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粗浅论文

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几点粗浅体会摘要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教学中可运用美读法、专题法、活动法等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诗歌鉴赏美读一、美读法——以读带讲“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
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
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
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
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论文

怎样进行诗歌教学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文学知识上的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
因此,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重视咬文嚼字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遇到这样一些问题:“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有的版本把“樯橹”写成“强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一句也有的写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人生如梦,早生华发”一句也有的写作“人世如梦,早生华发”。
带着这些问题,我查找了有关资料,发现所谓的版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诗中的意境,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来赏析诗歌。
如“强虏”说明曹军强大,符合历史事实。
二、重视背景介绍通常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篇名篇名作,要对作者作详细介绍,但许多教师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样虽然节省了时间,但往往是欲速则不达,学生在理解上很吃力,背诵要花去大量时间,而且还在默写时经常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错别字。
这就源于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的不同。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垫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视字句赏析讲授诗歌要注重赏析字句,尤其在古诗当中。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关键字句的反复探究、体味。
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的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朗读 点亮古典诗歌教学灵魂论文

朗读点亮古典诗歌教学灵魂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
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歌这一定义本身就体现出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更是诗歌中的“精品”,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朗读教学对古典诗歌的意义。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已指明了方法,古代私塾更是采用“口而诵,心而惟”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量儒生,如今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赏析诗歌就要通过反复诵读,“情读”、“美读”,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的感受、思想和感情,探知诗人的创作意旨,从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诗歌的朗读,正是挖掘诗歌灵魂的重要手段。
一、改变“朗读缺失”带来的干瘪课堂情形,营造朗读氛围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把握成了首要任务,富有情趣的诗歌教学变得形似“应用文”教学,不但丢失了诗歌节奏感、韵律美的特点,更让学生对诗歌失去了兴趣,一上诗歌教学课就哈欠不已。
归根结底,这些现象都是因为“朗读缺失”造成的,教师把本应有的“读”变成了自己没完没了的干瘪的讲解。
那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呢?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
古典文学诗词本身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引领学生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挖掘作品中的深意。
只有学生感受到“情”,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而产生朗读的欲望。
学杜甫《春望》,教师要“哀”,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无限哀情;学《行路难》,教师要“愁”,让学生感受李白的愁绪,感受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学苏轼《水调歌头》,教师要“豪放”,让学生感受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感受豪放派词的特点。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原则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原则【摘要】小学语文诗歌是学生进入学校首先接触的诗歌,教好小学语文诗歌对于学生以后对诗歌的学习,甚至于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帮助。
【关键词】诗歌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原则《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1]。
笔者通过30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三大原则,这对我们把握好诗歌教学的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培养学生诗歌情趣的原则小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与其说教会他们学习诗歌的方法,还不如通过诗歌的学习陶冶他们的情操。
要达到这个目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首先是朗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诗歌本身就富有韵律性,节奏性。
较其他文章而言,更容易朗读,更容易背诵。
其次是导入,要导入的精彩有趣且适度。
怎么样导入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很重要。
在讲解诗歌时,一定要附有图片教学。
因为小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毕竟有限。
通过图片,让学生有一个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比如讲《静夜思》。
可以先出示如下图一、图二:通过这两图的比较,学生对诗歌的主题有整体感知。
图一是作者孤单的站在窗前望明月的情景,图二是全家一起欢度中秋。
因此学生通过比较两张图片的不同就可以知道李白通过《静夜思》想表达的情感。
图片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种比较图片导入诗歌教学对学生学习诗歌大有帮助。
开头简单有趣,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2 重视诗歌作者的原则很多小学老师可能会忽视对作者的讲解,其实笔者认为,对作者的讲解和对诗歌内容的讲解同等重要。
让诵读唱响诗歌教学主旋律[论文]
![让诵读唱响诗歌教学主旋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0eb0c4c33687e21af45a9b5.png)
让诵读唱响诗歌教学的主旋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
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合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既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可以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进入诗的意境,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诵读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如范诵、跟诵、自诵、美诵和歌诵,起到激情、悟情、入境和移情的作用,从而实现诗歌教学的目标。
范诵激情自诵悟情美诵入境歌诵移情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从诞生起到现在大约3000年,它一直是文学的主流。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抒情的艺术,《毛诗序》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是人们有感于外物,情发于内心而形之于语言的,诗歌的特点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抒发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这是诗歌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原因。
诗歌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诗在诞生之初就同“歌”紧密联系在一起,《毛诗序》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尚书?尧典》也说:“诗言志,歌永言。
”“歌”,就是通过声音的轻重长短顿挫的变化而表现语言,传达心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吟诵”也是“歌”的一种形式。
当人们觉得用语言还不足以表达自己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就用歌唱。
可见,歌能让人们更充分地抒情言志。
这便是我们现在称诗为诗歌的原因。
既然诗与歌有如此亲近的渊源,既然诗自诞生起就可以用来歌,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不妨充分利用诗歌的这个特点,倡导对诗的诵读、歌吟,让学生在诵读、歌吟中涵泳诗意诗情,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美,韵律美和情感美,从而受到美的感染、熏陶,提高语言素养,增加文学积淀,培养高雅情趣。
下面笔者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中诵读的作用。
一、范诵激情教学步骤:了解《再别康桥》创作背景,播放《再别康桥》名家朗诵录音。
因为诗歌有强烈的抒情性,特别适合朗诵,所以很多经典诗歌作品现在都有名家配乐朗诵。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db7061561252d380eb6e3b.png)
古典诗歌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一篇篇古典诗歌闪耀着情感和智慧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情趣激励、设疑引趣、播放歌曲、创设情境和重现意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诗歌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关键词: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情趣;设疑;情境;意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古典诗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
但由于时代的差距,社会的变迁,学生的阅历较浅,造成他们对学习古典诗歌并不积极。
再加上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大大破坏了诗歌的整体美和意境美,使一篇篇充满灵性的古典诗歌变得索然寡味,因而一些学生对古典诗歌不免避而远之。
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对诗歌课的评价标准中也强调:“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
”因此教师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古典诗歌的课堂充实而有趣。
以下浅谈几种方法。
一、情趣激励法情趣,是指教学的情感内容所产生的审美趣味,情趣化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情趣,产生了兴趣,完成了成功课堂的首要环节,才能拉近学生和古典诗歌的距离。
二、设疑问激发兴趣设疑解疑是启迪思维、深化审美的重要方法,用得好不仅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诗歌的意趣会被激活,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审美愉悦。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10篇【语文论文】

