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世称杜少陵。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主要作品有《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这三首诗歌是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望岳》

《望岳》一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知识积累

《望岳》

1.岱.(dài)宗:即泰山。旧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所宗。

2.齐鲁青未了.(1iǎo):意思是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齐,指泰山以北地区,春秋时属齐。鲁,指泰山以南地区,春秋时属鲁。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3.造化钟神秀:意思是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钟,聚集。

4.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泰山极高,南面受日光,故明亮;北面阳光照不到,故昏暗。

5.荡胸:心胸摇荡。

6.曾.(céng):通“层”。

7.决眦.(zì):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眦,眼角。

8.会当:终当,终要。

9.凌.(líng):登。

10.一览众山小: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春望》

1.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2.浑欲不胜簪.(zān):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石壕吏》

1.投:投宿。

2. 逾.(yú)墙走:越过墙逃跑。逾,越过。

3.一何:多么。

4.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5.戍.(shù):防守。

6.附书至:捎信回来。

7.新:最近。

8.偷生:苟且活着。

9.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1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11.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12.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13.无完裙.(qún):没有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

14.老妪.(yù):老妇。

15.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请,请让我。

16.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应,应征。

17.犹得:还能够。

18.夜久语声绝: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

19.泣幽咽.(yè):(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20.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儿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21.壕.(háo ) 22.邺.(yè)

考题例析

1.(2015•江西南昌中考)阅读下面古词,完成第(1)(2)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咸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动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实写了景物,虚写情感,融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诗中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表现手法。

C.“望”字统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望岳》《石壕吏》等作品是一致。

2.(2015•上海中考)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第(1)(2)题。

【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乙】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1)以上三句诗均为诗词的末句,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请分别写出渴望的内容。

甲句:渴望能直接抒发心中的忧愁

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上三句都在感情高潮时结束。

B.以上三句或写现在或写将来。

C.三句都与诗人的个人经历有关。

D.三句都与标题有直接关系。

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首联的“国破”和颈联的“烽火”可知,“白头搔更短”不仅是因为亲人离散的伤痛,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状,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与《石壕吏》风格一致。而《望岳》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与这首诗的风格不同。

2.(1)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题干中已作了“都抒写了作者心中的渴望” 提示,再根据甲句的示例,可知需从表达诗人的“渴望”(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答案:乙句:渴望能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丙句:渴望能登顶泰山、俯瞰一切的气概。(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甲】句就与题目“书博山道中壁”无关。本题选D 。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望岳》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崇高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衬托诗人志向之远大,表达了一种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春望》

本诗题目虽为《春望》,但并不是要表达一片欣欣向荣之情,恰恰相反,作者所表达的是春天看到的满眼的凄凉之景,诗句中便集中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伤之情。

《石壕吏》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最后连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理清结构

《望岳》

《春望》

青未了——绵绵不尽

钟神秀——神奇秀美

割昏晓——遮天蔽日 生曾云——气象万千 入归鸟——幽静深远 凌绝顶——抱负远大

整体形象 主观想象 神奇秀丽 宽广胸怀

望岳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所见 所感 所盼 望 春望 (寄情于物) (触景生情) 春城败象 饱含感叹 (翘首望景) 忧国思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