新药评价技术和要求国际统一 ICH会议召开 统一测试标准 药品质量评价 有效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 生物技术药物的安全性评价 临床评价
四、我国的新药评价 古代辉煌 近代落后 现代紧赶
1963年卫生部“关于药政管理的若干规定” 1965年卫生部“药品新产品管理暂行办法” 1978年卫生部“药政管理条例(试行)” 1979年卫生部“新药管理办法(试行)” 1980年卫生部修改“新药管理办法”
生物制品提供
生产用原材料研究资料 (组织 细胞 菌株等)
收集 构建 传代 保存 种子库的建立 检定 其它原材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临床用药物制造 检定规程 记录
(二)临床前药理 主要药效学
二种模型 量效关系 指标客观 阳性对照 空白对照 时效关系
临床给药途径 二种动物 体外试验至少重复3次 作用机理 (全新药)
病人发现新药 金则胺治感冒 结果治好 了老太太的帕金森氏病
SDA发现酚酞在临床作为泻药应用
十一、发现新药新途径 内源性物质(细胞因子 蛋白质 酶 基因等) 生物技术药物的大部分是内源性物质
十二、老药新用 不断涌现 专著有:陈冠容 老药新用 35种 府 军 常用药物新用途手册168种 李世文 老药新用途 225种 阿托品 阿斯匹林 利多卡因 甲硝唑 黄连素 利特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