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策略研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运用策略研究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传统的“知人论世”是一种重要的运用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时代背景,以及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知人论世”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研究,探讨如何运用这一策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认识“知人论世”的概念和意义“知人论世”原本是孔子的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待知识和认识方式的态度。

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概念被引申为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历史时代,来理解和品味诗歌作品的内涵。

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通过诗人及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风貌,传达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人论世”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补充诗歌的历史背景知识古典诗歌大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内涵。

在讲解杜甫的《登高》时,可以介绍唐代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体会诗歌中的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通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内涵古典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通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在讲解苏轼的《题西林壁》时,可以介绍苏轼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和对墨客生活的理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了解社会风貌古典诗歌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来展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社会风貌,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尚,帮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方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方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指导学⽣进⾏古典诗词鉴赏⽅法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思路
遇到的困难:
1、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课本所选古典诗歌教给了学⽣系统的鉴赏⽅法,学⽣也认真的做了笔记,但在学⽣⾃主鉴赏时,不能很好地把鉴赏⽅法应⽤到实践之中。

2、诗歌鉴赏要有⼀定的阅读量的积淀,但我们农村学校的学⽣阅读量不⾜,学⽣在阅读鉴赏时对诗歌领悟不透彻。

3、在经过⼀段时间的教学和指导后,学⽣对古典诗词鉴赏产⽣了浓厚的兴趣,但愿意阅读,愿意讨论,不愿意动笔写赏析,在遇到古典诗词鉴赏试题时,语⾔组织能⼒差。

解决思路
1注重学⽣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每周补充课外的著名诗词,提倡学⽣⾃主阅读古典诗词,注重阅读的积淀。

2指导学⽣⾃主赏析古典诗词,能写出简单的诗词赏析,并组织学⽣交流所写内容,总结⼼得。

古典诗歌教学浅探

古典诗歌教学浅探

百 感 交集 , 但 不 知 如何 是 好 , 最后 只 能对 沉 沉 夜幕 发 出 语文 教 学 大 纲要 求 中职 生 应 “ 初 步 具 有 鉴 别欣 赏 文 学作 乍 断 ,
品的能力”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 无 可 奈何 的呼 号 : 茫茫黑夜啊, 你 吞 噬 了多 少 美丽 的人 生 1
古典诗歌教学浅探
王红 景
( 嵩县 教 师进 修 学校
摘 要 鉴赏古诗词 , 以提高学生古诗词鉴 赏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词 鉴 赏 教学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河南 ・ 洛阳 4 7 1 4 0 1 )
古代诗 歌的教学一直是语 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 文作者通过理论分析, 结合教学实际, 举例解晰 , 引导学生
诗歌 , 从来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它是依靠情、 理、 象三个 以喻人” , 但“ 情” 与“ 理” 属于“ 意” 的范畴, 是人们看不见的, 只 有“ 象” 属“ 境” , 可视 , 具有独特 的审美价值 。一首好诗, 往往就 是借助准确、 鲜 明的形象, 去传达感人的情、 喻人的理的。 因此,
语 文 教学 中 占有 不可 小 视 的 作 用 。但 由于 种 种 原 因 ,不 少教 3赏 与 析 结合 , 从 对语 言 文 字 的 分 析 中把 握 艺术 形 象
师对古代诗歌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字词的水平上, 大纲要求甚远。 笔者主张诗歌教学应从诗歌 自身的特性出发, 在语言的品味和形象 的感受上多下工夫 。 1 朗读是第一环节
或者仅仅满足于背诵 一些诗词名旬以应填空之需,自然距离 要素来唤起读者“ 投一石 , 激起静水之波” 的。“ 情 以感人 ‘ 理
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构成了诗歌独特的音乐美 , 教学 感受形象是把握诗歌情感主旨的必由门径。如苏轼“ 一尊还酹 中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 中方可感受其或流畅、 或舒缓 、 或高 江月” 中, 诗人借“ 月” 这一意象寄托 自己难酬的壮志, 其情豪迈 昂、 或低沉的特质。同时, 诗歌的节奏除了上述音乐节奏以外, 而苍凉: 龚 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 诗人借 还包含生活的节奏 、 诗人感情 的节奏等 。任何一首诗都是作者 “ 落花” 这一意象来抒发 自己坦荡的胸怀和积极的精神; 郑谷“ 座 主观感受的表达、 内心情感的流露、 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同 中亦有江南客 , 莫 向东风唱鹇鸪” 中, 诗人借“ 鹧鸪” 这一意象表 样是面对天上的一轮明月, 张九龄感受到的是“ 海上生明月, 天 达 了不愿继续游子行 的思乡之情等。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意旨, 涯共此时” 的望月怀远 : 张若虚感受到的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 寄托着复杂的情感, 暗示着深刻的哲理, 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 江月年年只相似” 的超越个体生命的通达。同样是面对霜后的 观色彩, 其客观之“ 象” 与主观之“ 意” 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满 山红叶, 杜牧感受到的是“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 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 诗歌教学中我们要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

