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一、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剂量?如何掌握?】

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

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4)据药物的有毒无毒增减用量:毒性大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无毒的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5)过于苦寒的药物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

(6)羚羊角、麝香、牛黄、鹿茸、冬虫夏草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根据药物的使用方法变通剂量。

(1)据方药的配伍增减用量:单味药使用时剂量宜大,复方应用时剂量宜小;在方中做主药时用量宜稍大,做辅药时用量宜小些。

(2)据药物的不同剂型增减用量:入汤剂时用量宜大;入丸、散剂时用量宜小。

(3)据药物的使用目的增减用量:某些药因用量不同可出现不同作用,故可据不同使用目的增减用量。如槟榔行气消积用6-15g,驱绦虫须用60-120g;人参补益脾肺之气、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常用剂量为3~9g,大补元气、急救虚脱须用15~30g。

3、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等变通剂量。

(1)据服用者体质的强弱增减用量:在以驱邪为主时,体强者用量宜重,体弱者用量宜轻。在以补虚为主时,脾胃强健者,用量宜稍大;脾胃虚弱者,用量宜轻小。

(2)据服用者年龄的大小增减用量:小儿发育不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均较弱,故用药宜减小;青壮年气血旺盛,对药物耐受力较强,故用量宜大些。小儿5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5-12岁可按成人量减半用。12岁以

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新生儿用成人量的,乳婴儿用成人量的,幼儿用成人量的,学龄儿童用成人量的或接近成人用量,但若病情急重则不受此限制。)

(3)据服用者性别的不同增减用量:一般说男女用量差别不大,但在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投用活血化瘀药则宜减小。

(4)据服药者病程的长短增减用量:新病而病程短者,因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伤正气,用量宜轻些。

(5)据服用者病势的缓急增减用量: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若用药量轻,犹如杯水车薪,药不敌病;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若用药量重,克伐太过,必伤正气。

(6)据服用者生活习惯与职业增减用量:如以辛热药疗疾,平时喜食辛辣热物或常处高温下作业的人用量宜轻,反之则用量宜重。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因而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

4、根据地域和季节变化剂量。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应考虑到地区、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我国东南地区温暖潮湿,温热和滋腻之药用量宜轻;西北地区寒冷干燥,寒凉或香燥之品用量宜轻。春夏气候温热,易于出汗,发汗药用量不宜重;秋冬气候寒冷,腠理致密,发汗药用量则宜适当增加。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药用量可以稍大;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决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1)药物方面:药物性能—平和峻烈;药材质量—干鲜优劣;药材质地—轻重疏密;贵重药物—尽量少用。

(2)应用方面:方药配伍—单方量大,复方量少;剂型—汤剂量大,丸散量少;用药目的—主药量大,辅佐量少。

(3)患者方面:年龄;性别;体质强弱;病程长短;病情轻重;病势急缓。

(4)季节环境方面:季节、气候;居住地区等。

变化药物用量的性质性能依据有:药材质量,药物气味,药材质地,有毒无毒。

变化药物剂量的依据有:应用方法,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病情,地域和季节,患者的生活习惯与职业。

影响药物剂量的患者因素有:年龄,体质,性别,病程,病势。二、中药的用法:

中药的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其内容主要有: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汤剂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

1、给药途径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以口服和皮肤给药为主,还有吸入、舌下给药、黏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20世纪30年代后,新增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动脉推注等。

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各自的特点,临床选择时,除考虑各自特点外,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而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则是通过剂型的选择来体现的。

2、应用形式

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滋膏剂、露剂等;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20世纪30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膜剂等剂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