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

高中古典诗词的美育运用摘要:古典诗词富有题材、意境及语言之美。
分析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在高中语文的古典诗词教学中予以运用,是教学探究的方向。
诵读诗词、推敲词句与感悟诗意是高中古典诗词美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与途径。
关键词:高中教学;古典诗词;美育运用学生经历从初中到高中的发展阶段,其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初中与高中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几乎一样,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枯燥程度与日俱增。
从古至今,诗词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自己的文学体会与美学情趣,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古典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诗词采用精美凝练的语句,以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传达出心中的所感所想,这些意蕴丰富的占典诗词,不仅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意蕴境界,更是词人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及宇宙的思考。
古典诗词中涵盖的美育因素,可以从文本中的美育因素进行分析,在诗词中具有内容之美,诗词中不仅具有优美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人类之间的感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深刻体现了友情之美。
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之美是重要的美育因素之一,诗词中的意境是诗词美的重要体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述枯涩之景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具有独特的意境。
古典诗词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情感,富含节奏与情调,具有独特的语言美。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教育本身也具有教育活动之美,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学活动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及美育运用1.传统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形式传统高中诗词教学缺乏层次意识,忽视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特点,虽然教育改革的深入让部分教师对诗词的教学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但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能力目标与实际教学中该采取的教学策略较为模糊。
由于教学形式与方法的不恰当,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度也不高,学生缺乏审美情趣,对古诗词的学习较为淡漠,在整个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很难感受到古典诗词的美感,因此,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不高。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db7061561252d380eb6e3b.png)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和智慧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情趣激励、设疑引趣、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和重现意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诗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关键词: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情趣;设疑;情境;意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但由于时代的差距,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阅历较浅,造成他们对学习古典诗歌并不积极。
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大大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和意境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避而远之。
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对诗歌课的评价标准中也强调:“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古典诗歌的课堂充实而有趣。
以下浅谈几种方法。
一、情趣激励法情趣,是指教学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情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情趣,产生了兴趣,完成了成功课堂的首要环节,才能拉近学生和古典诗歌的距离。
二、设疑问激发兴趣设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歌的意趣会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审美愉悦。
怎样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论文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以其美感成为古今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所探讨的一个教学问题。
本文从把握诗歌背景、诵读、意境、意象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鉴赏古典诗歌教学,从而更好地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服务。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强调:学生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
从新课标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语文课程改革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古典诗歌鉴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各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方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又有不同,诵读与鉴赏是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一、了解背景,进入情境在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诗歌有一个重要的步骤,教师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要找到每篇诗歌的妙句之所在,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在学习时,引发学生的兴趣。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具体学习诗词中,我讲过柳永的词,我这样介绍柳永: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形象生动而又诙谐的价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在讲授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笔者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很复杂的感情,有对英雄人物的仰慕,有对历史风云更改的慨叹,有对当朝统治者愤懑,有为国献身的豪情,有壮志难酬的苦闷,这些感情学生都可以在朗读过程中区别、体味。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论文

浅析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及对策摘要:诗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优秀的古代诗歌出现在现代中学语文教课书上,这些古典诗歌都很具有代表性,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目前的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首先阐述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针对这种现象,作者就如何进行中学古典诗歌教学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对策0 引言诗歌是中华文明中最重要一个组成部分,浩如烟海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相继出现。
这些诗歌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诗歌教育自古以来在我国就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诗歌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早在古代,教育家们就大力地提倡诗歌教育的功用。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诗歌的地位要同样受到重视,这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感。
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就目前的中学诗歌的教学现状,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此予以足够多的重视。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就如何改变我国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进行探讨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旨在提高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在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很大一部分老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往往在课堂上只关注文本本身,但是没有过深的探究诗歌作者的内心世界和诗歌语言本身,也只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默写就行,能够应付试卷中的名句填空就可以了。
对于一些传世佳作,在某些教师单调和机械的教学程序下,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和意境,导致学生对古典诗歌失去兴趣,如此的古典诗歌教学必然违背了诗歌教学的意义。
1.1古典诗歌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附属品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分解了一首首文情并茂的古典诗歌,把重点放在了字词和文言注释上。
显然这种把古诗作为训练文言能力的材料是不科学的,就算只是为了应付中考,效果也是很差的,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古诗所具有的独特审美特点,忽视了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浅谈
一位诗人说:“诗者,从言从寺,西方人在教堂里做什么,中国人就在诗歌里做什么。
”我想起了《尚书》中的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志”即指诗人的志向、抱负、思想感情等。
西方人把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则把感情寄寓诗歌。
因此,诗歌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辉煌华美的殿堂,激发学生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文化遗产的热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其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再加上诗歌受平仄押韵等因素的影响,语言本身就具有跳跃性。
因此,鉴赏古诗之前,首先应该介绍一些有关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如意象,让学生了解到文学即人学,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把人的思想感情借助物象表达出来,那这个载体(物象)就称之为意象,如明月代表思乡、思念亲人、希望团圆之情,暗寓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杜鹃(杜宇、子规)——啼血、不如归去——纯洁、失意、哀怨、悲凉思归等;孔雀徘徊、鸳鸯戏水——恋偶、和美自在、幸福美满;鸿雁迁徙——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鸿雁传书——寄托情思,充满浪漫色彩;杨花、柳絮、飞蓬、浮萍——身世飘零、萧瑟悲凉、感伤离别等;燕子——历史变迁,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兴亡……
了解了诗歌意象后,对于先前富有跳跃性、难以读懂的句子,我
们可以运用想象把意象调整语序后串合起来。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其完整的意思为:在今晚酒醒以后,只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飘浮,一弯残月,孤零零地挂在树梢头;再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可理解为: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对诗词的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格律知识也应做一些介绍;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这样才能使学生做到有的放矢。
二、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朗读教学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诗歌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但是,现在的语文课上,教师往往以教授知识为主。
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用美读法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在琅琅读书声中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揣摩苏轼、
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三、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审美教学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
”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显得非常重要。
中国古典诗词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为解读者营造的其实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欣赏这幅图画,多媒体无疑是教师用来展现诗词图画的一种很好的手段。
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不妨先播放一首《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高亢激昂的歌声的感染下,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了。
学《琵琶行》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几支琵琶乐曲,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学《扬州慢》时可摄取扬州的竹西佳处、二十四桥、十里长街等画面,选取几首繁华、落寞对比鲜明的古筝作为背景音乐,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读,将它们有机地连缀成一个多媒体课件并加以展示,使学生首先“情动于中”,产生阅读兴趣。
在接下来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再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呼唤学生展开联想,再造美的形象,使其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达到人性化和艺术化,到了这一步,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有了共鸣,就能体会到审美的乐趣。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总之,古典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从高考出发,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和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