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吉利红(邢台市第五中学,河北邢台054000)古人云:“美人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学习古典诗歌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能够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古典诗词像一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

成为传统民族的灵魂的载体。

文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还在于它使人到处都可以感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正因为古典诗词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所以我国历来把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古典诗歌距离学生时代久远.与学生的生活、经县咏怀五百字》的第一层次,诗人反复致意,表达对君王的忠诚。

今天的读者很难理解杜甫那宗教般的情怀,常常觉得杜甫非常的迂腐.总是不能进入杜甫的情感世界。

我在授课时,将杜甫的忠君思想与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进行类比.指出忠君思想在封建社会是一个既普遍有非常崇高的道德标准。

杜甫的真诚的忠君思想既是他所处的封建时代的产物,也是他高于一般人之所在。

因此.我们不仅不应该认为杜甫是愚忠,而应将他视为当时的道德楷模。

如此类比,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杜甫,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对古人“理解之同情”,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对比法。

对于古人异于现代人之处,讲授时除了可以用类比法,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通过对比进行情境引导。

我在讲授杜甫的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学生对其诗中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句质疑,以为杜甫的想法不符合人之常情,是虚伪的表现。

为了纠正这位同学的认识,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父亲(或母亲)的你,面对自己夭折的小孩,会有什么样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但大体集中在“非常伤心”、“后悔没能好好照顾小孩”、“死生在天,强悲亦无益”等方面。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探究古典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笔者就此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注重诵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以“逐字翻译——通读诗文——背诵学习”这一机械、教条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忽视了诵读的重要性,且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对古典诗词有系统且全面的认知,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针对以上情况,在新时期的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诵读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在传授学生诵读方法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诗人在本诗中追忆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借助诗句伤感自己不幸的遭遇,寄托了其悲慨、愤懑的心情。

寥寥数字中就隐含了“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四个典故,借助了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自己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故教师在讲到这首古典诗词时,可以先为学生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以及其中蕴含的典故,以此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

而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并提醒学生边阅读边想象。

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诗眼”,并教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领悟诗歌神韵。

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感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探究我国古典诗词可以发现,其内涵丰富且其中蕴含大量的美学资源,流淌着古代文人对世界的看法、社会的观点、人生的感悟以及睿智通达思想的表达。

但传统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受高考压力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通常让学生以背诵、练习的形式学习古典诗词。

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逐渐丧失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个别学生甚至厌恶古典诗词的学习。

对此,为改善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诗词表面入手,让学生产生直观的感受,尝试从诗词内容进行感悟与品味。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方法摘要: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界的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让高中生学好,甚至运用诗歌。

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应该从引导学生精读、泛读诗歌着手,让学生在不断的运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感染古典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方法;高中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92-01新课标提出:“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浓厚兴趣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本人认为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目标。

一、指导学生精读古诗以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古典诗歌的写作方式与一般的文学作品有很大的区别,它用比较少的字数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常常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

所以,古典诗歌一般不易被读懂,教师应该首先指导学生精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精髓,只有懂古诗,才有可能使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首先,教师应该选择经典的古诗给学生学习。

经典的古诗用词精准,意境悠远,感情真挚,便于作为范例向学生解读,利于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精髓等。

其次,应教会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便于掌握整首古诗的感情基调。

再慢慢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最后,教师要督促学生记忆古诗。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首古诗诵读多了,能够记忆的时候,我们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又会有新的,更深刻的发现或者体会,所以多记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像这样让学生理解、记忆了古诗才有可能使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对古诗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学习。

二、引导学生泛读以拓宽赏析古诗的视野对经典的古诗字字句句斟酌赏析对学习古诗固然有好处,但是如果一味的精读而忽视了泛读,那么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将不会有很大的突破。