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长期以来,高中语文课本都编入了大量古诗词,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任教学校的高一年级的4个文科班做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喜欢上古诗词课的学生仅占21%;认为现阶段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和很差的各占36%和12%。
从这些数据反馈,教师认真思考应该如何改善教学模式,达到建立高效课堂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知识传递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
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教学枯燥、淡化意境、忽视想象等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和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种打造高中语文古诗词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在导学案中要求学生查找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教学流程在学案中要清晰体现,让学生在课前就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
导学案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师要具体安排好任务,比如每个小组负责的问题、小组中的成员负责的问题,分工必须明确,这样合作起来才能有效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熟知学生的特长,把合适的问题分配给合适的学生,让学生增强自信。
集体备课要多做几种方案,文理生学习可能有不同特点,因此文理科的学案要有所区别,学习程度好的班和稍差的班也要有所区别,对课堂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都要尽可能考虑到。
教师要提高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诵读,教师要想法设法让诵读成为诗词课堂的一个亮点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并没能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从诵读中体会到古典诗词的文字美、情感美、精神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探析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
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
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
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一、诗歌的特点
1 抒情性
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说明了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
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
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 凝练性
诗贵精炼。
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
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3 形象性
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
写愁绪多多到“白发三千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
乃“嘈嘈切
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4 音韵性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
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
古典诗歌讲究格律。
有“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
停顿长短错落。
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
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但却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二、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
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1 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
《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
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
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
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2 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
“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
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旬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
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3 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
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
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
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擞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
量。
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三、结语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
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
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