课堂内外教学古典诗歌方法问题探讨

课堂内外教学古典诗歌方法问题探讨
高潮 迭 起 。 们 认 为 要 真正 把 感 情读 得 很 准 确 , 受 诗 歌 的音 韵 我 感 美, 则节 奏 、 音 、 速 、 调 等 就 不 能不 考 虑 , 重 语 语 因为 诗 人 的感 情 , 诗歌 的 美 主要 是 通 过 这些 来 体 现 的 。我 国古 诗 中称 节 奏 为 “ 音 步 ” 四言 诗 ( 见 于《 经》 有 两 个 音 步 , 言诗 有 三 个 音 步 , , 常 诗 ) 五 七 言 诗 有 四 个音 步 。 例 如 : 白的《 发 白帝 城 》 每句 可 划 为 三 个 李 早 (
学 的 问题 。 关 键 词 : 学语 文 小 诗歌教学 教 学方 法
中 图分 类 号 :G6 32 2 .
文 献标 识 码 :C
文 章 编 号 : 6 2 1 7 ( 0 )2 0 3 一 2 17 — 582 1 0 — 14 O 1 我 们 平 时 的诗 歌 教 学 , 往 满足 于 对 诗 句 意思 的 理 解 , 师 往 教 常常 急 于 将字 词 的解 释 告诉 学 生 .结 果诗 歌 学 习 变成 了被 动 的 接 受 和 机 械 的记 忆 . 诗 歌 的理 解 和 感 悟 停 留 在 诗歌 的浅 表 。 对 其 实, 诗歌 学 习 是 最 具创 造 精 神 的情 智 活 动 , 正 意 义 的解 读 和 内 真
华 古 诗 文经 典 诵读 工 程 ” 开始 启 动 . 们 翘 首 期待 着 中华 民族 已 我 文化 再 一 次 放射 出灿 烂 的 光芒 。对 于 教 师 来 说 .我 们 所 能 做 到
的 , 是尽 可 能 地 发 掘 社会 有 利 于古 诗 词 教 学 的 因素 . 导 学 就 引 生用 他 们 的 小 眼睛 去 发 现 它 们 , 受它 们 的美 。 州是 一 庵 历 史 感 广 悠 久 的城 市 , 白云 山 、 霞 山 、 圃 … … 到处 都 留 下 了 文人 墨 客 丹 兰 充满 哲 理 的 优 秀诗 篇 。 利用 春游 、 游 、 秋 双休 耳、 暑假 , 励 孩 寒 鼓

“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思考

“古典诗歌”单元教学的思考
பைடு நூலகம்
意思和作用” 、 “ 认 清 固定 句 式 和 特 殊 旬 式 ” 、 “ 怎 样 判 断
通假 字” 等方面 的探究 。
2 . 探 究 内容
内 容 的探 究 主要 是对 文 章 中 的 人 物 和 事 件 、主 题
和思想 、 文章 的背景 、 写作的意 图及其 与时代 、 社 会 的 关 系 的探 究 。下 面 着 重 从 四方 面 简 介 :
同 时 也考 虑 到 了 内 容 的意 义 , 因此 对 此 也 有 必要 探 究 . 加 以深 入理 解 , 受到 启 示 。例如 让 学 生 思 考 : 《 触龙 说 赵
审 视 作品 的 内 容和 思 想 倾 向 。我 们 从 这 些 规 定 中学 会
确 立 每 一 课 的 学 习 目标 . 摸 索其规 律 . 总 结 出 恰 当 的 学 习方 法
质 疑 争 鸣
落 异 通 词 精 读 假 类 活 要 字 字 用
虚 特 古 偏 同 辣 今 义 形 句 异 复 异 词 式 义 词 义
能较好地理解课文 。 D. 关于作者的思想 、 态度和时代社会关系。
作 者 的思 想 和 态 度 是 受 时 代 的 制约 的 。 文 言 文 中 反 映 的 作者 对 待 事 物 的思 想 和 态 度 未 必 是 我 们 所 赞 同 的, 因 而对 这 一 问题 的探 究 也 更有 必 要 了 。例 如 : 《 鸿 门 宴》 中, 作者对刘、 项 两 方 面 表现 出 怎样 的思 想 倾 向 ?这
祖 先 留下 的丰 厚 遗 产 会产 生浓 厚 的 兴 趣 。至 此 , 常 常 可
古人说 , “ 书读 百遍 , 其义 自见 ” 。反复的诵读对理
解 文 言 文 的 内 容 及 形 成 语 感 很 重 要 。因 为 在 学 生 尝 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典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科右前旗古迹中学:宋玉萍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歌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歌节奏韵律意境
古典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与音乐性,此外还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一般来说,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

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

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

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

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

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
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

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
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

“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

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

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

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
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

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

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

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

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

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

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

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

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
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

“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

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

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

2.创设意境法
古典诗歌有优美的意境。

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意境。

比如《天净沙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找出全诗的意象,这不难找出,我又引导学生:作者是用什么把这九个意象串联起来的?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是用一种情即游子的羁旅愁情作为线索把它们串起来的。

我又进一步地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情感的串联,就组成一幅非常美的图画,也就是本诗的意境。

请同学们用诗化的语言,把本诗的意境再现出来。

学生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之中,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诗的意境表达了出来。

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诗歌中所蕴蓄的情感就会有较为深切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